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情感逆境中尋曙光 情緒障礙者如何走出孤單與掙扎?

2024/03/14 02:27:44

【專題記者丁盈瑄、吳玟錡、劉芯妤、孔德皓綜合報導】「你是過動兒哦哈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句話可能僅是同儕間的玩笑。然而,對於患有情緒障礙的小晨(化名)來說,這句玩笑卻是他生命中揮之不去的惡夢。

小晨小時候是個調皮的孩子,經過檢查,他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 ADHD)和亞斯伯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 AS)。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亞斯伯格症候群皆屬情緒障礙的範疇,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情緒障礙是指因長期情緒或行為表現異常,並難以適應校園生活,包含精神性、情感性、畏懼性、焦慮性等疾患,且通常需要經過專業醫療者的評估和判斷。

在小晨的世界中,他難以辨認他人的表情與想法。建立親密關係時,他總是因認為自己跟別人不同,進而感到自卑,不敢與其他人太過親近。「他(班導師)在我寫錯成語時,狠狠賞了我一記耳光,並告訴我,我永遠都跟別人不一樣。」依稀記得班導師冷酷眼神的小晨邊流淚邊說道。

兒時的小晨因為情緒障礙會不斷拔頭髮以減輕焦慮,造成禿頭。班上的男同學因此嘲笑他,造成他對男性同儕有所戒備,也為他的童年蒙上深深的陰影。

臨床心理師李奇姜觀察到,情緒障礙者往往遭受惡意的對待與誤解。他解釋道:「大眾傾向將他們(情緒障礙者)貼上『有問題』的標籤,但僅有少數人真正了解情緒障礙者為何會在社會中失常。」

小晨就學期間常因情緒障礙無法控制自身行為,而容易與其他學生起衝突。 圖/劉芯妤攝

情緒障礙者與外界的一道牆 「不被理解」成建立關係挑戰

患有憂鬱症的佳佳(化名)表示,他有過大約三到四段的交往經驗,其中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感情中,他的對象會花時間陪伴他,或在他難過的時候給予安慰等,種種經驗讓他敞開心房,願意與對方坦承他是個憂鬱症患者。但他其實在親密關係中感到矛盾,一方面認為對方沒有義務要承擔他的情緒,一方面又渴望獲得關愛,同時又譴責自己的情緒。

「我好像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只會帶給大家麻煩」、「要是我能成為他更喜歡的樣子,或許就不會分手了...」類似的想法迴繞在佳佳腦海中,他飲盡一杯酒,追憶起與親密對象的分手時刻,即便明白分手原因非他個人所造成,但還是不停地將責任歸咎到自身。佳佳輕聲道出,李奇姜補充,情緒障礙者會過度執著過去受傷的經驗,甚至會不停地責備自己,而忽視雙方溝通的重要性,讓關係變得緊張。

翔翔(化名)提及,因著小時候曾發生注意力缺失(Attention-deficit Disorder, ADD)的症狀,但家人與老師卻認為他不認真、不努力。大學時期就醫後,發現罹患情緒障礙的翔翔告知家人他的病情,他媽媽卻說:「你得這個(情緒障礙)一定是小時候太愛打電動。」對於媽媽的不諒解,翔翔難以接受。

他說明,因為注意力缺失,他在和朋友傳訊息時容易分心或忘記回覆他們。許多原本很要好的朋友無法體諒他的行為,離他而去。他也分享,在圖書館讀書時,因為症狀伴隨的抖腳,也招來同學們的鄙夷。翔翔無奈說道:「學校似乎沒有我的容身之處。」

由於情緒障礙者經常被異樣的眼光看待,李奇姜發覺他們在親密關係中較為小心翼翼。「我會把朋友們分等級,再根據親密程度的差異,選擇要與哪些人分享我的疾病。」翔翔、佳佳均指出,他們習慣將朋友分類,以「同理心」當作結交知心好友的條件,確定對方是值得信任的人,才會選擇告知朋友他們的症狀。翔翔分享,他身邊都有飽受恐慌症、憂鬱症困擾的朋友,「似乎只有「自己人」才能最了解自己。」

李奇姜解釋,患者因為患有情緒障礙,較難理解情感且容易承受更大的壓力,因此情緒障礙者需要更加溫柔和易懂的方法來處理情感問題。他補充,考量到這些特殊需求,老師與醫師提供額外的支持和指導是必要的,以確保患者能正確理解和建立與他人的穩定關係。

佳佳分享,情緒障礙者不太知道自己該如何與他人相處、怎麼去界定關係,常需要靠著別人主動與他建立關係。 圖/丁盈瑄攝

如何化解情緒障礙的困境:情感教育與陪伴為解方

佳佳在面對感情問題時解釋,他會堅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和立場,認為交往對象就需包容自己。「對象是讀台大,我經過公館(台大)的時候,如果發訊息給他,他就要隨叫隨到。」佳佳回憶,語氣平靜地説道。他坦言,任性的行為已對親密關係造成困擾,並意識到對於情緒障礙者來說,建立穩定的情感尤為困難。

新竹縣松林國民小學專任輔導教師陳維如提到,情緒障礙者有時會以『先同理我,再同理你』的模式與他人相處,用任性的方式與他人互動。「他們會希望對方要馬上回應,沒辦法去思考別人正在忙,或無法立即回覆,這是一種不健康的依附行為。」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教授陳坤虎表示,情緒障礙者的不安全感產生後,焦慮、憂鬱等等情緒就會上來,容易讓自己陷在負面情緒裡無法自拔。

陳坤虎提到,正向思考有助於情緒障礙者改善自身狀況,進而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 圖/吳玟錡攝

陳坤虎鼓勵情緒障礙者在面對情感問題時尋求專業的協助,包括找學校的輔導中心或醫療機構。李奇姜分享,在輔導個案時,他會先讓情緒障礙者審視自己的行為,引導他們發現引發情緒問題的根源並尋找解決方法。他認為情感教育對於幫助情緒障礙者克服親密關係中的困難至關重要。

相比起學校的情感教育,小晨認為陪伴更貼近情緒障礙者的需求。他舉例,在擔任健身教練時,透過與其他患有相似疾病的患者聊天,雖然只是閒話家常,卻使這些病友得到溫暖的關切,他也在過程中結交許多好友,學會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方法。

情緒障礙者盼獲接納尋找共鳴與陪伴 尋找共鳴發掘自身價值

對於情緒障礙者通常不太願意向他人透露自身狀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洪雅惠表示,「自我揭露多少有點風險,因為他們有很多被拒絕、被羞辱的負面經驗。」陳維如指出,儘管情緒障礙者出現與他人互動不當的行為,身邊的人仍需要耐心陪伴他們,不然他們只能一直在自己的世界打轉,無法與他人交流。

小晨在大學時加入動漫研究社,與志同道合的成員交流,除了平時聚在一起討論動漫,也會一同參加動漫展。小晨提及,許多社團成員也和他一樣有情緒障礙,不過(他們)相處得非常融洽,他感嘆地說:「(我們)算同病相憐吧,大家互相幫忙,在了解有疾病後相處上也不會有落差。」洪雅惠認為,雖然身邊的人不理解他們的情緒障礙,情緒障礙者仍可以找到願意接納自己的社群以尋求陪伴。

洪雅惠說明,其實情緒障礙者與一般人遇到的情感問題沒有不同,不過情緒障礙者會融入自身障礙特質,因此挑戰會更大。 圖/劉芯妤攝

在家庭的關愛方面,洪雅惠說明,許多家長面對有情緒障礙的孩子,會將孩子的行為表現與愛的程度掛勾,「變成是(家長)看孩子表現,針對(孩子)做的事情來評估他們的好壞。」他認為,家長應該重視親密關係中「愛與被愛」的核心,先讓孩子知道,他們是被愛的,而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影響家人對他們的愛,才能更好地幫助情緒障礙者降低對自身價值的焦慮。

陳維如也強調,親子共學相當重要,除了孩子,家長也需要共同成長,雙方才能好好相處,建立良好關係。原本對情緒障礙一無所知的翔翔母親,透過上網蒐集資料、閱讀書籍,自願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症狀的相關知識,在互相理解的過程中,翔翔與母親的衝突也漸漸地減少。

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副教授蔡淑妃指出,在教育體系中,如果老師能夠以身作則,友善地對待情緒障礙者,可以減少他們在校園生活的焦慮,並與同學正常交流。他補充,預防勝過治療,老師們受過專業訓練,更需要教導學生與情緒障礙者互動的方法,而不是等到情緒障礙者在班級出現問題,再去解決。洪雅惠也認為,如果學校老師能在班級打造正向學習的氛圍,不刻意區隔有情緒障礙問題的學生,便會培養良好的同儕關係,讓同學能尊重彼此的差異。

洪雅惠說明,情緒障礙者比起一般人更需要了解並接納自我形象,回歸「愛自己」這項最核心的情感價值。就如小晨在生活中逐漸接受自己的病症,雖與情緒障礙相處的這條路漫長,但他從中找到自我價值與自信,並能幫助其他情緒障礙者,使他們在認識情緒障礙的旅途中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