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慰安婦」工作坊以影音述歷史傷痛 為人權教育在地紮根

2022/12/13 21:27:16

【記者程心台北報導】紙蝴蝶散布於展場紀念牆上,象徵「慰安婦」阿嬤們堅毅不拔的精神。台灣首座慰安婦實體博物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以下簡稱阿嬤家)於10日舉辦「開箱阿嬤家─慰安婦迷你策展教育箱教育推廣工作坊」,邀請台灣人權促進會的秘書長施逸翔,以人權角度講述「慰安婦」歷史,並透過互動教育箱,引導民眾表達自己對「慰安婦」、性別以及人權議題的觀點。

投影幕播放「慰安婦」沈中阿嬤的證詞,內容提到當時台灣女性如何遭日本政府誘騙赴日,再受日軍集體強暴。參與者輪流唸出證言,聽見阿嬤心聲,也穿越時空看見當時台灣女性受虐情況。「慰安婦」已正名為戰時軍事性奴隸,聯合國也於1996年將「慰安婦」議題視為戰爭下的集體性暴力,因此施逸翔從人權的角度切入,將阿嬤們形容為「#MeToo運動的先行者」(註一),並帶領大眾理解這段過去。

註一: 性犯罪受害人在社群網站上發布貼文,揭露自己的受害情況,並加上「#MeToo」這個標籤,是一種受害人發聲的方式。

C區展間「我們就是他們」呈現阿嬤們是遭受到的性暴力與歧視對待的生命故事,透過策展延續他們的信念。 圖/程心攝

「慰安婦」史料未被納入108課綱,婦女救援基金會為補足缺漏,選出33件阿嬤家展品,研發《「慰安婦」迷你策展教具箱》,包含歷史證據、倡議行動、療傷復原三大主題,期待國高中生能深入了解「慰安婦」議題。為了讓不同族群及年齡層的民眾了解台灣女性受日軍強暴的歷史,原在各大校園推廣性別人權議題的施逸翔,此次回到阿嬤家舉行工作坊,除了解釋教具箱使用方式,也將歷史事件與自身經驗結合,邀請大家思考被強迫時的複雜情緒,並透過圖像描繪感受。

婦女救援基金會創作「慰安婦」迷你教具箱,扎根性別平等與人權教育。 圖/程心攝

阿嬤家專員徐琬婷在會後導覽時解釋,根據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日軍人數推估,台灣有將近2000名台灣女性在當時遭受性侵害,赴日的台籍女性大多以為工作性質為護士、廚師等,卻成為戰爭下的性暴力受害者。「這些女性每天至少要『服務』30位日軍,當軍人們不按規定帶保險套,阿嬤們就只能使用消毒水清洗下體。」徐琬婷嘆道。

D區展間「面對歧視的韌性」展出阿嬤們即使處在困境中,仍以不同的形式為女性人權發聲。 圖/程心攝

在眾多軍事性奴隸中,最後願意出面指證的僅59位,目前只剩一位在世。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龔泉源認為人們容易淡忘歷史,「雖然我們可以不斷強調歷史事實,或讓下一代經過體驗,瞭解過去傷痛,但真正共感還是比較困難。」他語重心長地說道。在活動中,施逸翔不只進行歷史教育,也融入當代數位性暴力、性騷擾等人權議題,撫平歷史傷痕,實踐性別平權。

此為59位阿嬤的紀念牆,蝴蝶象徵阿嬤們穿越傷痛,用盡生命的能量在蘆葦花中自由、和平的飛舞。 圖/程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