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空氣變肥料 電漿氮肥技術降低土地汙染

2018/10/17 20:17:20

【記者吳佩容綜合報導】國立成功大學、長庚科技大學、國立台灣大學三校合作,將原先為生物醫療而研發的電漿技術,轉型改良用於農業。研發團隊仿造大自然產生天然養份的模式,製作出能夠直接將空氣轉換為電漿氮肥的機器。而電漿氮肥相較於一般市售氮肥,較不會產生金屬殘留土壤的問題,對環境更加友善。

固態、液態、氣態為大家所熟知的三個物質狀態,而電漿則屬於第四態,介於液體和氣體間,現多使用在工業鍍模、電漿電視或醫療器材等處。此研發團隊偶然接觸到臺灣的生物農業產業,因此開始研究電漿氮肥。該電漿氮肥製造機並於9日在2018第二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以「電漿科技在生農領域之應用」為題,一舉奪得冠軍和工研院公益委員會特別獎。

團隊成員、台大醫學院暨工學院醫學工程學研究所學生黃書葦表示,市面上的氮肥無法只以純粹的氮為原料,需搭配其他化學合成物質,如:硫酸、硝酸等。這些植物無法吸收的化學物質便會殘留在土地中,許多土地都因此而酸鹼化,造成植物生長不佳,又會再需要更多化學肥料,因此形成惡性循環。該機器則是以空氣、水和能量為原料,經過機器處理後轉換為自然的電漿氮肥讓植物吸收,因此並不會對土地造成長期或永久的汙染。

關於機器的運作原理,指導老師盧仁傑說:「其實就和閃電的原理一樣。」氮的性質非常穩定,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閃電時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卻能夠使氮分子分離成兩個原子,氮原子便會與氧結合生成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其中二氧化氮溶於雨水浸滲到土壤後,土壤中的細菌會將其轉化成植物所需的養分,便成為天然肥料。

指導老師盧仁傑正在解釋機器的應用與相對應的位置,一個手掌能夠拿起的機器就有辦法直接將空氣轉換為天然氮肥。 圖/吳佩容攝

而團隊所研發的機器,正是複製了大自然雷雨的情境,將閃電時所發生的化學變化人造到機器中,因此對土地的危害相對較小。機器本身十分輕巧,且只要將其安裝在供水的源頭或是出水口,接上管線,便能同時達到施肥和澆灌的功用。

機器的兩面有IN與OUT字樣,分別接上流入和流出的水管,透過機器運作,電漿氮肥會和灌溉的水源一同流出。 圖/吳佩容攝

團隊現今已在臺灣各地尋找農民試驗機器,盧仁傑表示:「研發確實困難,但最令人頭痛的部份是說服農人們使用,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說台語。」由於臺灣政府大量實施肥料補貼政策,面對便宜的肥料,起初農民們對機器不屑一顧。研發團隊只好轉向先和政府、農會合作,再透過他們去接觸農民,才終於得到一些回應,目前在臺灣各地都有合作的田地。

世界近年來由於施肥過度,對土壤的傷害加劇,全世界的可用耕地越發減少。然而人類平均所得越來越高,消費水準也隨之增加,因此對於糧食的需求亦跟著上升,而有越來越多糧食短缺的狀況發生。盧仁傑表示,因此團隊希望由根本解決問題,期待在不改變現有農業灌溉方式下,降低肥料對環境的傷害。

指導團隊與所研發機器的合影(中左為盧仁傑,中右為洪健耀,為此次競賽之指導老師)。 圖/吳佩容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