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居服員身處失智照顧前線 訓練課程仍待完備

2021/03/25 01:31:34

【專題記者詹湘淇、陳宥菘、甘媄心、黑立安綜合報導】「他(失智長輩)會每天忘記我是誰,但我還是會每天重複自我介紹,面帶笑容、像哄小孩一樣地哄他出門。」居家照顧服務員(以下簡稱為居服員)郭士霞描繪與個案相處的日常,字句中夾帶著溫柔。

協助盥洗、陪同外出、照料一切生活起居,這些瑣碎的工作,都由居服員一手包辦。然而,一位居服員通常身兼多件個案,不僅要顧及每位個案的生活細節,罹患失智症的長輩往往還伴隨多種病症,因此需要花費更多額外時間,去選修訓練課程,才足夠因應各類個案的突發狀況。

郭士霞感嘆,這些訓練課程立意良好,但實務應用卻有限,「我們去上這些居服的課程,老師教的理論都很有道理,可是這些個案們的症狀、嚴重程度都不一樣。」

於是,現今居服員只能透過自身經驗,去思考如何對應不同個案。當前政策所提供的資源,真能有效提升居服員的照顧品質嗎?

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將於民國114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議題成為現代社會中刻不容緩的難題。圖為示意圖。 圖/甘媄心攝
衛福部緊縮支付基準 訓練課程恐淪形式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也快速攀升,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為衛福部)曾推估,民國108年的失智症人口恐超過28萬人。

對此 ,「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隨之訂定。其中,照護失智症者的居服員在申請「照顧服務員進階訓練(AA11)」項目時,須完成「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才能取得每日新台幣50元的加給費用。

在規定頒布初期,因長照需求龐大,亟需於短時間內培育大量居服員,且中央政府尚未建置線上資訊系統,無法一一登錄、對照居服員的訓練紀錄。因此,不論申請AA11項目的居服員是否完成訓練,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皆會支付加給。

時至今日,居服員人數已大幅增長,線上資訊系統也建置完成,衛福部遂於1月19日宣布,從3月1日起檢核訓練紀錄,停止將AA11項目的加給費用核予未受訓者。

由於公告宣布至規定上路僅相隔一個半月,許多居服員為了持續領有每日50元的加給費用,紛紛報名訓練課程。相較於公告頒布之前,學員多自發受訓,居服員王O云(化名)觀察到,部分課程同學有應付了事的心態,「有上就好,為了要領這個錢而去上課。」甚至有居服員一天即負荷超過10小時課程,同學上課目的出現歧異,課程似乎流於形式。

此外,根據居服員與所屬機構簽署的工作契約,薪資計算方式除了月薪制外,另有將居服員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全數加總後,再與所屬機構拆帳的方式。但因現今有許多機構未與居服員明訂修課完成後,50元加給費用的歸屬,加上各機構針對訓練課程2500元的報名費用,由機構支付或居服員自負的規定也不同,許多居服員對於是否進修仍持觀望態度。

課程規劃側重理論 居服員籲增加實務演練  

失智症訓練課程由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以下簡稱為台灣失智症協會)統籌規劃,內含八門課程、共計20小時,囊括居服員實務照顧上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即便如此,長照政策研究專家伊佳奇對訓練課程提出質疑,他認為失智症照護需仰賴跨領域知識,如:老年醫學、神經醫學、營養學、口腔學等專業層面,居服員應多學習理論內容,以完善失智症患者的日常照顧服務。

身擔五件失智症照顧個案的居服員廖仁佑卻持不同想法,他認同理論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實際照顧患者時,卻不見得完全適用,「服務個案時是人與人之間,不是人對書。」修習完課程的居服員王O云,則道出現階段課程設計的盲點,他指出,講師授課多以書面資料講述理論,雖能讓居服員有基本的學理認知與概念,但他卻說:「課本上的問題不會代表是我們(居服員)的問題。」

對此,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回應,課程除了規劃理論講習,更設計實作課,「演練對他們後面能不能把知識運用出來,其實是關鍵。」但是,現下實作課程規劃仍無法滿足居服員實務工作需求。中華民國紅心字會社區照顧服務部總主任徐國強便直指,實作演練課程「遠遠不夠」,由於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工作現場變數太多,需透過更多模擬演練,以帶領居服員接近真實狀況。

然實際上,訓練課程能帶給居服員的幫助很有限。徐國強坦言,在課程的模擬演練環節中,學員未必能融入情境,並將課程演練與實務經驗相互對照。他補充,關鍵也在於,授課老師是否有足夠經驗與能力去引領學員換位思考。

另外,王O云建議,課程可進一步安排居服員前往失智症機構與長輩互動,藉此讓居服員貼近失智長輩的日常生活,從中觀察並習得相關照顧經驗。廖仁佑則提議附上更多案例,幫助居服員在照顧失智患者時,更了解如何應對不同狀況。

培訓時數招質疑 課程安排待討論

此外,訓練課程時長也招來質疑。在可以正式提供服務前,居服員須先接受90小時的培訓課程,至於失智症患者的照護訓練則非強制,也僅20小時。伊佳奇批評:「20小時都是基礎的東西,我開120門課都不夠,開八門課怎麼夠?」

相對於人口老化程度亦高的日本,與失智症相關的訓練課程就已高達200小時,反觀台灣目前的課程規劃,明顯不足以培養居服員在實務照顧上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

回頭檢視目前失智症訓練課程能否提升居服員照護品質,廖仁佑認為,課程固然可以增加居服員的知識,但由於居服員大多已有實際服務失智症個案經驗,也具有固定的照顧模式,因此課程對於居服員來說更像「複習」性質,且事後訓練也可能擾亂他們原先已習慣的照顧模式。

針對現行居服員訓練課程的不足之處,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專門委員陳玉澤表示,長照2.0是採滾動式修正模式,中央政府每年皆會徵詢各方意見,若有修正必要,將會召開會議討論,並重新頒布課程內容。

社福移工未納訓練體系 照顧品質存疑慮

國內居服員對於失智症訓練課程持有質疑,但反觀外籍社福移工(註),他們多數長時間陪伴在失智症患者身邊,卻連提出質疑的機會也沒有。

註:根據《就業服務法》,社福移工是指外國人受聘僱從事家庭幫傭、機構看護等工作者。

部分銀髮族的生活起居需仰賴照顧者,許多家屬會考量聘用社福移工,長時間陪伴在患者左右。圖為示意圖。 圖/林依瑩提供

根據勞動部統計數據,截至110年1月份,在台的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已達70萬9853人,其中社福移工25萬426人,約佔總數38%,但他們卻不被列在失智症訓練課程體系的受訓人員當中。陳玉澤說明,目前國內對於社福移工的訓練,僅由護理師或居服員到府指導照護流程。

「我其實贊成移工去上課,但我們要如何讓這26萬人都上到課?」徐國強點出,移工人數多之外,外籍移工一旦要受訓,如何籌措預算也是一大問題。他認為,國內若要提供移工課程資源,因不可能提撥公務預算,勢必要請雇主自費。但現實中,會願意自掏腰包的雇主寥寥無幾,「第一是沒有人會願意多花一筆錢,第二是如果移工去上課了,長輩誰來照顧?」

失智症患者家屬王挹芬曾聘用移工,以因應24小時照顧家中長輩的需求,然而,每位移工所提供的照顧品質不同,使他曾多次更換移工。此問題更凸顯移工納入訓練體系的必要性,王挹芬同樣對此表示贊同,卻也擔憂移工去上課時長輩無人照顧。

徐國強補充,文化認知、教育水準具有差異,也是移工受訓無法展開的原因,「任何的照顧都是生活嘛,所以這就會有文化上的問題。」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林依瑩投入長照服務多年,同樣認為移工應納入訓練體系,但因移工主管機關不同於居服員,屬勞動部管轄範圍,若要使移工接受長照訓練,將難以區分訓練權責,使執行難度更高。

失智照顧水準欲提升 實務訓練須充實

縱使政府提供給社福移工與國內居服員的訓練資源不一,兩者在長照服務與照護失智症個案中,都擔任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現行政策對於居服員工作的實務效益有限,對未接受國內專業課程的社福移工而言,更難保障自身照護品質。

湯麗玉坦言,現行失智症訓練課程仍有進步空間,他建議,未來能在居服員受訓後,定期召集居服員進行個案報告,並分享實務工作經驗,藉此相互學習,提升照顧水準。徐國強也分享,居服員所屬機構應能在實務照顧上,扮演臨床督導角色,使居服員的照顧品質更加完備。

居服員身處失智症照顧的第一線,面對工作上的重重挑戰,訓練課程的質與量仍未臻完善,難以提升專業能力。郭士霞分享,失智症長輩平時雖然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忘記自己要做什麼,也不太會表達,但郭士霞說:「常常想到,如果他(失智長輩)是我的父母親,或這是未來我自己的模樣,就更能有同理心去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