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大學事】大學入學簡章新設轉系限制 學生質疑留下本系生成效
2024-11-29
生活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2024-11-29
國際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校園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校園
國軍教召租借政大校園 學生憂影響校安秩序
2024-11-29
新知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4-11-29
藝文
改編經典劇本重建時空 《女僕》探階級差異
焦點
2024-11-29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17期
點滴架偵測施打狀況 遠端監控助即時診治
2019-12-11
【記者吳曼嘉綜合報導】病患打點滴時,受到手臂抬舉高度影響,可能會產生血液倒流回管線內的「回血」狀況。亞東技術學院醫務管理系副教授陳銘樹和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林照峰帶領該校學生研發「多功能點滴架暨點滴安全控制裝置」,讓醫護人員可遠端監測病患點滴狀況,一旦產生回血情況便能及時因應,在「2019第15屆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牌。 「多功能點滴架暨點滴安全控制裝置」團隊成員合影,分別為游亦芯(左一)、陳冠勳(左二)、林照峰(中)、周時聿(右二)、孔祥鈞(右一)。 圖/孔祥鈞提供目前在醫院實習的護理學系學生陳玟卉解釋,現今處理回血的方式多是由護理師擠壓點滴管,讓輸液重新流進病人體內,但此舉同時也把血液擠回體內,使病患感到不適。此裝置利用「光遮斷」技術進行回血偵測,該光遮斷器為ㄇ字型,自左端發射光波,當右端沒有接收到時,代表光被血液遮蔽、點滴發生回血現象。由光遮斷技術得到的數據後,透過藍牙傳到病患手機APP,再輸送到雲端,讓護理師可以從遠端觀看病人點滴狀態。此外,陳銘樹透過實務經驗得知,當點滴袋的重量隨著液體流出而減輕時,輸液滴注速度變慢,將會延緩病情治療,並影響護理師原本預計的工作流程。而安裝在點滴滴注室(用來計算輸液的滴數)上的光遮斷器同樣可應用於偵測點滴流速,一旦光被輸液遮蔽時,會傳送訊號至晶片,代表點滴袋滴下一滴輸液。團隊學生孔祥鈞解釋,系統會判斷在一定時間內的累積滴數跟正常值是否相同,若滴數太少,表示點滴流速過慢,此時APP會發出警示,提醒護理師調整病患的點滴速度。 「多功能點滴架暨點滴安全控制裝置」會偵測點滴是否發生回血及進行流速監測,讓護理師及時提供病患協助。 圖/孔祥鈞提供當病人推著點滴架到戶外時會使之晃動,導致輸液不會垂直滴落,團隊學生林鈺航說:「輸液會順著壁管流下來,光遮斷便產生誤差,這是我們現在仍需要克服的問題。」孔祥鈞也坦言,此裝置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目前護理師必須隨時查看APP介面,才能得知病患的點滴狀態,他說:「護理師有其他工作,不可能一直看手機。」團隊期望未來可改善APP通知模式,護理師在APP提出警告時,再去檢查手機即可,如此方能提升作業效率。陳玟卉提到,透過手機上的APP就能知曉病人點滴狀況,確實可以替護理師節省一點時間,但他說:「如果相關數據會傳送到病人手機,可能造成病人的焦慮或擔心,反而影響治療。」他建議應直接將點滴狀況傳給護理師,才是站在病患立場的設計。另位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學生陳孟婷則以抗生素加藥為例,他表示有些點滴輸液為混濁不透光的顏色,可能造成裝置誤判為回血,這也是團隊需要思考的地方。
新知
第1669期
智能通報車禍事故 救援更快速
2017-12-14
【記者徐安萱綜合報導】有鑑於目前台灣的車禍意外仍仰賴人工通報,聖約翰科技大學資訊與通訊系研究生劉宇倫、鄒裕麟、吳治緯與教授范俊杰研發「車禍事故即時通報系統」,智能化的通報系統有助於救護人員更清楚、快速,抵達正確的事故地點,進行救援工作。該系統獲得「2017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銀獎。「車禍事故即時通報系統」利用G-Sensor偵測出車禍撞擊或車輛墜落之情況,將車禍意外的即時通報智能化。 圖/范俊杰提供。 圖/范俊杰提供 台灣車輛的密度高居世界第一,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台灣一年約發生十六萬件車禍,平均每天會發生四百三十餘件。范俊杰表示,長期以來車禍意外的即時通報均未智能化。因此當車禍意外發生,多數民眾仍選擇撥打緊急電話119的通報方式。然而人工通報容易有溝通不良、地點偏誤、錯過黃金救援時間等缺點。 車禍事故即時通報系統利用「G-Sensor」偵測車禍撞擊或車輛墜落的情況,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將事故地點的精準座標位置,利用藍牙(Bluetooth)傳送到親人手機或事故中心。透過行動應用程式(Application,APP),將車輛的經緯度座標轉成實際地圖,增加救援行動的速度與精準性。 G-Sensor是重力感測器,能夠感知重力的變化,例如晃動、跌落、上升、下降等物體移動,都能轉化為電子信號,通過電腦的計算分析後,就能完成預先設定好的程序。劉宇倫表示,系統便是透過G-Sensor感測撞擊來啟動車禍事故通報的程序。 劉宇倫說:「G-Sensor的成本是低階產品也能負擔的範圍。」由於成本較低,G-Sensor的應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硬碟或CD隨身聽在遭遇撞擊的時候需適時停止硬碟或光碟轉動、汽車的安全氣囊是否充氣、行車紀錄器透過碰撞觸發自動錄影等。
新知
第1669期
3D列印重製食物 有望解全球糧荒
2017-12-13
【記者劉蘭辰綜合報導】台北醫學大學奈米醫學工程研究所學生陳柏宏、醫學系學生曾敬華與劉曉盈合作研發「食材回收再製系統」(Earthworminator),運用仿生科技解決世界愈趨嚴重的糧食問題,除於6月通過中華民國專利申請,更於本月3日在2017年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奪銀。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於今年7月的雙年會議上指出,飢荒人口在兩年內從八千萬躍升至一億八百萬人,達二戰以來新高。若能救回被浪費食物中的1/4,則能徹底解決飢餓問題。劉曉盈表示,現代全球食物生產量其實足以供給世界人口所需,但因分配不均導致糧食問題加劇,還同時浪費製作食物的能源。 糧食危機已達二戰以來新高,若世界能救回被浪費食物中的1/4,就能徹底解決飢餓問題。 圖/劉蘭辰攝曾敬華指出,透過食材回收再製系統,不僅能減少食材浪費,還能降低自然資源與包裝提袋的使用。「我們觀察到蚯蚓善於分解食物,讓這些物質重複被大自然利用。」曾敬華表示,他們受蚯蚓的消化機制啟發而研發出食材回收再製系統,欲將糧食更有效配送至飢荒地區。例如,此系統將未售出的蘋果風乾後,碾製成粉延長保存期限,再封裝成罐方便運輸。送至缺乏糧食的國家後,再將粉末加入3D列印機(3D Printer)重製成蘋果供給飢荒民眾。 食材回收再製系統運用仿生科技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於本月3日在2017年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奪銀。 圖/曾敬華提供食材再製回收系統源於團隊參加全球仿生科技競賽(Biomimicry Global Design Challenge),曾敬華指出,起初只為達成社區食物共享,但在接觸糧食議題後才發現非洲、印度等地飢荒問題更加迫切,因而尋找食物資源再生方法,「過去人們利用蚯蚓來製造肥沃土壤,卻沒能想到仿效此套機制來解決糧食短缺。」團隊盼此套仿生系統能與跨部門跨國合作後成功打擊飢餓。劉曉盈則表示,系統尚停留在理念階段,但研發過程讓他意識到世界糧食資源的重要性。曾敬華認為團隊花了許多心力確立主題與方向,並反覆確認系統可行性。此外,他也表示利用影片和海報呈現系統概念並不容易,也讓負責製作動畫的他學到如何用具體方式呈現抽象概念。面對未來導入市場的挑戰,指導教授陳祥和表示,目前3D食物列印機只能製作微小食物,應用範圍太窄。陳柏宏則認為系統還需投入大量時間與專業研發,才能於實際推出時真正平衡不同地區間的食物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