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水下栽培雨來菇 解套低產控品質

2020/12/09 21:06:59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野生雨來菇大多出現在雨後的路邊沙石地,因此有產量不穩、容易泡爛等問題。有鑑於此,慈濟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副教授耿念慈、慈科大護理系研究生張景惠等人研發出「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將雨來菇移至水槽下養殖,以達人工控管品質。此發明於1日獲得國家新創獎。

慈濟科技大學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副教授耿念慈、助理教授劉威忠、研究助理柯雅淳和護理系研究生張景惠等人,研究「雨來菇栽培與生物醫學的應用」獲國家新創獎。 圖/耿念慈提供

野生雨來菇是一種陸生藻類,具有生物醫療、食用等價值,如可提供素食者容易缺乏的維生素B,或提煉出可抗氧化、修復細胞的藻膠和藻膽蛋白。但在地面生長的雨來菇像木耳一樣,只能形成片狀,且混有雜質、產量有限。故張景惠表示,團隊將雨來菇馴化至水下養殖,以排除雜草、沙石等雜質,並增加其成長空間。

而團隊也利用立體養殖方式,將雨來菇整齊、垂直排列於圓筒狀的水槽內,節省農場空間,以提高單位產量,目前實驗室已培育出約200萬顆藻苗。沁園雨來菇生態農場創辦人丁采綸表示,他也曾做過類似實驗,但礙於雨來菇的生命週期,藻苗在水下成長約一週後,就會破裂汙染水質。耿念慈則說,團隊會將破裂的雨來菇撿出水槽,而餘下的雨來菇含有較多的藻膠,可產生較大張力,避免遇水則破的問題,甚至可持續增長至5公分。

球形雨來菇的剖面具有豐厚藻膠,為雨來菇在水下生存的防護罩。 圖/耿念慈提供

除了產量提高,耿念慈表示,由於水中的環境可排除陸面雜質,並防止雨來菇被動物踩踏,使其能從片狀改變為球狀,變得更加美觀。耿念慈解釋,團隊也將雨來菇內的藻膠蛋白拉取至表面,製作成吸睛的彩色珍珠,又天然的雨來菇較為養生、健康,將有機會取代粉圓,進軍手搖飲店。他補充,由於雨來菇沒有味道,只要經過廚師調味,就能加入各式料理,甚至能作為魚子醬的替代品,加入高級法式料理,造福素食者。

耿念慈表示,培育圓形雨來菇時,可依據廠家的使用目的調整大小,而大型的雨來菇較容易萃取出工業和生醫所需的原料。如雨來菇的藻膠蛋白可作為工業材料,加入小夜燈增添色彩。但耿念慈說:「藻膠蛋白用在生醫產品,產值會比較高。」未來團隊規劃先將雨來菇應用於醫療領域,希望能增加獲利。

雨來菇內的藻膽蛋白被激發後,會散發出紫色的光暈,使美感價值提升、運用範圍增加。 圖/耿念慈提供

此外,團隊也希望將藻苗提供給採集雨來菇的部落農民,使其不必再靠天吃飯,維持穩定的生產流程和總量,盼能保障農民的基本收入。丁采綸則表示,已被馴化為水生的雨來菇有可能無法種回地面,且雨來菇會依據緯度、風向,演化出不同的外貌和習性,因此團隊在實驗室內的成果要能應用到各地的雨來菇農場,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