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版畫「家」入縫紉技法 賴岑育探尋自我歸屬

2023/12/20 21:49:54

【記者李雨羲綜合報導】透著死白的雙手在空中飄忽不定,與地面上佈滿皺褶的手掌形成強烈對比。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四年級的賴岑育,以《找尋一個地方》作為主題,於琂樂堂藝文空間舉辦個展,藉由放大、再現記憶中「家」的模樣,尋找自己真正的歸屬。

賴岑育的母親認為蝴蝶是外公的化身,因此他將紙蝴蝶剪成蚊帳,並透過影子襯托出光源所在,暗示喪禮指引回家的道路。 圖/賴岑育提供

「喪禮的儀式總是在尋找讓往生者得以回家的方法。」賴岑育提到,探討歸屬的原因來自於疫情期間外公的過世。在無法舉辦喪禮的遺憾之中,他開始思考這些儀式的用意,並且從中發現「家」的元素。「我對家的記憶很模糊且片段,所以我想要嘗試去抓住那些碎片。」賴岑育提起自己因為從小就在外地讀書,因此對家的記憶十分不清晰,他想藉著這次的展覽,透過挖掘深藏在腦海的回憶,重現自己能夠歸屬的「地方」。

賴岑育以鏡面壓克力的方式,讓光線透過折射倒映於門上,營造出如同家中廁所排氣孔的樣態。 圖/賴岑育提供

在一樓展場中,〈映入眼簾的窗景〉也隨之進入觀眾視線,「提到家的話,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我房間裡的那扇窗。」賴岑育說明,他將記憶中的窗景,透過鏡頭記錄下來。藉由分離圖片中的紅黃藍三原色,印刷於三張薄頁麻紙,並以縫紉的方式進行疊加成像。同時,賴岑育也加深影像的顆粒感,利用非塊面的影像與紙張之間的空隙,營造出如同潛意識一般,模糊不清、彷彿蒙上一層紗的效果。觀眾林君晏說:「岑育的作品一直都有種外表看似平穩乾淨的質感,但細看內容卻又有說不清的濃厚情緒。」

賴岑育以縫紉的方式將三層指張結合,而無法完全密合的空隙,會讓觀眾在不同角度觀看作品時,看見不一樣的成色效果。 圖/賴岑育提供

「生活中的細節總是讓在世的人,被迫直視往生者已經離開的事實。」賴岑育表示〈家常事〉中的大手,以烏干紗的薄透材質,營造往生者皮膚失去生命力的感覺,而巨大的形體,則呈現出在日常中,在世者總會不經意地看見逝者的身影。此外,賴岑育更在一旁置放一百種合掌手勢的平版印刷,並以摺裝的方式裝裱,代表在世者在百日祭拜時的姿態,並與大手成為了生死兩界的對比。「一般人聽不懂儀式中朗誦的經文,只能透過合掌的方式表達誠意。」賴岑育解釋,圖中的手勢為這一百天儀式的切片,象徵他們在這期間不斷祈禱的心理狀態。

賴岑育將外公製作醬菜的步驟,透過版畫記錄下來,並擺放於象徵往生者毫無生氣的大手旁,形成生與死的對比。 圖/賴岑育提供

「岑育的作品中有很多手的呈現,那包含了家庭給他的思考脈絡。」觀眾占惟分表示,以往看賴岑育的作品,便發現他特別重視「手」這個元素,原來是賴岑育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習慣,也恰巧呼應了此次的主題。對此,賴岑育也說:「人的情緒可以從手部姿勢觀察出來,我們總會無意識地將情感附於它之上。」

〈家常事〉中的百日祭拜手勢,賴岑育特別以經常用於裝訂佛經的「經摺裝」裝裱方式處理作品。 圖/李雨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