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大學事】陽明交大推大一共學促整合 政策倉促罔顧學生權益

2022/11/24 02:34:01

【記者吳冠緯綜合報導】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併校已邁入第二年,目前校方擬推「大一共學」制度(亦稱移地學習),以系為單位,將台北陽明校區大一學生移地至新竹交大校區(註1)共學一學期。目前陽明交大藥學系已於110學年度第二學期率先實施,而同校牙醫學系原先也預計於本學期施行,然而兩系卻皆未在入學前告知學生,進而引起學生反彈,認為校方過於倉促實施政策,導致其權益受損。

註1: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新竹設有博愛校區與光復校區,在此以交大校區涵蓋兩校區。
111學年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開學典禮於交大校區舉行,部分陽明校區學生認為較缺乏參與感。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提供

陽明、交大兩校區相距70幾公里,雙方學生在學期間交流甚少,因此校方期待透過共學,塑造陽明交大的一體性。然而,縱使校方立意良善,陽明交大學生會陽明分會會長張翔鈞仍直言,此制度將尤其影響兩校區學生的修課與住宿權益,並對陽明校區社團與系上活動經營造成極大的衝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牙醫學系一年級同學於宿舍搬遷日前收到校方寄信告知交大校區宿舍分配結果,引起學生疑惑,隨後牙醫系系學會與陽明交大學生會陽明分會介入釐清。 圖/莊子毅提供

由於兩校區大一學生欲修習的課程具一定重疊性,如通識與基礎課程(註2),因此校方將此類課程作為共學空間,期望促進不同領域科系學生交流的機會。但針對交大的通識開設狀況,陽明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學生議會議長陳伯睿直言:「目前交大的通識量能絕對不夠。」陽明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會長洪瑞隆進一步補充,交大的通識課以通識教育目的出發的課程較少,多由各系原有課程調整而成,教學內容較困難,陽明學生若修習此類通識恐將難以吸收,影響其學習權益。

註2:基礎課程泛指普通生物、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微積分等各系皆須修習的基礎科學科目。

事實上,早在110學年度第二學期,藥學系大一學生即前往交大校區進行移地共學,不過多數同學在體驗共學後,對其多給予負面評價。陽明交大藥學系學生MF(化名)分享當時共學經驗,「必修課分析化學雖與交大同學共學,但課程偏向理工領域,內容也較困難。」張翔鈞認為,即便共學相同課程,雙方在學習上的需求也不一,學生基於未來專業的不同,在同一堂課所著重的內容也有差異。此外,MF也表示,大部分藥學系必修仍開在陽明,導致學生每週五都須一天內奔波於兩校區,學習成效因此打折扣。

111學年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開學典禮於交大校區舉行,部分陽明校區學生認為較缺乏參與感。 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提供

大一共學不僅造成陽明學生的不便,對交大學生也造成許多衝擊。陽明交大光電工程學系學生陳克齊以宿舍舉例,他表示至110學年度止,交大在校住宿率可達100%,然今年的床位數只夠支援96%的大學部學生,使交大校區學生在住宿權益上受影響。對於宿舍量能,洪瑞隆也表示,校方雖聲稱宿舍床位足夠負荷,卻是將博愛校區的床位也一併計入,但在課程多開設於光復校區的情況下,學生被分配至博愛校區將增加其往返宿舍及校區的不便。此外,張翔鈞提到,目前陽明學生在交大的宿舍為校方全權安排,無法自行針對設備和價格自行選擇,因而造成大一共學的學生不滿。

除了課程與住宿的影響外,學生社團與系上活動亦成一大問題。陽明交大牙醫學系學生莊子毅認為,大一新生若於交大校區入學,會減少與學長姐的交流,系上活動將窒礙難行。社團方面,張翔鈞指出共學將衝擊陽明社團的經營,由於陽明社團的主力多為大一二學生,若社團無法招募新生,未來恐面臨倒社危機。此外,由於共學期間僅有一學期,陽明學生若欲參與交大社團,恐因聯繫不易或僅能參與一學期而打退堂鼓。MF表示,社團活動多以年為規劃,大一共學將導致陽明學生參與任一校區的社團皆受阻礙。

大一共學的實施,將導致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的不便。目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兩校區社團仍是分開運作,且社團博覽會也是於兩校區分開辦理。 圖/翁逸芯提供

面對學生們對大一共學的不滿,陽明交大跨院學程推展辦公室執行長嚴錦城澄清,大一共學在併校時即有相關規畫,並非如學生所言為近期突然頒布的制度。他也坦言,去年由於跨院學程推展辦公室尚未成立,制度缺乏整合單位,外加準備又過於倉促,導致藥學系大一學生的權益受損。嚴錦城表示,未來將在大一共學計畫中開設更多符合通識教育目的的課程,並在修課人數上將兩校區學生分開計算,避免課程共學影響交大同學的選課權益。針對住宿名額不足,他承諾將確保陽明學生一概入住光復校區,使其就近上學。提及社團參與度將備受影響,嚴錦城期待未來能將週五下午作為兩校區的社團活動時間,並將交通車班次時間延長至晚上11時,期待促進雙方社團交流。

嚴錦城表示,112學年度起欲施行共學之系所須於招生簡章講明,避免學生因此制度而產生不滿。他分析,目前兩校區同學仍不習慣以「陽明交大」思考,認同感的不足為併校後的陣痛期。大一共學作為雙方資源整合的政策之一,雖引起爭議,但張翔鈞表示,校方遇到問題時願意嘗試排解,但因視角不同作法容易造成學生誤解。因此,他期待未來校方研擬大一共學時,能納入更多學生代表的觀點,進而使共學的走向更符合雙方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