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跨界救傷首例 台灣黑熊成功回歸山林
新知
第1691期
跨界救傷首例 台灣黑熊成功回歸山林
焦點
2018-12-06
「成功的黑熊保育或大部分保育工作的進展,端繫於整個社會的動員和參與,然而這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黃美秀《尋熊記:我與台灣黑熊的故事》【記者徐卉馨綜合報導】台灣黑熊嗅覺敏銳、機靈,因其習性隱蔽而難以追蹤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黃美秀團隊,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長期合作研究台灣黑熊,進行繫放捕捉的工作。10月時團隊意外兩次捕捉到同一隻負傷黑熊,經長達40天救治工作,終於在11月22日野放,成為台灣第一宗成功救傷野生臺灣黑熊案例。繫放捕捉:研究黑熊時利用合法的研究器材,且以不傷害黑熊為原則,捕捉後對黑熊進行秤重與全身檢查等研究後,掛上發報器並歸放野外。為研究需求,團隊於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放置黑熊陷阱,10月14日時捕捉到一隻成年的負傷母黑熊。當時黑熊右上顎犬齒斷裂且牙齦嚴重化膿,但活動力尚佳,因此團隊就現有器材救治後將之野放。 10月14日屏科大團隊第一次捕捉到的黑熊的狀況,右上顎犬齒已斷裂、化膿。 圖/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黃美秀提供兩周後黑熊陷阱再度響起通知,團隊趕赴山區,竟然發現是同隻黑熊,且其變得十分虛弱,以致即便牠叼起人員餵食的香蕉,卻因無法咀嚼,落到地上。團隊推測,黑熊可能已無法正常進食,但為了取食餌料黑熊鋌而走險,才再次落入陷阱。救傷行動,同時意味著介入野生動物的生活,且須綜合評估救援、治傷、原地野放等過程的難度。團隊成員、黃美秀教授研究助理兼獸醫師張鈞皓坦言,面對大型食肉目(Carnivora)動物,「尤其是有攻擊性的動物,第一個難處是,到底要不要救牠。」而一隻成年母黑熊體重最重可達95公斤,選擇救傷更必須考量設備、運送方式等現實條件。「保育人員看的是整體,而我們看的是個體。」就讀國立台灣大學臨床動物醫學研究所的獸醫師康主霖說。救援行動中有台大獸醫所與屏科大共同合作,當獸醫師發現黑熊傷口惡化、無法進食而狀態虛弱時,評估牠需要更完善的救治。最後團隊選擇通報東勢處,並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議後,啟動救傷行動,成為台灣首例——第一隻由研究人員通報、從野地送救援的黑熊。 10月30日運送黑熊行動,東勢處鞍馬山工作站同仁用擔架及獨輪車搬運黑熊。 圖/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黃美秀提供救援日當天清晨,東勢處13位人員、研究團隊、多位獸醫師帶著訂製的大鐵桶,前進黑熊陷阱。以鎮靜劑安撫黑熊後,人員共費時三個半小時,才搬運到車輛可及處,全程則由康主霖和台大臨動所助理教授余品奐兩位獸醫師隨車照護。黑熊經數日在台北市立動物園的休養與開刀治療,最後於11月22日,黑熊被載回大雪山山區。歷經40天,母黑熊最終恢復健康,順利回到山林。 11月8日台北市立動物園醫療團隊對黑熊進行治療。 圖/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黃美秀提供此次救援行動,首次啟動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與林務局合作的「台灣黑熊通報系統」,串聯學術界、非營利組織、政府三者的合作關係。張鈞皓說:「有這套系統可以找到適當的人、適當的地方、適當的機構來處理。」避免耗費層層通報的人力、時間成本而延誤救傷。黑熊保育協會網站資料說明,當要保護物種時,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了解動物生活範圍。所以若發現黑熊蹤跡也可通報此系統,以利建立完整的黑熊生活圖像,進一步規劃研究與經營,保育黑熊生態。社團法人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17年也提出「體檢野生動物通報案件系統與處置問題」報告指出,台灣各縣市對野生動物通報案件處理方式不一,目前僅少數縣市明確制定處理、運送及野放等作業程序,未妥善連結政府、學校與民間單位。東勢處指出,此次救傷機制,使保育界與獸醫界建立了良好的互動模式,期望未來各單位之間橫向資源互通能更順暢。 11月22日黑熊從台北市立動物園再次運送回棲息地,順利野放回到大雪山山區。 圖/屏科大野保所副教授黃美秀提供台灣黑熊保育資訊小補帖:台灣黑熊為法定「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野外族群數量稀少,遠低於健全的族群水平,台灣現今僅存約200至600隻野生黑熊,當今台灣黑熊所面臨的威脅主要是人為活動所致,包括非法狩獵、棲息地減少或破壞、道路開發、遊憩干擾、黑熊保育宣導不足。(資料來源: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