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做自己的上游——小書店轉動圖書供應鏈的「友善」革命

2021/03/18 03:58:31

【專題記者林昕璿、吳冠伶、陳嘉怡、徐嘉璟綜合報導】為振興書業,文化部1月底祭出圖書免徵營業稅方案,卻意外挑起經銷商與書店端的紛爭。「現在變得好像搖搖欲墜,每個人賺的只有那麼一點,在那邊爭來爭去,沒意義啊,就是,不快樂。」見同業為利潤分配吵得不可開交,書店老闆鄭宇庭不禁感嘆。

圖書產業結構錯綜複雜,更有牽一髮動全身的上下游關係。當市場景況不復從前,作為末端通路的書店,要如何自救,團結抵抗來自上游的壓力?

圖書免稅政策上路 利潤分配引上下游爭執

文化部日前修訂《文化藝術事業減免營業稅及娛樂稅辦法》,3月1日正式上路,書籍只要經申請,即可免繳5%營業稅,希望以租稅優惠減輕圖書業者營運負擔。然而政策實施前夕,圖書經銷商卻聯合發表聲明,宣布統一調漲書店進書折扣,產業利潤分配之爭隨即引燃。

一般而言,圖書經銷商出貨時,常透過「稅外加」的方式,向下游書店收取5%營業稅。假設一本書定價1000元,書店以7折向經銷商進書,實際上除了原先的700元書價,還需加上35元營業稅,意即總共繳納735元給上游。

然而免稅政策上路後,部分經銷商希望維持向書店收取的金額,因此決定提高出貨折數,例如原先合約以書籍定價7折出貨,就會增加5%,改為7.35折。圖書經銷商、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政鴻說明,對書店而言,3月1日後進貨價格不會增加,改變的只是定價折數帶來的「感受問題」。

經銷商認為,免稅政策應使上下游「雨露均霑」;但對書店而言,此舉無疑是變相漲價。台中獨立書店「邊譜」老闆廖英良就在臉書(Facebook)發布聲明,呼籲文化部出面主持公道,討論出上下游均能接受的利潤分配方案。

2月25日,政策上路前一周,文化部緊急召開協調會,卻無任何經銷商到場。廖英良事後在臉書上無奈地寫道:「一切都心知肚明,什麼都改變不了,徒勞而已。」

市場轉移衝擊經銷收益 下游書店陷無書窘況

事實上,書店與經銷商之間的摩擦並非單一事件所致。這起爭議正巧反映本土圖書產業在通路移轉、市場縮減等變遷下,固有營運模式所面臨的挑戰。

長期研究台灣出版業的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專案助理教授李令儀指出,過去台灣書業全盛時期,書店有近2000家,出版社為節省與書店一對一接單的龐大物流及人事開銷,往往將業務外包給經銷商;而經銷商除了協助運送書籍,也會依經驗判斷,幫各家書店配銷適合販售的書種及數量。

書籍通過出版社和經銷商,輾轉來至書店,串起了緊密的圖書產業鏈。三層站點、兩次轉手的交易模式,使有限的售書利潤更加稀薄。

「為什麼這次經銷商會先發制人?」李令儀分析,免稅糾紛起因於經銷商快速萎縮的業務量。自誠品、博客來等大型連鎖書店及電商興起,這些通路憑藉大量進貨、自營物流系統等優勢,繞過部分經銷商向出版社直接進書,導致中游廠商營收銳減,面臨生存危機。

「所以免營業稅可以少5%的這個成本,它們(經銷商)就必須牢牢握住。」李令儀點出。

當經銷商喊苦,與其合作的下游小書店勢必連帶受到衝擊,難逃產業沒落的命運在弱肉強食的圖書產業鏈裡,小書店除了被迫承接來自上游的成本,更因訂單量比不上大型通路,逐漸失去進貨及協商的空間。吳政鴻解釋,對經銷商來說,物流成本是首要考量。若書店售量減少、退書量攀升,經銷商就得承擔更多回收書籍的壓力,因此它們多半不願發書給訂量太少的書店。書店只能等一段時間,累積不同書種的少量訂單,以湊齊進書門檻。

這樣的配貨方式,導致小書店拿不到書,或是新書上架速度比別人慢上許多。不僅如此,相較以量制價的大型通路,小書店進貨成本更高,還可能搶不到首刷新書。鄭宇庭無奈地說:「博客來第一刷的訂單就超過出版社印量,我怎麼可能訂得到書?」

獨立書店建書籍團購平台 扭轉進貨困境

在難以要求經銷商鬆綁免運門檻的情況下,一群不願輕易妥協的獨立書店業者攜手合作,試圖增加談判籌碼,避免上游出版社和經銷商說漲就漲、說不發書就不發書。

2014年,在文化部的協助下,全台數家書店合資成立「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致力於集結獨立書店的力量壯大訂單,讓書店做自己的經銷商。「左轉有書」老闆張慧如便表示,開店最初曾陷入訂不到書的窘境,「好在有加入合作社,我們才訂得到書。」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究竟是怎麼辦到的?合作社經理蘇至弘解釋,「因為書店需求很少,所以我們集結大家的力量。」若書店透過一般經銷商進書,須獨力訂購超過3000元的免運門檻,而合作社提供下單平台,讓所有社員書店「團購」湊齊一定數量後,再從合作社統一進書、配送到各家店面。

層架上貼著各家書店名稱和訂書。合作社幫助書店們統一向出版商訂書,再由合作社寄送到各書店。 圖/吳冠伶攝

有組織地匯聚訂單,即可增加上游的合作意願,書店將不再為進書所苦。此外,合作社亦扮演聯繫窗口,省去個別書店與上游談合作、寄書的成本。這樣的營運模式,出版社與經銷商也樂見其成。

不僅運送書本,合作社更將自己定位成文化的「書」出口,替書店承擔高昂的運費,將書看作議題的載體,協助獨立書店在地生根、擴散知識。對地處偏遠的書店而言,不只是進書數量,因為不易接觸出版社,商品種類也受到侷限。蘇至弘表示,書店加入合作社也能確保店內書籍的多樣性,「協助獨立書店呈現完整的議題面向。」

合作社社員之一,台東縣長濱鄉的「書粥」書店便是最好的例子。在這個連Google都難以定位的地方,幸好有合作社的支持,書粥才得以營運,成為當地重要的文教據點。談起合作社為小書店帶來的幫助,書粥老闆高耀威說:「如果沒有合作社,市面上大概70%的書店都會倒閉吧!」

目前合作社約有200家社員書店,並積極扮演新書店的進書管道。去年在疫情衝擊下,仍有31家店入股合作社,截至今年三月,也新增了五名社員。蘇至弘說:「合作社如果能在正循環下前進,對想開書店的人來說,取得書也比較不會有困難。」

收入不敷成本、訂書量偶有不足 合作社營運仍賴政府補助

成立邁入第七年,合作社陸續支持新書店開業,自身卻仍有營運問題待解。「我們自己在做一件沒有人要做的事情,很難,到現在沒有賺錢過。」蘇至弘感嘆,合作社成立至今,尚未轉虧為盈。他進一步說明營收來源,「以6折進書,再以7折賣給會員,毛利僅約一成。」對負擔龐大運輸成本的合作社來說,目前的利潤依舊不足。

此外,合作社送書到書店前,還得聘雇人力處理行政、打包、寄貨等繁瑣流程,八名員工的人事開銷每年約300萬元。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合作社無法自給自足,目前須仰賴文化部「推動實體書店發展補助作業」每年提供的200萬元苦撐。

合作社共有上百家社員書店,業務繁多,員工在書海中負責清點書籍、檢查訂單。 圖/吳冠伶攝

除了財務困難,蘇至弘也坦言,合作社偶有湊不足最低訂量的情況,無法成功向出版社進書。且因社員擁有「百分之百」的選書權,各有不同的選書偏好,合作社目前仍難以有效增加所有書種的訂單。

但高訂量並非商業經營的唯一手段,「對友善(合作社)來說,談判手段不是訂量,是給出版社的銷售實力保證。」李令儀提醒,改善合作社經營的關鍵在於提升社員書店銷售實力。獨立書店可更用心對待選書品質,並努力向顧客推薦好書,提高賣書量、減少給出版社的退書,「當雙方合作愉快,下次出版社就不會跳過它們(合作社),會讓出版社意識到它們的存在,而且是有利的。」

跳脫傳統經銷思維 合作社助書店延續文教使命

「合作社正在走和傳統經銷不同的路,嘗試不一樣的可能。」蘇至弘說。當書業榮景不再,經銷商爭取5%免稅優惠,而無暇顧及小書店生存。在不被上游看重的情況下,書店也得跳脫產業固有的合作模式,另尋出路。

為表達生存訴求,書店齊心組織合作社。即使面對大型通路競爭,合作社也不願屈服於現況,只為了將書籍送往被商業遺忘的角落,讓書店在台灣的街頭巷尾生根。

走進新竹市東區某巷弄裡,一棟充斥著紙張及油墨氣味的舊式透天厝,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的員工正忙著取書、整理貨單。一本本不過百元的書籍放置在層架上,等待送往書店,吸引某位愛書人的目光。

「希望有更多人,願意經營一家不容易經營的書店。」蘇至弘埋首於堆滿書籍與紙箱的辦公空間,心底默默期許著。未來,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將繼續努力做獨立書店的後盾,讓更多對書店懷抱理想的人有勇氣投入,一同延續肩負文化與教育使命的圖書產業。

合作社經理蘇至弘扛下與上百家書店溝通的業務,聽取每家社員的意見與需求。 圖/吳冠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