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以作品與世界對話 張雅為舞出新生命

2017/12/20 21:47:45

【記者徐湘芸台北報導】一會兒與男舞者共穿一件大襯衫來回旋轉,一會兒手持蠟燭置於眼前、呆坐在椅子上。張雅為的編舞創作中,每一秒動作都難以預測。現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的張雅為說:「舞蹈對我來說是一種手段,最重要的是找到如何跟世界溝通的方法。」

現就讀北藝大舞蹈所的張雅為,目前也在寶藏巖擔任駐村藝術家,圖為他於自編舞作《恰恰恰》中的演出。 圖/徐湘芸攝
現就讀北藝大舞蹈所的張雅為,目前也在寶藏巖擔任駐村藝術家,圖為他於自編舞作《恰恰恰》中的演出。 圖/徐湘芸攝

曾參與許多劇團、舞團演出的張雅為,今年冬天也受邀至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擔任駐村藝術家。經歷豐富的他,談起編舞眼神中仍充滿熱情,接觸舞蹈十餘年,身體的思考已更先於大腦,「拋出問題去尋找解答,每一次都可能會遇到新問題,但也會有所成長與進步」。

張雅為的作品以獨舞、雙人舞為主,「我喜歡以關係為題材,故事來自對生活的淬煉。」他提到感情在生活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關係」又是最直接的。他想在類似的故事中,玩出不同模式的互動,張雅為也強調,作品較少精心設計的橋段,更強調於身體當下的反饋。劇情也不會有特定的「正解」,讓觀眾在觀看時是自由的,離開時帶走的才是自己的故事,「留一些有餘韻的結尾,也是給觀眾很好的交代」。

張雅為的展演不設舞台界線,邀請民眾一步一步接近舞者、從四面近距離觀看展演。 圖/徐湘芸攝
張雅為的展演不設舞台界線,邀請民眾一步一步接近舞者、從四面近距離觀看展演。 圖/徐湘芸攝

在理髮廳裡與他人共舞,或是在電子花車前自由擺動肢體。「我想研究舞蹈存在於生活的可能性。」張雅為曾進行一系列「以舞蹈為日記」的創作,作為一個熱愛創作的人,他認為無論金錢或時空上有限制,還是應該想做就去做。於是他連續一個月到不同的場域,依當下心情狀態跳出相應舞蹈,僅獻給那一天,隔天不再重複。他說:「那個當下就是曇花一現的東西,也是創作很美的部分。」

張雅為自編舞作《恰恰恰》,舞者互換彼此的著裝,表現一對愛侶像愛的細節、生活的美好樣貌。 圖/徐湘芸攝
張雅為自編舞作《恰恰恰》中,舞者在表演過程中,互換彼此的著裝,表現生活細碎但美好樣的貌。 圖/徐湘芸攝

「舞蹈對我來說不再只是某種技巧,而成為一種語言。」張雅為表示,人會悲傷或喜悅,是無法用金錢滿足或以科學衡量的。唯有藝術的介入,才提供一個寶貴的契機,能讓人再次感受那些情緒,「就像我可以因為一支舞蹈,在這個地方產生一些化學反應,與這個社會或世界有所連結」。

不限於過去黑盒子式的表演,張雅為說:「在國外這件事很常見,但在台灣卻會被當成很另類的事。」他提到,近期台灣才慢慢導入開放式的展演,隔著觀眾與表演的那一堵牆漸漸消弭。「舞蹈或藝術,不該是創作者關起門來,自己悶著頭去做的事。」他說。

張雅為自編舞作《恰恰恰》,表現一對愛侶相愛、相處,有激情、也有爭吵,或是離開。 圖/徐湘芸攝
張雅為自編舞作《恰恰恰》,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基底,著重在「關係」上的描寫以及表現。 圖/徐湘芸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