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專題
第1808期
電動滑板車成校園代步新選擇 新興運具下的安全管理
焦點
2025-04-17
【記者范瑞勻、黃伊晨、李昱靜、王立昊報導】「基本上每天都會用(共享電動滑板車),只要有車我就會騎。」國立清華大學學生土豆(化名)笑說,從校門口到宿舍那段長坡,他幾乎天天騎共享電動滑板車代步。共享電動滑板車自他大一入學時已進駐校園,幾年下來早已成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只在前往沒有設站的山上校區時,才會選擇搭乘校內公車。 電動滑板車是一種電力驅動的微型交通工具,提供短程內快速移動的特性,特別適合在大學校園內使用。共享電動滑板車低碳排放也符合永續校園的發展目標,近年來獲得如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國立中央大學與東海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推動。除了學生自備的私人電動滑板車外,部分校園也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學生透過手機應用程式解鎖、定點借還共享電動滑板車,增加日常通勤的便利性。 在電動滑板車出現之前,大部分學生只能仰賴步行、自行車或校內接駁車在校內移動。以國立政治大學為例,校園地勢起伏較大,自行車不易騎乘,也禁止機車進入,學生在教學樓之間的移動時常需耗費大量時間與體力。校內接駁車僅提供山上與山下間特定站點的運輸服務,仍難滿足短程移動需求。共享電動滑板車的引入,恰好補足了這段距離,提升學生在校園內的行動效率。 然而,共享電動滑板車重塑校園運輸型態的同時也潛藏著安全疑慮。單就陽明交大112-1學期的學生意外事故分析顯示,電動滑板車事故就佔車禍類型事故比例的43%。陽明交大學生右右(化名)苦笑回憶某次摔車經驗說:「那次騎oloo(指路加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共享電動滑板車,以下簡稱oloo)經過清交小徑,以為自己車技跟拓海(動漫《頭文字D》角色)一樣,結果撞了一個大的,把膝蓋都撞去看骨科了。」看似輕便的代步工具,實際上卻可能因使用不慎帶來傷害。 根據多名學生分享,校園斜坡是事故易發區域,騎乘者在下坡時若未及時減速或煞車力道不足,就可能因車輛失控導致摔倒。中央大學生何孟璇分享,「(學校)後面那邊有一個比較斜的坡,他(室友)沒有降速,就直接騎,之後直接『仆街(摔在路上)』,他手這邊的韌帶有斷掉。」 許多校園道路品質不佳,路面凹凸不平甚至分布著大小不一的坑洞。電動滑板車車體輕盈且輪徑較小,當電動滑板車快速行駛經過不平整的路面時,容易導致重心不穩摔車。陽明交大學生Kimi(化名)就曾經因為路面顛簸而摔倒。 此外,校園內為了降低汽車車速而設置的減速丘,卻成了行駛電動滑板車的一大難關。減速丘是一種設置於路面上,從地面向上凸起約10至15公分的裝置,但對底盤本就較低的電動滑板車而言,這樣的設計反而容易使車底與丘面碰撞彈起。陽明交大學生Timi(化名)說:「學校的減速坡(丘)很高,晚上騎車比較沒注意就飛起來摔倒。」 除了上述各式地形因素影響騎乘安全之外,下雨導致地面濕滑,摩擦力下降,也是電動滑板車的安全隱憂。若電動滑板車的輪胎抓地力不足,便容易在加速、剎車或轉彎時發生打滑現象。陽明交大學生丹尼爾(化名)曾因雨後路面泥濘,在泥巴上轉彎時打滑跌倒。 電動滑板車與人車之間的爭道問題也日益浮現。在上下課的尖峰時段,不少學生會走在車道上,若電動滑板車車速過快,容易與行人或汽車發生碰撞。Timi表示,「有的同學騎很快其實對走路的同學很危險。」針對這點,政大學生郭珈穎建議,「應加強宣導行人走在人行道上,避免與車輛共用道路而導致意外。」 校方針對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做了許多調整來增加安全性,如設置電動滑板車禁行區、路徑指示牌,也整平校地、移除不必要的減速丘。校方亦要求廠商配置安全帽、完善的騎乘保險,及在新生訓練時舉辦安全宣講。 新型電動滑板車出現,校方也會遇到要處理違停及意外事故的狀況,但因大部分學校還在觀察期,因此並未設立明確規範與罰則。根據記者觀察陽明交大校園,私人電動滑板車會違規停放在建築物內,包括教室外及小吃部外。 對於意外事故,東海總務長兼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院長許和捷說明,校方會以軟性方式勸導學生安全騎乘,也禁止學生於陡坡危險地段使用電動滑板車。但因效果有限,校方後來透過共享電動滑板車雲端設定系統,設定共享電動滑板車騎行區域。若超過範圍,共享電動滑板車就會無法運作。「目前事故率已經大幅降低了,幾乎很少。」許和捷說。 設立共享電動滑板車初期,師生並不熟悉電動滑板車的使用方式,因此會有教師向校方反映安全性的問題。許和捷分享解決方式,「我們就是進行(共享電動滑板車使用方式的)宣導,然後透過學務處來協助,還有學生會拍示範影片,給同學去了解騎的方法。」同時,他們也在租借區放上紙本宣導的SOP,以及設立電動滑板車路徑指引符號,讓學生知道哪裡是可以安全騎乘的道路。 清大校方則要求廠商在每輛共享電動滑板車上配置一頂安全帽。但因為衛生問題,許多學生拒戴共享安全帽。清大駐警隊長李志良說:「因為共用的東西大家都不會想用,尤其是到了夏天大家流汗嘛。」中央大學總務長楊智斌提到,要定期清潔安全帽在實務上有困難,學生不戴,掛在電動滑板車上,反而會造成騎乘時額外的顧慮。 有些學生騎共享電動滑板車時會雙載,增加騎乘時的危險性,同時也會加速共享電動滑板車的耗損。陽明交大總務處事務二組隊員李彥頫說明,廠商設計的APP中會記錄個人使用資料,例如平常單人騎乘的重量。在雙載時,系統偵測到承重異常,APP就會跳出警示以作勸導,但學生仍可繼續使用,缺乏約束力。此外,陽明交大總務處事務二組組長陳瑩真認為,若要由校方取締,且做出罰則有困難性。他補充說:「(校方)很難去判別說你使用者違規,因為我們巡邏的保全、駐警人力也有限,我們校園有幾十公頃,所以也不太可能說一直有人去看。」 李志良認為,校園地形較多斜坡的學校並不適合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以我們的態度我老實跟你講,我不建議(電動)滑板車(進入校園)。」他解釋,因為電動滑板車的輪胎比較小,壓到坑洞時容易造成車輛晃動。因此目前清大僅開放平坦地區設站,山坡地僅以公車作為交通運輸工具。楊智斌認爲,路面平坦很重要,為了顧及安全性,校方也已移除所有電動滑板車會經過的減速丘。 發生事故時,責任的歸屬也是校方著重的問題。政大校方對於引進共享電動滑板車,仍處於討論階段。政大總務長蔡育新提到,有鑒於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曾在遭遇電動滑板車意外後,申請國家賠償,導致臺大明文禁止騎電動滑板車。他擔心,政大地形較複雜,若發生同樣情況,也會很難處理。 若意外發生,保險可以提供使用者理賠,降低使用者負擔。李志良透露,目前清大向外包廠商要求,除了要為共享電動滑板車保原有的意外險外,還要加保財損險。他認為,學生發生車禍,身心已經造成傷害,若東西飛出,又是一筆損失,因此完善的保險才能全面保障學生的權益。 在已開放電動滑板車進入校園的學校,校方仍對相關的安全風險感到憂心。清大學生議會議員吳家榮觀察到,這種擔憂往往源自「保母式」的管理思維。「(師長)會怕學生危險,就不讓他們做,但我會覺得學生的安全本來就是自己要負責的。」吳家榮表示,特別是駐警隊等第一線事故處理人員,會更在意「萬一出事了誰來處理」,因此傾向於禁止或限制使用電動滑板車。 「如果我是開車的人,就會覺得多了這個東西(電動滑板車)好煩;但如果我是騎oloo的,就會覺得(汽車)車速太快很討厭。」李彥頫分享,校方經常接獲來自不同使用者的投訴,彼此立場對立。他舉例,有老師曾在夜間開車時,因為騎乘電動滑板車學生的移動速度跟行人或腳踏車差不多,難以判斷對方是車還是人,結果受到驚嚇;也有學生反映,在路上騎乘oloo時,後方車輛緊跟不放,讓他感到有被逼車的壓力與不安。 對於學生與教師在交通工具使用上的落差,路加服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志嘉觀察到,雙方的立場差異往往來自日常習慣與實際需求。他指出,支持使用電動滑板車的多是有頻繁移動需求但缺乏代步工具的族群,而已持有個人代步工具的族群對此議題較無感。「運具更多元一定會更便利,但不同立場的人不一定都能受惠。」林志嘉表示,他們理解這樣的想法差異,也試圖在服務設計中尋求平衡。他強調,在回應用戶需求的同時,服務規劃的前提是盡量減少對原有交通使用者的生活與交通系統的秩序所造成的影響。 「恐懼出自於不理解。」李彥頫指出,校園運具多元化雖帶來摩擦,但正因校園本就存在多樣化的使用需求,更需要透過空間規劃與使用者安全教育,讓各種交通工具「和平共存」。他說明,以較早實施交通多元化的陽明交大為例,電動滑板車已逐漸融入校園日常,這樣的和諧使用除了來自行政端的規劃與管理,也仰賴學生的理解與相互包容。他強調,唯有經過師生反覆溝通與充分討論,才能讓政策真正符合多數人的期待與需求,營造更便利的校園交通。
暨大電動滑板車上路 管理措施待完善
校園
第1802期
暨大電動滑板車上路 管理措施待完善
2024-12-06
【記者王立昊報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11月20日引進電動滑板車,取代舊有的電動機車,提供學生作為校內代步工具,也規定電動滑板車僅限校內使用,避免學生違規上路。然而,不少學生反映除了校外禁行,校內部分區域也設有電子圍籬,無法通行,且因人行道路面不整,滑板車難以行駛,呼籲校方儘快改善。 相較電動機車可以騎出校園,電動滑板車受電子圍籬的限制,一旦超過範圍就會斷電。暨大應用材料及光電工程學系學生徐韋彬表示,校方以電子圍籬限制電動滑板車的使用範圍,造成學生不便,「沒有機車的學生只能仰賴別人或公車出校,跟過去相比,少了一項選擇。」暨大土木工程學系學生伍耕綺也指出,不太清楚電子圍籬的設定,部分校園也被設定為禁行區域,需要特地繞路通行。暨大土木系學生姚慶宏則認為,暨大校園較偏遠,每班公車都須等半小時以上,學生願意放棄機車的機率不大,他指出,腳踏車更符合暨大學生需求,使用上也較少限制。 談及政策初衷,暨大主任秘書古明哲說明,校方期待引進滑板車後,能提供學生更多樣的交通方式,在校園周遭機車事故率較高的前提下,讓學生不用只依賴機車。針對電子圍籬的界定標準,他則解釋,校內禁行範圍是由廠商評估路面後,認為行駛容易造成車體受損,才禁行部分區域。對於學生認為滑板車使用較不便,古明哲表示,校方嘗試過洽詢不同廠商,可惜其他廠商意願不高,無法全面滿足學生需求。另外,電動滑板車目前處於試營運階段,他承諾,將蒐集學生意見,與廠商討論、一同改善。 談及暨大電動滑板車的使用規範,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長陳高村認為,規範都是合法的,但廠商的要求也無可避免,「設定騎行範圍屬於廠商管理的範疇,跟廠商簽約,好處是有成熟的管理制度,但就要面對他們的成本考量。」另外,他也點出管理多樣交通工具的困難,停車管理與路線皆須重新規劃。陳高村建議,校方應盡快完善與當前廠商的配套措施,如滑板車的動線規劃、行駛區域及停放點的設置,避免施行後與其他用路人產生衝突。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體育
第1798期
極限單車空中華麗翻轉 精彩表現破除負面標籤
2024-11-08
【記者吳妤潔台北報導】雙手放開單車,在空中翻轉360度,選手流暢地做出一系列華麗動作,引來全場驚呼。2024年臺北市極限運動大賽選手組(註一)決賽10月27日在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登場。賽事分成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三組,其中,來自中國科技大學的高瑞駿以分組第三的成績闖入極限單車組決賽,最終以第四名作收。 註一:賽事依參賽資格分為第一次參賽的新人組、12歲以下的兒童組與選手組 本場賽事的三個單項中,極限單車是最早加入奧運正式比賽的創新項目,選手使用車頭能旋轉360度的BMX自行車(註二)做出各種花式動作。高瑞駿是比賽中少數的大專運動員,從國中就開始自學極限單車,曾在2023年和2024年中華民國自由車BMX-FREESTYLE國手選拔中獲得男子菁英組第一名。談到今天的表現,高瑞駿表示由於四月時胸椎受傷,能維持過往的水準已經不錯,他分享:「今天最滿意的動作是Barspin to Tuck Nohander(註三)。在兩米五的Quarter(註四)做這個,在台灣是前無古人的,也是我這次最大的收穫。」 註二:Bicycle Motocross,是一種車輪直徑為20寸的自行車 註三:在空中轉手把一圈並解放雙手 註四:公園道具賽中的弧形道具 來自泰國的極限單車選手朗魯昂帕米(Rungrueang Phamee)以初賽排名第一之姿晉級決賽,最終順利奪冠。對此,高瑞駿指出國內外選手成績差異的原因在於國內設施不足,所以自己都是自費移地訓練,「最遠有到南法蒙彼利埃過,當地的訓練設施齊全而且完全免費。一趟出去約三到七萬。」滑板國家隊潛力培訓教練陳俊安也說道:「國外的場地除了非常多之外,現在基本上都是往世界級比賽的規模去設計。」他進一步說明,臺北市極限運動訓練中心是以極限三項(註五)綜合設計,但國外幾乎都有專門的場地,相較之下選手的訓練就會有所差異。 註五:即極限單車、極限直排輪和滑板 承辦單位Waypoint執行長羅威士認為,場地和教練培訓制度的缺乏是主要問題。他解釋,因為場地少,參與極限運動的人就少,能作為學習樣本的教材也就有限,「如果場地多了,就可以有更多玩家加入,有更多的舞台讓教練覺得這是一個市場。」就讀國立宜蘭高級商業職業學校的藍元稚是2023年日本街式滑板世錦賽國手,也在本次比賽拿下冠軍,他表示台灣沒有正規場地,若要訓練就必須出國,希望政府願意給選手正規的滑板場練習。 近年來,極限運動逐漸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但在台灣還不是太熱門,過去甚至常被貼上「危險」或「壞小孩」的負面標籤。「一直以來在學校都會被當作異類,大家覺得就是屁孩。」高瑞駿笑道,「就這樣堅持了八、九年,能撐到現在就是靠一股熱情。」他也表示「打破極限運動很危險的刻板印象」是台灣目前遇到的課題,「其實是要讓選手了解動作、知道怎麼保護自己。」他認為在培訓上要更注重選手安全,才有助於培養新生代。
衝浪滑板公開賽好手雲集 初學友善望向下扎根
體育
第1796期
衝浪滑板公開賽好手雲集 初學友善望向下扎根
2024-10-18
【記者張傳儀新北報導】2024新北衝浪滑板公開賽於12日在新北市衝浪運動教育園區的陸上衝浪練習場舉行。此次比賽分為U12組及公開男女子組,吸引各地衝浪滑板好手前來參與。公開男子組由來自國立東華大學的吳家瑋及國立嘉義大學的吳峻銘兄弟檔包辦冠亞軍。   衝浪滑板除了輪架的固定方式與傳統技術滑板不同外,競賽規則及技巧也不太一樣。比賽是由衝浪裁判根據整體動作組合進行評分,每個輪次分為兩回合,分別給予1至10分的分數,由於衝浪滑板與海上衝浪運動使用的肌群、招式及行進路線較為相似,因此只要選手們的路線規劃、姿勢及肌肉的運用與衝浪動作越接近,分數就越高。中角國小衝浪學院負責人傅君然解釋,衝浪滑板作為平常不下水衝浪的輔助工具,讓選手在陸上也可以練習衝浪技巧,「可以讓選手連帶接觸到衝浪的領域。」   來自東華的吳家瑋認為前幾輪表現的不甚理想,「一直想要放鬆衝,就有反效果,在壓抑的環境下就會緊張」,但在決賽的輪次有放開滑,最後順利以總分18.7分取得冠軍。過去曾在試辦賽奪得冠軍,此次比賽拿下亞軍的嘉大吳峻銘則表示,今年的狀態比上次更好,整體動作的完成度也比較高,「有一個不好成功的斜坡,今天有順利做完動作」,另外他也認為與前次的經驗相比,此次比賽的強度有變高,選手們都有越變越強的趨勢。   目前衝浪滑板並不普及,吳峻銘談到衝浪滑板的特點:「不會像在海上那樣不穩,因為海上的浪是沒辦法預測的」,且由於衝浪的危險性比較高,可以利用衝浪滑板認識衝浪。中角國小校長朱聖雯說明,新北市政府一開始會選擇設置陸上衝浪練習場是希望讓選手在海況不理想的狀態下,也可以在陸地上練習衝浪的技巧,傅君然也指出場地是以推廣的角度設計,變化性不大,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更快上手,藉此吸引更多人對於衝浪滑板的關注。   談及衝浪滑板的未來發展,傅君然認為教練體制的建立對於整體教學和推廣有很大的幫助,新北市教育局衛生保健及環境教育科股長賴彥君表示,希望可以從小學端向下扎跟,逐漸培育到社會運動體系,朱聖雯也說明目前衝浪已經變成奧運的正式比賽項目,「希望藉由喜歡(衝浪滑板)的人,培訓出選手,為國家爭取更好榮耀。 」
技術精湛 林家元滑板高分奪冠
體育
第1709期
技術精湛 林家元滑板高分奪冠
2019-10-16
【記者姜期儒新竹報導】選手壓低重心、奮力起跳,腳下滑板在空中迅速旋轉360度後,輕鬆降落滑行。「第三屆全國滑板公園(街式)錦標賽新竹站」10日於新竹市頭前溪左岸滑板公園舉辦。選手男子組由就讀樹德科技大學的林家元,以接近零失誤的表現獲得冠軍。 「第三屆全國滑板公園街式錦標賽新竹站」選手男子組由就讀樹德科技大學的林家元拿下冠軍。 圖/中華民國滑板協會提供林家元首先從斜坡俯衝下降,以一個「前板身(Frontside Boardslide)」開場,接著展現「輪架卡竿(50-50 Grind)」、「360度翻板(360 Flip)」等技巧,全程動作流暢、毫無冷場。最終,林家元從近40名選手中脫穎而出,以96分的高分拿下金牌。談及得到第一名的感想,林家元說:「很久沒有拿冠軍了,最近練習練得比較勤,滿開心的。」他分享,雖然比賽難免會緊張,但透過聽音樂保持平常心,以便順利地做到想做的招式。 樹德科技大學的林家元(左)從近40名選手中脫穎而出,以96分的高分拿下金牌。 圖/中華民國滑板協會提供「之前就是怕受傷,有些動作不敢做。」林家元表示,在練習滑板招式之後,他也投入大量時間進行體能訓練,為讓身體變得更強壯,以應付較困難的動作。選手女子組冠軍吳書賢也說:「每個招式都要練很久很久,而且很容易受傷。」此外,雖然滑板運動已列入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項目,但台灣符合國際標準的滑板場仍不到十座,選手的訓練品質仍有進步的空間。林家元期盼能有更好的場地,讓更多年輕人的實力得以提升。 選手女子組冠軍吳書賢接觸滑板兩年,他表示每個招式都需要長時間要練,且容易受傷。 圖/中華民國滑板協會提供中華民國滑板協會發言人沈易達指出,栽培年輕人是協會近年努力的目標。他表示,雖然林家元及選手男子組亞軍、就讀私立樹德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的曹仕勳都是未來有機會挑戰國際比賽的選手,但總體參與人數仍不多。9CE滑板店店長吳致偉亦表示,相較過去,現今滑板熱度略為下降,但他仍對滑板運動抱持樂觀的態度。他認為,雖然現在人比較少,仍很多地區的滑板店致力推廣滑板運動。 選手男子組亞軍、就讀樹德家商的曹仕勳提到,希望有更多人玩滑板,政府也可以多支持,風氣才會好。 圖/中華民國滑板協會提供滑板比賽分為「公園賽(Park)」與「街式賽(Street)」兩種,前者看重空中動作,如在空中抓住滑板、在斜坡邊位定住等,後者則注重利用招式跨過樓梯、欄杆等障礙。本屆賽事融合兩種,在限時一分半內,讓選手自由發揮創意,而裁判則以流暢度、難度、動作等評分。 滑板運動正面臨後繼無人的問題,栽培年輕人成為中華民國滑板協會近年努力的目標。圖為兒童組選手合照。 圖/中華民國滑板協會提供「我是滑板人所以我希望政府重視,但我更希望不是滑板人的人,也可以認識這個運動。」沈易達呼籲政府能與民間合作,提供選手更好的資源與機會。他認為滑板不只是運動,滑板也包含文化與態度,因此會持續努力推廣。
「豚跳」炫技吸睛 滑板聯賽促情誼
生活
第1667期
「豚跳」炫技吸睛 滑板聯賽促情誼
2017-11-29
【記者葉穎樂台北報導】選手輕輕躍上滑板,滑行至桿子處時重踩滑板後方,趁著板子翹起瞬間前腳施力,騰空「飛」躍,順利跨越障礙線落地,引起全場觀眾歡呼。台北市八所大專院校滑板社聯辦的「2017第四屆北區大專院校滑板聯賽」於11月25日熱鬧登場,吸引逾百位愛好者同歡。本屆比賽主題為「靠!噴板」,共衍生七種比賽類別,其中以重視滑板選手技巧的豚跳(Ollie)項目最吸引觀眾目光。當天比賽按難易度分為初階男女組、進階跳高及進階跳遠等。唯二參與初階豚跳女子組的游婷茹為銘傳大學新聞系學生,即使校內沒有滑板社,也因熱愛滑板運動而成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滑板社一員。她表示參賽是為了能成功突破障礙,「女生比較多心理障礙,很不敢跳、會怕摔倒。」游婷茹每週會練習三至四次滑板動作,她堅持的動力源自完成動作時的成就感,所以一旦有動作卡關就會持續挑戰。 豚跳進階跳高組參賽者騰空準備越過障礙物,跳過即成功,若分不出勝負就會請選手依最高高度輪流重複跳。圖/葉穎樂攝進階跳高組參賽者則需跳過以滑板寬度為單位,不斷累加高度的障礙線,難度極高,最後由東吳大學滑板社社長、經濟學系學生李榮凱贏得冠軍。接觸滑板運動已有1年7個月的他每週會爭取十小時練習時間,但他強調跳高只要專注在豚跳動作即可,「跳遠項目反而最難,因為還要著重滑行重心和起跳時機」。在此同時,上半場偏重娛樂性質的比賽項目以兩人一組的「卡丁車準確賽」輕鬆開場。站在後面的選手輕推坐在滑板上的隊友,離終點線最近者獲勝。只見許多隊伍失控滑出界,移動距離較短的選手反而入圍。經兩梯次篩選,由東吳滑板社社員銀維謙、徐翊軒取勝。中國文學系學生銀維謙笑稱,「這是最不需要技術的項目,輪子太好反而會因滑太快而出界」。 「卡丁車準確賽」每次開放三至五組選手,坐在滑板上的選手和後方的搭檔都屏息期待能否滑至終點線。圖/葉穎樂攝今年新增的踢踏相撲大混戰,由亞東技術學院工商業設計系學生林育瑄奪下女子組冠軍,她透露現場與預期賽況有出入,「本該很刺激,但女生都太溫和,我沒什麼用力就推倒了。」但作為北區大專院校滑板聯賽總召的她坦言,上半場屬於趣味競賽,主要希望提升社團新生參與感,且在各社團積極鼓勵下,本次參賽人數也確實比往年多。 踢踏相撲大混戰女子組參賽者站在滑板上,在指定範圍內運用踢踏移動,並使用各種方法使對手出界或從滑板滑落。圖/葉穎樂攝滑板運動去年首次被列入西元2020年東京奧運正式競賽項目,台北各大專院校滑板社社團人數上升反映學生對滑板運動的興趣。然而各校社長紛紛表示實際參與人數往往會比社團人數少。林育瑄表示,玩滑板者個性比較自我,通常只會把滑板運動當作一時娛樂消遣,因此她指出,「玩滑板的人一般單純想玩,比較不會想要玩社團。」國立政治大學滑板社社長的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學生黃品程則反映,由於練成滑板技術需要時間及耐心,所以一旦時間無法配合就會有很多人選擇放棄。但他樂觀認為,「只要可以隨時帶著滑板讓它融入生活,滑板技術不一定要很強,至少有越來越多人玩過滑板即可。」李榮凱也表示,聯誼賽對經常相聚練習滑板的人而言就像大型聚會,也是促進各校之間社員感情的年度盛事。
活用雷射技術 環保滑板奪冠
藝文
第1634期
活用雷射技術 環保滑板奪冠
2016-10-26
【記者陳問荷台北報導】「2016台灣國際雷射展——雷射工藝競賽」19日至21日於南港展覽館登場。從水龍頭到擺飾品,民眾可以看到雷射切割、雷射浮雕等技術應用在各類作品上。經歷兩天的投票後,由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師生組成的「人因實驗室」環保滑板拔得頭籌。「人因實驗室」秉持環保概念,利用厚紙板設計系列作品。其中滑板的外觀維持紙板原色,多層結構的表面則佈滿十字形鑽孔,除了裝飾以外,也用來嵌合上下層紙板,兼顧結構和美感的設計使其在24項作品中勝出。指導教授黃存宏表示,團隊成員喜歡一起玩滑板,因此選用灰紙板並用雷射切割出網狀架構,再使用環氧樹脂黏合,做出可承重80公斤並成功滑行的滑板。團隊成員、勤益科大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學生張靖旻則表示,普通楓木做成的滑板動輒新台幣上千元且須砍伐樹木,這次做出來的滑板使用再生材料,造價也較便宜。參展民眾張喬雯認為,做出這樣材質的作品令她驚艷,日後希望再加入防水功能,讓作品更實用。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人因實驗室設計出的環保滑板,其穩定的結構可承重80公斤並且成功滑行,拔得這次工藝競賽的頭籌。圖/陳問荷攝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系學生李雅黛的參賽作品〈野豬到〉,使用雷射燒灼切割木頭表面,做出野豬的牙齒和鼻子,可當作名片夾使用。此為李雅黛大學二年級時首次接觸雷射技術而設計出的作品,她表示,雷切後的焦痕,適合表達野性的感覺。 作品〈野豬到〉以雷射在木頭表面進行燒灼和切割,表現出野性和可愛的反差。圖/李雅黛提供台灣雷射科技應用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展昭國際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台灣國際雷射展今年邁入第四年。首度加開的雷射工藝競賽,告訴民眾雷射技術不只可以應用在科技及工業上,藝術和美術中也能展現雷射技術的軟實力。
沒學過也能彈 學生用空氣吉他玩搖滾
生活
第1601期
沒學過也能彈 學生用空氣吉他玩搖滾
2015-06-11
吳昆達和鄭旨彧在比賽最後因同分進行PK,兩人完美掌握節拍與肢體,逗趣搶戲,嗨翻全場。 圖/郭于珂攝【記者郭于珂屏東報導】樂手兩手空空登上舞台,背起「空氣吉他」,搭配強而有力的節拍表演搖滾樂。屏東科技大學熱音社與極限滑板社4日於校內體育館舉辦第一屆「極限搖滾──空氣吉他大賽」,讓不諳樂器演奏卻有搖滾魂的人能一圓搖滾夢。屏科大農園生產系學生鄭旨彧以一襲黑色服裝登場,他時而皺眉,時而緊閉雙眼,賣力演出樂團「歐洲合唱團(Europe)」的〈Rock The Night〉。 縱使手上並無吉他,他的左手仍在隱形的琴頸上來回移動,右手也不斷刷動琴弦,有模有樣的演奏和準確無誤的拍子,讓評審一度以為是現場演唱。最後,鄭旨彧與同分選手屏科大農園系學生吳昆達PK樂團「邦喬飛(Bon Jovi)」的〈It’s My Life〉。不分軒輊的兩人表演近乎完美,但鄭旨彧更勝一籌,成功榮獲冠軍。最佳人氣獎得主、屏科大時尚設計與管理系學生陳虹羽披著一頭長髮,以掃把代替吉他,演繹YouTube搖滾模仿紅人傑爾·戴尼斯( Jared Dines) 的〈10 Ways to Hold a Guitar〉,還不忘在間奏時掃地,引起全場爆笑。這段表演諷刺新興搖滾樂做作的演奏方式,例如演出背後掃弦的炫技招式、模仿螃蟹走路的彈奏姿勢,和像被「蜜蜂叮」一樣隨意揮動吉他的浮誇動作等。陳虹羽解釋,新興曲風偏向彈奏空弦,聲音像貝斯一樣只有節奏沒有旋律,所以才會搭配誇張動作增加舞台效果 。他也提到,外國空氣吉他大賽已非常普遍,且更講究彈奏技巧,如手指所按的位置是否與音符相對應,而右手掃弦的節拍能否與旋律配合得天衣無縫。此外,由一個主唱、吉他手和鼓手組成的「去你的沙灘」,也打破傳統空氣吉他大賽的形式,自創前所未有的「空氣樂團」。他們結合樂團「龍之動力(Dragon Force)」的〈Through the Fire and Flame〉 和樂團「年輕歲月(Green Day)」的〈American Idiot〉,挑戰節奏的速度極限,以超快動作演奏,獲得亞軍。三人除了以面具代替搖滾樂手誇張的妝容,還默契十足地不斷更換隊形,並舉起麥克風架衝下舞台與觀眾互動,成功將現場氣氛帶至高潮。擔任空氣鼓手的屏科大森林系學生楊立賢表示,他雖無音樂細胞,但透過比賽讓他有機會與熱愛搖滾樂的人一起解放搖滾魂。「就算台下只有一個人,也要把搖滾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才對!」總召吳昆達從高中時就想辦空氣吉他大賽,卻一直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眼看已快大學畢業,他趕緊趁大三這年與一班搖滾愛好者完成睽違已久的願望。他表示,雖然比賽不如預期中成功,但仍無法阻擋他對搖滾樂的熱血。
場地缺失阻發展 玩家籲政府重視極限運動
體育
第1599期
場地缺失阻發展 玩家籲政府重視極限運動
2015-05-28
【記者董容慈綜合報導】1日,新生橋下滑板公園設施遭無預警拆除,令許多極限運動玩家甚感錯愕,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官方臉書專頁隨後便湧入許多玩家議論,留言直指政府在極限運動場地的建造以及管理失當,造成台灣極限運動發展愈趨弱勢。新生橋下滑板場屬臺北市政府體育局管轄,體育局20日發布新聞稿澄清,該場地於民國102年5月1日至104年4月30日由三創數位股份有限公司認養,現場擺設之遊具因經年使用,部分設施已有破損情形。為避免使用人發生危險,體育局要求三創公司於結束認養時搬移設施,將場地回復原狀。對此,極限運動玩家、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學生李曜先表示,無預警的拆除行為直接剝奪了玩家的使用權利,認為拆除的前提應是要有配套措施。事實上,早在3月,另一處的內湖極限運動場就因無人使用、年久失修險遭拆,西門町電影公園滑板族也遭文化局要求遷離,後經極限運動協會奔走陳情後才暫緩。玩家、嘉南藥理大學醫藥化學系學生張育安無奈表示:「台灣的滑板族群越來越多,但場地卻一個個被剝奪,根本是政府的不重視。」92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為了推廣台灣極限運動,全面補助各縣市政府興建極限運動場地,共計建造了32座。然而,因大多數極限運動場地位處偏僻,加上場地通常沒有遮蔽物,台灣多雨氣候常造成木製器材損壞、場地荒廢,導致政府又大舉拆除,至今包含內湖場在內只剩下約五座。極限運動協會秘書長姜志明對此表示,政府以運動人口不足、場地荒廢作為拆場的理由,但實際上台灣極限運動玩家人口高達10萬。目前台灣極限運動場地使用率低的真正原因是場地設計不良,建材不符合台灣氣候環境,因此無法滿足玩家需求。然而各縣市政府在興建極限運動場地時,多半是直接參考外國設計圖再請建築師建造,過程中缺乏極限運動專業人士參與規劃。姜志明另外指出,由於台灣未允許開放國際標案,因此無法求助國外極限運動場設計公司。「如果國外不能來做,那我們也可以自己來!」目前李曜先正與姜志明合作,運用李曜先的設計與極限運動背景,已大致設計出一套模組,並希望未來能以水泥材質製作,透過三到五種道具配置出不同的滑板公園。但李曜先表示,此計畫仍需上級主管採納,才能有進一步發展與經費支持。極限運動場地的種種缺失,直接影響了台灣極限運動發展。姜志明以新加坡為例,表示新加坡面積比新北市還小,但境內卻有14座極限運動場地,且皆是在市中心或是近市中心地區,因此新加坡選手在國際賽表現亮眼。姜志明痛批,「台灣選手練習用的器材,是人家十年前在用的!」器材更新速度趕不上選手實力的提升幅度。他呼籲,政府應正視極限運動場地問題,營造極限運動友善環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