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齊「新」協力 國北教大嘉年華推東南亞文化

2020/10/29 02:04:22

【記者周佩怡台北報導】廊簷下有的攤位銷售東南亞文創商品,有的販賣醬料與點心,桌上擺設隨著商品不同,或插上國旗,或放置食材原料。攤位上的外籍學生則熱情地招呼客人,介紹商品與設計理念。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暨東協人力教育中心投入全系學生,於24日首辦「漫遊東協——東南亞嘉年華」,向民眾推廣東南亞文化。

販賣各式馬來西亞醬料的攤位上,擺著醬料的原料——雞蛋、辣椒、洋蔥等等,拉近客人與醬料的距離。 圖/周佩怡攝

嘉年華包含各式趣味活動,例如服飾體驗、桌遊、手作藝品等,還有一場接一場的教育講座。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創意雜貨市集,攤位上小巧的印尼心型花生餅、帶有清香的馬來西亞咖椰醬、印尼蠟染布等商品吸引民眾佇足。這些商品都由新住民製作,碩士生負責設計與行銷。社團法人台灣新住民人權協會常務理事郭萍芬自緬甸來台數十年,這次以個人身份協助學生籌備。他提到新住民通常只會販賣手工點心、藝品給熟識的人,不過透過產學合作,新住民可藉由學生架設的網購平台,讓客人可經由通路回購,學生也能獲得行銷經驗。

販賣甜花餅、花生餅、天貝的攤位取名為「純真」,代表著簡單天然的食物也能營養又好吃;紅白配色則是呼應印尼國旗,透露出這些是來自印尼的國民美食。 圖/周佩怡攝

國北教大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暨東協人力教育中心成立四年,且目前只招收外籍學生。往年越南學生較多,今年則增加了很多泰國、緬甸、印尼的學生,組成越發多元。主任魏郁禎表示,去年嘉年華僅著重單一國家且在校內舉辦。今年新增東協十國的特色活動,希望讓更多人接觸東南亞文化。

「荷蘭人在殖民印尼時,用米粉代替麵粉,製作思念的家鄉甜點……」碩士一年級的緬甸學生李莉錦細心地介紹印尼甜花餅的由來。他應用課堂所學的銷售技巧,向客人傳遞商品故事。系上副教授張朝清說明,學生在課堂上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品項,邊上課、邊規劃商品的包裝與行銷。他指出學生須克服成本定價管控和團隊溝通,李莉錦也坦言,團隊難以平衡精美包裝與成本。他們曾去實體店選購包裝,卻發現價錢過高,最後改成網購便宜的包裝。來自越南的碩士二年級學生黎明清販賣印尼手工蠟染小包,他表示有些人嫌棄售價高,然而新住民兩、三星期才做好一個成品,定價應符合他們花費的時間及精力。

「Daun Batik Indonesia」攤位將部分商品掛在交錯樹枝上,營造自然清雅的氛圍,吸引民眾購買印尼手工蠟染布所製成的錢包、餐巾、手提袋。 圖/周佩怡攝

合作過程中,來台已久的新住民常覺得學生閱歷不足,學生則認為新住民的經驗過時,但是跨文化、跨年代的衝突反倒促進文化融合。印尼花布攤位的緬甸華人碩士二年級學生梁正英分享,除了與新住民語言不通,第一次看到新住民製作的花布時,團隊認為花俏的樣式不符學生的需求,所以希望對方調整設計,不過新住民堅持自身理念,導致雙方一度僵持不下。經過溝通雙方互相讓步,團隊請新住民加做髮帶和便當袋,「就現場來看,確實髮帶賣得最好!」

國北教大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暨中心的工讀生、參與籌備的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四年級學生林嘉敏期盼,透過活動能翻轉東協國家的負面印象。民眾陳思琪參加完嘉年華,不再認為東南亞國家很落後,且覺得此種方式寓教於樂,小孩都樂在其中。張朝清表示嘉年華首次結合課堂與實務,不僅讓學生做中學,協助新住民微型創業,更促進東南亞學生與新住民、民眾間的交流,「這種具有跨文化特性的產學合作,是本地研究所較難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