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性平案遭批判定不公 性騷擾標準模糊掀議

2020/12/31 01:43:52

【記者甘媄心綜合報導】民國109年12月25日,臉書(Facebook)社團「NCCU政大學生交流版」出現一則貼文,內文控訴系上兼任教師性騷擾研究所生,當事人於6月向國立政治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檢舉,但當事人認為此案的調查報告卻多採用加害者言詞為判定基準,處理有失公正,故發文揭露事實。

民國109年12月25日,臉書(Facebook)社團「NCCU政大學生交流版」出現貼文,內文控訴一起性騷擾事件,貼文引起校內學生關注、討論。 圖/甘媄心攝

當事人、政大學生A(化名)說明,加害者在相處過程中,曾多次以肢體碰觸或言語騷擾,讓他感到不適。此事件不僅一位受害者,而是數位共同舉報。本案最終裁決加害人計小過兩次,需進行心理輔導與修習性別平等課程36小時。

然而A控訴,性平會在本案調查報告中,主要採用加害者的言詞,如調查報告結尾寫「然其具有高等學識,且為人積極熱心,若能將之導入正軌,始為教育之本旨」。A也提到,在訪問、調查過程中,沒有交叉辯解;而當加害者在訪談中提出「感情糾紛」一事,委員的訪談重點便轉移,反而模糊原本針對性騷擾行為的討論。A批評,「像是前半段的討論都變得沒有意義一樣。」其後,A提出申復並補充相關證據,但最終學校認定調查程序無瑕疵,以「無理由」作結,申復失敗。A認為,學校也應當把被害人主觀感受列為參考判斷之一,由於事發當下無法即時記錄,恐導致往後申請調查案件時舉證困難。

事實上,校園內性騷擾事件的判定標準模糊,多起性平案件判決結果也因此常起爭議。根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第2條第4項指出,「性騷擾」的判定標準為有二,一是以明示或暗示從事性別歧視的言行,二是做出性、性別相關言行影響他人權益的行為。政大性平會學生代表、法律學系學生李科嫻說明,性平會以無罪推定原則來審酌案件並無疑慮,因性騷擾本就難以界定,「也許可以從法院實務判決的見解,檢視校方的處置到底合宜與否。」

政大性平會教師代表、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則澄清,性平會處理案件時除組成調查小組、前後訪談所有可能的關係人外,更耗費數小時進行討論,過程相當謹慎。他也強調,性平會不具有真正的司法調查權,能蒐集到的間接證據即是相關人士的說法,「我們明白令當事人不適的言行確實存在,但因程序和規範,我們也必須憑證據裁決。」

政大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亦能理解性平會兩難之處境,「我完全能夠同理當事者,但仍需要遵守相關規章。」政大性平會學生代表、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許人友則指出,36小時已算是較重的處罰,且相較於刑事懲處,性平會存在的目的更是為性別教育。

國立政治大學性別教育委員會委員由校內各處室主管、各院推選教師代表及學生代表組成。 圖/甘媄心攝

另外,A更指出,事發過後校方除協助安排心理諮商外,付出行動關心的教師屈指可數。「最讓人寒心的是學校冷漠以待,寄個信關照並不是那麼難的事。」A也建議,性平會委員中應有心理學相關專業人才,「能夠理解加害者、被害者心理問題的委員,比較能有效解決問題。」但劉梅君回應,系所主管在無法確認當事者的意願下,若先主動表達關懷之意,可能會有介入案件的疑慮。「每個案件當事人意願皆不同,有些反而不希望曝光或被注意,系所主管、教師的立場其實很為難。」

劉梅君更解釋,作為調查委員,有時可能反被當事人告到法庭上,耗時且風險大,往往讓教師委員感到吃力不討好、裡外不是人,「很多對性平問題有熱忱的老師也不願擔任此職。」但劉梅君也表示,在性平案件中,通常兩方都不會是贏家。但抽離性平會最終判決結果,對A來說,比裁決更重要的是能否得到校方釋出之善意。A嘆道,校方、師長的態度若能讓受害者感到被重視,也能避免同樣的事再度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