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岩彩結合水墨工筆 層層揭開人心的《覓秘》

2021/10/06 13:27:02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水墨、金屬箔、礦石一層層交替覆蓋,堆疊出富有立體感的花卉。東海大學美術系碩士生張若琳於9月29日起,在台中的晴鴻藝術空間舉辦岩彩(註一)創作展《覓秘》,透過特殊的媒材及創作手法,試圖剝開人們光彩奪目的外表,尋覓心中的祕密。

註一:岩彩是使用天然礦石粉末、並以動物膠作為素材媒介的一種繪畫方式,因此又稱為「膠彩」,將礦石粉末加水調和,呈現出不同的色調。

作品〈霓裳麗影〉以紅藍兩色作為主體,顏料如同在紙上流動做出線條感,就像是被風吹拂一般。張若琳挪用牡丹及荷花象徵人色彩奪目的外表,跳脫了一般繪畫的切入點,不是讓整幅畫充滿花,而是有做留白及延伸。且不同於傳統的岩彩,他結合水墨工筆技法,讓線條柔和而不生硬,「好像那個葉子在漂泊的感覺。」前任文化局局長林輝堂形容說。

作品〈霓裳麗影〉顏料如同在紙上流動,線條柔和而不生硬,就像是被風吹拂一般。 圖/晴鴻藝術空間提供

張若琳認為,人往往只會呈現出自己美好的那面,但內心的世界可能因為人生中種種挫敗與坎坷,而產生一些陰暗、不欲人知的祕密。因此他先是以大量的墨作為底層,再運用岩礦層層堆疊,做出凹凸不平的紋理,再使用金屬箔,重複這些動作三到四次,讓花卉極具厚度感,也暗指了人的內在是經過覆蓋,一層層的剝開才能看見潛在的意義,試圖探討外表與內在的對比。也因極其繁複的創作過程,讓他耗時約一年才完成10幅作品。

小小的展間展示了10幅畫作,卻因極其繁複的創作過程,耗費了張若琳一年的時間。 圖/顏婕儒攝

「展間中的每一件作品的表現手法都有些許不同。」張若琳說明,其中兩件就是先畫完50%以後,用金屬箔將整幅畫貼掉,接著以漂洗的方式洗去一部分的箔,再覆蓋上色。經過不斷貼箔、洗掉、上色,完成後便能從表層隱約看見藏在其中的紋理,比喻無論怎麼隱藏,還是無法完全地掩蓋真實的個性。觀展民眾顏妤儒也認同地說:「你想看起來怎麼樣,就應該要從內在去改變,而不是一味的只追求光鮮亮麗的外表。」

張若琳向觀展民眾講解《覓秘》的動機與理念,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岩彩。 圖/顏婕儒攝

張若琳說明,膠彩不像一般壓克力或油畫的管狀顏料方便使用,是必須按一定比例的膠,依個人經驗手工調配,如果水分沒有控制好,可能會造成浮動的現象。他也表示,因為在製作上較為複雜,所以目前在台灣創作膠彩的人算是小眾。晴鴻藝術空間老闆蕭勝鴻形容這次的作品充滿當代感、而非曲高和寡的。張若琳也補充,其實早在唐朝就已經大量使用石青以及石綠等礦物作畫,至今卻鮮少使用,令他感到惋惜,也期待能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認識岩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