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社論】不分系有助大學生探索?還是延後迷茫?

2022/12/07 21:29:18
不分系制度能讓學生學習各科系核心知識,同時培養跨域能力,不過卻也被許多人質疑是否會造成雜而不精的問題。 圖/顏婕儒攝

近年來,許多大學紛紛開設「不分系」,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尋找興趣。然而,此舉真的有助於摸索未來志向嗎?抑或只是在延後學習專業的時機?

在「成績至上」的十二年國教中,學生很少有自我探索的機會,在升上大學時,多數人只能選擇一個看起來不排斥的科系。根據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自己選錯科系,而轉系不僅門檻高,成功轉出也未必適合自己。等到準備出社會,學生們率先排除原先念的專業,想要轉換跑道,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會什麼、想要什麼,大學四年就如同被虛度的光陰。

不分系制度包含全校型以及學院型,而台灣以學院型為多數,又再區分成前段不分系以及四年不分系。學校設立不分系的理念,不外乎讓學生多方接觸各領域知識,了解自身志趣所在,培養跨域能力。然而,四年不分系卻被外界質疑「樣樣通,樣樣鬆」,而前段不分系雖延後分流,再進一步接受專業訓練,制度看似完善,解決雜而不精的問題,仍受到不少人所詬病。

前段不分系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多以通識教育為主。對於志向明確的學生而言,基礎訓練已不再能滿足他們所需,直至分流之後才開始學習核心知識,相比其他一進入大學就決定科系的同儕不僅起步晚、專精學習的時間也短;而認識專業的通識課程,並無實際接觸該領域,再加上開課單位資源不一,能夠選擇的課程少,學生想認識也無從下手,依舊迷惘。

此外,為平衡各系人數,有些學校會以成績做分流,並非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志願科系,且分院不分系分流後,僅能選擇學院裡的科系,也會造成尋找志趣的效果不彰。

若要貫徹不分系的初衷,或許全校型前段不分系更能落實生涯探索。各科系以「院」為單位開課,將學期切分為數區段,在每個區段教授各科系知識,並以實作取代概論,學生不僅可以跨域學習,也能真正認識各領域,分流後再進一步專精。許多人可能會擔心起步晚會落於人後,不過美國著名運動學者羅絲.塔克(Ross Tucker)曾言:「我們知道早期的嘗試是致勝關鍵,多元也是。」

在這日新月異的時代,多方涉獵才能快速應變,每一個技能可能在某個時刻成為意想不到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