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大學人】藉社群承接酸苦青春 檸檬日誌建少年情緒出口

2020/12/31 00:44:38

【記者廖澄妤綜合報導】「我們不願漏接任何有心理危機的青少年!」五位大學生秉持這項理念,展開「Lemonade Journal 檸檬日誌」計畫。他們在社群網站上以圖文溫暖人心、分享心理健康知識,更設立專屬聊天室,提供青少年一對一傾訴心事的管道。聊天室上線三個月即獲不少好評,更有使用者回饋道:「因為有邦尼布雷聊天室,才讓我活了下來。」

檸檬日誌團隊成員皆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畢業。最初,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劉羽宸得知教育部「109年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註)」資訊後,找來熟識好友組隊參與,共同發想出檸檬日誌計畫。「所以我們的感情非常好!」談及此,劉羽宸與隊友相視而笑。檸檬日誌的理念源自成員經驗,他們國高中時,曾因害怕求助,未能妥善處理憂鬱情緒,至今仍受過去的經歷影響。這促使他們採取實際行動,經營社群媒體、架設心輔資源整合網站,並成立「邦尼布雷聊天室」,幫助為心事所煩的青少年。

註:為促使青年自發性聯結國際資源、改善社會現況,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規劃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提供參與青年培訓與經費,鼓勵他們付諸行動,實踐提案內容。
檸檬日誌團隊成員皆畢業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彼此高中時即為好友。左起依序為黎可君、林子筠、劉羽宸、呂宣誼、羅心妤。 圖/劉羽宸提供

檸檬日誌的名稱源自英文諺語:「當生命給你檸檬時,把它做成檸檬汁。(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團隊將酸苦檸檬喻為成長中的心理危機,期望陪伴青少年,將這些危機製成甜又可口的檸檬汁。確立計畫主旨後,團隊訪談許多輔導老師,發現國高中心輔資源不足,學生遇到較輕微的情緒困擾時,也不一定會求助輔導室。因此他們成立LINE官方帳號,使用者只要事先預約,即可在指定時間向志工傾吐學業、家庭、人際、感情或自我等煩惱。同時,因社群媒體易觸及年輕族群,團隊也建立臉書(Facebook)與Instagram專頁,分享心理健康知識及青少年生活話題,例如情緒紓緩方法、療癒歌單等。

聊天室使用者限14至19歲的青少年,服務時間為平日晚上與週六下午。 圖/劉羽宸提供

聊天室由團隊成員營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學生擔任主要志工,提供一對一聊天服務。經營聊天室的過程中,團隊曾遇使用者具輕生、自傷傾向,也聽過青少年以成熟懂事的語氣,娓娓道出疾病、家庭失和等痛苦經歷,堅強模樣令成員們倍感心疼。劉羽宸分享印象深刻的個案,曾有憂鬱症患者傾訴爸媽不承認其病情,甚至認為他在騙人。「青少年其實只是想被認同、被喜歡,渴望獲得陪伴而已,但這個世界可能不如他們所預期。」劉羽宸嘆道。

團隊隊長、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呂宣誼則對一位嗜睡症患者印象深刻,對方的人際關係、課業與心理狀態都深受病症影響。即便聊天時語氣平淡,呂宣誼隔著文字仍能感受到他的無奈。一再看到善良且堅強的青少年未能被世界溫柔相待,更加深團隊幫助他們的信念。

「這一年我們可能花了1/3的時間在這計畫上。」劉羽宸表示,兼顧學業與檸檬日誌龐雜的工作十分累人。成員每週都得開會、輪流至工作室監督志工與青少年聊天,也必須定期撰寫社群文案及計畫案,經常被死線追著跑。而心力交瘁時,支撐團隊的其中一股力量,正來自他們曾接住的青少年。「(聊天室)讓我在難過的時候避避風頭,再次勇敢一點點、再努力活下去。」、「感謝你們,你們的存在可能就是救贖。」讀著使用者回饋,團隊成員、國北教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學生林子筠認為努力被賦予了意義。

聊天室9月上線,截至12月初,已服務100多位青少年,並獲得許多好評。使用者的回饋也成為團隊動力來源。 圖/劉羽宸提供

團隊已於12月初完成109年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成果發表,之後仍會持續經營檸檬日誌的社群。然而成員考量自己仍是學生,時間與能力有限,決定把聊天室交給資源更豐富的組織營運。劉羽宸形容,聊天室就像團隊辛苦養大的孩子,交接出去固然不捨,但期望能藉此將年輕人的理念帶入既有組織。更重要的是,聊天室能在充足的資源下持續成長茁壯,幫助更多青少年,劉羽宸說:「我希望檸檬日誌是在台灣點起的一個火苗,可以慢慢地照亮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