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海上明月入畫 張簡可筠墨彩中尋內心歸屬

2023/12/14 00:23:51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遠方的石塊佇立於汪洋之中,任憑浪花無盡拍打。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班的張簡可筠,舉辦個展《尋源》,以大海與月亮作為創作主軸,透過水墨及膠彩將大自然的靜謐留存於畫作,希望觀眾藉由凝視自然之美,找到內心的歸屬。

張簡可筠個展《尋源》於2日至2024年1月20日舉辦於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圖為《心浪.幻》。  圖/金車文藝中心KCCA提供

「我總是會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去海邊尋找平靜。」談及與大海的故事,張簡可筠認為可以追溯至童年。當時家中因遵循傳統習俗,將過世的小狗投入海水,並埋下他們緣分的種子。直至大學,張簡可筠從充滿植被的家鄉高雄,到高樓環繞的台北求學,都市環境讓他感到窒息。大三那年,他與好友機車環島後才重新得以喘息,大海帶給他的寧靜也深深烙印在腦中。從那時起,他便養成定期看海的習慣,也嘗試將自己所感受到的平靜,透過畫作記錄下來,希望可以將自然帶來的舒適與氛圍傳達給更多人。

張簡可筠在閒暇之餘,經常來到海邊進行寫生,此系列為他前往日本神奈川縣江之島(江の島)時所記錄下來的當地景觀。 圖/李雨羲攝

「看著海水與潮汐進退,格外可以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張簡可筠在創作中讓月亮與大海並存,也將受月亮影響的潮汐變化入畫,表達自身看海時所感受到的時間游移。在作品《心浪.幻》中,張簡可筠串連七幅系列作品,最中心以滿月與姓名印章,作為自身與月亮的投射;左右兩側則以半圓月、弦月及新月三種不同時間的浪潮,隱喻此三種月亮型態。「月亮既像是我的朋友,也像是我。」張簡可筠補充,大學就讀夜間部的他經常隻身一人,只有下課返家時,高掛在空中的月亮與他相伴,因此他認為月亮就像他的朋友,也像是孤獨的自己。

張簡可筠在〈心浪.象〉中使用金箔與銀箔去營造星空、星座及月亮剔透的效果,並透過切割畫面強調時間流逝。 圖/李雨羲攝

在手法上,張簡可筠起初傾向以水墨進行繪畫,他將過去較常使用在描繪花鳥的「勾勒填彩」,運用到大海的創作,利用灰白色塊去呈現海浪樣貌。而在研究所期間,他前往日本進修,因此在後期的創作中,開始大量加入膠彩。在作品〈心浪.砥〉中,他便使用孔雀石、藍銅礦兩種礦物顏料,透過疊加不同顆粒的粗細度,營造海水的層次感,較粗的礦物顆粒更可以呈現海面波光粼粼的效果。張簡可筠說明,此畫是他去基隆和平島遊玩時,看見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有顆石頭突兀立於遠方。當他仔細觀察後,意外發現石面儘管被海水拍打,卻仍然長出許多植被,「我把自己投射在那顆石頭上,即使飽受挑戰卻仍能綻放些許成果。」

藍銅礦所製成的礦物顏料,經過平底鍋加熱過後,會轉變成微微透著藍光並且接近黑的色彩,張簡可筠利用此特性疊加出深海的色澤。 圖/張簡可筠提供

展覽一隅,有著一系列與其他作品畫風截然不同的《心浪百景圖》,畫面中以勾勒填彩結合插畫風格,呈現台灣各地的知名景觀。張簡可筠藉由自己的視角將其記錄下來,希望觀眾透過他的畫作,回想起自己與當地的回憶,或是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在日本經常看到藝術家為當地作畫的作品被擺放在觀光勝地,台灣好像沒有。」張簡可筠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藝術家為台灣最純粹的風景作畫,並將藝文結合自然觀光。

張簡可筠在《心浪百景圖》中,以水墨畫法來強調視覺中心,其餘部分則以類似浮世繪的手法襯托主體。 圖/金車文藝中心KCCA提供

「當時我只沉醉在風景之中,忘了攝影留存。」觀眾黃馨頣表示透過張簡可筠的畫,讓他得以再次看見熟悉的東部海岸。觀眾阿瑞(化名)則表示自己在觀展後,會想用張簡可筠所呈現出的視角,再重新欣賞一次景點,從中發現更不一樣的驚喜,「我自己也去過這些地方,但畫作中的部分細節我當時沒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