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社論】北一女「陪聊事件」—物化女性的是她們、他們,還是我們?

2020/12/23 20:00:24

12日傍晚,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慶落幕,身為學生家長的作家王蘭芬,愉快地於臉書分享當日所見的園遊會情景。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一場追究是否「物化女性」的爭論,悄悄地被引爆。

這則貼文裡,讚許了其中一個名為「學姊給你愛」的攤位,攤位內容是由學姊提供聊天、拍照、打排球的收費服務。王蘭芬於文中寫道,「超級聰明,零成本、高收益。」然而不到一天,該內容被轉發到Dcard有趣版引起熱議。

「北一女校慶擺攤『陪聊10分鐘45元』」、「小綠綠『陪聊5分鐘收費30元』」等聳動的標題,立刻佔據各大媒體版面。輿論蜂擁而至,血淋淋的批評快速地灌爆這些報導,指責這些女高中生及校方,「物化女生的永遠都是女生自己」、「陪聊完就帶出場陪睡了,學校這樣搞可以嗎?」這些言論看似是為「被物化的女性」打報不平,不過,實際上似乎不是如此。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慶園遊會裡的「學姊給你愛」攤位,引起各界熱烈討論。(圖/傅有萱攝)

 

根據北一女校長陳智源的回應,事實上,當初攤位的設計立意良善,僅是為了讓這些學姊們,提供學弟妹升學的諮詢服務。此事之所以在社會上吵得沸沸揚揚,還由提供聊天服務,延伸到「物化女性」、「陪聊到陪睡」等。產生這些想法的,並不是女高中生或校方,嚴格說起來,也非社會大眾的直觀感受,而是「媒體」間接導致的結果。

事發當下,「女高中生提供聊天服務」被媒體冠上「陪聊」一詞。除此之外,眾多媒體的報導裡,不乏各種性暗示的導言。試想,一篇報導如使用「小綠綠陪聊」作為標題,文中引用網友認為該服務等於「聊色」等言論,閱聽人若是未經審慎思考,是否真的會認為此攤位在物化女性呢?

其實,媒體對北一女無冤無仇,這麼做的可能原因,筆者認為為以下三項:

一、因報導標題字數有限,故媒體將「提供聊天服務」簡稱成「陪聊」。

二、「陪聊」一詞相較於「提供聊天服務」來得神秘,故若媒體賦予文章如此標題,或許可以吸引讀者點入連結「一探究竟」。

三、媒體期望藉由「小綠綠」及「陪聊」等社會標籤,製造「標籤效應」,強化社會大眾對此事物化女性的觀感,提升報導討論度及話題性。 

無奈的是,當所有人都急於檢討校方、檢討事件當事人,便完全忽略了這些社會標籤。

許多資深校友呼籲,社會大眾不應過度聯想、惡意批評,否則恐對當事人造成傷害。(圖/傅有萱攝)

事件延燒至今,不少資深校友、專家學者紛紛跳出來,指出社會大眾不應將年輕學子的創意放大檢視甚至過度聯想,否則恐對當事人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筆者建議,除了事後的補救外,媒體更應記取前車之鑑,並在遭逢類似事件時做出改善。

前端處理上,在公開平台轉貼照片及文章前,撰寫者不得加上聳動、具性暗示、帶攻擊性、標籤化的字眼與圖像,防止造成讀者往特定方向聯想;中端應對上,媒體應將「當事者之說明、理念」適度曝光,緩和大眾氣憤之情,亦嘗試提供另一個思考的角度,避免樂隊花車效果,產生單一走向之輿論;而後端補救上,各家媒體應減少相關報導數量,淡化社會大眾對事件的情緒,減少民眾關注、評論以減輕對當事人的傷害。

媒體改革已被討論多時,然北一女事件猶如照妖鏡般,顯示台灣距離完善中立的媒體環境還有一段路要走。當現今媒體不斷喊著追求正義、保護弱勢,卻忘記了,其實最應當避免的,就是讓所有無情的惡意,強壓在這些北一女的學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