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歷經試煉再重生 黃敬中以黑炭拼出生命光輝

2022/10/27 00:47:03

【記者古宇恩台北報導】黯沉的炭時而整齊、時而紛亂地排列,在黃敬中的手下重新煥發不朽生命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黃敬中,入選本屆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MIT新人推薦特區,展出一系列以「炭」為媒材的作品,傳達浴火重生的意象。展覽於21至24日在世貿一館展出。

「我自己詮釋不要靜靜走入就是要大張旗鼓走到最後。」黃敬中解釋,《不要靜靜走入》系列作品下方一律以馬賽克鑲嵌手法規律地排出線條,上半部則均以筒形竹炭及不規則木炭相互交錯,讓畫面展現爆炸般向外擴張的能量,鼓舞曾歷經挫折的人。他表示,此系列作品取材自詩意呼應自身背景的詩作〈不要靜靜走入良夜〉(註一),詩中書寫對象即是年衰的父親,希望他不要輕易放棄生命,並把握生命餘光。

註一:〈不要靜靜走入良夜〉為英國詩人狄倫.湯瑪斯(Dylan Thomas)為鼓舞自己風中殘燭的父親所創作的詩作,內容⼤意為要為⽣命繼續戰鬥,不要輕易放棄。
〈不要靜靜走入 #5〉上方筒狀竹炭及不規則木炭相互交錯,下方以馬賽克鑲嵌技法規則排列,同時展現衝突及共榮的美感。 圖/古宇恩攝

展場中另一系列作品是《止於無窮》,其概念源自於泰戈爾的詩歌〈漂鳥〉(註二),以炭的性質連結人歷經苦難、突破試煉的過程,並以作品圓形的框架呼應最終達到圓滿的狀態。本次展出的〈止於無窮 #3〉,以立體的手法將筒形竹炭及不規則木炭排列成台灣島的形貌,佇立於以馬賽克手法拼貼而成的整齊「炭洋」。黃敬中表示,這件作品靈感源於對台灣曾被多次殖民、遭受諸多天災的歷史,「我們這個世代的人,在經過這些考驗之後,重新成長茁壯,成為一個新台灣的樣子。」

註二:〈漂鳥〉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作,作品名稱取用詩中的一句:「讓生命美如夏花,讓死亡麗如秋葉,終止於衰竭的是死亡,但圓滿卻止於無窮。」
〈止於無窮 #3〉以位於畫面中央、透過筒形竹炭及不規則木炭拼湊而成的台灣島為特色,象徵台灣在經過淬鍊後,重新勃發新生命。 圖/古宇恩攝

談及使用炭的契機,黃敬中表示最初想以竹創作,但礙於竹藝術品的發展已經相當廣泛,創作難以突破,於是進一步思考如何轉化,最後想到火煉後的炭。他認為炭是從有生命的有機體經過火燒形成彷彿死寂的狀態,但重新編排後,生命的力量得以再次體現。「利用曾經的苦難或是疼痛,進行轉化,使炭變成一股再生的力量。」他說。從事奈米碳管材料業的觀眾顏超德表示,這項驚豔的作品使他在閱覽整個展覽後,仍想要回頭欣賞,「炭的應用生活中無處不見,但在藝術呈現上卻從未見過。」他說。

除了透過竹炭之外,藝術家後期也運用其他種類的炭如木炭、橄欖核炭等,讓畫面的呈現充滿更多可能性。 圖/古宇恩攝

炭單一且灰暗的性質,常使黃敬中受其他媒材吸引。然而他認為炭的作品在台灣極為罕見,抱持著期望炭在藝術界發酵的想法,會堅持目前路線。藝術經理人譚竣鴻也說:「藝術家去掉彩度上的表達,以單色系聚焦媒材意涵、家庭及詩意,反而更能體現他個人內斂的特質。」他表示,這樣的特質也是黃敬中的作品在眾多繽紛作品環伺下突出的關鍵。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黃敬中的父親為南投縣竹山鎮人,祖父曾從事竹造紙事業,因此以竹作為媒材發想的出發點。 圖/古宇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