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專欄】寫生描繪在地街區 花蓮畫派盼帶動創作風氣

2019/10/24 00:29:54

【記者阮珮慈綜合報導】去年3月開始,每逢例假日,花蓮的木瓜溪橋下、太魯閣、溝仔尾等地,開始出現一群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學生——吳承諭、蔡育昕、蔡維傑、張祐齡、呂芷安和鄧丞均等人。他們帶著畫箱和畫架,從自然風景名勝,畫到歷史街區,彼此一同創作成長,他們是花蓮畫派。

花蓮畫派成員有吳承諭、蔡育昕、蔡維傑、張祐齡、呂芷安、鄧丞均,從去年3月開始聚在一起創作、寫生。 圖/鄧丞均提供

以寫生累積創作能量 帶動花蓮藝術風氣

「其實一開始是想說出去玩啦!像我們一開始去慕谷慕魚想說玩水順便畫畫,後來太熱了,就泡在水裡面畫畫!」團員蔡育昕笑著說。當初,他們發現東華的藝術創作風氣不盛,希望可以藉由出去寫生,在放鬆的同時,也帶動東華的創作能量。取名為花蓮畫派的原因,則是借鑑1985年成立的「台北畫派」之名,期望可以向敢於衝撞體制的前人致敬,為台灣藝術貢獻一己之力。

花蓮畫派成員一開始抱著出去玩順便寫生的心情,期望可以帶動創作風氣。 圖/鄧丞均提供寫生持續一陣子後,他們因緣際會認識花蓮當地藝文空間——島東譯電所的老闆廖脩博。當時,廖脩博正在推動「夜間頻道」計畫,期望透過串聯和舉辦夜間活動,帶動花蓮的人文藝術風氣。正巧蔡維傑也認同藝術應該要和人產生連結,他說:「我很喜歡《一代宗師》裡面的一段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藝術也該這樣,應該要和人還有環境產生連結!」他上揚的語氣和發光的眼神,都透露出對藝術極致熱愛的情感。

進入街區寫生 藝術連結歷史文化

從此,花蓮畫派加入夜間頻道計畫,開始常駐在溝仔尾進行「夜間寫生」。溝仔尾是一個坐落在花蓮港附近的街區,過去民生、娛樂機能相當良好,而後政府為了平衡海岸和內陸的發展,將鐵路內遷,導致溝仔尾沒落。「我們在那裏寫生,每十個人就會有一個人來跟我說那裡的故事。」團員蔡育昕的語氣相當興奮激動。街區寫生的日子裡,除了磨練繪畫技法,也讓他更了解商行、街道的興衰變遷,以及當地人的生命經驗。

 

花蓮畫派和島東譯電所合作,開始在花蓮街區進行夜間寫生,描繪人和環境的關係。 圖/鄧丞均提供

而後,團員例行於周五在島東譯電所舉辦分享會、進行網路直播。有次,一位女孩默默地待到晚上11點,已經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返家,追問下才知道,他因為著迷於六位團員充滿熱忱的創作,才遲遲捨不得離開。「那時就覺得很感動啊!怎麼會有人願意這樣待著,原來有人注意到我們在做什麼。」團員鄧丞均說,他至今想起這件事仍感到驚訝。

今年3月,花蓮畫派舉辦第一次團體展覽《東岸記事》,展出他們成立以來的寫生作品,當天下著大雨,開幕茶會結束後,有一群東華藝設系的大一新生姍姍來遲,開頭就是道歉他們太晚趕到現場,團員呂芷安卻說:「不論是否遲到,看到學弟妹的那一刻是很感動的,感謝他們給予支持。」這也是花蓮畫派一直希望可以達成的目標——帶動花蓮一帶的創作風氣。

盼匯聚努力創作之人 一同改善藝術環境

從起先出去玩順便寫生,花蓮畫派目前已經獲得許多藝術人士關注。現在,他們更希望可以招收新血,聚集努力創作的人,吳承諭說:「花蓮畫派是個督促自己與他人交流,並共同提升、學習的地方。」未來,其中四位成員想投入教育,期望能夠改善台灣藝術環境,蔡育昕說:「你自己有一些東西了,就會想要分享給其他人,讓大家一起成長,改變整個環境。」

 

花蓮畫派成員期望未來能夠繼續招收新血,透過交流共同成長,一起改變藝術環境。 圖/鄧丞均提供

藝術對花蓮畫派的成員來說,早已融入生活,現在團員忙於各自的學業或工作,較少聚會,團員張祐齡卻沒有很擔心這個情況,他說:「其實就算現在活動少了,但也不影響我們的初心,也都還是在各處一同創作、一起努力著。」他們將目標,放眼於改變整個花蓮的藝文風氣。

談到這樣的志向會不會過於沉重,蔡維傑帶著一貫的笑容,自信地說:「其實『花蓮畫派』的頭銜是有點騎虎難下,但索性就先騎著虎吧。」他們期許花蓮畫派能借鑑當初台北畫派的精神,以學生的姿態挖掘在地藝術的可能性,為自己、也為花蓮文藝貢獻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