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專題
升段之路關卡重重 少年棋士孤注一擲
2025-04-17
專題
觀光熱下失控的交通秩序 微電車亂象充斥金門街頭
焦點
2025-04-17
專題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7
專題
誰搶走了門票? 黃牛和粉絲間的共生與拉扯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自閉症家庭無休照顧的出口:喘息服務的供需難處
焦點
2025-04-11
專題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1
專題
偏鄉醫療第一線:衛生所護理師無私奉獻的日與夜
焦點
2025-04-11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8期
第1807期
第1806期
第1805期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第1585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校園
第1671期
捍衛民主 文大生聲援李明哲
2017-12-27
【記者張玟榕台北報導】「明哲無罪,望你早歸!」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發起「我們都是李明哲──校園遊行宣講行動」,並於26日在校門口的樹上綁起黃絲帶,聲援日前遭中國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五年的人權工作者李明哲。活動發起人、文大法律學系學生楊凱帆表示,希望全台各大專院校能一起響應,關注這個議題。楊凱帆指出,李明哲與妻子李凈瑜皆為文大校友,他們在文大校園相識、開啟人權工作,所以選擇這裡做為支持他們的第一站。他也強調,李明哲多數對民主的倡議都在台灣所為,卻被中國指控成犯罪事實,對比現今台灣享有言論自由等人權,都是因為白色恐怖時期政治良心犯的貢獻,「因此我們即使聲音再小,也該站出來探討這個事件帶來的意義。」李明哲救援大隊代表張馳表示,這是第一次由學生自主發起的聲援活動,具有喚起年輕世代對於民主價值覺醒的意義。 文大學生在樹上綁黃絲帶,期盼李明哲能早日歸來。圖/張玟榕攝 活動發起人楊凱帆強調,李明哲事件已超出政治範疇,需要大眾共同關心。圖/張玟榕攝為強調「我們都是李明哲」,參與聲援活動學生紛紛戴起李明哲的面具。文大政治學系學生盧東寬解釋,這不僅是人權議題,也是主權議題的延伸。他質疑,中國為什麼可以非法逮捕、審判,並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名,剝奪台灣公民人身與言論自由,「當我們沒辦法提出這個現象的答案,那你我在未來都可能是下一個李明哲。」 聲援學生戴著李明哲的面具,象徵「我們都是李明哲」。圖/張玟榕攝文大野青社代表、哲學系學生周子翔直言,當台灣人民在國外被當中國國民審判,「難道我們的政府除了在記者會上發表聲明以外,就沒有辦法更積極地去面對中國嗎?」他認為政府應更積極營救李明哲,使其早日平安歸台。赴中國人民大學廣告與傳媒經濟系交換的台灣學生林宗謀認為,李明哲作為第一個被中國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刑的台灣人,此舉具有警示意味,也劃明中國可容忍的言論自由界線。他表示,同學間討論氛圍受官方態度影響很深,像先前北京掃除低端人口、幼稚園虐童事件等,只要政府封鎖消息,基本上就不會再談論。李凈瑜當天亦出席活動,他以朗讀書信的方式表達對李明哲的想念與期盼,言談間數度哽咽,「希望李明哲能收到這封信,即使我現在仍然不知道他關押在哪裡。」他表示,回學校主要幫李明哲謝謝這群學弟妹,並告訴他們,追求理想並非一條輕鬆好走的路,但無論多麼坎坷,絕對是值得的,「謝謝你們給了我們這樣的溫暖,你們的溫暖也會如同種子一樣,散播給更多相信他們理想價值的人。」 李凈瑜想起年輕歲月的種種,及草山便是兩人理想萌芽的所在,不免哽咽。圖/張玟榕攝 李凈瑜表示,五年的刑期被白色恐怖的政治犯們笑稱是「放尿工」,代表是一剎那的事情,這是台灣人的氣魄,也期望李明哲不要放棄希望。圖/張玟榕攝 文大學生在樹上綁黃絲帶,上頭寫著「言論自由,李明哲無罪」。圖/張玟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