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針灸刺激食慾素分泌 癌末止痛新方向

2018/11/01 05:34:43

【記者林莉庭綜合報導】針灸止痛新原理可望治療癌末病人,日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刊登這項新理論,由兩位學者共同發表,將食慾素的神經路徑與針灸止痛治療結合,此機轉理論也為藥物治療帶來新的發展方向。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教授邱麗珠與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針灸研究所教授陳易宏共同合作,研究將名為食慾素的神經胜肽傳導路徑應用於針灸止痛治療。

此理論目前僅實施動物實驗,實驗中使用刺針將電流導入實驗鼠的手腕,刺激正中神經。痛覺訊息傳導後,下視丘釋放食慾素到中腦,止痛機制由此開始運作。

邱麗珠解釋,食慾素可促進釋放內生性大麻,並減少「抑制性神經元」的活性,讓痛覺訊息傳遞過程被阻斷,達到止痛目的。他也說明起初研究止痛理論的實驗方法,是將食慾素經人為注入實驗鼠的腦中,之後才結合陳易宏的專業,發現針灸可以促使內源性食慾素釋出。

以往針灸止痛的神經路徑多廣泛使用腦內啡,由於腦內啡是一種與嗎啡相似的神經傳導物質,具有鎮痛、麻醉的效果,常被用於止痛治療。邱麗珠表示,食慾素啟動的神經路徑,則與腦內啡不同,能提供另一種針灸止痛療效的解釋。他也舉例食慾素的機轉路徑與腦內啡無關,有望提供癌症末期對嗎啡具有耐受性的病人另一種止痛療法。

陳易宏也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已明訂針灸可治療64種疾病,配合食慾素的機轉理論,進一步研究後能廣泛應用在疾病治療和藥物研發等面向。

食慾素機轉理論去年獲得科技部的未來科技突破獎,10月也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 圖/邱麗珠提供

由於目前僅根據理論實施動物實驗,邱麗珠提到,現正與科技部合作進行人體臨床試驗,觀察人體中食慾素與針灸止痛機轉的關聯。陳易宏也說明,目前科學還無法完整解釋神經訊號從周邊神經系統到中樞神經系統的傳遞方式,因此正中神經到下視丘的傳導過程仍有待研究。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學生羅文伸認為,在新理論規劃進行人體試驗的基礎上,希望能夠更加清楚闡述食慾素在人體中的止痛機轉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