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淤泥結合牡蠣殼 培養好菌打造優良水質

2019/10/23 22:31:11

【記者林琬蓉綜合報導】「重製綠色珊瑚礁」為甫畢業於中華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學生童郁涵和温佩純的畢業製作作品,以永續環境為目標,利用淤泥、廢棄牡蠣殼作為原料,製成陶藝品。主要作為水族造景培菌石使用,可打造優良水質,作品於第13屆「波蘭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International Warsaw Invention Show, IWIS)」榮獲金牌與特別獎。

作品「重製綠色珊瑚礁」於第13屆波蘭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International Warsaw Invention Show, IWIS)榮獲金牌及特別獎。 圖/童郁涵提供

作品為團隊將堆積於水庫之淤泥結合廢棄的牡蠣殼,入窯燒製而成。淤泥燒製後具高滲水、多孔洞和孔洞細緻等特性,使之易吸附和培養硝化菌(註1),可淨化水質。而因牡蠣殼具碳酸鈣成分,放入水族箱內能與弱酸性的水酸鹼中和,有助於快速建立水族生態系統。

1:水族箱的水累積過多的氨會造成魚類死亡,硝化菌能將魚的排泄物、殘餌中的氨分解,可淨化水質。

長期關注生態議題的童郁涵說:「走訪濕地時看見許多廢棄的牡蠣殼堆積成山,散發惡臭,造成環境髒亂。」而他也有感於水庫淤泥問題,大量淤積造成水庫蓄水效率低落。清淤成本高,且清出的淤泥經濟價值低,他因而產生將兩者結合回收再利用的想法。

「製作時碰到許多不如預期的事,像是為了增加孔洞而嘗試添加了草木灰,結果燒出來根本不行。」温佩純說明,為讓陶瓷增加孔洞及保持結構完整,兩人透過多次實驗,調整泥漿之成分與比例,並嘗試以不同溫度燒製,歷經多次失敗,最終找到合適的配方與製程。

本次代表學生前往參展、中華大學創新與創意中心主任翁千惠對深具環保意義的作品表示肯定,「因為作品美麗的外觀與繽紛的色彩,觀眾剛開始看到時還以為是藝術品。」他指出。外觀設計主要參考各式各樣珊瑚的外型,製作多種不同的模具,童郁涵解釋,上色則選用天然釉藥,希望顏色可呈現出珊瑚的自然樣貌。

作品參考珊瑚的各式各樣外觀及顏色,並針對不同的魚種設計不一樣造型,例如部分加上平面台階,部分有洞穴,外觀較圓潤的則是為了防止泡泡魚撞傷。 圖/童郁涵提供
作品可放入水族箱內作為造景,提供魚群遮蔽處並淨化水質,兼具觀賞與實用價值。 圖/童郁涵提供

未來兩人會嘗試製作大型作品,盼將其投放於海洋中,能夠有類似於人工魚礁的功能,材料不會造成環境負擔,同時也能復育海洋生態。此外,作品即將展開募資,期待將具環保、觀賞、實用價值的水族造景培菌石推廣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