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社論】欠缺安置空間 動保新制待完善

2016/10/06 13:41:51

4日為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今年台灣通過主辦單位審核,成為全世界85個響應國之一,但國內動物相關制度尚未成熟,明年2月將實行的動物零安樂死政策也有許多爭議。響應國際不是形式審核,而是以行動實踐。

西元2013年上映的紀錄片《十二夜》掀起一陣安樂死存廢的討論。今年1月,政府以實踐人道關懷精神為立意,通過「零安樂死」政策。

零安樂死政策推行後,在目前有限的收容空間下,遭棄養或來自非法養殖場的動物都會有安置問題。依現行《動物保護法》第14條,飼主可向公立收容所辦理「不擬續養」,繳千元不等的行政規費,收容所便須收容寵物。另,零安樂死可能會降低飼主棄養動物罪惡感,使棄養比例提高。

收容動物增加凸顯人力配置問題。2014年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全台收容所收容動物約9萬5000隻,專職獸醫只有約85位,等於每位獸醫平均要照顧約1000多隻動物,人力相當吃緊。今年5月,一名台大獸醫承受不住收容所零撲殺目標等各方壓力而服藥自殺,更顯露收容所人力配置缺陷。

安樂死確實是處置動物不得已的手段,但在推動零安樂死之前,政府應先從基層收容所人力配置與資源的增設做起,並積極在民間推廣反棄養與反非法養殖的觀念,擬定完善零安樂死制度。如此能達到零撲殺目標,也將提升動物生活環境及獸醫工作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