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地景藝術融捕鰻苗文化 漁網編織海洋意象

2019/11/20 21:55:19

【記者林琬蓉宜蘭報導】立在田地中的漂流木高度不一,木頭上吊掛的漁網隨風飄揚,如海浪般舞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學生李霈姍、游佳臻、黃毓琁和鍾佑易共同創作的作品〈鰻游〉,15日起在宜蘭縣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展出。作品發想自壯圍海邊漁民捕撈鰻苗的場景,運用漂流木、漁網等在地素材,打造出大型裝置藝術品。

〈鰻游〉發想自漁民捕鰻苗的場景,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學生李霈姍、游佳臻、黃毓琁和鍾佑易共同創作。 圖/林琬蓉攝

作品使用的漂流木取自壯圍鄉廍後社區,四位作者親自至當地,挑選適當長度和粗細的木頭,再由當地農民幫忙運送至場地,並協助搬動重達近200公斤的木頭。游佳臻提到,他們受到當地人許多幫助,他說:「常去隔壁借棚子、農具,甚至借我們車子。」

木頭上的漁網也經過精挑細選,四人跑遍不少店家,最終找到滿意的漁網,由在地職人手工編織而成,且目前已經絕版。黃毓琁笑說:「爺爺已經退休不做了,我們大概把整間店的網子都買光了。」參觀民眾郭亭利也認為,作品深具海洋意象,綠色的漁網像水草,白色的漁網則像浪花。

在風吹拂之下的漁網展現不同的表情,漁網也會依陽光的照射角度呈現不一樣的色澤。 圖/林琬蓉攝

談及發想作品的契機,李霈姍解釋,暑假造訪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時,看到導演蔡明亮的作品《沙》,對影片中漁民在海邊搭建帳篷、捕捉鰻苗的場景印象深刻。身為宜蘭人的游佳臻與黃毓琁則表示,從小便時常聽聞當地盛行的捕鰻苗文化。因此,四人希望以捕鰻苗為概念,扣合在地環境,製作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作者精心安排漂流木與漁網的擺放位置,讓作品宛如一座大型迷宮,當人們踏進迷宮,便像鰻苗洄游入網的瞬間,而走入作品的觀眾,就如同隨機聚合的鰻苗。李霈姍認為,這是一件能與觀眾互動的作品,他期望觀眾不僅能從作品外部觀看,也能親自走入迷宮探索。

〈鰻游〉運用當地漂流木及漁網構築一座大型迷宮,作者也將走入迷宮的觀眾比擬為隨機聚合的鰻苗。 圖/林琬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