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易忽視低信心警示 武斷人格決策錯誤多

2020/12/02 21:59:46

【記者蕭淳云綜合報導】你對自己的決定有信心嗎?不確定答案是否正確時,再蒐集多點資訊吧!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 (Max Planck Society)博士候選人萊恩.舒爾茨(Lion Schulz)研究發現,愈武斷的人(註1)愈容易忽略內在的「不確定」提醒,導致他們較少尋求資訊輔助驗證,因而容易做出錯誤決策。此研究於11月19日刊登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

註1:原文dogmatic people,意指沒有足夠資訊就遽下結論的人。
面對不確定的決策狀況,常人通常會汲取更多資訊以保障決策準確性。 圖/取自Pexel圖庫

研究團隊首先讓受試者填寫立場傾向問卷,分析其武斷程度高低。接著,進行「簡易決策」實驗,讓700多位受試者判斷兩個螢幕中的圓點數多寡,並自我評估信心程度。若判斷正確可得100點積分,錯誤則無法得分,最終積分將換算為金錢獎勵。而過程中,受試者若希望二次觀看螢幕確認,團隊會提供有用的判斷輔助(更明顯呈現圓點分布),但須扣除部分積分。舒爾茨說明:「金錢提供動機,確保受試者盡力做判斷,但因二次觀看需付出代價,讓他們思考獲取更多資訊是否值得。」

研究團隊透過簡易決策實驗,讓受試者判斷兩個方框中的原點數量多寡。 圖/研究團隊提供

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對答案的信心程度愈低,選擇二次觀看的比例愈高。然而,此機制在高武斷受試者的行為中較不明顯,舒爾茨推測,此現象與他們具有較低的後設認知(註2)控制有關,因此即便後續輔助訊息可以有效幫助決策,高武斷受試者仍不會接受,因為他們的「不確定感」並不會促使自身蒐集更多訊息,導致判斷的準確性降低。

註2:後設認知是人類形成準確信心的能力,並且依據信心程度引導我們的行為。

文中指出,在長期無外界反饋(如他人糾正)的情況下,武斷性格者的認知偏差(註3)可能強化對自身判斷的信心。舒爾茨補充,此傾向使得武斷性格者更易受到假新聞影響,「因為較少汲取資訊,他們更容易被困在同溫層中,此外我們也觀察到,他們往往具有較極端的政治傾向。」研究團隊認為,僅靠更正假新聞無法推翻武斷性格者最初的錯誤認知,故首次接觸報導的正確性極為重要。

註3:認知偏差指人們會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自己認為的社會現實,可能導致感知失真、判斷不精準、解釋不合邏輯,或各種統稱「不理性」的結果。
此次研究發現,武斷性格者的決策信心程度與汲取資訊行動之間不存在強烈關聯。圖為研究者萊恩.舒爾茨。 圖/研究團隊提供

而立場極端的個體可能在判定特定議題時較為武斷,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教授林日璇提到,假新聞中虛構部分往往最能煽動閱聽人情緒。他以「新冠肺炎病毒來自中國實驗室」的假新聞為例,「對於非常反中的個體,他會對此堅信不疑。」他強調,閱聽人會選擇性暴露在符合自己立場的環境,以避免認知不協調(註4)。國立成功大學學生李亦婷也分享與家人談論同婚議題的狀況,「(家人)屬於那種非常堅持己見的類型,他早就有確信的想法,跟他爭論只會吵架。」

註4:認知不協調指當個體面對多個相矛盾的想法,身體會產生不適感,為了改善此狀態,個體會改變自身行為或想法,使自己相信的理念與接收訊息沒有衝突。

過去研究多顯示人們會依照信心程度,決定汲取多方資訊的多寡,然此研究則發現武斷性格者即便對自己的決策信心程度低,其低後設認知控制也不會驅動他們尋求更多資訊佐證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