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舞渡台悲歌 紅瓦傳承客家精神

2017/11/29 20:39:05

【記者徐安萱苗栗報導】紅瓦民族舞蹈團11月25日於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中正堂演出《黑水溝外的春天》,以舞劇型式訴說客家先民「六死三留一回頭」的渡台悲歌,同時展現無論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客家的語言與文化依舊傳承與堅持著「硬頸精神」。

紅瓦民族舞蹈團創作《黑水溝外的春天》,發揚客家民俗舞蹈,期盼人們回歸在地文化。 圖/紅瓦民族舞蹈團提供
紅瓦民族舞蹈團創作《黑水溝外的春天》,發揚客家民俗舞蹈,期盼人們回歸在地文化。 圖/紅瓦民族舞蹈團提供

「硬頸」是客家人的核心精神,也是《黑水溝外的春天》的編舞理念。〈拓〉一曲中,舞者手持鐮刀、身揹包袱,舞出客家族群一路從中國北方向南遷徙,再漂泊至臺灣,移墾時的艱辛與落地深耕的成就。然而在台灣早期移民「一半潮州一半泉」現象下,客家先民不但要克服開墾時的惡劣環境,還面臨泉州人、番族等不同族群的驅離、欺壓、追趕。

身著客家傳統服飾的舞者,與面撲白粉、身著泉州服飾的舞者相互纏鬥,除了演繹移墾先民的械鬥場景,更展現各種高超舞蹈技巧,博得全場觀眾喝采。現場觀眾黃芮莛表示,他本身學舞將近十年,〈拓〉不但展現舞者的功力與技巧,舞者的肢體與表情也相當到位、投入。

「真剛好,大家共下去河壩洗衫喔!」舞群手持洗衣籃,演出談笑風生的客家婦女溪邊洗衣、一齊唱著客家山歌、舞弄著手上竹簍的場景。氣氛歡快之際,突然節奏一變,劇情急轉直下。身著白色長水袖的舞者進場,象徵無情的大水襲來,客家先民必須和大水搏鬥。兩派舞者猛烈纏鬥,然而水勢湍急,人終究抵抗不了大自然的力量,客民只能簇擁以躲避大水,眼看著辛苦開拓的家園被淹沒。現場觀眾游嘉鈴表示,〈浪濤天〉一曲能看出兩派舞者的團隊默契,儘管自己不是客家人,也被硬頸精神感動。

舞劇中運用具有客家特色的物件,手持米篩的舞者歡快展現客民團結、勞動、安居樂業的生活型態。 圖/紅瓦民族舞蹈團提供

《黑水溝外的春天》亦融合許多富有客家特色的物件與文化象徵。舞者手持搗麻糬的木杵、米篩、客家大花布,唱著代表性十足的山歌,〈客家做飯〉一曲歡快展現客民團結、勞動、安居樂業的生活型態。演出中舞者們不僅需要透過肢體表達、吟唱山歌,更加入許多內心情感、表情,才能將最真實的情緒傳達給觀眾。舞者、實踐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學生林詩儒說:「一句客語『大家來去河邊洗衣服喔』,就讓我反覆練習了無數次」。

舞者婆娑起舞,展現客家「細妹」如同纏花的美麗身段,女性含羞待放以歌舞傳情,希望能像編織纏花般將男女情愛纏繞一起。〈纏花意象〉將傳統手工藝品「纏花」的編織方式融入舞劇,以現代舞為基礎,再透過民族舞蹈的肢體語言,交織出變化複雜的線條與空間。現場觀眾、民俗舞蹈老師黃捷表示,整齣作品編創風格相當特別,巧妙的將客家文化與多元的肢體展演融入民族舞蹈。紅瓦民族舞蹈團團長劉明仁也說:「未來會繼續創作更多客家的舞劇,發揚專屬台灣的民族文化、客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