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回歸最初悸動 《光的胎動》領觀眾探索生命之源

2020/10/21 23:28:59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黑暗的空間響起低沉穩健的胎動聲,彩色泡泡不停地游移在如繭一般的球體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藝術、文化與科技學程研究生紀柏豪與藝術家謝欣翰、康力升等人合作,於15日起在手工藝品店「地衣荒物」舉辦展覽《光的胎動Embryonic Breath》,透過聲光變化結合油水投影,呈現最初孕育生命的場所。

繭狀子宮透過絲狀纖維,懸掛在展場上方。油水若產生泡泡,則會投射出陰影。 圖/曾乙心提供

疫情迫使群聚的人類疏離,讓身兼策展人的謝欣翰與好友開始討論人的居住型態,而人最初居住的地方便是母親的子宮。未出世的胚胎徜徉於羊水之中,謝欣翰認為,胚胎像是一人獨居,但又與母親血水交融,兩者的生命產生難以分割的連結。此次創作,他運用油水分離卻又能相融的狀態,類比人類雖為獨立個體卻追求群聚的天性,他說:「我想探討人既想獨處又渴望群聚的矛盾情感。」

規律的胎動聲環繞展場,閉上雙眼,似乎回到人類熟悉的屋巢。睜開眼後,繭狀子宮緩慢閃爍,頻率與聲音同步,展現哺育生命的溫暖形象。謝欣翰要求觀展民眾關上眼睛、打開聽覺,他闡述,胎動聲不只控制子宮內的光源,也引領觀眾遐想自己誕生前的模樣,讓他們身歷其境。他說:「聲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啟動因素,我們每個人第一個聽到的聲音,應該都是心跳聲。」

接著,胎動聲的節奏逐漸加快,子宮表面開始出現如玻璃碎裂般的紋路,呈現胎兒欲突破子宮出生的慾望。紀柏豪表示,當子宮接收到現場環境音的變化,光的亮度就會隨之改變,象徵胎兒受到外在刺激的反應。他補充,觀眾的行為將製造擾動的聲響,進而觸發子宮的活動,藉由子宮發出的光芒和胎動聲,喚醒人類居住於母體的記憶。

乾掉的油水會阻擋光的反射,投射出陰影。謝欣翰以指甲刮開油漬,做出破裂的切面,呈現迸裂、正要生產的子宮。 圖/徐嘉璟攝

繭狀子宮由紙纖維製成,康力升表示,紙張溫軟的觸感呼應母親的形象,也代表他想被包覆、照顧的願望。子宮的表面具有許多孔洞,像人的毛細孔,而在子宮的末端,如血管一般細長的纖維彼此縈繞、交疊,貼近胎兒吸取養分的意象。不過,民眾曾乙心表示,他並沒有聯想到母親的意象,未將自己「放回」子宮。他補充,球體邊緣的絲線,讓他聯想到其他物種的卵,「像是科學家培育的未知生物。」

除了油水,謝欣翰也用手影進行表演。雙手包覆住子宮,增添了人性的味道、保護的意象。 圖/曾乙心提供

現場聲光不斷變幻,節拍時而和緩,時而緊湊,謝欣翰說:「就如我們可能有經歷過掙扎突破,但也有想回到舒服的時候。」此外,他也提到,人無法控制油水的流動,每次投影都是隨機呈現,「就像這個世界一樣,每個人不同,所以才會有趣、多變、美麗。」

謝欣翰在盆內滴入、倒入不同色彩的油,水則可改變油的流動方向和形狀。當光通過油水,即可在裝置上形成影像。 圖/曾乙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