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民俗鞦韆比賽 「盪」出傳統記憶

2017/09/27 23:30:36

【記者陳星彤宜蘭報導】遠處傳來鈴鐺聲和群眾的歡呼聲,靠近一看,挑戰者站在大型鞦韆上,正用盡全力抬起腳、試圖踢中竹竿上的鈴鐺。這就是宜蘭縣蘇澳鎮年度盛事「中秋民俗盪鞦韆比賽」,於23日熱鬧展開。

蘇澳鎮盪鞦韆比賽每逢中秋舉辦,成為因務農而忙碌的男女互相認識的場合,已有一甲子的歷史。可惜搭建大型鞦韆的手藝在1970年代逐漸失傳,比賽一度停辦。直到六年前,蘇澳鎮鎮長陳金鱗為了傳承地方文化,決定復辦。

從賽場入口望去,不難發現大型鞦韆,因比賽用的鞦韆架相較一般高出六倍。過程中選手得握緊藤索以免失去重心不慎摔落,且為了踢中掛在六米高竹竿上的鈴鐺,他們必須站著才能盪至最高點。

參賽選手正用盡全力盪至最高。抬起腳,試圖踢中懸掛在竹竿上的鈴鐺。
參賽選手正用盡全力盪至最高。抬起腳,試圖踢中懸掛在竹竿上的鈴鐺。圖/陳星彤攝

每當有選手盪的幅度逐漸變小,民眾都會大呼:「無力了,這個無力了!」也不時因選手沒踢中鈴鐺而惋惜嘆氣,全場的情緒隨參賽者的成敗起伏,熱鬧異常。有些選手身經百戰,像是獲得挑戰組亞軍的黃萱儀已是第六年參加。她父親是有名的盪鞦韆好手,閒暇時都會傳授子孫盪鞦韆的技巧,也鼓勵他們比賽。「我們每年都會來參加,已經算是家族聚會了。」黃萱儀說。

除了當地居民,年輕人也被比賽的趣味性吸引參賽。宜蘭大學的賴宜潔指出,她在報名前完全不知道要盪的是大型鞦韆,「雖然前幾天有先到賽場練習,但發現才盪幾下就沒力氣。」年僅20歲的何思萱首次參賽就奪得季軍,她表示這項民俗運動有趣又有挑戰性,即使有運動習慣,但盪三分鐘已達到體力極限。可見選手需要有足夠的腰力才能堅持盪得又高又久。

現場也增設「趣味歡盪」一隅。為了讓小朋友更輕易地踢中鈴鐺,主辦方特別調整竹竿的高度,希望他們不只為比賽應援,也能投入其中,體驗傳統民俗活動的樂趣。

現場許多民眾來現場關注比賽動態,他們正專注於比賽情況。
許多民眾來現場關注比賽動態,他們正專注於比賽情況。圖/陳星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