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屏縣首辦日照運動會 邀長者再享運動樂趣
影音
第1795期
屏縣首辦日照運動會 邀長者再享運動樂趣
2024-10-04
【記者吳妤潔、林妍謙、林宜婷屏東採訪報導】由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聯合45家日間照護中心首次舉辦的「113年屏東縣日照運動會」,9月28日在國立潮州高級中學盛大登場,讓長者走出房間,再次享受運動的樂趣。慈濟鹽埔綜合長照機構主任林玫君認為:「我覺得日照運動會他就是一個大型的社區參與的活動,他們其實有機會可以從自己的居家到熟悉的社區,然後還可以出來外面參加這樣子的大型活動,我覺得對他們來說本身都是會蠻興奮的。」 日照機構多是照護功能退化的長者,因此在籌備運動會時,機構除了訓練爺爺奶奶們的上下肢肌力,還會評估他們的體能狀態,從旁協助完成運動項目。屏東縣幸福風鈴日照中心護理長張若君說明:「我們會有物理治療師到我們的機構裡面去做體適能評估。從他們訓練的過程中能夠帶給他們樂趣、團隊之間的互動。那再來就是說,參加比賽增加他們一些價值感,增加成就感。」 比賽分成個人賽和團體賽,個人賽有射箭、飛鏢以及舉重等項目,主要考驗長者的上肢力量和專注度。團體賽則特別加入足球,除了訓練長者的平衡感,也需要透過合作為團隊得分。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長陳桂敏表示:「那這些活動我們都是特別經過我們的專業的治療師去設計,可以訓練我們長輩的肌力、他的專注力、還有長輩的整個可以精神 集中、還有手眼協調的能力。」 長者參與體育活動不僅可以活絡筋骨,還能讓他們找回從前對運動的喜愛、從中獲得樂趣。屏東縣進興日間照顧中心長者陳曉春分享:「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參加這個節目,非常高興。好玩啦,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運動啦,幼稚園我就運動啦,跑步都第一名喔。」高雄市郭吳麗珠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日照副主任侯瀞惠也分享:「他們到最後拿到了獎盃、獎牌,或者是在運動的時候的那個表情跟神情,會讓他跟你說,我不是老了沒有用。」 屏東縣今年已邁入超高齡社會,而在這次的日照運動會中,許多離鄉背井的子女們看見了家中長輩不一樣的一面。屏東縣快樂魚日照中心運動員家屬黃素玉說:「像我媽媽是參加舉重,我覺得他在30秒之中,就可以舉了30幾下,真的很不簡單。」陳桂敏也說明:「我們一直試圖想要去翻轉對照顧的一些思維、一些概念。除了針對長輩給予這樣子的突破自我、自我的挑戰之外,另外一方面也是包括宣導,讓社區的民眾也來認識我們長照。」 政府集結民間機構為長者舉辦運動賽事,期望打破長者無法活動的既有觀念,讓他們享有更健康的樂齡生活。
公園講唱職場遭遇 我們生活節盼提升性平意識
生活
第1786期
公園講唱職場遭遇 我們生活節盼提升性平意識
焦點
2023-11-22
【記者陳婕柔屏東報導】「近年屏東女性勞力人數提升,且愈能看見跨性別、同性戀青年步入職場,希望能讓大眾更認識他們,減少性別歧視。」 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以下簡稱勞青處)處長李雨蓁說明第一屆「2023屏東我們生活節」活動目的,19日以「講唱會」形式演出,透過故事與音樂的力量,期望提升職場性別平權意識。會場上的投影幕播著四組表演者在職場與社會上遇到的不公平對待,歌手藉講唱會描述個人生命經驗,帶出每首歌曲背後的意涵。李雨蓁表示,以往的講座、音樂會僅能吸引特定群體;而這次邀請青年樂團在「公園」裡開講演唱,較有機會改變年長者的想法,也更能拉近青銀距離。 民眾被曾宇辰的熱情和歌聲感染,隨著音樂一起在會場上搖擺,享受愉快的氛圍。 圖/勞青處提供「我不敢在公司上廁所,還差點被公司辭職,幸好遇見搖滾。」P!SCO樂團團長兼吉他手Rachel(化名)講述著自己變性後的職場遭遇,坦然地向觀眾訴說這些差別待遇。歌曲〈光圈〉末段唱出社會遇到的阻礙,「長大後我學習面對人群/這世界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表達職場性少數角色面對惡意時的無力感,同時希望他們能意識到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在支持著自己。同樣是同志族群的大仁科技大學學生謝文欣感動地說:「雖然自己還沒出社會,但歌詞和我過往的遭遇很像,還好有人願意伸手拉住我。」 Rachel提及,以前表演只希望觀眾開心,但傾向用講唱會呈現是受到一名結束自我生命的憂鬱症粉絲影響。 圖/勞青處提供「以前投宴會打工履歷都沒問題,但到現場老闆卻叫我去洗碗,後來才知道是怕我的長相嚇到顧客。」歌手曾宇辰表示,因為是女人而曾被認為做不起苦力,加上自己患有先天性唇顎裂,交疊的身份讓他在職場受到更多歧視。曾宇辰靠著宏亮的嗓音吸引許多散步路過的民眾,紛紛佇足聆聽他在低潮期譜出的〈光〉。歌詞裡提到,「我從來不曾遺忘/不在溫室裡隱藏/堅強地聲張」,他希望用最引以為傲的歌聲,為正處黑暗的觀眾帶來一絲微光。「很佩服曾宇辰能用歌聲摘掉自己身上的標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邱宜娟也補充,自己是個沒自信的人,講唱會後希望能用自己的優勢面對恐懼。 曾宇辰希望藉由歌聲與故事,傳遞正能量給每位觀眾,告訴他們沒有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 圖/勞青處提供「我們透過講唱會的舞台螢幕,呈現出職場不同的性別標籤。」李雨蓁表示,希望民眾能反思自己是否無意識間對這些族群產生性別偏見。除了辦理軟性活動帶出職場性別議題外,勞青處為了有效提升職場性別平權,在今年成立第一屆「屏東縣青年事務諮詢委員會」,規定參與公共事務的人數一定要達標,鼓勵多元性別青年族群參與,捍衛自己權利。 講唱會上,有許多年長者帶著孫子坐在大草坪上,靜靜地觀賞每組青年歌手的演出。 圖/勞青處提供
初踏長輩昔日上學山徑 木梓社區攜屏大師生再造地方
生活
第1784期
初踏長輩昔日上學山徑 木梓社區攜屏大師生再造地方
2023-11-01
【記者吳玟錡高雄報導】社團法人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以下簡稱小鄉社造)10月28日舉行「點亮木梓火把遊庄」,首度將1999年廢校的木梓國小納入遊庄路線。早期在地居民會將溪流的芒草曬乾,成捆製成火把點燃,靠著微弱的燭火燈光,越過黑暗蜿蜒的山間小路抵達學校。 「不是單純吃飯、慶生,而是一起參與地方的事。」陳昭宏感慨說道,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少這種機會。 圖/吳玟錡攝「點亮木梓火把遊庄」今年嘗試和國立屏東大學校內課程合作,參與人數突破六百多人,規模連年擴大。屏大社會發展學系(以下簡稱社發系)主任邱毓斌提到,「社區營造重點是自我培力,讓地方居民展現自己的力量。」社區引入大學資源讓大家一起成長學習,但最重要的是地方願意舉辦火把遊庄,自發性聯絡親友,他強調這次活動意義是「一個傳一個宣傳,一代接一代傳承」。 今年活動的火把使用長枝竹品種,這種竹子比較輕,將不織布捆成燈芯,用煤油吸附到不織布的原理點燃火把。 圖/吳玟錡攝一行人跟著居民舉火把從山上走下來,僑生陳聖蕾表示,「一望無際的火焰讓我非常震撼。」他從小在國外長大,雖然是台灣人卻不了解本土文化,每年只有暑假才能回台灣。因為在網路上看到過往的活動紀錄片,好奇心促使他主動聯繫屏大教授,才會回台一起參與活動籌備。他其實聽不懂閩南語,但居民仍耐心地向他解釋火把製作過程和由來,讓他很感動,也獲得寶貴回憶。社發系四年級學生曾恩齊分享此次協助籌備活動的難忘經驗,「長輩說他已經很久沒做傳統火把,但為了我們,還特地去找芒草捆起來給我們看。」他接過老一輩用傳統材料芒草做的火把,難掩興奮之情地補充道,「那是他們那一代的火把!」由社區長者帶領年輕學子參與地方文化活動,別具傳承意義。「真正走入木梓社區實作,能幫助我重新思考課堂教的理論。」曾恩齊是高雄茄萣人,透過屏大參與點亮木梓的活動,使他想將這個經驗帶回家鄉,他說:「茄萣區也是長輩居多,若沒有這些活動,長輩便很少出門,地方就缺少交流和凝聚力。」 地方媽媽表演團員曾馨儀補充,「這次有屏大的學生幫忙輕鬆很多,帶來年輕的活力,希望有天孩子也能回家參與活動籌備。」 圖/吳玟錡攝小鄉社造總幹事陳昭宏表示,舉辦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藉由參與活動、回來陪伴家人,一起體驗父母當年舉火把走下山的記憶,建構更深刻的地方認同感。活動尾聲,大家開心的繞著竹燭台圍成的台灣島嶼和火把圖案跳舞,「你看到的每一個竹燭台,都是屏大的孩子跟著我們一起砍下來製作完成。」陳昭宏開心地說:「這個活動讓社區孩子回鄉,同時把在地故事和製作火把的技藝透過大學生傳承下去。」
「撐」起屏東榮耀 林志成黃正琦全田賽大放異彩
體育
第1769期
「撐」起屏東榮耀 林志成黃正琦全田賽大放異彩
2022-10-26
【記者蔡文馨宜蘭報導】111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組撐竿跳高項目21日在大雨中登場,代表屏東縣參賽的國立屏東大學林志成與黃正琦最終勇奪冠、季軍,繼新北城市盃全國田徑公開賽摘下金銀牌後再次連袂為屏東撐竿跳高界跳出佳績。 111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由葉健銘教練(左一)攜手帶領來自屏東的林志成(左三)、黃正琦(左四),以5公尺05及4公尺85的成績,拿下冠軍與季軍。圖/蔡文馨攝撐竿跳高考驗跳躍、腰力及短跑速度,選手可於任一高度試跳,但僅各有三次試跳機會,因此十分考驗選手對於場地的適應力及體能狀況。此次賽事緊接城市盃後,選手的恢復速度備受挑戰;再加上比賽當日天氣惡劣,雨滴不僅使選手視線受阻,也難以如常緊握竿子,最終選手繳出之成績多半較城市盃遜色。本屆全田賽位列第三的黃正琦甫於上月城市盃以5公尺35突破高懸九年的5公尺32全國紀錄,​​並鎖定杭州亞運門票。然而,由於天氣因素再加上賽前確診停練一週,黃正琦本次賽事僅跳過4公尺65、4公尺85兩高度,最後三度嘗試5公尺05失敗。儘管成績不亮眼,但在大雨中成功挑戰最強磅數(最高難度之竿子)的黃正琦仍正面地說:「在下雨的狀況下,心態上有所突破,也幫助自己未來更適應這樣的場面。」 屏東大學黃正琦此次比賽雖以4公尺85拿下銅牌,但對於自身的表現十分滿意,因為在大雨中,成功突破心防挑戰最強磅數15呎7、185磅重的竿子。 圖/蔡文馨攝奪下冠軍的林志成於大一時因教練葉健銘建議下,從十項全能轉向撐竿跳高,僅訓練一年便在今年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中,以5公尺25奪下冠軍,再於上月城市盃以5公尺12破大會紀錄的表現奪牌。可惜的是,由於天候以及膝蓋傷勢,導致林志成於全田賽三次挑戰大會紀錄5公尺23失敗,但最終仍以5公尺05拿下金牌。「就不要理它(膝蓋),當作沒事,好好專注在完成比賽上。」林志成說道。 同樣來自屏東大學的林志成,即便因大雨視線不佳,且左膝蓋疼痛,仍強忍不適,三次挑戰大會紀錄5公尺22失敗,最終以5公尺05拿下金牌。 圖/蔡文馨攝同自屏大,林志成與黃正琦間的好感情在賽中展露無遺,這都出自葉健銘對於「良性競爭」的堅持。他認為,台灣撐竿跳高選手過往都是各地區自行培訓,缺乏相互交流機會,因此期望選手們除了彼此競爭外,也能互相學習、精進。黃正琦也指出,葉健銘的栽培是他三年來成績能大幅提升的關鍵,「教練帶著我改變很多觀念,技術也有因此成長。」 出自同師們的林志成與黃正琦在撐竿跳高項目中雖為競爭關係,但因葉健銘教練對於選手們「良性競爭」的堅持,在場上常能看到選手們彼此互相激勵與協助。圖/蔡文馨攝全田賽為本年度最後一場田徑賽事,林志成與黃正琦表示,他們接下來將為明年的港都盃全國田徑錦標賽做準備,並以突破全國紀錄為目標,持續努力。 黃正琦(左一)與林志成(左二)皆表示,將在冬季訓練中認真調整好狀態,並繼續以突破全國紀錄為目標,持續努力。圖/蔡文馨攝
屏科大打線火力全開 退陸軍官校捧壘球金盃
體育
第1760期
屏科大打線火力全開 退陸軍官校捧壘球金盃
2021-12-15
【記者陳楷霖台北報導】五局下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投手黃奕福投出一顆刁鑽的快速球,迫使打者擊出軟弱的滾地球,黃奕福下丘撿起球傳向一壘,封殺打者,之後高興跪地慶祝勝利。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0學年度壘球錦標賽冠軍賽12月9日於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公園棒球場舉行,屏科大最終以12:5,民國107年後再次於冠軍賽擊敗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抱回冠軍獎盃。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上次奪冠已要追溯到民國107年,且當年的對手正好是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 圖/陳楷霖攝雙方首局皆無斬獲,但屏科大的機關槍打線在二局下發威,靠著保送和犧牲打首開紀錄,並藉由陳奕瑞、陳信良、潘曉輝、李亞偲的四支安打灌進四分,將比分擴大至五分。陸軍官校隨即在三局上反攻,藉由捕手傳球失誤及安打跑回第一分,再趁屏科大投手控球失準送出兩個保送之際,由陳賜伍擊出清壘安打,將比數追成兩分落後。原本拉鋸的戰況在三局下風雲變色,面對陸軍官校新任投手,屏科大打者火眼金睛,單局獲得四個保送,並在其中穿插多支安打以及犧牲打進帳分數,即便陸軍官校再次將原先發投手推上前線止血,卻擋不住屏科大兇猛的火力,三局下,屏科大足足獲得九分。雖然陸軍官校在五局上力求振作,靠著陳賜伍再一支安打拿回兩分,但仍力有未逮,最後,雙方五局七分的差距觸發比賽提前結束的條件,讓屏科大提早加冕為王。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在本場比賽中多次企圖利用觸擊擾亂對手守備,可惜成果並不顯著。 圖/陳楷霖攝作為屏科大先發投手,黃奕福雖偶遇危機,但都能控制局面讓隊伍保持領先,拿下勝投的他將功勞歸給教練,「教練一直提醒我將節奏放慢,否則只會讓自己更不穩。」而落敗的陸軍官校雖在賽中屈居下風,但隊長陳賜伍屢在逆境擊出安打、一人貢獻四分的表現讓球隊保有一線生機,陳賜伍認為,他只是盡自己的義務,「身為隊長,壘上有人就應該身先士卒把他們都送回來。」 雖然比賽在一、二局時下起了小雨,但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先發投手黃奕福笑稱自己在雨中反而投得更好。 圖/陳楷霖攝屏科大和陸軍官校皆以小組第二晉級四強賽,原先皆不被看好闖進冠軍賽。「原本設定的目標是闖入四強就及格了。」屏科大隊長許明傑分享,球隊賽前於學校集訓多日,對於在四強擊敗衛冕軍國立成功大學、冠軍賽大比分獲勝的結果非常滿意。而陸軍官校在四強賽面隊上屆亞軍國立臺灣大學的比賽中,一度陷入10分落後,卻靠著不放棄的精神完成絕境翻盤,陳賜伍說:「我認為氣勢很重要,學長帶學弟、學弟挺學長,所以奇蹟才會發生。」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許明傑解釋,棒球、慢壘、壘球賽事正好都在這段期間舉辦,因此球隊較難專注練習壘球。 圖/陳楷霖攝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即便全程落後於對手,選手仍在休息室中透過演唱校歌的方式維持士氣。 圖/陳楷霖攝大專壘球錦標賽是今年最後一項賽事,屏科大教練康駿羿表示,除了希望明年能保住名次外,也期望選手帶著平常心應戰,「壓力太大反而發揮不好。」穿著畢業服的陳賜伍則期待學弟能乘著學長的氣勢,明年再次闖入冠軍賽。
回歸山林的荊棘之路——法規枷鎖中的原民狩獵文化
專題
第1743期
回歸山林的荊棘之路——法規枷鎖中的原民狩獵文化
焦點
2021-03-18
【記者廖澄妤、張華真、陳品融、李加祈綜合報導】雲霧繚繞層層山巒,鄒族獵人鄭正重一身輕便裝束,隱沒在樹林間。自13歲那年開始跟著長輩上山打獵,至今已過了40多個年頭。  阿里山鄉鄒族來吉部落獵人鄭正重巡視完陷阱,帶著彎刀離開獵場。 圖/李加祈攝對於鄭正重而言,狩獵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常,有時結束教會晚間活動,幾位教會弟兄會相約上山打獵。有時,他也和妻子陳美惠開著白色小貨車,到獵場走動走動,順便查看陷阱,一有所得,便帶回教會供大家享用,鄭正重說:「真正的獵人要懂得分享。」剛接觸狩獵三、四年的陳美惠則每每帶著登山的愉悅心情,同丈夫一起打獵。「我從以前就很嚮往女獵人的感覺,沒有說一定要打到獵,但有碰到就是一個chance(機會)。」他們總戲稱自己是「公路獵人」,開車上山的路途拿探照燈一照,若是在樹叢中看見閃閃發亮的「星星」,那就是飛鼠的眼睛;竹林被挖得亂七八糟,肯定有山豬出沒;山羊會走峭壁、猴子會破壞農作物、山羌在路上就能遇到。「動物走過的路線你要認得出來。」陳美惠說。有時什麼也沒碰上,就當去山上採採花草、散散心。「原住民為了適應環境,他就累積非常多土地、山林的知識跟技能,打獵就是不斷重新實踐這些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同時也是鄒族族人的浦忠勇如此說道。多年來,山上歲月靜好,外頭卻風雲變色。民國104年,布農族人王光祿因以土造長槍獵捕野生保育動物山羊、山羌(註一),被依《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以下簡稱《槍砲條例》)及《野生動物保育法》(以下簡稱《野保法》)判刑三年六個月徒刑,併科罰金新台幣7萬元。四年前最高法院裁定停止審理,並首度向司法院大法官申請釋憲,原住民狩獵文化權爭議再次鬧得沸沸揚揚。註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於108年1月9日公告修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其中將山羌從原本的保育類動物調降為一般類動物。 3月9日王光祿持槍狩獵釋憲案於憲法法庭進行言詞辯論,王光祿與各部落族人於司法院前升起狼煙,舉行祭告。 圖/吳冠伶提供王光祿案掀起有關獵槍使用、生態保育與原住民傳統文化的討論。107年政府修訂《原住民族基本法》(以下簡稱《原基法》)第19條,保障原住民能在「傳統文化」、「祭儀」與「自用」的前提下獵捕野生動物。即使《原基法》保障原住民狩獵權,現行《槍砲條例》和《野保法》的多重限制,仍凸顯出最根本的難題:究竟該由「誰」來管理狩獵?原住民想要的狩獵文化權及自治權又是什麼模樣?<b>槍砲條例限用自製獵槍 原民狩獵安全受威脅「台灣原住民的制式獵槍(註二)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日本時代的獵槍,都比現在的槍要進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表示。72年《槍砲條例》制定前,原住民能以制式獵槍狩獵,不過,該法制定後,原先狩獵用的制式獵槍成為管制品。原住民受限於規範,只能徒手製造槍枝,然因其並無自製獵槍傳統,直到現在仍爭議叢生。 註二:制式槍砲指經各國合法武器工廠,為殺敵、獵物、攻擊、防禦或射擊運動等目的所生產、製造之各類槍砲。 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獵人陳美惠攜帶自製獵槍至獵場狩獵,她強調,槍口要朝上,且絕對不能對準人。 圖/陳品融攝排灣族獵人郭坤旺出身自屏東縣來義鄉,兒時即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接觸狩獵。從小到大聽聞不少膛炸、走火等意外,郭坤旺十分清楚自製獵槍的危險性,如今他打獵只用陷阱工具,「我們原住民的槍真的很不安全,準確度又不夠。我不放心,所以放棄拿自製獵槍。」浦忠勇也提到,自製獵槍沒有保險,自製子彈與火藥也都未精密計算過射程、測試是否會爆炸。獵人追趕獵物或意外跌倒時,極可能擦槍走火。槍枝事故頻傳,然而《槍砲條例》修法仍然卡關,浦忠勇質疑:「槍本身就不安全,然後你要用槍安全?」裴家騏也表示,目前原住民只能使用老舊、不安全的自製獵槍,盼能藉近期召開的全國原住民獵槍論壇匯集各方意見,為政府後續修法提供方向。<b>野保法忽略原民傳統 狩獵行為轉地下化101年,政府依《野保法》第21之1第2項訂定《原住民族基於傳統文化及祭儀需要獵捕宰殺利用野生動物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嚴格限制原住民申請狩獵的方式。辦法指出,原住民需於定期性獵捕活動20日前、非定期性獵捕活動五日前,向獵捕所在地鄉(鎮、市、區)公所申請,並交由主管機關核准。「它(申請表)不但要寫狩獵地點、時間、工具,還要事前寫我要打幾隻動物,這和許多原住民的狩獵慣習是違背的。」裴家騏如此說道,「獵到的動物是來自祖靈和山靈,你是被給的,不是去拿的。」鄭正重也分享,非定期性的狩獵有時需仰賴「夢占」。部落族人設好陷阱後,若是夢見被漂亮的女人纏住,百分之百有獵物上鉤。有次他夢見一個女人躺在他的大腿上,最後卻不知去向,隔天到山上巡視,果然沒有獵物,陷阱甚至還有被破壞的痕跡,「所以夢還是很準的。」原住民對於祖靈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狩獵與原住民的生活、宗教信仰緊緊相連,不符傳統慣習的規範,使多數狩獵行為走向地下化。裴家騏直言,原住民對《野保法》和《辦法》的接受度不高,連帶讓野生動物數量難以控管。法律保育野生動物的本意淪為紙上談兵,許多年過去後,原住民依然無法實踐狩獵文化權。<b>法律夾縫尋解方 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現曙光106年林務局開始試辦「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以下簡稱計畫),嘗試在法條的夾縫中找尋解方(註三)。政府委託學者協助部落進行動物監測,部落則可成立獵人協會、頒發獵人證,共同約束狩獵活動。目前全台已有11個部落群參與計畫。註三:計畫推行人之一、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張惠東說明,依《原住民族基本法》第19條規定,原住民可在「傳統文化」、「祭儀」及「自用」的條件下獵捕野生動物,然因過去無法確認自用狩獵如何影響野生資源,透過試辦計畫,「方能採納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以及尊重原住民的自主組織以及自主回報狩獵所得,兼採科學方法觀測動物數量的波動。」計畫將狩獵管理的部份權力交還給族人,「與其堅持一個管不了的制度,為什麼不下放權力,讓在地去治理?」計畫負責人之一、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張惠東説。裴家騏也認為,政府應將管理區域劃分為小單位,交由部落協助治理,更能落實台灣的自然資源管理。加入計畫最大的差異是狩獵申請制度的轉變。以屏東縣來義鄉為例,107年部落成立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以下簡稱來義鄉狩獵協會),統一向林務局申請整年度的狩獵許可,獵人只要出示協會獵人證,即可依照慣習打獵。裴家騏指出,如今狩獵數量改以總量統計,種類則改用「山肉」通稱,「寫山肉的話祖靈就看不懂。」如此便能避免事前申請觸犯部落禁忌。目前來義鄉的七個村皆設有事後回報窗口,屏科大團隊也架設動物相機,監測獵場動物數量和種類。全台最早執行狩獵自主管理的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更早在七、八年前便由學術界進行物種監測,建立一套狩獵物種資料庫。 屏東縣來義鄉獵人於山林間設置紅外線自動照相機,期盼藉監測器,掌握野生動物數量。  圖/陳俊霖提供郭坤旺在來義鄉狩獵協會成立之初即入會,「加入協會可以收到很多資訊、交流機會。」他肯定協會對內能凝聚獵人共識、訂定公約,對外能爭取權益。制式槍枝的使用權,正是目前向政府力爭的權利之一。來義鄉狩獵協會還能間接提供工作機會,今年舉辦的冬令營中,即由獵人擔任傳統文化課程講師。屏科大森林系保育人文吳幸如老師研究室研究助理、負責輔導協會的陳俊霖表示,冬令營不僅傳承狩獵知識,更能進一步推動原住民文化觀光。未來若協會接待遊客,又能再為獵人創造更多擔任導覽員的就業機會。 屏東縣來義鄉傳統狩獵文化協會舉辦社區林業計畫成果展,獵人向學童分享生態保育成果。 圖/陳俊霖提供<b>獵人憂個資透明化 建立信任定計畫成敗目前來義鄉狩獵協會有300多位成員,但全鄉還有近一半的獵人不願加入。陳俊霖分析,這些人擔心入會後個資反而透明化,更容易被警察「找麻煩」。事實上,因合格的自製獵槍火力弱,狩獵成效差,多數獵人打獵時使用的是無照槍枝。「他們可能有三把槍,只有一把拿去給警察局檢驗。有時警察來家裡查,就拿出那把合格的槍枝給他們看,像護身符。」陳俊霖說道。部分人慮及申請協會的獵人證需提交個資,可能導致警察更容易追查到無照槍枝,因而卻步。即便是已入會的獵人,也不一定能完全放心打獵。郭坤旺解釋,獵人從警察局、林管處或協會接收到的資訊經常不同調,按其中一方的規則行事,卻可能被另一方找碴。「我是會員,但有時候還是很擔心,看到警察還是會怕怕的!」郭坤旺笑著調侃自己,某次他獵回山羌、山羊,下山時看到警察,竟刻意停下讓對方先過,以迴避不必要的麻煩,「其實我一直很納悶、猶豫,我今天是協會的獵人,為什麼要怕?」協會理應保障會員在全年度狩獵許可下依慣習打獵,如今卻因各單位溝通不完全而效果打折。協會成員也未必打從心底認同計畫的實行模式。鄭正重雖也加入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他卻認為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並非必要,因此極少參與協會會議,「我還是比較獨來獨往,因為我覺得獵人就是獵人啊,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狩獵方法。」浦忠勇認為,真正的狩獵自主管理,應不受政府、動保團體影響,當然更不必回報狩獵數量。 雖然是「自主」管理計畫,原住民狩獵的器具、區域和物種等仍受政府諸多限制。陳俊霖説:「原住民當然會覺得自由還不夠自由,想讓林管處再管少一點。」由計畫的實施現況可見,協會若要彙整意見、加深成員認同感,尚有一段路要走。<b>政府原民共商行政契約 多方合作盼重建狩獵秩序原住民與政府的衝突不時發生,即便實施自主管理計畫,獵人仍不滿部分規定。對此,張惠東點出其中一個原因:「法規的規定都是上對下。」於是他將重視雙向溝通的行政契約引入計畫中。行政契約由地方政府及部落代表以互相尊重、因地制宜為原則協商而成,具法律效力,可確立彼此的權利義務,並修補單向行政行為造成的漏洞。「我覺得行政契約有必要建立起來。」郭坤旺說道。他不反對政府治理原住民,但認為雙方必須妥善溝通、形成共識,而行政契約正有助於此。待自主管理計畫步上軌道後,部落與政府才能開始討論契約內容,阿里山鄉鄒族與來義鄉排灣族是少數進入此階段的部落群。然而,由於各方共識取得不易,部落從展開協商到正式簽約路途遙遙。「我們三方(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嘉義縣政府與嘉義林管處)總共坐下來討論了⋯⋯可能有三、四次耶,才把草案定稿。」裴家騏說道。阿里山鄉鄒族是現在唯一完成草案的部落群,雙方卻遲遲未能正式簽約。裴家騏表示,法律雖沒有禁止政府與獵人協會簽訂行政契約,但部分政府官員仍顧慮法律未明文授權,因此目前還在等待《野保法》或《辦法》修法納入行政契約。連自主管理計畫進展較快的阿里山鄉鄒族、來義鄉排灣族都還沒能簽訂行政契約,更遑論其他部落。浦忠勇指出,有些部落年輕人少,老一輩不見得能負荷籌組協會、頒發獵人證、申請狩獵等現代行政工作,因此較難實施自主管理。林務局保育組野生物保育科科長翁嘉駿強調,族人的意願、凝聚力是影響計畫成敗的關鍵,畢竟政府與學者只是從旁給予協助,部落才是主體。裴家騏則認為,輔導團隊能否因地制宜調整運作方式也十分重要,「不建議其他部落複製貼上鄒族的模式。」全台灣有超過700個原住民族部落,個個有其文化和歷史經驗,因此尋找合適的方法,才是實踐狩獵自主管理之道。計畫的推行並非一蹴可幾,重建傳統狩獵秩序也是條漫漫長路,但正如翁嘉駿所説,政府沒辦法強迫原住民如何做,「但我們可以坐下來談、找學者來幫忙,看看大家覺得怎麼樣比較好。」對於以山林為家的獵人來說,回歸靜好生活,或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山頂的霧漸漸散去,鄭正重從樹林間回到平地,這天,他一無所獲,臉上卻也未見半分沮喪神色。臨走前,他回望著樹林,時間彷彿靜止一般,或許他正期待著,族人的狩獵處境有朝一日能回到傳統的秩序,而他,能繼續像他所欽佩的祖父那輩獵人一般,在山林裡、樹叢間,繼續學習與大自然共生共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鄭正重望向雲霧瀰漫的山林獵場,描述祖父輩傳承下來「真正的」獵人精神是尊重生命、分享獵物。 圖/陳品融攝
青年保「拳」 盼大專正視太極拳專業
體育
第1730期
青年保「拳」 盼大專正視太極拳專業
2020-10-01
【記者李加祈彰化報導】民國109年總統盃太極拳全國錦標賽9月27日於彰化縣立體育館舉行,吸引全國各地太極拳好手參賽。社會男子組比賽中,國立屏東大學學生沈籽言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彭翊博分別於四十二式太極劍(註1)與十三式太極拳全民運動版(註2)項目勇奪第二名。兩位學生皆為本屆社會男子組中年紀最輕的選手,卻仍靠著從小累積的經驗獲得佳績。註1:四十二套劍法,強調立身中正,左右平衡,姿勢舒展,外型輕柔內裡帶勁,每個套結相連處節奏連貫。註2: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民國64年由石覺理事長召集當時各地的太極拳大師一同商議而訂定的「全民運動版」之十三式,在台灣任何公開比賽項目,大部份皆以此套路為主。 國立屏東大學學生沈籽言在本屆總統盃太極拳全國錦標賽中,參加社會男子組四十二式太極劍,勇奪第二名。 圖∕李加祈攝肩膀一沉,胯部一鬆,手掌向前運。選手們呼吸自如,腳步沉穩,專注在套路動作中。本次總統盃的主辦單位臺灣藝術太極拳總會秘書長郭建成表示,考量到全國賽事組別多,大專學生參與人數相對少,因此將大專生併入社會組。即使兩位大學生在本次總統盃賽中表現優異,主辦單位與教練也點出目前太極拳在大專院校發展的困境。郭建成說明,大專生普遍認為太極拳法太過柔和,他們比較喜歡激烈一點的運動,因此較容易被技擊性運動吸引。郭建成也強調,太極拳講究哲理,不只能強健身體,更能陶冶性情,因此樂於在各級學校推廣太極拳。目前他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擔任國術社指導老師,「許多學校國武術社團的指導老師都是從我們這些民間社團出來的教練。」彭翊博的啟蒙教練,同時也是新竹市北門國小武術隊指導老師蔡惠琦發現,他教的學生目前到大學仍持續練拳的只有四、五位,比例不高。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彭翊博(右)全神貫注於三十七路的套路動作中,套路講究下盤沉穩,身心放鬆且精神專注。 圖/李加祈攝沈籽言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太極拳,他認為太極拳動作需要注意許多細節,這點非常吸引人,「可能你只是有沒有轉個腰,或者是下盤有沒有多沉一點,那個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同樣從小就開始練太極拳的彭翊博則表示,許多臺體同學對於他練習太極拳的興趣感到十分驚訝。目前就讀休閒運動學系的他更提到,由於學校專長項目並沒有太極拳,所以平時他只能在宿舍前面自主練習,偶爾回家鄉找啟蒙老師指導拳法。彭翊博盼學校能將太極拳納入專長項目,讓喜愛太極拳的學生得到更多精進的機會。 太極劍法的竅門:身與劍合一,身劍協調完美。劍法要準確綿密,握劍鬆活靈巧。 圖/李加祈攝目前全國性太極拳賽事並不多,讓練習太極拳的大專學生缺少發揮的機會。對此,蔡惠琦建議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增辦太極拳項目,透過賽事增加太極拳在大專院校的能見度。另外,蔡惠琦更補充道,盼藉由教授太極刀、劍等器械或推手等競技性太極項目,打破年輕人對太極拳太過柔和的刻板印象,進而吸引更多大專學生參與太極拳運動。 總統盃太極拳錦標賽參賽國小學生於賽前練習太極刀,太極刀是太極拳運動系列的一種器械,強調刀手動作協調配合。 圖/李加祈攝 太極拳講究「腳分虛實」,實腳站穩,虛腳變換,膝蓋彎曲,才能讓腰放鬆、胯落正,氣往下沉。  圖/李加祈攝
萬巒居民堅守廿年樹林 台糖農電共生專區難協議
專題
第1721期
萬巒居民堅守廿年樹林 台糖農電共生專區難協議
2020-03-25
【專題記者阮珮慈、吳曼嘉、張佳琪、徐品蓁綜合報導】茂密的林木能淨化空氣,同時孕育豐富自然生態。屏東縣萬巒鄉有一大片森林,是20年前台灣糖業公司(以下簡稱台糖)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的「平地造林」政策,所打造的一塊淨土。該政策以20年為造林撫育期進行獎勵金補助,即將在2022年到期。因此台糖配合農委會的「申請農業用地作農業設施容許使用審查辦法」提出「農業經營結合太陽能專案計畫」(以下簡稱營農型光電計畫),預計將200公頃的經濟林地回歸農業使用,並裝設太陽能發電板發展綠能,作為全台首個農電共生專區。不過2月8日台糖在萬巒鄉舉辦說明會解釋該計畫時,卻引發當地居民強烈反對,他們認為砍樹種電不但破壞自然生態,更有違減碳本意。 台糖擬砍200公頃樹種電 居民憂生態觀光俱損1990年代,隨著製糖成本提高、糖業國際價格低迷,台糖減少製糖,並配合政策砍伐甘蔗林,種植包含小葉欖仁、無患子、桃花心木、黑板樹、台灣櫸木、水黃皮等樹種。經歷多年之後,造林地的物種日趨豐富,近四、五年還出現鳳頭蒼鷹、野兔等野生動物。附近道路沿途形成林蔭大道,是當地居民十分自豪的公路風景。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草率的決定。」住在萬巒市區的張慧絹,經常與孫子在沿山公路的自行車道騎乘腳踏車享受芬多精。他見證萬巒樹林從無到有的過程,喜好觀察四季林相的變化,有時還會看到飛禽盤旋於空中。他認為只有未受到污染的地方才能看到如此景色,因此得知台糖預計砍樹作為農電共生專區時,張慧絹相當錯愕也無法接受。 屏東縣萬巒鄉沿山公路旁的自行車道景色優美,吸引許多民眾來此遊憩。 圖/徐品蓁攝自1992年開始,農委會為推動特色休閒農業旅遊,積極協助各休閒農業區和休閒農場營運。20年來養成的不只樹木,連帶涵養當地的土壤、生物和空氣,促進許多休閒農業區推出相關生態觀光活動,如「呼叫貓頭鷹」、森林生態導覽等。屏東縣沿山觀光休閒農業協會理事長林碧山認為,樹林花費多年培育,已成為生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緊扣當地居民生活,貿然伐木非常不妥。屏東縣沿山觀光休閒農業協會總幹事許鳳珠也指出,營農型光電計畫將對萬巒當地的三生——生產、生態和生活產生影響。一旦失去樹林,就可能減少蜜蜂數量,影響農作物授粉,連帶降低土壤營養素、含水量,以及微生物生長,導致生態失衡、豐富度降低,最終對當地生活造成不可回復的傷害。他補充,萬巒鄉森林面積廣大、整體生態完整且氣溫宜人,是許多國內外旅客放鬆休閒的地區,砍樹種電也有悖於農委會當初輔導休閒觀光的立意。「這次是200公頃,誰知道下次是多少?」林碧山質疑台糖有許多沒有使用的土地,不明白為何政府選擇該片樹林作為計畫專區。對此,台糖再生能源小組生質能評估發展組組長梁耀光回應,為配合營農型光電計畫,台糖選址時排除平地造林計畫中的平地森林遊樂區、林相佳地區,以及地方政府未來五年內有規劃地區。萬巒鄉經濟林擁有集中、完整的大片林木,且與太陽能供電系統距離較近,在與屏東縣政府討論過後,才將該地選為光電計畫之用。 萬巒鄉林地一帶生態良好,附近休閒農業區紛紛推出觀光行程,砍伐樹林將對業者和生態產生巨大影響。 圖/徐品蓁攝經濟林培育不當致林木脆弱 專家仍肯定森林正影響事實上,台糖選擇的萬巒經濟林位於缺水地區,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組組長王培蓉說明,樹木在此本就不易栽植。「種植樹木的前六年要花很多時間除草、修枝、切蔓,因為蔓藤會遮蓋(陽光),斷株殘根會引起病蟲害。」由於台糖培育不當,經濟林樹齡雖然已近20,木質卻相當脆弱且林相不佳,經濟效益低。他補充,當初平地造林政策依據樹木成活率(註1)補助造林者,農民經常種植超過土地負荷量的樹木,造成林木彼此競爭生存空間、生長受限、樹木植株過小,未發揮其應有的經濟價值,萬巒經濟林亦是如此。註1:在固定單位造林面積上,植物種植後能繼續生長的株數與總株數的百分比。 萬巒鄉經濟林的樹齡雖然已近20,但因營養不足導致樹幹瘦弱、樹葉稀疏。 圖/徐品蓁攝萬巒鄉經濟林中許多樹木都沒有葉子,王培蓉惋惜地表示,如果政府當初在適當時機介入管理,樹林應能發展得更完善。平地造林政策未將樹木成長過程列管並提供補助,間接促使所有者和管理者便宜行事。儘管如此,他仍強調樹林本身具多元環境效益,他說:「森林的好處其實不是從樹本身的體積或是面積來看。」樹木可阻止落塵,也能改變微環境的氣候和濕度,改變地下水含量和地表逕流。因此,他贊成保留萬巒鄉的樹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經營組組長王培蓉認為,經濟林雖然培育不當,但林木有涵養生態、降溫等功能,贊同保留樹林。 圖/張佳琪攝農業發展兼顧綠能產電 台糖望實現減碳目標森林有蘊養環境的作用,但綠能也有減碳的功能。負責營農型光電計畫前期規劃的力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淑湄認為,經濟林的土地用途本為農地,營農型光電計畫只是將該地回歸農用,並發展綠能經濟。且營農型光電計畫依規定農作物產值需達國家平均產量70%,大面積的栽種也許能開展萬巒鄉新農業模式,創造工作機會,同時提升農業產值和糧食自給率。袁淑湄進一步解釋,營農型光電計畫砍伐的是林相不佳的經濟林,而投入成本較高、生長佳的「環保林」將維持現狀。且環保林不僅生態品質較好,也可支持當地觀光產業。至於被砍伐林木的歸屬,袁淑湄說明,若無家具業者願意購買,較細的林木將會當場破碎作為養土肥料,或製作菇類培養包的材料,健康的樹木則可移植至農電共生專區周圍十公尺的綠帶隔離區。 營農型光電計畫砍伐的區域為經濟造林地,而在隔離帶旁沿著自行道種植的20公尺環保林,將予以保留。 圖/力暘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至於太陽能發電效益方面,原先一公頃的土地大約可設置100萬瓦(MWp)裝置容量的太陽能板,但為符合營農型光電計畫中,太陽能板覆蓋面積不能超過土地面積40%的規定,能源局向台糖建議每一公頃土地設置270峰瓩(kWp)的裝置容量。根據能源局公布之「107年度電力排碳係數(註2)」,每一度電約產生0.533公斤的排碳量,而屏東地區日平均發電量為三小時,一年約可發電29萬5000度,梁耀光估算每年每公頃土地約可減碳158公噸,有望實現綠能減碳之目標。註2:依據《電業法》規定,電力排碳係數指「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取經日本農電共生 台電盼各方協商達共識台灣首度在農地執行營農型光電計畫引起諸多爭議,專精於資源與環境管理、能源政策項目的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研究員羅良慧表示,台灣仍有許多可改進之處。羅良慧在《當農地種電時 — 淺論公告農業用地範圍設置太陽光電設施的影響》一文中提到,台灣在發展農電共生時,應考慮「各界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品質」,讓民眾了解政策理念與核心價值,進而共同規劃政策,也許就有機會找出綠能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的平衡點。日本農電共生概念行之有年,雖然台灣與日本在營農型光電發展上條件不同,但仍有許多作法可供台灣參考。如2017年3月,日本千葉縣架設「匝瑳大型營農型太陽能發電系統」,選用荒廢農地作為計畫專區。該發電系統的賣電收入由當地居民主導,用來處理農業、教育等在地議題。三年間,該計畫復興十公頃農田,參與農家平均收入提升20%以上,當地年輕世代繼承、經營農地意願也大幅增加。梁耀光認為,農電共生是日本相當成功的計畫,但台灣沒有將綠能設施設置於農業用地的先例,提供萬巒鄉居民參考或觀摩。他指出說明會上居民誤解台糖將砍伐所有樹木設置光電設施相當可惜,此計畫有助於土地利用與地方發展,亦可以開發綠能,假使地方完全不同意砍樹,農電共生計畫便難以執行。梁耀光期盼雙方能繼續協商,台糖保留部分樹林維持景觀,供民眾休閒,其他土地則投入計畫,「畢竟那裡是農地,不是林地。」他認為這樣才能創造雙贏。
屏大創VR學習系統 引心障者自主購物
新知
第1719期
屏大創VR學習系統 引心障者自主購物
2019-12-25
【記者張佳琪綜合報導】藉由裝置的手勢感應器偵測使用者手部動作,連結螢幕中的虛擬手指,使之推移並觸碰物品,即可模擬結帳。國立屏東大學資訊學院副院長黃鎮淇帶領學生團隊研發「VR虛擬實境便利商店購物學習系統」,使身心障礙者透過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練習自主購物。 社團法人屏東縣啟智協進會啟智學員試用「VR虛擬實境便利商店購物學習系統」,學習購物與結帳。 圖/黃鎮淇提供傳統在教學現場,心智障礙者(以下簡稱心障者)藉由教師從旁引導,透過觀看影片與動畫,接受指示拿取商品與付錢,教師再陪同他們前往商店實際演練。然而,偏鄉地區缺少便利商店,能實際操作的機會較少,因此心障者要學習獨立生活仍有困難,於是團隊研發VR虛擬實境便利商店購物學習系統,使其能以模擬情境的方式重複練習購物,達到自主生活的目的。此系統拍攝便利商店後,以程式建立擬真場景,呈現前、後、上、下、左、右的環繞景象,並結合手勢感應器,使裝置感應使用者手勢以觸碰物品,學習購買與結帳的技能。而系統分為清單版與計算版,清單版任務為心障者按照指定清單購買,較進階的計算版則是限定使用者花費額度,使其運用額度的同時,也能理解數字概念與學習找零。 「VR虛擬實境便利商店購物學習系統」計算版執行畫面,場景為便利商店,螢幕中的手是由手勢感應器偵測,若觸碰左右箭頭則可以轉移方向。 圖/黃鎮淇提供黃鎮淇說:「心障者拿錯商品的當下若未立即被教導,他們便無法理解結帳時被制止的原因。」因此團隊便在系統增添立即回饋功能,意即當使用者碰觸非其所需購買的商品時,系統能馬上跳出提示。此外,為掌握學習狀況,團隊更於系統內加裝數據蒐集程式,使老師能夠分析心障者的購買行為,並加強個別輔導。該系統僅需連接螢幕、手勢感應器以及電腦主機,因此造價相對於市售VR系統較低。團隊學生蔡承軒提到,團隊未來預計會設計更困難的關卡,協助學習購買多種類的商品。黃鎮淇則說明,他們也期待將系統推廣至各地啟智協進會,並結合跑步機,解決心障者運動不足的問題。  團隊與屏東縣啟智協進會成員合影,期盼此系統能夠協助啟智學員自理生活。 圖/黃鎮淇提供新北市板橋區莒光國民小學特教教師鄧兆軒認為,本次研發能增加心障者在商店情境下的練習次數,也期待團隊能夠依程度設計不同難度的關卡,以達到最佳學習效果。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生陳佩愉表示,VR場景雖然擬真,與實際商店仍有落差,但他也認為,系統提供了教育現場一個新的教學輔具,讓教師有多種教學工具能夠選擇。
好「菜」頭!萬巒百人齊拔蘿蔔
生活
第1718期
好「菜」頭!萬巒百人齊拔蘿蔔
2019-12-18
【記者傅有萱屏東報導】「拔蘿蔔的時候真的會發出『嘿呦』的聲音!」參與民眾李東特興奮地說道。萬巒吊橋下,民眾奮力從土壤中拔出一根根細長的白蘿蔔,全身雖被土壤弄髒,臉上卻洋溢著笑容。由屏東縣萬巒鄉公所舉辦的「田園漁樂饗宴」14日登場,其中「拔蘿蔔大賽」為活動亮點之一,參與民眾卯足全力,希望拔出最大、最長、最粗的蘿蔔奪下獎項。 萬巒吊橋下,原本都是雜草叢生的荒地,在種植蘿蔔後,彷彿穿上一件新的大衣,增添不少生機。 圖/傅有萱攝拔蘿蔔大賽規則十分單純,參與民眾可以在自己分配到的區域內無限制地採收蘿蔔,再將尺寸、重量突出者繳交至參賽台測量。不過,由於並未限制採收數量,比賽尚未開始,就有不少民眾爭相跑到蘿蔔田裡,將蘿蔔大把大把地塞到自己袋中。萬巒鄉長林國順哭笑不得地表示,這樣的情況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去年也是這樣,這代表大家都很喜歡我們的蘿蔔啦!雖然是好事,但也是值得改進的地方。」 參與民眾李東特是首次體驗拔蘿蔔,雖然弄得滿身土壤,仍享受於其中。 圖/傅有萱攝參與活動的實踐大學會計學系學生黃彥鈞也說明,拔蘿蔔並未如想像中困難,不需過於用力就可以將蘿蔔拔起,「搶蘿蔔坑」反而成為一個難題,「難就難在大家都搶蘿蔔搶很快,我要拔得時候蘿蔔都快沒了!」也有人非常享受拔蘿蔔的樂趣,當地民眾蔡書閔分享箇中趣味,「拔蘿蔔真的很好玩,蘿蔔被拔出來的那一刻就很像粉刺被擠出來一樣,讓人想一直去拔。」 由於沒有限制每位民眾可以拔多少蘿蔔,大夥兒爭先恐後地進入田中,就怕搶不到蘿蔔,也有不少人準備了大袋子來盛裝蘿蔔。 圖/傅有萱攝有別於過去聖誕季僅舉行點燈活動,萬巒鄉公所今年首次舉辦田園漁樂饗宴,促進鄰里間感情,也讓民眾體驗田園樂趣。林國順表示,原先吊橋下土地雜草叢生,民眾經過也不會駐足停留,難以吸引人潮前往。因此,民國106年他與團隊決定效仿美濃白玉蘿蔔季,種植蘿蔔供全鄉民眾體驗採收過程,並且以象徵「好採頭」的蘿蔔為新的一年帶來祝福。沒想到意外造成轟動,在鄰里間形成口碑,「除了豬腳外,希望也能讓人想到萬巒就想到有萬巒白玉蘿蔔!」 其實不需過於用力就可以將蘿蔔拔起,因此就連小孩子都可以參與這場比賽。小妹妹盯著眼前的母親,還搞不清楚自己剛拔起一根蘿蔔。 圖/傅有萱攝不少離開家鄉念書或就業的民眾,都藉此機會回鄉探望家人並參與活動。在台北念書的黃彥鈞便提到,參與活動讓他一方面可以返家,另一方面也得以一嘗拔蘿蔔的樂趣,「阿嬤家就在附近,我一回來阿嬤就很高興,還可以跟阿嬤一起拔蘿蔔。」他也透露自己過去對萬巒的印象僅為一客家小聚落,「沒有什麼生氣。」但此次的拔蘿蔔競賽有超過上百人參與,熱鬧歡快的場景令他驚訝之餘,也對家鄉有些改觀,「好像看到了萬巒的另外一個面貌。」 「拔蘿蔔大賽」起初只是為了維繫鄰里間的感情,沒想到意外造成轟動,連續兩年都超過500人參與。 圖/傅有萱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