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社論】傾斜的天秤:藝術市場中失衡的創作理念與商業價格

2019/12/22 14:14:13

一根來自當地市場的香蕉,用膠帶黏在牆上後,成了藝術品。這是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新作品《Comedian》,本月7日、8日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展出。

作品迅速引起民眾關注,人們談論的焦點著重在香蕉能否作為藝術品,或是最終作品的售出金額,加上媒體也相繼報導,但多數報導僅著墨於表層的作品樣貌與噱頭,至於作品欲傳達的理念,則少有人理解。唯《衛報》論及:「這件作品(《Comedian》)廣受嘲笑,但作品本身就是在嘲弄藝術市場。」在藝術市場中,藝術品的價值立基於市場價格,而價格的決定權主要屬於買賣藝術品的中介者——仲介商與拍賣公司。

仲介商相當於藝術家與買家間的橋樑,買家透過仲介商獲取作品資訊,並議定交易金額,一旦成交,仲介商再與藝術家按比例分享利潤。依據《錢暴: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一書,仲介商為維持一定獲利,必須控制作品的數量與價格,並不斷重新包裝旗下藝術家的作品,將藝術品塑造成萬中選一的形象。於是,藝術品不再以本身蘊含的理念與創作背景吸引買家,而是人為特意宣傳的藝術家名氣或作品稀有特質。

拍賣公司則經由舉行拍賣會,邀集買家競標藝術品,在標價的喊聲中,部分買家以競投金額展示社會地位,把擁有名畫作為實力和身份的象徵。藝術品不僅被視為提升持有者社會地位的工具,也淪為投資的對象、金融操作的魁儡,藝術家真正想說的話,淹沒於拍賣會上買家的喊價聲。

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便曾在作品〈Girl With Balloon〉於拍賣會成交時,讓畫作攪入藏在畫框內的碎紙機,他試圖倡議「藝術真正的價值不是拍賣價值」。但當時主流的論調,仍侷限於這件事會讓藝術品的價格提升還是降低,班克斯這麼做的原因、欲表述的概念卻鮮少被談及,更遑論引發討論,大多數論述還是環繞在價格增減與否。

藝術品的本質為承載創作者思想,但成為市場中的商品後,藝術家也開始追求聲譽,只求發表足夠吸睛的作品,使作品得以高價售出,才能支撐生活開銷。金錢收入確實是藝術家須考量的要素,然而追隨市場趨勢所產出的作品,未能充分融入思想,藝術是否還能作為反應時代樣態與精神的媒介?藝術家於自由創作和商業市場的兩端進退失據,這時,該如何建立起能同時確保藝術家創作與收益的交易機制,是尚待重視的問題。

回歸作品名稱「Comedian」,可有多種譯名,其中一種為「喜劇演員」。創作者卡特蘭就像一名演員,在藝術圈上演一齣鬧劇,期盼藉由逗樂觀眾,帶出劇情闡述的理念——藝術市場已然失衡。而散場後,他精心編排的劇情,其中所蘊含的寓意似乎仍未被觀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