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社論】考試主義框學生思想 文白比例難平衡

2017/09/27 17:27:31

近日延燒全台的「文白論戰」上週六畫下休止符。教育部課程審議委員會決議,課綱文言文比例正式調降為35%到45%。希望教材與時俱進,幫助學生多元思考。不過,讓文言文貼上導致學生思想僵化的標籤真的公平嗎?

九月初,由鍾肇政、陳芳明、吳晟等135位作家連署發出聲明,應當增加台灣文學作品的份量,讓教材邁向多元化。台灣的國語文教育長久偏重文言文,不只造成考生負擔、也侷限思想,文言文無形中成為語文能力養成的枷鎖。

但也有學者認為,文言文是國語文教育的基礎、是歷史的根源,與時俱進的同時不該抹煞其存在的必要性。文言文何以值得品讀?部分高中生表示,能幫助思考和借鏡前人經驗。但相較本身對文學感興趣者,考試導向型學生仍佔大多數。

文白論戰的最後矛頭指向台灣教育的考試主義。自文言文被列為國教課綱,便與成績脫離不了干係。以九年一貫制度下的筆者為例,文言文年代久遠,短短幾句、寓意深遠。無論為了考試而讀、為了興趣而讀,文中富含的寓意至今仍可引以為鑑,但文體的實用性卻成為最大罩門。

目前沒有明確研究指出文言文對語文能力養成有直接幫助,也難怪各界會以教材應跟上時代為由,質疑文言文對於學生的重要性。如今比例確定調降,但不可否認文言文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如何在古代與現代之間取得平衡,是學界應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