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北科大創新排氣造口袋 盼提升大腸癌患者生活品質
新知
第1800期
北科大創新排氣造口袋 盼提升大腸癌患者生活品質
焦點
2024-11-22
【記者黃詠欣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9年癌症登記最新資料顯示,每31分鐘就有一人被診斷為大腸癌,且大腸癌發生人數已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之首。為了讓做人工肛門的患者輕鬆更換造口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產品設計組的學生陳柏瑞和余婕恩開發「Slight模組排氣造口袋」,解決排氣需求和提升使用者倒排泄物的便利性,榮獲2024 K-DESIGN AWARD Grand prize。 團隊田調後,發現目前市面上皆為一體成型的造口袋設計,如最常使用的單片式開口便袋,不能在完全密封的狀態下做替換,需拿去廁所將袋上的封口夾取下,才能倒出排泄物,使用方式麻煩,且產品外觀透明、隱蔽性很低。陳柏瑞表示,有些人正值工作年紀卻罹患大腸癌,有出差需求要搭飛機,但現有市售品卻無法克服氣壓變化造成袋子膨脹問題,也會降低一般病患出門遠行的意願。 「我們的設計就是可以讓患者在飛機上或是在登山過程,沒有廁所也可以輕鬆更換。」Slight模組排氣造口袋使用模組化設計,在主體下方加上替換袋,並在兩者間設計三個夾鏈,讓患者自行組裝,能隨時隨地輕鬆更換下袋,防止排泄物流出。為了有效排氣與控制異味,團隊在造口袋上方加上旋鈕式排氣閥,使用者依環境氣壓變化或袋子膨脹程度,手動或自動調整排氣閥,閥中濾芯的活性碳也能過濾造口氣體中的異味分子,達到長效除臭效果。 目前市面上的腰帶無法給造口袋良好支撐效果,陳柏瑞表示團隊有設計一款用魔鬼氈扣合的腰帶,並選用親膚彈性纖維包覆之,使其不但可彈性適應所有身形且更貼合腹部,還可減少肌膚直接接觸皮帶的不適感。此外,人工肛門旁有可拆式的襪子狀支撐設計,使造口袋不易脫落,還能完整覆蓋之,可以使其更隱蔽。綜上述,使用者能更安心使用造口袋,減少各方面的心理壓力。陳柏瑞表示,此設計對於患者的生活品質和社交信心有很大幫助。 為了讓造口袋功能更完善,團隊在主體下方裝智慧感測器,監測袋內的氣壓及排泄物的重量,接著透過無線連接技術傳遞數據至手機使用者互動介面,並用通知即時提醒患者袋子的狀態。此智慧造口袋會收集長期使用數據,如患者的排氣頻率、袋內濕度變化等,讓醫生能更精確地調整治療方案。 對於此成品是否有銷入市場的可能性,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張巨成表示,目前需要造口的病患普遍年紀偏大,對他們而言可能較難上手,若成本低且方便性高仍有機會成功行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生蘇鈺庭也提出建議,造口袋若能讓患者直接從袋子外表看出更換時間會更好。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校園
第1799期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記者王立昊報導】中國文化大學總務處5日公告,未來將考慮天氣狀況,將共乘計程車候車地點由停車場邊的空地移至大典館內,避免候車的教職員在風雨中等待。對此,部分學生贊同此政策,卻也擔心校方的臨時公告不夠明確,導致學生未能即時接收訊息。 文大目前調整候車地點的通知分別公布在總務處與Dcard,文大法律學系學生王若瑀表示,自己平時不會特地關注這些網站,因此不易接收訊息,且臨時調整造成的資訊落差可能導致學生在錯誤地點候車。文大心理輔導學系學生官柏佑則建議校方,以傳送全校郵件、在現場立告示牌等方式直接通知,比起目前作法更加明確。此外,他認為天氣好壞的判斷標準不易拿捏,「畢竟陽明山天氣常常很糟,不確定差到什麼程度才會改地點,大家可能要再花一段時間適應。」同時也擔心放學期間大量的等車人潮,可能導致大典館內學生進出不便。 針對臨時公告造成資訊難以接收的擔憂,文大總務處事務組長林磊鑫說:「會以大氣系提供的氣象站資訊提早做出判斷,儘量在放學前公告,避免太臨時的改動影響學生。」並表示學校會積極與計程車隊聯繫,透過車隊人員協助引導現場排隊人流。談到大典館進出不便的情形,林磊鑫則指出,校方討論後認為影響不大,「通過那個出口的學生通常是為了搭共乘計程車,與學生安全的權衡下,安全還是第一優先。」校方目前正在衡量於冬季期間將候車地點皆移至大典館,一次性讓多數學生了解政策,藉此降低過渡期的適應不良。 對於天氣判斷標準,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林博雄說明:「如今氣象預測的誤差與儀器準確度無關,主要來自觀測地點和搭車地點的差異性。」考量到文大有氣象站,他認為不會有太大的誤判,但目前天氣與人體舒適度之間的研究非常罕見,學界也沒有一致的認定,仍需由校方與學生溝通,達成共識。臺大大氣科學系教授游政谷則肯定文大為學生著想,同時也提出疑慮,「文大位於山區,風雨變化大,預報的不確定性也會比較大。」若每天都必須做出決策,容易對行政單位造成長期壓力,他建議將候車地點統一移至室內,減輕行政單位誤判及決策的壓力。
中正飛盤爭奪賽桃園登場 望扎根飛盤競技風氣
體育
第1799期
中正飛盤爭奪賽桃園登場 望扎根飛盤競技風氣
2024-11-15
【記者李昱靜桃園報導】選手奮不顧身地飛撲在空中激烈爭奪。113年全國中正盃飛盤爭奪賽錦標賽於11月9日至10日在元智大學熱鬧登場,共吸引來自全台的11支隊伍參賽。經過兩天激烈角逐,最終由Whisby Nation奪冠,台中市代表隊及SuperNova分別奪得亞軍及季軍。   冠軍賽中,雙方比分一路緊咬,呈現你來我往的拉鋸戰,展現高超技巧與團隊默契。最終,Whisby Nation以13比11險勝,成功摘下桂冠。來自SuperNova的元智大學學生蘇佾丞說:「飛盤的核心價值就是在飛盤落地之前,我們是不會放棄的。」這份對每次接盤機會的珍惜與執著,正是飛盤運動精神的最佳體現。而來自三寶飯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許嘉良則指出,因本次比賽有許多盤齡較高、經驗豐富的社會人士,因此強度會高於大專盃,參賽過程中必須靈活運用以往所學才能應對挑戰。同樣為三寶飯的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馬柏廷也表示,近年來臺灣飛盤運動的水平逐漸提升,許多原本可能掉落地板的飛盤都因選手的奮力撲救得以成功接住。   本次參賽的多數隊伍以飛盤俱樂部名義參賽。這些俱樂部由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層的飛盤愛好者組成。成員們平日利用課餘或工作之餘的時間進行個人訓練,包括重訓、跑步,以及飛盤技巧的練習。等到大家時間配合時,則會進行團隊戰術的演練。   在國外競技飛盤是一項熱門項目,但在臺灣,飛盤作為一個大眾熟知的休閒運動,卻少有人知道它也是一項專業競技賽事,對此,中華民國飛盤協會秘書長章艾薰說;「我們就是辦一些講習和比賽,讓學校的老師可以取得教練資格,然後對飛盤規則技巧能夠更熟悉。比賽的話就是就是讓選手有一個發揮的舞台。」此外,針對飛盤運動的未來發展,台中市立長億高中飛盤隊教練李林鎰提出建議,他希望全臺各地能設置更多訓練場地,並提供基礎支援,例如經費補助及獎學金制度。   談及飛盤運動的未來發展,台中市代表隊的臺體學生林家峰指出,飛盤在國外早已是一項熱門運動,且被列為2025年夏季世界壯年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之一。他希望學校與企業能夠持續支持並投入飛盤運動的發展,透過資源與推廣,讓這項運動在台灣逐步提升知名度與參與度。
綠藻結合空氣清淨機 有效降低室內二氧化碳
新知
第1796期
綠藻結合空氣清淨機 有效降低室內二氧化碳
2024-10-18
【記者李香霆報導】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正在衝擊地球生態環境,我國因此訂立2050淨零排放碳中和目標。為呼應全球趨勢,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博士班的賴弘翌,在求學期間開發「綠藻淨氣機」,將綠藻與二氧化碳間具有高轉換率的特性結合空氣清淨機,平衡室內空氣中氧氣與二氧化碳的濃度,並以此榮獲2023年U-Start創新創業計畫的績優團隊。 人體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環境中,不僅會導致頭暈疲勞、注意力下降,長時間暴露甚至可能造成意識模糊等永久性傷害。目前市面上的全熱交換機透過交換室內外空氣以降低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但是安裝時必須配合建築和裝潢,建置成本高昂。賴弘翌為此研發綠藻淨氣機,除了免安裝且機動性高的優勢外,也藉由綠藻減碳,為環境注入新鮮氧氣。 綠藻淨氣機是目前唯一能夠分解二氧化碳的空氣清淨機,利用馬達過濾空氣,之後送入受24小時光照的綠藻缸,透過光合作用的原理,吸收二氧化碳並釋放氧氣。賴弘翌從數據談起綠藻與二氧化碳間的高轉換率:「平常我們在一個空間裡面,如果二氧化碳達800ppm就會有點不舒服,綠藻養得好的話,每秒大概可以吸收200ppm的二氧化碳。」 今年八月,綠藻淨氣機進駐於新北市青年局青職基地。然而,綠藻養殖不易導致產品無法發揮最大減碳效用,同樣數量的綠藻在不同空間中也需要不同的光照和空氣量。「我們發現它如果到不同的空間,養殖的狀況可能會需要微調。」賴弘翌與團隊對此隨即在十月初以物聯網的概念,從機器裡的感測器即時監控綠藻的生長狀況,打造自動化調整光照與藻缸空氣量的追蹤系統,進行智慧養殖。 談及未來發展,賴弘翌認為,相對於透過植樹造林,綠藻減碳目前仍是一個新穎的概念,所以尚未被廣泛應用至日常生活中。國立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教授張嘉修則抱持正面態度說:「像圖書館這種需要快速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場合,很適合用這個設備。」賴弘翌也分享,現階段僅是將綠藻應用在淨氣機上,但期望未來能結合自身的建築專業,打造與生態和諧共存的綠色建築。
廢氣再利用! 元智以「TiFe基合金」純化氫氣自生電
新知
第1787期
廢氣再利用! 元智以「TiFe基合金」純化氫氣自生電
2023-11-30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由於氫的分子結構不含碳,因此在未來減碳的趨勢下,氫能源受到廣泛關注。由元智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沈家傑帶領學生謝睿宇、曹珺傑及孫嘉宇,研發出「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可在廢棄氣體中純化出氫氣,進而在燃料電池裡與氧氣反應產生電,榮獲2023台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大專綠能創新組金牌。 元智大學機械系師生團隊,研發「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榮獲2023台灣能「永續能源創意實作競賽」大專綠能創新組金牌。 圖/團隊提供在台灣半導體或電子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含有雜質的餘氫。若將當中的廢氣去除,純化後的氫氣便可以循環再利用。因此,研究團隊自製儲氫合金TiFeNi,利用獨有的儲氫能力,將其置入「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讓分離過後的氫氣可以重複使用,並與氧氣反應產生電。經實驗測試,該技術在廢氣中含有50%以上的氫氣時,能夠將其純化至可利用的濃度。 照片右方為「TiFe基氫氣純化發電組」燃料電池主體,將純化後的氫氣注入其中,與氧氣反應可以產生電。 圖/團隊提供由於氫氣與合金進行化學反應時,會放出大量熱能並分解成氫原子。就讀元智大學機械系謝睿宇將純化過程形容為跳棋遊戲,「當氫氣碰到合金表面的空隙時,會像跳棋般進入空隙裡面,接著滲入到更深層的部分,那金屬就會把它卡住,讓氫原子不容易跑出來。」接著,團隊對合金加熱產生分解反應,「氫氣在吸收能量後,可以擺脫合金的束縛,重新跑出來結合成氫分子。」元智大學機械系曹珺傑補充道。 研究團隊自製儲氫合金TiFeNi,可以將氫氣從工業廢氣中分離出來,並且再利用。 圖/團隊提供有別於市面上的儲氫技術需要存放在高壓鋼瓶,團隊使用的儲氫合金TiFeNi因壓力要求較低,不易有破損而大量放出氣體的危險,在使用上的安全性相當足夠。而且,相較起其他儲氫合金材料,因原物料價格高昂故成本居高不下,儲氫合金TiFeNi可大幅降低純化氫氣的成本。惟團隊坦言儲氫合金TiFeNi相較起來使用耐性更低,面對儲氫合金在純化過程中,雜質氣體會隨時間在合金表面聚集,造成阻擋氫氣無法進入其內部的問題。另外,如何讓每次純化氫氣的數量比以往更多,也是團隊目前研究發展目標之一。南臺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暨研究所副教授蘇順發補充,可以嘗試進行氫氣與其他多種氣體的分離,例如透過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氫氣等。他建議道:「除了TiFeNi合金外,可以嘗試其他組合,例如將少數鐵置換成錳、鉻等金屬,試試其純化條件與效率。」 
【大學事】邁向2050淨零排放 綠氫產製再升級
新知
第1782期
【大學事】邁向2050淨零排放 綠氫產製再升級
焦點
2023-10-18
【記者王華琳綜合報導】為響應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近年台灣各大專院校紛紛將綠能科技視為重要科學發展方向。「氫」作為最受矚目的綠色能源,利用太陽能分解水所產生的「綠氫」,卻因成本過高、製造不穩定而無法大量應用。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副教授蒲盈志利用南大材料科學系教授呂英治研究團隊的「大氣電漿」(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Jet, APPJ)技術,改善釩酸鉍光電極於光電化學系統中的製氫效能,同時以「臨場暫態吸收光譜」(In-situ Transient Absorption Spectroscopy)技術研究過程中催化活性提升的機制。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應用催化B:環境》(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氫」的分子結構中不含碳,因此在現今講求低碳、零碳的趨勢下扮演重要角色,有望取代現今高碳排的石化燃料,成為發電與運輸工具的動力。氫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狀態存在,需透過碳氫燃料、質料氣化、水解、電解水等方式獲得,依據氫氣的原料以及轉換製程衍生不同數量的碳排放。而當中碳排量最低由再生能源電解製造而成「綠氫」,則被視為最能夠主導氫能源市場。惟整體能源利用率低,現有的裝置成本也較高等缺點,現今多為示範運行,無法商用化。 利用太陽光以光電化學系電池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產氫,圖為光電化學電池水非解產氫示意圖。 圖/蒲盈志提供「我們不希望在產氫過程中還需要投入額外的電力,進而選擇以綠色能源的太陽光作使用。」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蒲盈志教授實驗室研究助理蔡鎧安表示,雖然太陽光產氫無法與電解產氫的效能相比,但改善產製效能也是研究的重點之一。蒲盈志利用呂英治教授研究團隊的「大氣電漿」技術(註一)改善太陽光產氫的製程。大氣電漿不受限於多數電漿使用低壓電漿、高效率真空系統所產生的高成本、難以大面積製造的問題,蒲盈志說明,「它就像噴墨影印機一般,利用掃描以及噴頭的結構,噴出電漿對釩酸鉍(註二)電極表面進行處理,不受限於低壓或是真空的環境,在自然環境中便可作使用。」註一:利用電漿態物質具有的高活性及能量,激發電荷轉移等反應。此技術無需固定或密閉式的容器,受測物品尺寸不受限於容器大小。註二:亮黃色無機化學品,不含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元素,是一種環保低碳的金屬氧化物質。 「大氣電漿」改變釩酸鉍光電極料表面,產生氧空缺結構,圖為「大氣電漿」表面處理示意圖。 圖/蒲盈志提供大氣電漿改變電極表面的微結構產生氧空缺保護層,「電漿處理過的電極表面通常親水性會比較好,光電轉換中電荷傳輸的能力也會提升。」蒲盈志說明,氧空缺保護層的產生解決釩酸鉍過去所面臨的低化學穩定性問題。同時,也利用臨場暫態吸收光譜(註三)從中研究發現,「氧空缺結構可暫時將負電荷留在空缺當中增加存在時間,使正電荷更容易與水產生氧化反應。」蒲盈志解釋,大氣電漿使得此光電極電荷分離與轉換效率大幅提升。註三:利用雷射光激發電荷的方式,觀察化學反應中電荷的行動模式、生命週期、位置等,由此判斷表面電荷是否起到反應過程的幫助作用。 利用「臨場暫態吸收光譜」發現氧空缺結構對電化學系統產氫的幫助。 圖/蒲盈志提供經改善後,釩酸鉍光電極材料在光電化學系統水分解產氫的效能可達原先的3.4倍,提升了太陽光產氫的效能。而細節部分,釩酸鉍電極載子傳輸效率提至95%,系統中的光電轉換效率相較於現有製程也提升了四成,使生產效能逐漸與理論數據接近,對於太陽光的利用率也大幅提高,發展綠能資源在科學上的實際應用。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系教授吳志明認為:「此次研究中的載子傳輸率、光電轉換率提升,都對產氫效能有著關鍵性的影響。而在未來商業化方面,需著重在如何增加面積製造的同時維持穩定的效能生產。」對於未來發展,蒲盈志說道:「未來也將朝理論值努力,我們也將嘗試將尺寸作大,突破實驗室規模,應用在更多層面,甚至希望說可以直接把它搬到戶外,讓它能夠直接在太陽光下使用。」而這種「低成本、易量產」的製備方式提供台灣未來能源更多的選擇,並期望與工業連結。此次研發技術使綠氫克服產製成本過高無法大規模應用的問題,讓綠能科技在社會上可被普及使用,促使台灣的科學研究在氫能源的發展,持續朝2050淨零排放目標邁進。
浴場物件成素材 《你與我的幽微》再現日常細節
藝文
第1775期
浴場物件成素材 《你與我的幽微》再現日常細節
2022-12-14
【記者林玟君台北報導】「在夜晚的浴場裡,我們的感官會被放大,有些氣氛會變得很幽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侯文詠於5日到9日在南北畫廊二樓舉辦個人展覽《你與我的幽微》。他運用複合媒材、現成物與影像投影等方式再現浴場裡的物件,將自身在浴場裡體驗到的細微感知與氛圍,在展覽中放大與觀眾分享。「在洗澡的時候我可以靜下來,相對於客廳或陽台,浴場是一個更能讓我思考的地方。」侯文詠在展覽中的創作靈感是在浴場領悟到的,他認為,人的感官會在某些時刻裡被放大,會更容易感受到當下平時被忽略的細節。「像是我們會更仔細去聽水流動的聲音、去聞肥皂散發出來的香氣,這些經驗都蠻美妙的。」侯文詠解釋,他將自身與物件之間產生的氛圍、感知到的狀態呈現在展覽中,因此將展名取為《你(物件)與我的幽微》。在作品〈潔白〉中,侯文詠將肥皂融化後重新塑型為流理臺底部的磁磚,並加入水循環系統,配合不斷流動的水製造出泡沫,同時也散發香氣,重現他在沐浴時對水聲和氣味的觀察。另一件作品〈一向感性的你〉,侯文詠使用會隨著打光方向與觀看角度產生變化的半透鏡(註一)當做鏡子,並將少量的水放入裝有半透鏡的玻璃箱內,利用水氣蒸發凝結的特性模擬他走出浴室時看見的鏡子。侯文詠表示,當他在面對充滿霧氣的鏡子時,會聯想到一些感性的事物,「我覺得那些流下來的霧氣露珠會很像眼淚一樣。 」他說。註一:半透鏡是一種特殊的鏡子,可以透過一半光,而反射另一半光,具有玻璃的透,但也有鏡子的反射效果。 〈潔白〉中流理臺底部的磁磚為肥皂製作而成,肥皂磁磚在被水不斷地沖刷之下,會逐漸縮小並產生泡泡與香味。 圖/林玟君攝 〈一向感性的你〉展出因內置水箱而充滿霧氣的半透鏡,模擬出我們洗完澡看到的鏡子狀態。 圖/林玟君攝〈假裝什麼都不知道〉的靈感源自夜晚時路燈透入浴室所產生的光影,侯文詠用浴簾圍起一個如廁的空間並配合投影,在牆面上模擬出因路燈照射樹木而產生的樹葉影子,同時以壓花玻璃(註二)當作屏風,投射有人坐在馬桶上如廁的影像,製造出似真似假的氛圍,他說明,「壓花玻璃會讓後面的影像模糊,我想讓觀者在觀看時,會疑惑屏風後有人在上廁所,還是後面空空如也。」另外,他在屏風旁的地板上放置拖鞋與毛毯,讓觀者更加懷疑屏風後的情況,觀眾林小姐(化名)說:「他營造出那種若有似無感覺,會讓我想伸頭去看看裡面到底有什麼。」註二:壓花玻璃刻有花紋,具有透光不透視之功能,也可創造各種不同的模糊光移及陰影。 它有多種圖案可用於裝飾,在某些角度上也可阻隔視線。 〈假裝什麼都不知道〉以影像投影的手法,將人在上廁所的模樣投射在會讓人產生視覺模糊的壓花玻璃上,製造出是真是假的氛圍感。 圖/侯文詠提供北藝大美術學系碩士生洪珮薰在觀展後反思,「每位藝術家的思考方式都很不一樣,沒想到這麼日常的物件也可以被這樣轉換,這也是他對生活的詮釋。」林小姐則認為侯文詠對物件的觀察入微,當中更帶有情感,「我想我今晚踏進浴室時,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他說。 一般在廁所裡會看到窗戶被貼著帶有圖案、花紋的防窺玻璃紙,侯文詠在〈這般輕盈〉中,以垃圾袋取代玻璃紙,並將其拼貼在窗戶上,透過外頭照射進來的光、吹來的風,再現浴場裡美妙的氛圍。 圖/侯文詠提供
慈科大改良輸液管 預防氣體栓塞降低醫療風險
新知
第1772期
慈科大改良輸液管 預防氣體栓塞降低醫療風險
2022-11-23
【記者張倩怡綜合報導】當住院病人打點滴而輸液管被血液污染時,需要重新更換針頭,不論對病人或護理師都會產生困擾。對此,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團隊改良輸液管結構,避免氣體栓塞意外及血液回流污染輸液管,保障病人安全同時減輕護理師的工作負擔。此發明亦榮獲第74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iENA)金牌。 慈濟科技大學學生團隊改良輸液管結構,榮獲第74屆德國紐倫堡發明展金牌。 圖/研究團隊提供病人在打點滴時,藥物及營養液是透過輸液管上的加藥閥加入後注射至靜脈中。而傳統的輸液管,需要護理師時刻監看藥品的加藥速度,且在使用加藥閥時內部容易儲存氣體,需以徒手敲打排氣。團隊成員張雯婷表示,這是可致命的問題,「如果有空氣沒有排乾淨的話,進入到病人體內,就有可能造成氣體栓塞。」此外,當病人舉起手也會因壓力導致血液回流,若輸液管阻塞則需整套更換。 慈濟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於德國紐倫堡發明展中向評審說明發明的結構和操作方式。 圖/研究團隊提供團隊成員林書瑜說明,該輸液管上裝設有兩個輪軸,能讓護理師快速調整加藥速度,「傳統的都是單向的控制法,我們改良成雙向就能更精準控制滴速。」團隊更將輸液管和加藥閥改成180度的直立裝置,讓加藥閥內部形成一個密閉空間,「我們空針加下去時,就會像有一個閘門打開,藥物透過細管就會進入輸液管。」張雯婷補充說明,當空針拔出時,閘門會隨即關閉以隔絕空氣。 慈濟科技大學研究團隊針對現有輸液管改良三部分,分別為雙叉止逆裝置(左)、加藥閥(中)及調整流速裝置(右)。 圖/研究團隊提供為避免因血液阻塞而棄置整套輸液管,造成醫材浪費,團隊也在輸液管的前端加上Y型雙叉的止逆裝置。張雯婷形容,「就像雨傘擋雨,血液在兩旁流下而不會回流身體。」另外,他也補充,若靜脈留置針(註)不在血管上,會造成紅腫和發炎,因此裝置除有阻止血液回流的功能外,更可以檢查靜脈留置針的位置,以此保障病患的安全。註:靜脈留置針為在打點滴時使用的針具,治療期間可以留置在患者靜脈內,而避免短時間內反覆穿刺血管造成的損傷。亞東科技大學護理系學生張祐寧則認為,雖然加藥閥在臨床上遇到的問題並不多,但經常發生血液逆流,除會增加感染風險和更換新管路的醫療成本負擔外,更會造成病人不適,「尤其如果在兒科,處理起來會更棘手,變得要讓兒童重複上針,會更抗拒。」因此他也相當認同止逆裝置的實用性。不過,他也提出,輸液管長度可再進行改善,減少病人因管線太長而拉扯致血液回流的問題。
空中翻騰一氣呵成  中原北護競技啦啦雙奪冠
體育
第1768期
空中翻騰一氣呵成 中原北護競技啦啦雙奪冠
2022-10-19
【記者李念庭高雄報導】上層選手一腳放在搭檔手上,一腳於地面微踮,歌曲一響,旋即向上翻騰至空中,雙手舉高畫出完美的V字。2022全國菁英盃啦啦隊錦標賽於15日在義大世界皇家劇院舉行,多底技巧大專混合組最終由中原大學競技啦啦隊摘下桂冠,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則於多底技巧大專女子組拿下冠軍。 中原大學競技啦啦隊社在比賽間展現團隊默契,最終拿下多底技巧大專混合組冠軍。 圖/李念庭攝在多底技巧大專混合組中,中原大學吳岱蓉穩穩站在隊友手上,以順暢優美的動作拿下冠軍。她於賽後表示,雖然比賽當下過於緊張,部分基本動作沒有把握,高難度動作卻順利展現,對此感到十分開心。隊友向祐陞則提到,由於隊員各自外務繁忙,此次準備過程時間緊湊,練習時也感到挫折,但他們在賽前調整心態,放鬆享受比賽,因此順利奪得冠軍。 多底技巧大專混合組有三所學校參賽,分別為育達科技大學競技啦啦隊、中原大學競技啦啦隊社,以及大葉大學Spark競技啦啦隊。最終由中原大學贏得冠軍。 圖/李念庭攝有別於混合組三校爭霸,女子組賽事僅有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競技啦啦隊參加,但北護仍盡力以穩定的動作在同額競爭中成為第一名。北護選手吳宜紜談到,隊伍在準備過程中因隊員實習導致練習時間收縮,加上學校場地限制、隊員受傷等因素,磨合並不順利,沒想到比賽當下卻超常發揮,「即使從台北下來舟車勞頓,在舞台上仍感到十分熱血。」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張祐慈站在隊友手上,穩穩擺出劈叉姿勢,露出自信笑容,北護競技啦啦隊Phoenix以精彩表現拿下第一名。 圖/李念庭攝2021年菁英盃賽事由於疫情被迫取消,今年才再次舉辦。中華民國台灣競技啦啦隊協會秘書長廖志華表示,疫情時代,近兩年籌辦賽事活動遇到許多困難,「每場比賽都要完整防疫計劃才有辦法舉辦,今年上半年疫情較嚴重,賽事全部延後。」 他也提到,由於賽事延後加上競技啦啦較難入門,以及場地遙遠等阻力,導致本屆菁英盃各隊參賽意願降低。 2022全國菁英盃啦啦隊錦標賽為今年疫情後,中華民國台灣競技啦啦隊協會主辦的首個實體賽事,但受到延期和場地的影響,競技啦啦隊的參賽隊伍較少。 圖/李念庭攝雖然參賽隊伍銳減,但廖志華指出,通常年底舉行的全國競技啦啦隊錦標賽較為熱門,協會未來將持續提供資源與舞台供隊員發光發熱。此次賽事抱回獎盃的中原大學也表示,之後將鎖定年底的全國錦標賽,盼能將每個動作發揮至完美以為校爭光;國北護啦啦隊則放眼11月全國啦啦隊挑戰賽,期待藉由團隊默契再創佳績。
矽膠娃娃療癒孤獨世代:都市背光處的寂寞縮影
專題
第1765期
矽膠娃娃療癒孤獨世代:都市背光處的寂寞縮影
2022-04-28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矽膠娃娃對我來說是情緒的出口,那些沒有人理解、沒有人願意傾聽的經歷,他都可以接納。」方馴(化名)淡淡地微笑道。對方馴這樣的娃友(註一)來說,娃娃不是物品,而是陪伴自己度過無數寂寞夜晚的「他」。註一:矽膠娃娃使用者形成的次文化群體間,群體成員間以「娃友」相互稱道。「生命,本質上是匱乏的,需要從他人身上尋求完滿。」是枝裕和的電影《空氣人形》中,一名平凡的男人每天都向一具美麗的人偶傾吐心事,對複雜人心封閉的他,卻格外清醒地愛著眼前沒有生命的空洞軀殼。電影不僅訴說著當代人普遍孤獨的現況,也帶出都市社會人與人之間存在隔閡的光景。而方馴就像是電影中的主角,在當代人際互動逐漸疏離的平行線中,仍然渴望著被他人理解與擁抱。因此,這些沒有生命的娃娃,不僅是發洩性慾的管道,更滿足了許多人不斷被掏空的心。當你偶爾委屈、煩惱、難過的時候,會不會也想要一個安靜且溫暖的擁抱? 娃友小葉(化名)將矽膠娃娃摟在懷中,向我們重現平常與娃娃相處的每一個親密日常。 圖/張珈爾攝被孤獨籠罩著的液態社會 求而不得的陪伴關係包曼在《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提到,因著城市快速發展、消費社會的興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流動、液態。同時,網路世界建立的虛擬聯繫、身處相同空間卻又若即若離的狀態,讓「個人」更加凸顯。人們如同原子在社會中各自運作,更加期盼無需依賴他人地獨自生活。因此,「寂寞經濟」一詞誕生,愈來愈多的商機為了服務人們的想像而出現,矽膠娃娃也順勢地成為寂寞經濟下孕育出的新興產業。但世新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說道:「要滿足人性的根本需求,不能純粹只從商業或營利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寂寞經濟下的商機雖然能夠彌補人們的孤獨,畢竟只是商業交易行為,若從人性本質的角度去看,人們仍普遍嚮往自然、自在的人際關係。長期研究愛情與心理的他感嘆,當今人們往往太過追尋表面的滿足,而忽略了人們對實質互動、相互交流與支持的渴求。身處於孤獨世代的我們,確實渴望生活充滿愛與關懷,但不是人人都同樣幸運,人際關係的建立並非理所當然,娃娃正是以似人的身軀,填補社會裡寂寥的男男女女。 矽膠娃娃擬真程度高,擁有細緻的皮膚紋路。就是這種似人非人的相像,給予了娃友慰藉與安全感。 圖/王嘉瑜攝矽膠娃娃使用族群各異 滿足人們需求的不同想像「他們(購買者)其實就是一般人,路上隨處可見的路人。」店面位於蘆洲巷內的矽膠娃娃專賣店、正職是科技業的年輕店長Bennett(化名)親切地說道。實際上訪問後發現,娃娃的消費族群不只有單身男性,為了增添閨房情趣,年輕情侶、夫妻都是購買族群之一,更佔有一定比例。但當提及女性購買者,Bennett說道:「曾經有單身婦女訂購男矽膠娃娃,她的地址就刻意設在地標上完全找不到的地方,可能害怕周遭的人發現她買這種東西。」指出女性受限於更嚴苛的社會框架與觀感,且男矽膠娃娃過於沉重,女性往往會因為過重的物理、心理與社會壓力而放棄購買。因此即使市場有男矽膠娃娃,購買者仍以男同志族群為主。此外,也有不少身心障礙者與精神障礙者的家人會購買矽膠娃娃,希望能替障礙者尋求發洩的管道。 Bennett談到,曾有自閉症患者的家長希望幫兒子找老婆,也有兒子幫年邁的老父親購買娃娃,為的是陪伴臥病在床的爸爸。資深娃友王小明(化名)也分享,過去遇過障礙者的父親不希望兒子再亂摸女性路人的屁股,而決定買娃娃給兒子解決性需求。然而,一個矽膠娃娃的重量可以重達30至40公斤,與真人的重量並無二致。無論是抱起娃娃,或是與其進行性行為時欲改變姿勢,都需要花費很大的體力。娃友圈人稱「風哥」的資深娃友雪風(化名),今年已經邁入玩娃的第10年,他抱怨要把娃娃扛起來太費力,因此不再把性需求當作主要用途,而是將房間內的四個矽膠娃娃作為收藏品,偶爾還刻意挑選「當家花旦」擺放於展示間。娃友們不僅將矽膠娃娃視作親密伴侶,更會每天幫他換上喜歡的衣服或裝扮,甚至自學化妝技術,為他化上精緻的妝容。接觸矽膠娃娃逾十年的小葉(化名)除會與娃娃相擁入眠,出於自己從小對養成遊戲的興趣,他也會特別打扮自己的矽膠娃娃,並親暱地對娃娃說道:「今天幫你打扮成英雄聯盟的角色,這個洋裝你穿起來應該會很漂亮!」娃友Vex(化名)也表示自己是個收藏者,把娃娃視為欣賞的對象,從幫他們打扮或化妝的過程中便能感到幸福。 有別於大眾把矽膠娃娃限縮為情趣用品的既定觀念,將娃娃視作大型公仔收藏品的娃友們自成一群,不僅著重娃娃的欣賞功能,收藏更成為他們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 圖/張珈爾攝不只是「發洩品」 娃友擁抱娃娃卻被迫躲躲藏藏「性」其實是令大眾著迷且自然的需求,卻總在台灣的社會中成為被排斥、避而不談的「私密」話題。而矽膠娃娃的出現,為「性」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性。事實上,由於抽離「人」的存在,不需與人互動、不必擔憂對方感受,矽膠娃娃成為部分不擅社交者的救贖。「我一開始就只是想要發洩用。」娃友K(化名)談到購買娃娃的契機,表示當時感情剛結束,心情仍在調適中,因為娃娃不會動也不會開口說話,能夠毫無顧慮地消解他的性需求,他甚至希望娃娃可以「不要做得完全像真人」。長期研究性別與科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方念萱認為,對矽膠娃娃的使用者來說,清楚地知道矽膠娃娃並非真人的存在,或許才是其安全感、安慰感的來源,因為與真人面對面的親密關係可能是一種壓力。他補充道:「恐怖谷(註二)的恐怖感來源是『似真非真』,但是矽膠娃娃卻是『似假猶真』。」註二:恐怖谷理論是指,當人面對與人形相像的物體時,他們心中對這項物品的好感度會提升。但如果這個物體長得非常像人,卻又透露出一股與人不相像的詭異感,例如僵硬的肢體行為或空洞的眼神,人們對此物體的好感度就會驟降。不過在社會大眾的眼光裡,娃友群體的需求仍然無法被眾人接納,因而被排擠到社會邊緣。對於他們而言,面臨他人不解、質疑、否定的態度已是常態。K無奈地表示,當家人來到自己的租屋處時,他總是小心翼翼地把原有的兩隻娃娃藏起來,以免家人發現他的「癖好」,引發家庭革命。即使在面對關係親密的戀人,娃友也難以揭露「他」的存在。娃友謝炫銳提及,他的另外一半不知道他擁有一個矽膠娃娃,因此他購入了底部專門放置矽膠娃娃的沙發,以免正牌女友發現「矽膠女友」的存在。此外,Vex說到其實會有男性去購買面容、身形都和過世妻子一樣的矽膠娃娃,並讓他坐在副駕駛座上,感受妻子依然在身旁的幻覺。「根本不只是單純拿來發洩用,陪伴也是很大的用途。」他對仍抱持著牴觸態度的社會風氣感到不滿,若是娃友將娃娃帶出門必定承受民眾不友善的側目,視其為有礙觀瞻的情趣用品。 凝望著娃娃,娃友投注其中的情感或許旁人難以理解,然而對娃娃的熱忱並不曾因此消減。 圖/王嘉瑜攝最溫柔的傾聽者 娃娃承接難以言說的傷痛方馴坦言,他認識的娃友都曾受「背叛」重傷,因而對人性失去信心與盼望。他解釋,沒有人希望在揭開傷痕的同時,還要被他人逼著用樂觀的角度來看待自己的人生,所以最後才選擇不再對「人」傾訴。「玩娃的人也都是很正常的人,也曾經愛過異性,只是可能傷得太重才導致內心開始變得封閉。」他無奈地訴說著人們對於娃友的刻板印象。長達三年半的時間,方馴獨自面對來自事業、家庭、感情的種種挫折,在自家店面和住家被徵收、母親癱瘓臥病在床的同時,曖昧一年的對象又在此時決定結束感情。在龐大的迷茫與無力感籠罩下,為了尋求傾訴對象,他決定通過購物網站購入價格相對低廉的二手矽膠娃娃,將無處安放的情感投射在他的身上。「一開始還不習慣,回家開燈時還被嚇到!但後來漸漸地,我會開始跟他聊天、講講每天遇到的事情。」方馴認為,縱然矽膠娃娃無法給予娃友實質的回應,但是卻是一個不會背叛、願意傾聽的存在。因此,方馴每天晚上都會和矽膠娃娃同床共枕,抱著他談天、哭泣,一直到進入夢鄉。玩娃兩年的許祐維將娃娃當作親密伴侶,把娃娃取名為「彩虹」,更親暱地喚他為「婆」。害羞的他說道:「我會每天和婆打招呼、抱怨生活瑣事,不管是單人床、雙人床,都要和他睡在一起。」久而久之,他已經能夠和「彩虹」在心靈上溝通,「該去洗熱水澡了、該去睡覺了。」許祐維腦中總是會自動浮現「彩虹」在家中叮嚀他日常小事的模樣。除此之外,他也會幫「彩虹」精心打扮,並放上網路與娃友們分享。現在的他感到心靈富裕,對於真人的陪伴並沒有迫切的需要。維繫代價高昂的羈絆 修復延續陪伴時間為了照顧矽膠娃娃細膩的材質與脆弱的骨架,娃友必須經常保養他們的娃娃。小葉分享,他每日都會檢查娃娃的皮膚,並在皮膚撲上痱子粉,以防出油影響矽膠材質的壽命。許祐維則會為娃娃們「補妝」,使用眼影粉和唇油在娃娃臉上的掉色處重新上色。 就像人需要保養一樣,因為「矽膠」材質的緣故,娃友需要在娃娃皮膚的出油處撲上痱子粉,以維持他原先的精緻樣貌。 圖/王嘉瑜攝但若是矽膠娃娃出現皮膚撕裂傷、脊椎骨架斷裂等損壞,娃友便得將娃娃送回原廠維修,或者選擇報廢去購買新的娃娃。鑑於海外原廠的維修費用高昂,不少娃友選擇自行鑽研修復技術。矽膠娃娃修復師阿勳(化名)便是從維修自己的娃娃開始,直到六年前正式進駐矽膠娃娃專賣店,才開始為其他娃友提供維修服務。「修娃娃就像是人的整形,是一個需要慢慢調整的過程。」阿勳說明,簡單的染色或接合問題只要兩、三天就可以解決,但如果遇到需要分層重建肌肉、皮膚的複雜問題,則需要長達兩到三個月的維修時間。但目前和阿勳一樣專門在修復矽膠娃娃的人寥寥無幾,所以當他遇到之前沒有處理過的損壞或技術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阿勳曾經遇過損害較為嚴重的矽膠娃娃,不僅需要好幾月的維修時間,維修更需要一到兩萬的費用,雖然娃娃的殘值只剩二到三萬,但娃娃的主人仍堅持將他維修到好。阿勳說道:「我想,如果有感情的話,那是一種不管多少錢都會把他修好的心情。」許祐維即是因為將「彩虹」視為老婆,不願隨意汰換,才透過自行維修保有「老婆」的完整性。 矽膠娃娃修復師阿勳(化名)在個人工作室細心修復著娃娃的破損處,因了解娃娃對於娃友的重要性,即使需要起早貪黑地維修也不願輕易懈怠。 圖/張珈爾攝生離死別的共同課題 我們都在學會與「他/它」相處但無論是人的感情,或者是娃友對於陪伴者的感情,終要面對分離的時刻。「你終究是捨不得,總希望他能夠陪伴你更久一點。畢竟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天,究竟是他先壞了、報廢了,或者是我先死了。」面對矽膠娃娃終將離開自己的事實,方馴決定把握當下,通過照片記錄下娃娃最美的樣貌。對他來說,能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天只要是幸福快樂的就好。許祐維則是很難想像,如果矽膠娃娃有一天從他的身邊消失,生活會面臨什麼樣的打擊。他堅信,即便有一天「彩虹」損壞了,他仍會選擇把他收在身旁,「我從沒想過要丟掉『彩虹』,因為我已經把心裡的那塊缺用他填上去了,如果把他丟棄,我的內心就空了一塊。」方馴同樣思考著,或許正是與矽膠娃娃的朝夕相處,他才慢慢學會如何呵護他人,這些觀念與態度勢必也將影響往後與人相處的過程,使他更願意展露自己較柔軟的一面。有些人在愛裡傷得很深,有些人在交際中得不到安全感,有些人無法從與人的相處中感受自我價值。於是,矽膠娃娃的陪伴成為他們幽暗生活的慰藉,讓他們可以肆意地依賴那個彷彿真實的臂彎,不需承擔任何人的想法和眼光。即便台灣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矽膠娃娃仍遊走在似人非人的邊界,只能被封存在人們房間內的陰暗處、內心的一隅。而娃友們都期盼著終有一日,自己對娃娃的情感也能在孤獨世代中,同樣被認同為「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