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留學生居留門檻提高惹議 美國大學憂國際生減潮 
國際
第1818期
留學生居留門檻提高惹議 美國大學憂國際生減潮 
2025-11-14
【記者顏貝恩報導】據《州際線》(Stateline)報導,美國公立大學於5日表示,校園依靠國際學生繳納全額學費,是學校的重要收入來源。當國際生人數減少,將直接影響校園中的財務結構,也進一步改變國際學生在勞動市場的發展機會。 國際學生只需持有F簽證(身份有效期間)(duration of status),便能長期甚至無限期居留。川普( Donald Trump)政府認為,部分學生濫用這項寬鬆措施,成為所謂的「永久學生」。於是,在8月27日宣佈新規定,限制國際學生與交換訪客的簽證效期,將以學生就讀課程為限,最長不得超過四年。「政策的出發點,或許是優先保障我們本國學生的就業機會,但它卻忽視了國際學生在美國教育、研究及經濟發展中所帶來的貢獻。」就讀於美國喬治亞洲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GSU)(以下簡稱喬大)酒店管理學系學生黃敏儀說道。他認為,提高國際學生簽證門檻,並不能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原因,反而只會削弱跨國職場的多樣性與創新能力。「現任政府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下,美國更加專注於本國人民的利益,對國際事務的重視也逐漸減少。」國立政治大學美籍留學生小李(化名)補充道。 現任職於美國擔保貸款憑證(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 CLO)領域的鄧琬儀則觀察到,許多留學生期盼能在美國發展專業,因此往往比本地生投入更多努力,現在卻遭簽證制度限制,而無法獲得同等的就業機會,令人惋惜。「我目前看到一些持有J簽證(註)的印度學生,因害怕暑假回家過後無法重新入境,而取消機票,選擇留在美國度過暑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UB)學生何沛宸分享道。就讀於斯蒂爾健康科學大學生(A.T.Still University, ATSU)張宜婷說:「政策的不確定性,容易使國際學生感到孤立或缺乏安全感。」國際學生的去留,往往取決於留學國家的簽證與工作規定。喬大公共衛生學系的日本留學生小竹(化名)表示,他得知美國簽證對國際學生帶來的種種限制後,也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規劃方向。 註:J簽證是美國給參加教育、文化或學術交流活動的人員使用的簽證,像是交換學生或訪問學者。 「現任政治領導者提供的政策方向,簽證變動或許只是暫時的,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會有更多進步、開放的政策出現。」在台美籍辯論老師穆克吉(Rishi Mukherjee)說道。針對未來全球化教育與跨文化交流的發展,小李說:「希望在未來的社會裡,大家不分你我的出身背景,擁有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社論】美國H-1B新政下 臺灣學子該如何規劃留學與職涯?
國際
第1818期
【社論】美國H-1B新政下 臺灣學子該如何規劃留學與職涯?
2025-11-14
「美國努力創造了美國希望之夢,但今日美國夢已成了神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專欄中說道。 根據我國教育部統計,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臺灣學生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該命令自今年9月起實施,美國雇主若聘用以H-1B(Temporary Worker in Specialty Occupation)工作簽證申請赴美的境外專業人員,需繳納10萬美元(約新台幣310萬元)的一次性費用。這等於為想在美工作的外籍人士資格與申請條件設下更高門檻。而此舉也恐為許多懷抱「美國夢」的臺灣學生面臨更高的就業門檻與風險。 許多渴望留美工作的臺灣留學生常透過畢業後實習(OPT,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延長在美居留,藉此累積工作經驗,同時尋找願意提供工作機會的企業。若雇主願意為外籍人士提出H-1B簽證申請,申請文件將先經抽籤決定是否獲得名額,若抽中並通過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nited States Citizenship and Immigration Services, USCIS)審核,申請人將可取得H-1B身分,並在美國合法工作。新的H-1B費用規定可能使雇主聘用外籍專業人士的意願下降,進而減少國際學生的就業機會。即便擁有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學位者也不例外。對於未來計畫留美的學生而言,可能導致實習與就業機會減少,進一步增加留學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面對美國H-1B新規定帶來的挑戰,若臺灣學生計畫赴美國留學並尋找工作機會,應評估自身專業在美國的就業可行性與風險。 各國不同的簽證制度正改變國際人才的流動。舉例來說,英國於今年5月開啟「高潛力個人」(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的簽證途徑,提供過去5年畢業於英國以外的全球前50所頂尖大學人才的就業簽證。其中擁有學士或碩士學位者可獲得2年,擁有博士學位者可獲3年的工作簽證。澳洲則於去年推出PHEW(Post-Higher Education Work stream)工作簽證,提供為期2至5年的工作簽證給在澳洲當地完成學士以上學位的國際學生。這些簽證制度也促使台灣學生重新思考留學的目的地與留在當地就業的可能性與策略。對於仍在考慮留學地點的學生而言,英國的「高潛力個人」簽證與澳洲的PHEW工作簽證,提供明確的在地工作期限與申請條件,將成為可行的選項。
美國轉折點性別用詞惹議 曼大生抗議聲援跨性別者
國際
第1818期
美國轉折點性別用詞惹議 曼大生抗議聲援跨性別者
2025-11-14
【記者黃暐喬報導】4日,於美國曼菲斯大學(University of Memphis,以下簡稱曼大)約有十多名學生聚集抗議,高舉旗幟與標語表達對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曼大分部在校園設立攤位的不滿,並認為攤位上的用語對跨性別學生不友善,直接將跨性別女性歸類為生理男性。 「生理男性應該參加女性體育競賽嗎?」美國轉折點在邀請保守派活動者、前女子競泳選手萊莉・蓋恩斯(Riley Gaines)演說前,於宣傳攤位旁的白板上寫下提問,邀請路過的學生投票,並與有興趣者交流想法。曼大學生梅爾・埃萊夫瑟里烏(Mel Eleftheriou)指出,美國轉折點攤位的提問方式會讓參與者傾向選擇特定立場,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論述,忽視了性別認同與體育規範之間更深層的討論。當天約十多名支持跨性別的學生在美國轉折點的攤位附近發起小規模舉牌行動,與對話題感興趣的學生喊話,希望讓討論呈現更多元觀點。「抗議者認為美國轉折點的用語將他們醜化,他們只是想讓大家看到他們也是普通人。」梅爾說道。 此事件在校園內引發討論,部分學生支持跨性別者參與女子項目,亦有聲音主張以生理性別為區分標準。畢業於曼大的布萊恩・薩拉提耶爾・阿亞拉(Brayan Zalatiel Ayala)認為,若允許跨性別女性以新身分參賽,將對女子體育造成嚴重衝擊,使運動員面臨不公平競爭。他指出,多項比賽已顯示跨性別女性擊敗生理女性選手的情況。生物學家亞歷克西斯・阿亞拉(Alexis Ayala)也持類似立場,他強調即使服用睪固酮抑制劑或雌激素等荷爾蒙療程,男性仍具先天生理優勢。不過,梅爾則認為,若僅以性別二元區分恐過於簡化,他建議可透過檢測荷爾蒙指數作為更具可行性的方式,以兼顧公平與包容。 在爭論過程中,雙方也提出未來可以改變的方向。梅爾表示,跨性別學生抗議只是希望被看見和理解,「根據相關研究,在進行兩年以上的荷爾蒙治療後,應該可以考慮讓跨性別女性依其性別身分參與比賽,同時應持續監測荷爾蒙水平。」布萊恩則強調,無論外界如何看待,他都會持續為自己認為「跨性別女性就是男性」的理念發聲。亞歷克亞斯則提出,他覺得最理想的方式是為跨性別運動員設立獨立的比賽組別,讓他們能在專屬聯盟中參賽。
燭光點亮德州大學 保守派青年悼念查理.柯克
國際
第1813期
燭光點亮德州大學 保守派青年悼念查理.柯克
焦點
2025-09-26
【記者李若水報導】查理.柯克(Charlie Kirk),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TPUSA)的創辦人暨美國共和黨的代表性人物,10日遭槍擊身亡。為悼念這起震驚全美的事件,美國轉折點分部,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San Antonio, UTSA)(以下簡稱德州大學)召集超過1000名學生與社區成員,於15日在德州大學校園內的陽傘廣場(Sombrilla Plaza)舉行守夜活動。活動為自發性參加,不僅有許多學生參與,也吸引不少社會人士到場支持,他們透過上台發言、合唱聖歌與點燃燭光,呼籲反對政治暴力,並向柯克致上敬意。 美國轉折點由查理. 柯克於2012年創立,是一個以校園年輕族群為核心的保守派青年組織。由該組織發起的守夜活動中,群眾們高舉「我是查理,我們都是查理!(I am Charlie!We are Charlie!)」,表達捍衛真理、拒絕屈服於暴力的勇氣。不少德州大學的學生上台發言,感動了在場群眾,其中一位參與人士維多利亞.賓克利(Victoria Binkley)分享:「大學生們的發言充滿力量,他們不只是表達哀痛,也展現出追求更崇高目標的決心。學生們的聲音和其他人一樣強大,能震撼萬國。」 而當天校園內也有反對人士出聲抗議,參與活動的社區居民加布里埃拉.桑切斯(Gabriella Sanchez)分享,每當反對人士試圖抗議、打斷活動,群眾便會齊聲高呼查理的名字。守夜活動除了悼念查理.柯克,也呼籲反暴力的政治行動。桑切斯繼續說道:「我們不以暴力攻擊,不對任何人喊叫,不挑釁,也不造成任何傷害。」桑切斯表示,群眾們的訴求並非要求他人接受自身的立場,相對地,他們願意包容不同意見,這才是實現和平對話的方式。 德州大學的學生喬納森.馬爾多納多(Jonathan Maldonado)表示:「在批評和歧視盛行的美國,很少年輕人敢表明自己的立場。」參與像美國轉折點校園分部這樣的社群能夠凝聚學生。馬爾多納多繼續說道:「校園的知名度較高,能讓更多人在此表達意見,打造開放的民主討論空間。」社會人士桑切斯也表示,這次活動的影響力超乎預期,尤其在德州大學生之間更為顯著。本次悼念晚會不僅讓人們公開追思柯克,也加深了學生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更進一步拓展了校園多元聲音與民主對話的可能性。 面對校園內的政治討論不斷發酵,馬爾多納多表示:「在校園中,政治信念上的差異時常會導致爭執,而不是理性的政治討論。」言語應被善用而非濫用,即使觀點各異,也不應該因此去貶低或不尊重他人。在沉痛的悼念氛圍中,守夜活動不僅追思了查理.柯克,也凸顯出校園內外對政治對話的渴望。儘管意見分歧存在,許多人仍希望以非暴力的形式,透過交流與信仰找到共識。
川普欲重啟移民政策 簽證限制恐影響國際生就學
國際
第1802期
川普欲重啟移民政策 簽證限制恐影響國際生就學
2024-12-06
【記者張博媛報導】基於中南美洲問題以及中美關係惡化,川普在美國總統大選選舉期間表示,他將再次推出移民政策,限制簽證發放,此舉將可能導致國際學生難以獲得簽證,無法回到校園讀書。11月開始,美國許多學校呼籲學生在明年1月川普就任前儘速返國,以免影響後續學業。 根據華盛頓廣場報(Washington Square News)26日報導,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已寄信向可能被影響的學生表示,他們將時刻監督移民政策的變化,並且為國際學生提供更多資源,包括討論和一對一會議,以解決他們在美國工作和生活的擔憂。維思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也表示,川普的移民政策將破壞學生簽證的效用,校方已向持有F-1簽證(註一)的國際學生寄信,呼籲國際生在明年川普就任前返國,避免簽證失效。維思大學阿格斯報(The Wesleyan Argus)編輯史賓塞.蘭德斯(Spencer Landers)表示,國際生在美國教育結構佔有重要一角,他說:「維思大學生由近10%國際生組成,國際生影響日益擴大,我也相信美國大學擁有來自不同全球背景的人才會有許多好處。」 註一:F-1簽證為最普遍的學生簽證類型,給予長期留學生最多五年留在美國的時間。 德克薩斯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拉丁裔學生瓦萊麗.托雷斯(Valerie Torres)表示,川普的移民政策可能導致原本受益於DACA(註二)政策的美國公民遭到遣返。不僅如此,此政策甚至可能拆散移民家庭,導致學生無法獲得父母經濟援助,只能放棄學業。此外,托雷斯也提到,他的職業規劃涉及多國旅行,移民政策將使出入境變得困難重重。休士頓大學 (University of Houston)拉丁裔學生安娜.阿爾瓦雷斯(Ana Alvarez)則說道:「移民政策聽起來就像另一次的濕背行動(註三)。」阿爾瓦雷斯來自移民家庭,由於母親尚未取得永久居留證,他十分擔心自己的家庭將被迫分離。 註二:童年抵達者暫緩驅逐辦法(Deferred Action for Childhood Arrivals,簡稱DACA)是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2年6月推出的一項政策,容許若干在入境美國時尚未滿16歲的非法移民申請可續期的兩年暫緩遣返,以及他們申請工作許可。 註三:濕背行動(Operation Wetback)於1954年6月實施。行動採用了類似軍事行動的戰術將墨西哥移民(包括一些美國公民)驅逐出境,其中有數百萬合法進入美國的墨西哥人,一些人甚至已成為歸化公民或是本土居民。 「美國學費十分昂貴,供給本土學生的獎學金也仰賴國際生提供。」就讀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學生呂澤霆說道,他表示,川普像是個民粹主義者,講話時常出爾反爾,且執政黨考量經濟以及美國就業環境對高等人才的需求,不可能真正禁止國際生到美國讀書。然而,許多大學仍表示會關注移民政策的走向,並在川普上任前完善學校國際生政策,以確保因應政策的不確定性做出萬全準備。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國際
第1799期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記者陳樂怡、鄭孟佳報導】美國總統大選於5日舉行,美國各大學紛紛推出校園政策,提升青年的政治參與度。根據塔夫茨大學公民學習與參與資訊與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formation & Research on Civic Learning and Engagement,CIRCLE)統計,本次美國總統選舉中,18至27歲的Z世代(註1)佔投票人口4000萬以上,其中不少人為正在就讀大學的學生。 註1:根據美國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定義,Z世代為1997年至2012年間出生的世代。 以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以下簡稱華大)及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為例,兩校皆在校區設置投票箱,而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更在校內的CUB Senior Ballroom設立學生投票參與中心,提供學生與社區成員投票登記、領取選民手冊、列印選票、投票的服務,並有志工協助引導有疑問的選民。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則因學生反映課程安排將會影響到他們參與投票的權益,宣布推行「非同步教學」,以出作業代替實體或線上教學。不但鼓勵學生參與投票、實踐政治參與,更彰顯校方對學生參與民主的支持。 根據華盛頓州法律,從2020年開始所有高等教育機構在校園內皆須提供投票服務。來自華大的Marcy (化名)也說明,過去民眾需要到指定的投票所投票,如今則多了校內投票箱與郵寄投票等方式。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同樣設有校內投票箱,來自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Emily (化名)為首投族,並透過校內投票箱參與本次選舉。他指出,這項設施能鼓勵學生安全地參與政治,並提供不熟悉選舉事務的學生更具包容性的環境,讓他們能探索並形塑自己的看法。 投票箱的設置,不但增加大學生接觸政治的機會,也激勵學生參與政治。Marcy (化名)回憶開票當天的情況說道:「整個校園真的變安靜很多,很多課不是取消了,就是老師會給我們時間分享自己的心情。」他表示選舉期間看到許多同學積極討論社會議題。 談及大學生參與政治的重要性,華大的蓋碧.皮內達(Gaby Pineda)強調,大學生往往更關注教育福利等議題,與其他重視經濟利益的選民有所不同。「當我們的聲音和意見被聽到時,我們才能確保政府和執法機構遵循我們的道德與價值觀。」皮內達說道。 華大的蘇菲亞.卓克(Sofia Cheuk)則提及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應持續關心社會議題,並積極參與民主投票。來自舊金山州立大學的Arther(化名)則補充,每個世代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大學生主動參與、關心政治,國家才會與時俱進。 「以前學生可能需要跑很遠才能投票,但現在變得方便多了。」來自華大的賈雅・拉賈戈帕蘭(Jayalakshmi Rajagopalan)說道。而根據2017年華盛頓州皮爾斯縣投票箱影響的研究顯示,設置投票箱有助於提高選民的投票率,且縮短選民與最近投遞箱之間的距離,能顯著增加他們投票的可能性。
美國總統大選將至 華大民主行動籲學生參政
國際
第1797期
美國總統大選將至 華大民主行動籲學生參政
2024-10-24
【記者張博媛報導】美國總統大選將在11月5日舉行,華盛頓州在18日開啟為期18天的投票。為了提升學生民主參與以及總統大選投票率,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成立「2024年華盛頓大學民主參與行動計畫」,讓政治進入大學,在校園內舉行一系列民主宣傳活動。 美國總統大選與台灣選舉方式不同,須在投票前先辦理選民登記,並視各州規定,從10月開始投票。舉華盛頓州為例,華盛頓州在18日開始選舉人投票(註),接著在選舉日當天進行普選。「2024年華盛頓大學民主參與行動計畫」由華盛頓大學教職員、學生,以及社群組織「民主道格」(Democracy Dawgs)提出,致力於增進學生的民主參與。他們認為學生是被賦予權力的群體,卻在國會沒有發言權,因此視投票為表達意見管道。民主道格在選前於校園發放宣傳冊、提供工具包給教師於課堂宣傳,並在每週二與教務處合作舉辦講座。 註:美國採選舉人團制,先由美國各州公民將選票投給支持政黨,得票數較多的政黨將獲得該州總選票,即選出該州選舉人。最後選舉人在大選當天將選票投給代表自己政黨的總統候選人。 華盛頓大學生Saul(化名)認為,華盛頓大學的政治風氣濃厚,學生也多關注政治議題,校園環境言論開放。然而,多數同學並不曉得「2024年華盛頓大學民主參與行動計畫」。華盛頓大學生Ruby(化名)表示,自己先前並不清楚學校正在推行此計畫,在了解計畫後他指出,學生多忙於課業,很難騰出完整的時間參與學校講座。Ruby建議學校與時俱進,以更日常的方式宣傳活動,「例如以短片和貼文介紹候選人政見或相關議題,讓同學能使用零碎時間接觸,減少參與門檻,讓政治更融入日常生活。」他舉例。 即便多數學生並無參與計畫,他們仍對此保持正面態度,華盛頓大學生John(化名)說道:「自由的政治環境是華盛頓大學的核心價值之一,大家以開放的心態進行各種主題的討論。」Ruby則補充,學校推行計劃不僅僅是喊口號,也透過舉行活動,讓學生逐步瞭解並參與民主運作。不過他也指出,在學校進行政治活動仍存在隱憂,四月時,校方邀請共和黨員演講,正好遇上以巴衝突抗議,導致學生間肢體衝突,最終由警方介入平息,因此,舉辦活動前應仔細審視是否適合於校內舉行。 學生參與政治並投票是接受社會責任的象徵,John提到:「學生族群是掌握未來的一代,學生參與政治行動以及對政治感到熱情是件好事。」華盛頓大學的政治風氣開放,學生樂於參與民主活動,並討論不同政治議題,民主道格也期待短期內可以看見更多學生前往選民登記並投票。
美國種族入學政策恐違憲 公平與多元如何兼顧?
國際
第1795期
美國種族入學政策恐違憲 公平與多元如何兼顧?
2024-10-04
【記者花苡軒報導】美國學生公平錄取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以下簡稱SFFA)起訴美國海軍學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USNA)的種族入學政策違反憲法,於9月26日上午在法庭展開辯論,庭審預計持續7週左右。美國海軍學院招生辦事處回應,在庭審結束前將不予回覆任何立場。 美國平權行動(affirmative action)主要目的是保障社會上的弱勢族群如亞裔、非裔等在就業、入學能受到公平對待,允許大學在錄取學生時給予弱勢族裔特殊名額、評分優待等。SFFA於2014年提出,部分美國大學招生使用種族入學政策是不公平且違憲的,後續進行對大學的訴訟。2023年,SFFA起訴了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等美國名校的入學招生政策違憲,成功讓學校廢除種族招生政策。 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平權行動聯盟(Affirmative Action Coalition at UNC-CHAPEL HILL)主席克里斯蒂娜・黃(Christina Huang)表示,許多學校擔心遭受訴訟,因此取消了更多對特定族群的優待措施,如停止給予非裔學生獎學金及有色種族學生入學資源等等。「在我看來,取消種族入學政策的一年後,我們學校的非裔、美洲印地安族群學生比例下降許多。」他補充道。 就讀政治及社會系的亞裔美籍學生陳敬謙認為,平權行動對於美國的少數族裔入學是有益的。「我認為社經地位以及美國社會結構性的種族主義降低了在社會上普遍弱勢的亞裔及黑人學生的大學入學率。」他解釋,在美國歷史上,通常只有富有的白人能夠進入大學,因此平權行動多少改變了這樣的局面。陳敬謙補充,同樣被認定是弱勢族群,成長於加州矽谷,生活水平相對高的亞裔學生都有經濟能力接受高等教育,但當他到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時,觀察到黑人學生在總學生數中佔比較小。 預計前往美國留學,目前就讀會計系的黃同學(化名)表示,亞裔學生想進入美國大學就讀,入學條件已相較白人族群嚴苛。若是各大學取消種族入學政策,只會讓亞裔學生更難錄取美國大學。他期許未來美國大學能提出其他針對弱勢種族的多元入學審核措施,在追求種族平等之餘,也能顧及少數族群的權益。
【社論】以巴衝突何時休? 國際調停的無力和困局
校園
第1786期
【社論】以巴衝突何時休? 國際調停的無力和困局
2023-11-22
「為什麽世界抛棄了我們?」這是無數加薩難民們反復拷問國際社會的問題。10月7日,隨著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馬斯對以色列投逾5000枚火箭彈,及以色列不甘示弱對加薩地區採取報復行動,爆發了雙方近年來規模最大、死傷人數最多的衝突。持續近一個半月的以巴衝突,目前未有停火的跡象,死傷人數不斷攀升。聯合國多次針對衝突召開緊急會議,仍無法阻止衝突延燒;中國、美國等大國也無提供任何實質性的幫助。看似應穩定國際和平局勢的國際體系及國際社會,在關鍵時刻卻無法以第三方角色調停衝突。國際衝突發生時,聯合國是大家首先想到可以緩解衝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成立於二戰後的1945年,主要宗旨是維持世界和平。當以巴情勢日趨緊張之際,聯合國卻拿雙方沒輒。在聯合國的主要機構下,大會可以討論任何國際議題,唯所通過的決議只能作為建議,並無強制力。而重大議題如國際和平及安全問題,安理會則握有實權,可以做出強制性決議。聯合國組織架構的設計限縮了聯合國可以採取的實際行動,雖然聯合國對加薩人民表達高度關切,卻愛莫能助。爬梳聯合國安理會的運作,聯合國各會員國掌握的權力是不平等的。安理會掌握的權力過於重大,且只有少數國家在其中掌握話語權,其中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更具有一票否決權。在自身國家利益面前,常任理事國並不一定會從國際和平角度上考慮,公平地投票決議。從以巴衝突的情況來看,各國和以巴的外交及利益關係都會促使他們行使否決權,阻止聯合國採取行動,美國便是在考慮和以色列的關係下才投下反對及棄權票。即便聯合國安理會於15日終於達成決議「呼籲」以巴停火,還是將決議中字詞反復修改成各方都可接受的用詞。經過修改的決議,將決議中的「要求」修改成「呼籲」,失去了強制性,更失去了決議原本的意義。安理會的結構並無法充分反映出所有會員國的看法和國際期待的解決方式,制度的設計讓聯合國在調停以巴衝突時被束縛。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兩大霸權國家,中國及美國是很多人期待可以制約以巴的角色。不過截至目前,兩國沒有明確介入,因為以巴衝突牽動的背後勢力相當複雜。舉以色列來説,他們背後有強大的美國為他們撐腰。美國每年都會對以色列提供龐大的軍事援助預算,並和以色列有軍事武器交易。為了持續可以和以色列保持良好關係,即使以色列在國際上一直被其他會員國抗議侵犯巴勒斯坦領土,美國還是堅定支持以色列。身為世界霸權國家之一,美國必定得要擔負起領導的角色,以強硬的手法制裁以色列。例如,在俄烏戰爭發生的時候,美國雖沒有和俄羅斯有正面衝突,但對俄羅斯實施了經濟制裁,希望可以藉此讓俄羅斯停止侵犯。在面對以巴衝突的情況下,美國卻只是呼籲以色列立即停止侵犯人權,沒有實質作為,難免會讓國際不滿其過於偏頗地縱容以色列。另一世界霸權國家,中國亦未能於這次的衝突中扮演關鍵角色。中方僅以人道主義及國際法角度評論此次衝突,沒有選擇站在任何一方。中國和巴勒斯坦的關係交好,部分國際學者認為這是為了和美國抗衡,因此選擇站在巴勒斯坦一方。中東是中國想要「攻陷」的區域,調解中東關係是中國重要的手段。奈何以中國目前的能力,的確在協助緩解局勢方面能做的有限。中國在中東的權勢無法讓中東國家遵從中國的意見,中國目前在中東的影響力還遠不及早已在中東扎根的美國。以巴衝突目前仍處白熱化階段,無論是以色列或是巴勒斯坦,都明顯觸犯了國際法中的戰爭法及人道法,誰也不肯讓步。各國基於國家主權問題,無法插手干涉;考量和以巴的利益交易及關係,不便提出立場。以巴衝突每延續一天,就會造成更多平民無辜犧牲,甚至因為宗教信仰及民族主義的關係,牽動了其他信奉同樣宗教的國家及人民。若短期内無法看到好轉,只會激起這些極端組織的不滿,後果將不堪設想。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國際
第1785期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2023-11-15
【記者陳婕柔綜合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蒂姆.凱恩(Tim Kaine)與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參議員托德.楊(Todd Young)於7日發起廢除《高等教育法》的大學「傳承偏好」(legacy preference)招生制度,禁止大學招生時,將申請學生與校友或捐款人的關係納入考量,擠壓其他優秀青年入學的機會。 由於美國很多私立貴族學校需要外界捐款,故優先錄取子女成校方與校友建立關係的重要因素。 圖/依萬提供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介紹,「傳承偏好」招收制度在大學中已有近百年歷史,演變至今,政策已成為貴族學校招生的一項要素。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補充,在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禁止依據種族制度招生後,廢除「傳承偏好」制度也引發民眾爭議,政府便聽取民眾意見,推動終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的法案。托德在提案中指出,傳統招生限制其他背景且具有才華的學生入學,期望法案給予美國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 《富比士》雜誌指出,「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最早是由於擔心猶太人和亞洲學生數量佔據白人新教徒名額。 圖/取自Pexels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學生茱莉亞.歐(Julia OU)認同大學實行「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並表示「如果未來有錢我也會捐贈給學校以保障自己小孩就讀的機會。」他說明,由於美國教育階級差異很大,權貴家庭孩子從小就獲得許多學習資源,相比之下出身於中低收入戶且難以取得較好學習環境的學生本就會於大學招生時處於劣勢。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依萬.曾(Ivan Tseng)認為,儘管政府廢除「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仍無法避免校方採取不透明的規定來招生,「政策是否廢除只是政府在作秀,因為學校還是可以在個人經歷、性格上等無法客觀評量的地方選擇性地為學生加分。」他也提出,因政府其實無法完整得知各校招生入學的運作方式,制度廢除還是無法保證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廖元豪解釋,在美國大學自治體制下,錄取學生標準是大學的權利,政府若禁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恐有過度干預大學之嫌。他也強調,政府應把重點放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上,平衡各族群的教育機會、讓所有人在同個起跑線出發,才是真正為弱勢家庭學生考慮。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