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校園
第1804期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記者潘慧芳報導】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以下簡稱口傳系)4日在系週會說明,將滾動式修改課程地圖,並於下學期開始實行。系方將原訂於大四上學期的畢業專題課程,提前至大三下學期開始修習,導致學生需要重新考量大學規劃,嚴重影響雙主修及預期出國交換的學生。世新大學表示對此說明,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製作畢業專題,因此更改課程時間,針對受影響學生也將設計配套措施。 對於系方臨時修改課程時間,口傳系學生神同學(化名)表示,因課程提前,導致學生在出國交換時,需要同時修習畢業專題,定期與老師線上開會,「但是這就很考驗去交換的國家,然後跟時差的調整與精力的分配,這就與原本對於交換的期許不同。」除了影響學生出國交換以外,也導致學生需重新規劃實習與課程安排,口傳系雙主修新聞系學生W同學(化名)說:「課程調整後,導致我整體時間規劃需要重新考量,而且原定的事情也沒辦法做,因為這樣整體負擔太大,所有事情都擠在一起。」口傳系學生Olaf(化名)則提到,他原定規劃大三下學期將申請學程,「但因為這個變動,導致我必須花更多時間投入畢業製作,也因此打亂原本申請學程的計劃。」 提及校方做法,神同學認為系方應提前在學期初公告,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調整學期規劃。口傳系學生Gianna(化名)則指出,校方此次作風強硬,「雖然我們有表達我們的意見,但學校不會因為我們的意見,而改動他們的決定,基本上沒有溝通的存在,學生只是被告知。」此外,Olaf建議變革之前,應與學生充分討論與溝通,他說:「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我們應該有權利決定自己要上什麼樣的課,不要再讓以後的學生有手足無措的感覺。」 針對校方在課程安排上的作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國楨分析,理想情況下,至少應在一學期前公告通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調整學習計劃,「若涉及畢業要求等重大變動,則更應提前告知,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規劃或因應。」他說。對於平衡課程與學生生涯規劃的關鍵,他建議校方透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想法,並將其納入課程規劃的考量。
《食用人間》演繹人性 將地下室搬上舞台創末日感
藝文
第1787期
《食用人間》演繹人性 將地下室搬上舞台創末日感
2023-11-29
【記者黎昕俞台北報導】舞台上灰色場景隔出三間房,大量通風管遍佈在場上,角色們在密閉昏暗的空間中時而喧嘩、時而談心。202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佰玖級畢業製作《食用人間》,24日至26日在北藝大戲劇舞蹈大樓姚一葦劇場演出,藉由角色之間對「狼」的不同詮釋,帶出人們只專注在自身價值觀,而不願以更自由的心靈去理解他人的現象。陰暗幽閉的舞台空間上,角色們哀愁的圍坐成圈,雙眼無神的吃著由狼提供的食物。《食用人間》描述在末日來臨後,食人的「狼」將倖存人類區隔在島內,並規定他們無法食肉。島上植物也因貧脊的土地難以生長,人們只能依賴島外的狼定時供給食物維生。故事中四位主角被迫居住在一起,在看似和諧的生活中,因家裡遺失的一隻「手指」掀起波瀾,更引發誰是狼的猜疑與爭執。觀眾R小姐(化名)說:「劇中個性不同的角色所展現的衝突和拉扯,讓我反思自身面對人際關係或社會價值差異時,所展現的不同情緒。」 《食用人間》描述在末日後,人類被食人的「狼」拘束在島內無法自由行動。飾演真真的林品含將狼視為神,他相信人類若將己身獻給神,靈魂便能與狼相存。 圖/鄭文凱提供本次演出是《食用人間》首次在台灣以舞台劇形式展演,過往只有以讀劇的方式呈現。就讀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也是本劇導演的歐陽劭祈補充道:「起初與演員建立相同的世界觀是排練時最大的困難。」談及選擇此劇本改編為舞台劇的原因,飾演女主角真真的林品含表示,選擇劇本時會優先考慮表演性,讓演員能夠盡情發揮,「當初是被劇本簡單且具生活感的台詞吸引,而當各個角色鮮明的立場碰撞時,也可以考驗我們的能力。」 戲中每位角色對待狼的態度皆不同,其中飾演小瀚、就讀北藝大戲劇學系的龔家右,對於姊姊在爸媽被狼帶走後,仍將狼奉為神的信仰很不諒解。 圖/鄭文凱提供為了將原劇本中壓抑的情緒氛圍,以視覺方式呈現給觀眾,團隊特別將背景設定在地下室。「因為照不到陽光容易讓人處於瘋癲或憂鬱的狀態。」歐陽劭祈說明,舞台空間設計是以灰色調為主,而遍佈舞台上的通風管,則是劇中人們唯一可與外界聯通的管道,也是會定時發放物資的輸送帶。畢製生之一、舞台設計陳翊心說明,起初他是以迴轉壽司店為發想,「想表達在密閉空間中,角色一日三餐被這條輸送帶控制的限制性。」 同為北藝大戲劇學系畢製生的蔡宗祐,飾演角色鄧軍,是角色群中唯一見過島外環境的人。 圖/鄭文凱提供《食用人間》也透過配樂,呈現劇中人們困在島內的不安。就讀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的音效設計劉辰君,刻意將劇中某些歌曲改編成模糊、有雜音的音質,除了讓音樂更貼近劇中「末世感」定位,也想讓觀眾體會在末日之後,被迫居住在破爛環境的感受,「因為在末日後僅存下來的電器會被腐蝕,所以我認為它播出來的音質也會比較破舊。」他補充道。
《無人生還》揭露赤裸人性 台大戲劇畢製懸疑登場
藝文
第1613期
《無人生還》揭露赤裸人性 台大戲劇畢製懸疑登場
焦點
2015-12-18
第一位賓客死亡,開啟現場詭譎氣氛。 圖/台大戲劇系第14屆畢業製作提供【記者黃婕台北報導】「碰!」一聲巨響,上一秒仍在談笑風生的賓客突然倒下,圓睜的雙眼透漏著死亡前的驚恐,開啟連環命案的序章。台灣大學戲劇系第14屆畢業製作《無人生還》11日晚間在台大鹿鳴堂登場,一連三天共四場的演出,藉由懸疑推理劇,將人們面對死亡時的相互猜忌呈現在觀眾眼前。留聲機突然響起,揭露出十位賓客過去所犯下的罪行。兒歌本寫著:「十個印地安小男孩外出用餐;嗆死一個,僅剩九人。九個印第安小男孩熬夜太晚;一睡不醒,僅剩八人……」預言了十個賓客的死法。隨著賓客一一死去,詭譎的氣氛讓僅存的人們褪去彬彬有禮外表,開始互相猜疑。黃色微光照出五位演員的不安,雙手緊握、腳板打著細碎的拍子,每個人心中都有懷疑的對象,指控、辯解,坦白、再指控。燈光全暗,觀眾的視線在三盞煤油燈的照亮之下限縮在舞台中央。演員吳子齊表示:「舞台後方的黑暗中,彷彿埋藏了真正的主事者,窺探一切的發生,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每一個角色都有他想要相信的東西。」導演鄭晴元說,劇中有守舊的衛道人士、放浪的紈褲子弟……十個角色的個性非常鮮明,這是當初吸引她著手這齣劇本的重要原因。吳子齊表示,為了詮釋不符合自己年齡和形象的將軍角色,他花了許多的時間試著進入角色,先改變外在的服裝,並揣摩軍人走路的姿態和速度,每天研究、練習並修改,設法讓觀眾相信他的角色形象。「整個合作的過程很痛苦。」飾演法官的初柏漢回憶,排戲的時候導演、設計和演員三方的溝通沒有做好,造成後期需處理較多問題,例如劇中角色的死法必須取信於觀眾,又需考量可行性,經過多番討論和修改,到演出前才確定。「有衝擊才有火花。」飾演警官的章哲銘認為,練習過程中的衝突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對戲劇內容的想像不一樣,才會激盪出更棒的想法。雖然在排練時多有摩擦,演員們仍表示非常開心,享受且珍惜能在舞台上發光發熱的機會。 僅存的五位賓客互相猜疑。 圖/台大戲劇系第14屆畢業製作提供 飾演將軍的演員吳子齊。 圖/台大戲劇系第14屆畢業製作提供 法官假死後現身,企圖殺害剩下的賓客。 圖/台大戲劇系第14屆畢業製作提供
「當心!油漆未乾」 藝術照見人性百態
藝文
第1604期
「當心!油漆未乾」 藝術照見人性百態
2015-10-15
北藝大戲劇系學生於實驗劇場演出畢業製作《油漆未乾》。 圖/北藝大百一級畢製團隊提供【記者趙安平台北報導】「好,2000鎊,這是頂高的價錢了。」「不夠。」「你到底要多少?」「至少7000鎊。」演員在舞台上為了一幅天價畫作熱烈地議價著。究竟,藝術的價值,應該如何衡量呢?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9至11日於實驗劇場上演畢業製作《油漆未乾》,劇本使用歐陽予倩翻譯自英國劇作家埃姆林‧威廉斯(Emlyn Williams)的改編作品《The Late Christopher Bean》,並以法國原著為本,藉由寫實喜劇的方式,探討藝術在人心中的價值,以及人性在面對誘惑時該如何自持。劇情描述居住在英國鄉下的哈格醫生一家,原本過著平凡的生活,因為曾經收留窮困潦倒的畫家克里斯賓,留有幾幅畫作在此。沒想到畫家死後才開始成名,各地的畫商紛紛來訪哈格家,想要收購這些天價的畫作。原本將這些畫作視如敝屣的哈格醫生,以為能夠藉此大賺一筆,後來卻發現家中的女僕關尼才是這些畫作的擁有者。「我一輩子只有這一個機會來賺一點錢,可是就從自己的手指縫裡輕輕溜掉了。」最後也只能仰天喟嘆。導演曾智偉表示,戲裡以「畫框」取代畫作,讓觀眾自行想像天價畫作的模樣,以此表達不隨意評斷藝術的想法;他也希望能透過這齣戲呈現社會上各種人對「藝術」價值觀不同的詮釋。「當藝術與金錢、情感與利益衝突時,又會如何取捨?」藉此呈現荒謬、搞笑之感。劇中哈格夫妻為了賺取金錢,不擇手段奪取屬於關尼的畫作,對藝術作品不屑一顧;關尼卻不顧金錢誘惑,一心只想守住寄託情感的畫作。 《油漆未乾》以「畫框」取代真實畫作,藉此表達不要隨意評斷藝術的想法。 圖/北藝大百一級畢製團隊提供「當心,別碰它,油漆未乾!」飾演仿畫商達倫的鍾凱文在劇中模仿畫家克里斯賓的畫作,希望藉此賣得高價。曾智偉提到,劇名《油漆未乾》所隱含的寓意,可以留待觀眾去解釋。「像是劇評會上有人提到,『paint』這個英文單字可以解釋成畫作或油漆,這樣的詮釋方式也很不錯。」他認為,以往戲劇系的畢業製作都會選擇較艱深難懂的劇本與非寫實的呈現手法,不僅演員詮釋得辛苦,大部分觀眾也表示看不懂。直到近兩年,他們才漸漸使用較平易近人的劇本,曾智偉對此也抱持正面態度。雖然《油漆未乾》是一齣喜劇,但在剛開始排練的過程中,曾智偉會不斷提醒演員:「不要急著搞笑!」他希望演員能藉此找到角色的內在,從寫實出發,最後會發現「其實這齣戲是很嚴肅的」。談到排戲時遇到的困難,曾智偉說:「調和每個演員是我比較需要著力的部分,劇組中有的人寫實、有的人卻像外星人。」飾演哈格醫生的陳宗翰表示,在剛開始拿到劇本時,會認為這是一齣劇有批判意味的喜劇;後來發現劇本其實很貼近現實,劇中哈格醫生就是「文明」、「貪念」的代表。他也提到,因為自己過去比較常寫劇本、很少演戲關係,所以在揣摩動作時也花了不少功夫。飾演哈格太太的施艿芳說,這個角色在一開始對她而言是個難關,因為自己過往都是演小女孩,此次挑戰具有年紀感的哈格太太,讓她為此做了很多功課,後來藉由導演安排的「工作坊」,才慢慢將自己融入角色之中;她也因說話語速過快,在適應角色上花了不少時間。身為今年的畢製生,施艿芳形容這次的演出是「大學的結束,表演的開始。」政治大學傳播學士學位學程學生梁伊菱表示,這齣戲將人類的「現實」和「貪婪」表現得淋漓盡致,角色個性也刻劃得很鮮明。看完戲後促使她反思:「我們自己又是哪種人?只看利益?一窩蜂盲從跟隨?還是保有最純粹的思想?」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系學生林筑韋對劇中刻劃人性的現實面感到印象深刻,也由這齣戲連結到自己的所學,「就像教授常常在談藝術的『產值』,藝術一碰到錢就會變得很現實!」《油漆未乾》的最後一幕,所有演員定格在舞台上,彷彿故事仍繼續上演著。曾智偉說,舞台上的門框就像畫框一樣,每一幕結束的地方都是一幅畫。 最後一幕,九位演員定格在舞台上,彷彿故事仍繼續上演著。 圖/北藝大百一級畢製團隊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