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6期
2025-10-31
生活
焦點

【記者黃暐喬台北報導】2025台灣科普環島列車,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共同策劃,25日在台北車站大廳登場。活動以市集結合實作互動,讓科學知識走出實驗室、融入日常生活。

科普列車十週年科普市集於台北車站大廳盛大展開,吸引眾多民眾聚集參觀。 圖/黃暐喬攝

科普列車十週年科普市集於台北車站大廳盛大展開,吸引眾多民眾聚集參觀。 圖/黃暐喬攝

科普環島列車是台灣大規模的科學教育盛事,今年首度以市集形式走入台北車站,期盼觸及更多年齡層,並推動科學的平權與普及。國科會副處長龔繼康表示,選在台北車站舉辦是希望藉由人流匯聚之地,讓更多民眾接觸科學。現場共設置26個攤位,主題橫跨人工智慧、生命科學、物理與化學等領域,透過攤位互動,引導民眾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除擴大影響力外,也讓孩子在體驗中建立對科學的興趣與信心,讓科普教育從小紮根。」臺師大物理學系教授蔡志申說道。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攤位「量子喵積木」以DIY科普教具,領孩童體驗量子力學的奧秘。 圖/黃暐喬攝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攤位「量子喵積木」以DIY科普教具,領孩童體驗量子力學的奧秘。 圖/黃暐喬攝

本次市集特別邀請不同實驗領域的大學生,負責說明和講解各個攤位的科學知識,「大學生對科普知識掌握精準,能以創意活動拉近科學與大眾的距離。」龔繼康說明道。蔡志申則認為,讓學生參與活動規劃能使內容更貼近年輕世代思維,也能讓科學以更親切的方式被理解。臺師大物理學系學生張詒祥表示,用教具就可以讓中學階段的學生,瞭解一些大學物理專業才會知道的知識。此外,臺師大生命科學系(以下簡稱生科系)學生吳善戎和戴嘉宏也分享道,現場民眾常詢問流感、癌症與非洲豬瘟等議題,為了回答問題,他們需查找資料、釐清原理,「在解釋給別人聽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學到很多。」兩人說道。

臺師大生科系用拼圖排列出細胞在顯微鏡下,不同時期的真實面貌。 圖/黃暐喬攝

臺師大生科系用拼圖排列出細胞在顯微鏡下,不同時期的真實面貌。 圖/黃暐喬攝

走進活動現場,淡江大學化學系運用液晶顯示器偏光片(註)的邊角料,帶領孩童觀察光線變化,並邀請日本藝術家大石曉規在偏光片上作畫,吸引大批孩童排隊體驗。國立臺南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則展出台英語機器人,透過人機共學模式,達到雙語學習與母語保存的目的,「我們也希望用 AI串連主孫三代的感情。」南大資工系教授李健興說。臺師大生科系則以拼圖遊戲,引導孩童認識 DNA 與 RNA 的化學結構,並設置卡牌排列挑戰,讓民眾了解細胞分裂的週期順序。現場參與的高中生溫哲立表示,比起學校的課程,市集的實作和專業人士的講解,會更清楚也更加生活化。

註:偏光片是液晶螢幕裡的一層關鍵薄膜,用來控制光線的方向。

淡江大學化學系運用偏光片帶領孩童以手作觀察光線變化,並從中理解液晶顯示原理。 圖/黃暐喬攝

淡江大學化學系運用偏光片帶領孩童以手作觀察光線變化,並從中理解液晶顯示原理。 圖/黃暐喬攝

「當孩子們能從體驗中感受到樂趣,科學的種子就會在他們心中萌芽。」蔡志申說。他期盼透過市集將科學的力量深植於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生之中,成為推動科學普及的重要動能。張詒祥則表示,理科學生除了學理論與做實驗,更需要學會如何將複雜的科學原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傳遞給一般社會大眾,「透過市集的形式,我們能讓科學變得更容易被理解。」他說道。

臺師大物理系設計旋轉教具產生色彩干涉效果,並以偏光片帶民眾體驗偏光原理。 圖/黃暐喬攝

臺師大物理系設計旋轉教具產生色彩干涉效果,並以偏光片帶民眾體驗偏光原理。 圖/黃暐喬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