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聽」見藻礁悲歌 水下聲景證開發危害生態

2020/11/18 23:29:21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土地開發與環境生態間的平衡,長久以來都是政府與學者爭論不休的議題,中油近年於桃園市觀音區開發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威脅附近大潭藻礁的生態。為了阻止開發案,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溫國彰與其研究團隊,以海下聲景重現周遭生態,並分析沉積物中魚類耳石組成,期望以科學數據舉證開發案對周遭環境的危害,研究成果登上「海洋與淡水域水生生態系保育」(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國際學術期刊。

桃園⼤潭火⼒發電廠⽬前為台灣最⼤燃氣電廠,為達成西元2025年非核家園⽬標,中油將在靠近⼤潭電廠的觀塘⼯業區,建置國內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以適配經濟部能源局欲增加天然氣發電量的需求。但開發地正好落在具7500年歷史的⼤潭藻礁區域,且緊鄰觀新藻礁野⽣動物保護區,因此引起環境保育爭議,而團隊研究即證實周遭生物數量確實受到影響。

團隊首先錄製水下聲音,以觀測藻礁特殊生態環境,溫國彰表示,在巨浪中出現細微聲響,是無脊椎動物槍蝦攻擊獵物的聲音,反應著當地生態的豐富性。且海洋研究因水下可視性不足,利用聲音更能體現完整生態,有助於團隊進行生物數量等多方面的分析。他也補充,過往水下聲景分析依賴人為監聽,此次研究創新採用電腦機器學習技術,過濾出聲檔中音量較大的片段,再由團隊判別其為何種生物的聲音,省下不少人力。

團隊利用電腦機器學習技術,過濾出海下聲檔中聲音較大的部分,再由人為判別為何種生物。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

其次,團隊也針對魚類耳石進行分析與鑑定,耳石是魚類耳朵裡固結成塊的結晶,在魚死後會沒入沉積物中。過往耳石研究大多是觀測岩石中沉積現象,團隊則將此技術用以觀測大潭藻礁下的海底泥砂,並發現100顆魚類耳石,此舉不僅是耳石在該種沉積環境首次記錄,也是學界初次將耳石應用於藻礁魚類生態學的分析上。而耳石是魚類曾在該生態存在的證明,其數量與多樣性也反映此地魚類群聚的結構,可做為判斷生態健全與否的根據。

團隊於海底泥沙的沉積環境發現魚類耳石,是學界初次將耳石應用於藻礁魚類生態學的分析上。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

然跨領域研究方式也為團隊帶來不同的難題,因西海岸風浪巨大,器材常遭吹毀。另外,藻礁的觀測非常注重潮汐變化,研究生董濰禎表示,團隊需把握每月一至兩次大潮退潮前後一個小時的時間,「經常需要半夜去海邊調查,想睡覺路又看不清楚,當下都覺得好痛苦,但能看到日出會開心很多。」

因藻礁研究十分注重潮汐變化,研究團隊為把握每月一至二次的大潮退潮前後的一個小時,需於半夜前往觀測。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

 

團隊研究生董濰禎說:「經常需要半夜去海邊調查,當下都覺得好痛苦,但能看到日出會開心很多。」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

針對爭議許久的開發案,溫國彰補充,團隊近期採樣到的潮池魚種不論是數量或種類都大幅下降,推論這幾年來沿岸開發已降低大潭藻礁魚類群聚。團隊希望藉由專業領域的研究,以數據阻止有害生態的開發,也期許民眾對在地生態的維護意識更抬頭。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則表示,開發案的攔阻已刻不容緩,希望學者的研究能作為強而有力的辯證,扭轉當前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