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融動物與建築 《物構築》木雕展呈現人與自然關係

2018/10/03 20:40:21

【記者孫佾妘台北報導】木雕乳牛身上的斑紋化為凸出的長方體,一旁的台灣黑熊胸前白色V領也以立體方塊展現。目前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的林安常,將動物和建築物的外型結合,9月21日起在秋刀魚藝術中心舉辦《物構築》個人雕塑展,展出《異象乘載》系列作品。

林安常介紹木雕乳牛〈逐棟建構〉,表示在後期作品建築的形態更被簡化,更融合為作品的一部份。 圖/孫佾妘攝

林安常創作時喜愛結合具衝突性的兩種物象,例如他過去曾將人與動物組合在一起,形成怪異卻具特色的風格。喜愛收藏木雕的參觀者林志亮表示,最喜歡的展品是〈游移的居所〉,桃紅色使他感到舒服而且喜氣。但對於作品特殊的呈現方式,林志亮坦言,若沒有導覽,很難理解創作原意。

「我會直接把房子卡在動物身上,動物就是象徵自然環境的部分,建築物則是相對人工的東西。」林安常解釋,人造的建築物矗立於土地上,如同雕刻時將木頭鑲嵌於平面。以本次展覽的作品〈寒城暖光〉為例,他將房子作為穿山甲的鱗片,藉它的密集排列呈現聚落或城市的感覺。

參觀者所喜愛的魚〈游移的居所〉,他認為該作品有著傳統喜氣和吉祥的感受。後方則是和建物結合的大翅鯨〈淺海潛行〉。 圖/孫佾妘攝
本次展覽封面主題穿山甲〈寒城暖光〉,林安常將鱗片設計成房子的樣貌,藉它的密集排列呈現聚落的感覺。 圖/孫佾妘攝

林安常表示,自己雕塑時不太挑木頭,因為資源有限,且他習慣保留木材原貌,因此多利用鑲嵌、榫接的拼湊手法。「我覺得那就是木材的特性,沒有必要去閃躲他。」像〈東邊的居所〉以及〈人工溼地〉,皆使用多塊木材組合,以不同木紋的共組滿足他對雕塑的嘗試欲。林安常談到,比起傳達的理念,近期他更投入在如何呈現木頭的本質。

本次策展人、秋刀魚藝術中心總監廖苑如表示,曾在過去的聯展中被林安常的作品吸引,進而透過他的老師聯繫上他,「覺得他滿有自己的符號跟語彙。」就讀台藝大雕塑學系的周晏旭則對展覽內的〈東邊的居所〉最有興趣,並讚嘆林安常精細的刀法,「很少人可以做到這麼精緻」。

林安常介紹木雕青蛙〈人工溼地〉,解釋它的各部位皆由不同塊木頭所組成。 圖/孫佾妘攝
利用多塊木頭所組成的豬〈東邊的居所〉,細看可發現接痕與凹洞,皆是創作者刻意保留木頭原貌所留下的痕跡。 圖/孫佾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