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校園
第1799期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記者張恩爾台北報導】康芮颱風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侵襲台灣,全國皆嚴重受創,各縣市政府也宣布10月31日停班停課。經歷兩天的狂風暴雨後,許多地方出現路樹倒塌、招牌掉落的情況,一直到11月1日早上仍未排除,影響許多學生及上班族通勤,產生安全疑慮外,也引發大專院校是否可以自主宣布停班課的討論。 許多北部大專院校的災情相當嚴重,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曾曜廷表示,學校內眾多路樹倒塌,椰子樹的樹葉掉落除了影響交通,也可能引發危險,「我們學校的學生都習慣騎腳踏車通勤,所以颱風過後會有很大程度的障礙。」國立政治大學金融學系學生顧睿晟則指出,宿舍的電箱損壞造成停電,側門和許多附近的招牌也都被吹倒在地上,經過時有蠻高的風險。對於11月1日是否需要放假,顧睿晟補充,除了安全疑慮外,商學院停電導致電燈與冷氣故障,在高樓層上課的學生也無法使用電梯,造成學生不便,因此他認為政大應自主宣布放假。 當各縣市政府尚未決定11月1日是否放颱風假時,中國文化大學提前宣布全校採取遠距上課。文大秘書處公共事務室主任唐淑珍說明,文大設有颱風應變小組及大氣科學系,該系會在颱風侵襲時密集觀測、評估颱風狀況,並與應變小組共同決議是否放假。政府宣布颱風假的標準為平均陣風達七級,或是瞬間陣風十級,而文大也有一套颱風假標準,唐淑珍說:「因為文大位於山區,所以我們學校的標準會比政府再降一級,所以平均陣風六級,或瞬間陣風九級就符合遠距上課的標準。」保有自行宣布遠距教學的彈性,並依據颱風實際狀況宣布是否上班上課。 除了校方之外,老師同樣能自行評估是否需要遠距教學。政大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陳儒修表示,他在11月1日以線上與實體並行的方式授課,「這樣能讓有交通困難或不便來學校的同學可以線上上課。」政大教務處課務組長陳世昌表示認同,教師可以視情況臨時調整授課方式,利用補課、遠距教學來維持課程進度。 由於政大尚未設立颱風假標準,為避免再度發生相同情況,陳世昌說明課務組將會協助教室調度,確保師生都有安全舒適的上課環境,「如果未來碰到類似狀況,將由校長召開全校會議,決議包括停課與校園恢復等因應措施。」曾曜廷、顧睿晟都認為各校園的受災情況不一,應按照具體災情判斷應變政策,才能把風險和災損降至最低。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校園
第1787期
臺大修正「論文師生互動原則」 學生研究歸屬仍待保障
2023-11-30
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長黃種賢表示,研協會目前正關注台大奬懲委員會的單一性別最低比例,期待創造性別更友善的環境。 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張愷文提供【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10月20日於教務會議上修正《國立臺灣大學論文指導教授與研究生互動準則》(以下簡稱《互動準則》),給予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力。然而修正後的法條,仍無法保障學生論文所有權,使學生可能依舊傾向隱忍權力者侵犯。今年五月台灣掀起#MeToo運動,校園中研究生與指導教授的性騷擾事件也引起關注。有鑑於此,臺大研究生協會便研擬修改指導教授跟研究生的互動準則,期望給予學生更多權益保障。臺大研協會長黃種賢發現,過往臺大研究生若想結束與指導教授關係,必須經由指導教授同意,如果不通過,學生只能申請系所召開協調會處理,「協調過程是否發生師生話語權力不對等,或是私下被壓迫,其實都無法掌控。」因此臺大研協會針對《互動準則》第六條提出修正法案,未來當性平事件成立,研究生得以主動請求終止指導關係,且系所必須在一個月內針對雙方之間的研究成果歸屬進行協調,以保障其權益。面對保護學生的修正法案,臺大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黃紹棋提出潛在問題,他表示,在未取得原指導教授之書面同意之前,不可以發表原本與該教授的研究成果,「學生仍可能為了保住論文而忍氣吞聲。」他坦言,學生為了盡快拿到學位,可能寧願選擇不舉報,而使新法無法發揮作用。黃種賢談及,論文的歸屬,取絕於教授或是研究生在論文上面付出程度,而修正案中明列系所協調時需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相關規範,不得以不對等之權力與地位,再次造成被害人二度傷害。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說明,《性別平等教育法》全台各級學校一體適用,因此規定較籠統,待個學校進一步制定。 圖/林詩祐攝除了擔心畢業資格之外,臺大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碩士一年級學生高馨慧則著重校方後續的處理,他指出,學生與原指導教授終止關係後,可能發生找不到新指導教授,或未來畢業在學術界發展,可能受到原指導教授的打壓,致使生涯發展受阻。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也同樣關心處理後發展,他表示,若性平事件不成立,學生不適用修正法條,導致無法主動終止與教授關係,後續師生關係的修復或是解除等等配套措施,都尚待擬定。此外,兩人均談及性別平等委員會的審議過程,張育萌說明,「師生之間的權力關係,導致學生蒐證不易」,性別平等委員在無足夠的證據下,無法做出最適當的判斷。高馨慧擔心性平會的審議過程,因為教授擁有較多資源跟較高的地位,更好為自己爭取權益,所以可能會產生對學生不公的裁決。他無奈地說:「修正這條法條,也沒有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校園性別平等是台灣以討論多年的議題,黃種賢談到礙於全台各校研究所規定不統一,部分學校甚至各研究所規定都不盡相同,因此,可能連學生主動終止指導關係的權益都無法保障,遑論後續進一步的修法。不過,張育萌對此給予正面評價,他認為臺大修正案是個開端,能夠帶動其他學校進一步改革,藉由讓學生感受自身權益被學校重視,自身研究成果不被隨意剝奪,能夠留住更多人才。 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張育萌談到,近年校園疑似性騷擾通報數逐年上升,不代表性平事件在校園變嚴重,而是學生願意說出口,更了解如何維護自身權益。 圖/林詩祐攝
拔尖計畫納部落耆老教學 師生盼完善制度永續族語
校園
第1784期
拔尖計畫納部落耆老教學 師生盼完善制度永續族語
焦點
2023-11-02
《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核定九族共53組師徒,期待弭平現今的族語斷層危機。圖為台東縣土坂部落為排灣族部落。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記者林詩祐綜合報導】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10月24日核定《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透過一對一師徒制,並首次引入部落耆老作為教師,期待各校在既有的原住民族語師培教育資源上,培育更多族語專業人才。然而針對計畫細節與原住民族語教師的資格,卻引來正反論述。2017年台灣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使原住民族語教師專職化,然而師資不足與年齡斷層,讓原族民族語的推廣受到限制。原民會推動《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以下簡稱拔尖計畫),主要針對五所重點大學,分別為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臺北市立大學和國立屏東大學,致力將入選學生重點栽培,並在四年內培育100名具教師證之正式族語師資,以改善目前族語師資多採用教學支援人員的現況。環境是學習語言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大民族學系二年級學生cemelesay lja paculilj表示,同學們程度不一,難以有效練習對話,「身邊很少有人能夠一起交流族語,即使是同學,大家的族語能力也很有限。」此外,他提到大學目前的教材都是屬於教導文法類型的書籍,無法有效提升口說訓練。因此,他期待藉拔尖計畫中與部落耆老的一對一教學,並進入部落自然習得生活化族語。 政大民族學系二年級學生cemelesay lja paculilj認為都市原住民可能對於部落沒有認同感,導致學習族語意願不高。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政大負責拔尖計畫的民族學系副教授王雅萍指出,部落耆老教學的設計,同時達到搶救族語的目標,教學對話的過程,學生不只理解部落文化,也深入認識到部落的傳統知識體系,得以將即將失傳的部落文化寫入書籍,永續流傳後世。然而,仍有學生提出此計畫待改善處。清大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學生Mumu Panay表示,拔尖計畫的學習時數對學生課業負擔重。參與學生除需顧及本科專業外,每週還要與配對的原住民族語老師上二到三次課。東大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學生Rolla Moggi也說,上課時間與進部落學習的時間相衝,因此學生為了完成課程,可能延後畢業。對於拔尖計畫長時間的學習時數,王雅萍則認為,精通語言需要不斷地刺激,因此透過每週不間斷地學習,才能夠讓族語有顯著的進步。除了拔尖計畫本身的問題外,Mumu Panay認為師資的缺乏、學生學習態度以及社會的期待都是影響族語學習的因素,進而牽動整個計畫的推行。Rolla Moggi則認為目前政府訂定成為族語教師的門檻太高,應降低考試難度,讓學生不會畏懼學習族語,同時培養更多族語老師。他也呼籲,面對原住民族語推廣與傳承,政府應更注意原住民族群對自身身份認同與施行的可能性,適時調整內容,才能將族語永續的存於台灣。 《112學年度原住民族語言師資拔尖計畫》讓參與學生進入部落,學習族語與文化。圖為臺東縣土坂部落青年自行成立的歌謠傳唱小團體。 圖/cemelesay lja paculilj提供
初踏長輩昔日上學山徑 木梓社區攜屏大師生再造地方
生活
第1784期
初踏長輩昔日上學山徑 木梓社區攜屏大師生再造地方
2023-11-01
【記者吳玟錡高雄報導】社團法人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以下簡稱小鄉社造)10月28日舉行「點亮木梓火把遊庄」,首度將1999年廢校的木梓國小納入遊庄路線。早期在地居民會將溪流的芒草曬乾,成捆製成火把點燃,靠著微弱的燭火燈光,越過黑暗蜿蜒的山間小路抵達學校。 「不是單純吃飯、慶生,而是一起參與地方的事。」陳昭宏感慨說道,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少這種機會。 圖/吳玟錡攝「點亮木梓火把遊庄」今年嘗試和國立屏東大學校內課程合作,參與人數突破六百多人,規模連年擴大。屏大社會發展學系(以下簡稱社發系)主任邱毓斌提到,「社區營造重點是自我培力,讓地方居民展現自己的力量。」社區引入大學資源讓大家一起成長學習,但最重要的是地方願意舉辦火把遊庄,自發性聯絡親友,他強調這次活動意義是「一個傳一個宣傳,一代接一代傳承」。 今年活動的火把使用長枝竹品種,這種竹子比較輕,將不織布捆成燈芯,用煤油吸附到不織布的原理點燃火把。 圖/吳玟錡攝一行人跟著居民舉火把從山上走下來,僑生陳聖蕾表示,「一望無際的火焰讓我非常震撼。」他從小在國外長大,雖然是台灣人卻不了解本土文化,每年只有暑假才能回台灣。因為在網路上看到過往的活動紀錄片,好奇心促使他主動聯繫屏大教授,才會回台一起參與活動籌備。他其實聽不懂閩南語,但居民仍耐心地向他解釋火把製作過程和由來,讓他很感動,也獲得寶貴回憶。社發系四年級學生曾恩齊分享此次協助籌備活動的難忘經驗,「長輩說他已經很久沒做傳統火把,但為了我們,還特地去找芒草捆起來給我們看。」他接過老一輩用傳統材料芒草做的火把,難掩興奮之情地補充道,「那是他們那一代的火把!」由社區長者帶領年輕學子參與地方文化活動,別具傳承意義。「真正走入木梓社區實作,能幫助我重新思考課堂教的理論。」曾恩齊是高雄茄萣人,透過屏大參與點亮木梓的活動,使他想將這個經驗帶回家鄉,他說:「茄萣區也是長輩居多,若沒有這些活動,長輩便很少出門,地方就缺少交流和凝聚力。」 地方媽媽表演團員曾馨儀補充,「這次有屏大的學生幫忙輕鬆很多,帶來年輕的活力,希望有天孩子也能回家參與活動籌備。」 圖/吳玟錡攝小鄉社造總幹事陳昭宏表示,舉辦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藉由參與活動、回來陪伴家人,一起體驗父母當年舉火把走下山的記憶,建構更深刻的地方認同感。活動尾聲,大家開心的繞著竹燭台圍成的台灣島嶼和火把圖案跳舞,「你看到的每一個竹燭台,都是屏大的孩子跟著我們一起砍下來製作完成。」陳昭宏開心地說:「這個活動讓社區孩子回鄉,同時把在地故事和製作火把的技藝透過大學生傳承下去。」
台中首場藥香市集 中國醫師生領民眾重返舊城中藥街
生活
第1783期
台中首場藥香市集 中國醫師生領民眾重返舊城中藥街
2023-10-25
【記者丁盈瑄台中報導】中藥的芳香撲鼻而來,瀰漫在日式建築的街道上,許多攤販在叫賣著。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學系(以下簡稱中資系)於21日至22日和台中市中藥商公會、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等單位一同在台中市中山路(俗稱舊城區)舉辦「藥香時光市集」。中資系主任張文德說:「希望帶領民眾回到舊城區中藥行的前世,並認識今生中藥行轉型的面貌。」 舊城區許多中藥行已退出市場,永生參藥行是現今中山路上少數仍在營業的中藥行。 圖/丁盈瑄攝「這是中資系的名字第一次被放在與中藥有關的大型活動上」,藥香時光市集的發起人張文德熱情地分享。過去中山路上中藥行林立,是全世界中醫藥場所最密集的地方,他認為這便代表中藥對台中具有歷史意義。然而,比起台北、高雄、台南等縣市,台中不曾舉辦過中藥文化的活動,藥香時光市集是第一個。而這次由於是以學校身分參與市集,他希望能和其他攤位不一樣,便決定傳遞中藥用藥安全的衛教知識給民眾。 中國醫藥大學的同學們向民眾介紹哪些中藥材屬於活血藥材,並同時介紹不同中藥的用法及用藥安全。 圖/丁盈瑄攝「中藥也是藥學系的強項,不是只有西藥。」中國醫藥學系暨碩博士班的學生紀旻翰在中藥用藥安全的攤位上,積極地向民眾介紹生薑、當歸、丹參、川芎的用藥安全。「中藥聞起來都一樣啊!」民眾Joy(化名)表示,他說自己以前都分不清楚各個中藥長什麼樣子,只覺得味道都差不多。紀旻翰談起接觸中藥的經驗,他在研究所獲得許多用藥知識,卻一直沒有舞台向民眾介紹用藥安全,而這次的市集讓他大展身手,把中藥知識及配方傳遞給不了解的大眾。他很高興能夠與深耕在地的民眾互動,讓他更認識過去台中的「中藥街」。 中國醫藥大學的同學們向民眾介紹哪些中藥材屬於活血藥材,並同時介紹不同中藥的用法及用藥安全。 圖/丁盈瑄攝市集上,有中藥行老闆在燉煮雞湯、師傅幫外國人把脈,也有民眾在體驗杵藥,人潮絡繹不絕。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學生張益維與國立成功大學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所學生張雄皓,他們共同創立新創公司「百絡生技」,在攤販上請民眾試喝他們一同研發的洛神花潤喉茶,他們以大學生的角度販賣中草藥產品,希望可以打破年輕人覺得中藥很難喝的印象。 張益維與張雄皓創辦名叫百絡生技的新創公司,一同在市集販賣有寧神、潤喉作用的草本複合配方產品。 圖/丁盈瑄攝「以前沒特別注意到舊城區的中藥行。」民眾唐洪翔一邊吃著用中藥煮的水餃,一邊回答。雖然他只是路過,但他的論文剛好是研究舊城區的影像,市集幫助他了解舊城區的中藥文化。民眾文馨表示,家裡平常就有在吃中藥,但多數的台灣年輕人應該不會注意到中藥文化,覺得就是「黑黑的一碗湯」,這個市集能讓大眾引起好奇心。藥香時光市集帶領民眾回到過去中藥行林立的時代,復甦已沒落的舊城區中藥文化。中資系將結合產官學三方不同的力量共同推廣中藥多元性,他們未來也會與無印良品、博物館、米其林餐廳等單位合作,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成為「現今中藥文化」的開端。
巴基斯坦師生移地工地授課 控公路建設侵害校園
國際
第1776期
巴基斯坦師生移地工地授課 控公路建設侵害校園
2022-12-21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在空曠的草地,真納大學(Quaid-i-Azam University, QAU)多名教師帶著學生來到工地講課,表達他們對於校內建設公路的不滿。抗議行動起因於巴基斯坦政府部門首都發展局(Capital Development Authority)的一項公路計畫,該計畫佔用真納大學的土地,並將其切分為無法相通的兩個校區。 巴拉卡胡旁路建設早已動工,除了面臨師生的抗議,也因為法院命令而暫緩。然而敗訴後,工程得以繼續進行。 圖/拉賈・富爾幹・艾哈邁德提供穆里路(Murree Road)長期承載大量車流,造成塞車問題。為了緩解交通阻塞,首都發展局將建設長達五公里的巴拉卡胡旁路(Bhara Kahu Bypass),直接佔據校園約10公頃的面積,並間接影響約30公頃的校園土地。13日,伊斯蘭堡高等法院 (Islamabad High Court, IHC) 駁回來自真納大學教職員的反對工程請願書,公路建設得以繼續,預計三個月內完工。真納大學師生因此在Twitter上以#QAUbleeds、#handsoffQAU貼文表達反對立場,也前往工地上課和示威遊行,期盼首都發展局停止損害校園土地。 真納大學為巴基斯坦的頂尖公立大學,學校的學生與老師團結起來為校園遭受的損害發聲。 圖/拉賈・富爾幹・艾哈邁德提供「將教育用途的土地拿來作為商業使用非常不公平,這裡本來規劃要建造圖書館、實驗室、宿舍。」真納大學學生安瓦・阿蘭姆(Anwar Alam)憤慨地說道。除此之外,這條公路也將破壞校內作為研究機構的植物園,包含溫室、實驗室等,並造成當地更多的環境污染。巴基斯坦記者,同時也是真納大學的碩士生拉賈・富爾幹・艾哈邁德(Raja Furqan Ahmed)表示,公路計畫違反巴基斯坦環境保護法(Pakist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7),在動工前並沒有經過足夠的環境評估和審查,就擅自展開工程。 真納大學的教師將課堂移至工地旁進行,帶領學生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在校園內建造公路的不滿。 圖/拉賈・富爾幹・艾哈邁德提供該校師生不滿校園行政單位的決策,控訴校方在缺少足夠的討論下與首都發展局簽約,即便對方承諾給予約11公頃的土地作為補償,但政府的剝削已瓦解師生對首都發展局的信任。「教育資源已被侵害,大學甚至無法負擔教職員工的薪水。」真納大學社會學教授穆罕默德・扎曼(Muhammad Zaman)說道。他指出政府其實有能力完善停車和攤商規劃以減緩交通困境,「瀕臨破產的狀況下,政府還是決定花費50億盧比(約新台幣18億5000萬元)在這個項目上。」扎曼無奈表示。真納大學師生主張,政府應建設高架橋作為替代路線,降低對校園的損害。反對工程的請願敗訴後,他們決定繼續訴諸法律。「我們會一直發聲,永遠努力保護我們的土地!」真納大學學生哈菲茲・烏薩馬・魯格曼(Hafiz Usama Luqman)堅定地說道。未來他們將持續前往工地上課抗議,盼望取得維護校園土地的共識。
【大學事】「填鴨教育教不了學術倫理!」 師生盼課程強化倫理思辨
校園
第1775期
【大學事】「填鴨教育教不了學術倫理!」 師生盼課程強化倫理思辨
2022-12-14
【記者吳冠緯綜合報導】近日論文抄襲風波不斷,引起各界對學術倫理教育(以下簡稱學倫教育)的質疑聲浪。目前國內有118所公私立大學將學術倫理課程列為必修,並由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統一課程內容。學生需透過線上閱讀文章與觀看動畫影片自主學習,經測驗合格後取得認證,才可獲得必修學分。然而,不少學生質疑課程學習方式與實際應用無法連結,亦有教授指出目前的學術倫理課程淪為填鴨式教育,過度簡化倫理應有的思辨過程。 教育部於2014年成立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其規劃的線上課程目前為國內118所公私立大學之必修課程。 圖/梁家柔提供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認為,線上修課與測驗模式雖能讓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卻無法讓教師確認學生的吸收成效,造成學習效果打折扣。「網路基本上都得到答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學生蘇心婕指出,學倫教育作為研究生必修科目,其測驗題庫卻能透過網路輕易取得,令他質疑這項畢業門檻的重要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生張景閔則表示,學倫教育測驗一天共有五次機會,且每次考題差異不大,通過此測驗對多數研究生而言相當容易。 在網路上搜尋學術倫理教育測驗時,其搜尋建議中便出現測驗與測驗解答。 圖/截自Google學術倫理旨在提升台灣高等教育的學術倫理知能與涵養,但戴伯芬認為,以填鴨式教育與簡單測驗檢視學習僅是應付行事。蘇心婕也表示,測驗中不少題目過於死板,難以實際應用於日常學術寫作中。「這就是國內教育過度簡化倫理思辨的結果。」戴伯芬評論道,他認為倫理是一種兩難的狀態,因此教學中應著重思辨,才有助學生在研究中能因應困境思考解決之道。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強調倫理教育不應該以填鴨式教育進行,他分享過去曾教授學術倫理教育課程,透過經典案例討論,以思辨之方式進行建立學生對倫理的概念。圖為示意圖。 圖/吳冠緯攝不少學生質疑,學倫教育不分系所通用的學習內容並不合適。對此,張景閔認為學術倫理應根據學門而定,而非所有學生使用共同的教材。他以法學領域和理工科目為例說明,前者注重文獻分析,後者則包含統計和質性研究等方法。由此可知,不同領域對於學倫教育的需求不同,因此張景閔認為目前的制度對研究生們效益不大。就讀理工學科的蘇心婕也認同研究過程存在學門差異,由於所屬領域較多為撰寫自身研究發現,較少進行文獻引注,因而相對較少遭逢相關倫理問題。 目前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所架設的學術倫理課程形式多元,包含漫畫、影音、圖表等方式,然對學生在學術倫理教育的具體幫助為何,仍待討論。 圖/截自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官網對於未來學倫教育的調整,戴伯芬、張景閔與蘇心婕都認為,將學倫教育規劃成一門課的模式缺乏必要性。「強制要求學生在畢業前要完成學術倫理線上認證,就是一件不倫理的事。」戴伯芬認為即便學生通過測驗,也難以斷定他是否已熟知學術倫理的概念。他建議應從大學課程中強化學生的倫理概念,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藉由個案分析引導學生思辨,讓學生將討論中遇到的倫理兩難帶入自身研究,並進一步思考如何取捨。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分享哈佛大學線上公開課程中的討論何謂正義,並認為此類引導學生思辨的課程內容應是教授倫理課程的理想模式。 圖/截自哈佛大學YouTube除了對教育內容的調整外,接受學倫教育的時間點與教師素質亦為重要關鍵。蘇心婕指出,多數台灣學生書寫心得時,常參考網路或書中內容,甚至有照抄的狀況,但教師常視而不見,導致學生從小對抄襲與引用的界線十分模糊。因此,他認為應從小建立倫理觀念,由根本改善,才有助於養成學生在學術倫理上的行為操守。戴伯芬也強調,倘若教師本身缺乏倫理概念導致上行下效,恐將使學術環境持續惡化,因此教師本身也應具備倫理概念,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術倫理觀念。
台大理工科不採學測國文 師生盼改革國文素養教育
校園
第1771期
台大理工科不採學測國文 師生盼改革國文素養教育
2022-11-17
【記者梁家柔綜合報導】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於10月25日公告112學年大學繁星推薦暨申請入校系參採學測科目,許多頂尖大學的理工科系紛紛不採納學測國文。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部份理工科系也在112學年開始不參採學測國文,作為臺灣具指標性的大學,此改制也再次引發國文教育改革的討論。根據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公布的資料,112學年採納學測國文成績的校系共減少31所,包含臺大、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興大學等頂尖大學的部分理工科系。其中,台大化工系過去的篩選標準包含國文須達頂標,112學年卻改為完全不採計學測國文。對此,台大化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廖英志說明,自108課綱後,申請入學的一階甄試出現招生不足額的問題,為了提升學生申請的意願,決議112學年不採計國文。他無奈地說:「其他理工科系陸續不採計國文,我們也只能順應潮流。」 國立臺灣大學工學院許多熱門科系,像是化學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等皆在112學年放棄參採學測國文。 圖/潘彥廷提供對於自身科系不採納學測國文,台大化工系的陳柔妍表示此舉反而能招到更對準校系專業的學生,「就我身邊的人來看,有些人就算在自然科領域表現優異,也會因為國文不好而無法進入理想科系。」然而,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的應嘉倪則對招生進來的學生品質抱持懷疑態度,他觀察到目前學生普遍閱讀素材來自網路及社群媒體,不採計國文將可能使學生的表達過度口語、粗俗化,或是難以判斷正確資訊。雖然台大理工學院部分科系放棄參採學測國文,然而,台大目前的必修科目仍有「大學國文」,必須修滿至少3學分以上才能畢業。校方對於語文教育的態度不一,恐令學生無所適從。對此,台大中國文學系主任劉正忠認為國文必修仍有其必要性,「國文逐漸不是理工科必考科目,多少會影響高中學生的國文學習意願,因此大學國文更應該幫助學生加強國文素養的提升。」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劉正忠表示,理工校系紛紛不採計國文是招生制度變革下的局部現象,也是為了和其他校系生源做出區隔的招生策略。 圖/潘彥廷提供理工科系不採納國文雖成趨勢,然而廖英志仍強調語文在理工學科領域上的重要性,「我們需要語文去和他人溝通研發成果或是介紹產品,所以理工科系偏重的是敘事和申論能力。」而就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潘彥廷則認為,高中國文課程實用度低,而大學國文更應著重於口語表達、論文撰寫的技巧,以及資料整理能力的培養。談及大學國文課程的調整,劉正忠提到,近年來大學國文不斷嘗試改革,希望能貼近大學生使用國語文的需求,以增進學生在專業科目上需應用的語文能力。大學繁星與申請入學參採學測科目的改變,也對高中國文課程規劃產生影響。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國文科教師張茵婷認為,若理工科系不採計國文成趨勢,對高中生來說無疑是減少課業壓力。但他強調國文包含的語言表達和語文理解能力,皆是各科系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張茵婷也提出高中端的因應對策,「課綱內的課本內容可以鬆綁,並重新設計更活化的高中國文課程,否則部份課本內容其實離學生生活經驗遙遠。」劉政忠則補充,過去高中國文科改革多由高中老師和大學中文系教授共同討論,未來也應納入理工領域教授的意見,以理解理工科系學生須具備的國文素養能力,盼能讓國文教育更貼合各領域的需求。
不戴回口罩! 加拿大師生抗議校方防疫觀念倒退
國際
第1771期
不戴回口罩! 加拿大師生抗議校方防疫觀念倒退
2022-11-16
【記者鄧芯怡綜合報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University of Waterloo,UW)於8日宣佈全體師生在教室內都必須佩戴口罩,因而引發熱議。該政策於9日開始實施,並將持續至學期結束。校方考量加拿大正處疫情升溫之際,除了保障師生的健康,要求他們戴口罩也是為了避免期末考受到影響。 圖為滑鐵盧大學於官方網站上發佈强制教職員及學生佩戴口罩的公告。圖/取自滑鐵盧大學官網在西方國家,政府已鮮少強制民眾佩戴口罩,突然的公告因此讓師生措手不及,也引發兩方意見的辯論。此外,校方也要求學生和助教晤談時佩戴口罩,只有教師在授課、學生進行報告時,才可以摘下口罩。滑鐵盧大學畢業生愛德華・波法・堤林(Edward Bofa Tilin)評論校方的要求過於嚴苛且沒有必要,他也補充,全世界都試圖和新冠肺炎共存,滑鐵盧大學卻反而在防疫政策上倒退。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學生需要重新適應在教室內佩戴口罩的生活。 圖/取自滑鐵盧大學官網然而,貴湖大學(University of Guelph,UoG)整合生物學系副教授肖珊娜・雅各布斯博士(Dr Shoshanah Jacobs)提出不同的意見:「我認為滑鐵盧大學的考量絕對是正確的,我們都應該這樣做。」他也補充,佩戴口罩是關心社會整體健康的行為,保護自己的同時,也照顧了老人、小孩這些容易受到感染的群體。他坦言加拿大社會忽視大眾健康,這樣的環境讓深切關心民眾未來的人備感壓力。「西方國家推崇自由的風氣,因此人民應該有自行選擇佩戴口罩的權利。」堤林直言學校推行的政策侵犯了師生的自由。此外,堤林也提出目前美國數據顯示,在防疫管制上較嚴格的州與較寬鬆的州相比,新冠肺炎的傳播率並沒有太顯著的差異。因此,堤林和他的教授都認為口罩無法完全預防新冠肺炎的傳播。滑鐵盧大學的口罩政策在社群媒體Twitter及Instagram上都引發高度關注,部分家長希望加拿大學校更重視學生的健康問題,因此予以支持;學生則認為課堂上本就無法避免師生之間近距離接觸,因此佩戴口罩其實沒有實質的效益。相比西方的開放政策,台灣目前仍維持公眾場合皆須佩戴口罩的規定。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謝明潔支持政府的決策,因為只有遵守防疫措施才可以讓學生免於重回遠距上課的命運。面對眾多的質疑,外界都在觀望校方將會如何應對。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口罩政策一經宣佈便在社群媒體Twitter上引起廣泛討論。 圖/截自滑鐵盧大學官方Twitter 
亞洲唯一聲援據點   政大師生挺阿桑奇倡新聞自由
校園
第1768期
亞洲唯一聲援據點 政大師生挺阿桑奇倡新聞自由
2022-10-19
【記者梁家柔台北報導】「新聞自由無罪!力挺阿桑奇!」國立政治大學學生偕同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15日在政大校內舉辦「全球力挺阿桑奇24小時馬拉松活動」,透過倡議來傳遞「釋放阿桑奇」的訴求。此活動是由義大利《Pressenza國際新聞通訊社》發起,全球有超過50個據點共同聲援,而由政大師生組成的台北響應小組,是本次活動唯一的亞洲據點。 「全球力挺阿桑奇24小時馬拉松」活動的台北響應小組,是由國立政治大學師生所籌辦。而在全球有超過50個據點也在當天舉辦各種不同的活動,來對阿桑奇表示支持。 圖/梁家柔攝活動救援的對象阿桑奇(Julian Assange)是「維基解密」的創辦人,2010年,他因大量曝光美國機密文件,在2019年遭美國以《間諜法》起訴,並在英國被監禁滿三年。6月中,英國當局批准引渡阿桑奇至美國受審,引發各界團體持續抗議至今。根據《自由時報》報導,11日,數千名民眾在倫敦國會大廈前示威,要求英國當局終止引渡阿桑奇到美國,並釋放在監獄中的阿桑奇。「今天在這裡的訴求有兩個,第一個是要求美國撤銷對阿桑奇的指控,第二個是,請英國拒絕美國引渡阿桑奇的要求。」台北響應小組召集人、同時也是政大傳播研究所的學生葛家瑜說明,除了透過活動宣傳訴求,首要是讓更多人認識阿桑奇,以及他遭受的迫害。馮建三也補充,此次參與聲援阿桑奇的目的,正是要提醒美國勿濫用強權國家的威權,而若大眾持續忽視國家對新聞自由的迫害,國際記者將可能面臨揭露事實後被起訴的風險,引發後續記者的寒蟬效應,使真相無法被公開。 倡議過程會錄製成影片傳給義大利主辦方,讓全世界知道台灣也很關心新聞自由議題。 圖/梁家柔攝活動現場除了宣講訴求外,也延伸探討新聞自由。對此,就讀政大廣告學系的陳盈淳分享,在擔任學生記者時,觸及到政治議題仍會有所顧忌,「大環境還是沒辦法讓我們完全地感受到新聞自由。」而來自馬來西亞,目前就讀政大傳播研究所的林源庭則表示,觀看馬來西亞的中文媒體時,時常感受到報導的新聞自由界線相當模糊,令他反思其中的意義,「我認為新聞自由不是愛講什麼就講什麼,應該是能否讓觀眾或是世界知道真相,或是否為了公共利益出發。」 活動邀請到資深媒體人,同時也是Podcast節目《民主有事嗎?》主持人的羅苑韶,他在活動中憤慨地說道:「新聞自由並不是一旦得到了,就不會失去的,新聞自由是我們必須去捍衛、爭取的。」 圖/梁家柔攝談及學生身體力行參與公共議題,就讀政大全球傳播與創新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的劉益強表示,因為在課堂上學到新聞自由的概念,所以決定在生活上也要貫徹這個理念。對此,馮建三抱持正面看法,「因為學生透過參與公共議題,能增加學習動機,並在過程中學習反思。」但是,他也感嘆目前學生對公共議題的倡議行動仍相當稀少。因此,他鼓勵學生多參與這類活動,才能對社會議題產生好奇,進而和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理論結合,找到自己的新觀點。 阿桑奇案已持續多年,但多數台灣人並不太知道事件始末。因此,學生也在倡議現場拉起布條,盼能引起路過的行人注意。 圖/梁家柔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