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大學人】從甲組球員到亞錦翻譯 林子翔不一樣的棒球路
體育
第1789期
【大學人】從甲組球員到亞錦翻譯 林子翔不一樣的棒球路
焦點
2023-12-13
【記者胡王子行綜合報導】10日,臺北大巨蛋迎來萬人空巷的亞洲棒球錦標賽冠軍戰,由中華隊對上日本隊。在球員踏上紅土前的幾個小時,有一群人早在球場周遭忙進忙出,打理賽前的大小事,他們是台灣國際賽事不可或缺的隨隊翻譯,靠著流利的中、外文與大會溝通,讓選手無後顧之憂的備戰。比賽開始後,這群人再度現身,穿梭在裁判與教練之間,釐清先前的判決。林子翔在這些翻譯人員中的經歷特別不同,高中曾是甲組棒球員的他,最終靠著苦讀考上國立政治大學,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站上大巨蛋的紅土。 林子翔的三級棒球經歷分別為台南市立協進國小,台南市立崇明國中,國立嘉義高中,資歷十分完整。 圖/劉素安提供自小對棒球感興趣的林子翔,國小時參加了中華職棒統一獅隊舉辦的夏令營,並被當時台南市協進國小少棒隊的教練挖掘,就此開啟棒球之路,而他也努力鍛鍊,進入嘉義高中成為甲組球員。不過,林子翔看似順遂的棒球員旅程在高中時出現轉折。「自己的身材、爆發力都比其他選手都差了一截,高一就有轉換跑道的想法了。」林子翔說道。但轉換可不容易,從少棒隊到高中,林子翔已經有許多年沒有靜下心在書桌前唸書,再加上他就讀的嘉義高中體育班又是夜間部,白天時間都在練球,晚上也沒有辦法唸書,讓課業規劃增添不少難題。處境越艱難,林子翔越想挑戰。他先是脫離宿舍生活,在外租屋以便溫習;接著早上八點半晨練前的一到兩個小時他就會離開被窩唸書。日積月累下,林子翔逐漸跟上課程的腳步。他也沒有因讀書缺席訓練,甚至入選嘉義市代表隊,學測前四天還跟著球隊打聯賽。林子翔的媽媽劉素安分享當時兒子的生活:「子翔早上練球,下午洗個澡又要接著上課,甚至連假日都要比賽,常常連覺都睡不好,真的很辛苦。」除了身心靈的疲憊,朋友與師長的不理解也讓林子翔喘不過氣,「身處體育班,說出要唸好大學的目標顯得很格格不入,包含同學、老師都會感到不解或不抱期望,讓我的心態很不穩定。」林子翔回憶道。 林子翔鎮守二游防線,防守功力不俗,高一下便入選嘉義市代表隊。 圖/林子翔提供 更讓林子翔感到挫敗的是學測後意外落榜。「那時真的非常崩潰,很擔心變成一場空。」但林子翔並沒有喪志,反而利用學測後的空檔期準備多益並得到了900分的高分,分科測驗也一雪前恥成功考上政大創新國際學院。有趣的是,升上大學後的林子翔原先想隱藏棒球這項技能,「我有點害怕在這麼好的學校,大家會對我的體育班背景有刻板印象。」但最後仍敵不過對棒球的熱愛,再加上自己的經歷實在太過特別,「隱藏棒球」計畫在不久後就告吹了。升上大學後,林子翔認識了球員以外的重要角色——翻譯,「那時候棒協有招一批新的翻譯,政大很多人都投了履歷,我也去投了。」深厚的棒球底子再加上英文能力,讓林子翔成功入選,正式以翻譯身分開始不一樣的棒球人之路。從U-12的德國隊,U-18的澳洲隊,再到亞錦賽的中華隊,球員的經歷讓林子翔在比賽總能起到關鍵作用。比賽中需要協助教練爭取判決空間時,林子翔不會害怕傳達錯誤,「那個play發生的當下就大概知道自己等等要上去爭取什麼了。」而林子翔除了翻譯員身分,還多了「訓練員」的角色,在選手們練球時幫忙餵球、接球,「這次被換到中華隊,是因為他們想找一個可以幫忙練球的翻譯。」看到兒子走向不同的道路,母親也表示支持,「能看到他在喜歡的項目上做得開心,真的非常不錯,而且有著更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底子深厚的林子翔,上了大學在一般組的賽事中幾乎各個守備位置都能勝任,連登板投球都不成問題。 圖/林子翔提供對林子翔而言,轉換跑道不僅為自己帶來改變,也讓更多運動員看到不一樣的未來。「我想著,如果我能夠考上頂大,或許我就能告訴學弟、教練,原來選手也有這條路可以走。」林子翔說道,「後來有不認識的學弟聯絡我,很謝謝有這個經驗,讓他知道有更多不同的選擇。」林子翔高中時期的教練趙晉榮也非常贊同子弟兵的表現,「子翔的經驗對球隊的發展是很正向的,同時也能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給家長、球員做參考。」大半人生都被棒球盤踞,一直深愛著棒球的林子翔,在人生的重大交叉口,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棒球路。雖然不再是球員身分,但他仍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有很多人會說要是我不打球認真唸書,或許現在就不只政大了,但我覺得,哪怕當初沒有被教練挖掘,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我還是會跟棒球相遇。」 林子翔的升學經歷讓許多體育班學生看見了不一樣的可能,課業與球技兼顧的他也成為許多學弟的榜樣。 圖/林子翔提供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生活
第1772期
USR成果展推動靜活動 邀民眾瞭解多元議題
2022-11-23
【記者鄧芯怡台北報導】民眾認真地看著展板上的圖片與文字,透過導覽師生們熱情地分享,瞭解各大學的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簡稱USR)(註一)。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於19至2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展示USR成果,內容包含靜態成果展、主題演講、手作活動等。註一:教育部於2018年啟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引領國內大專校院投入社會責任的實踐工作,反身思考高等教育的本質和目標。 南臺科技大學的學生帶著他們的吉祥物到展場外進行宣傳,介紹他們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 圖/鄧芯怡攝「這次的博覽會採取虛實整合的方式,結合『動』與『靜』的活動,希望大家都可以有最佳體驗。」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總主持人蘇玉龍教授説明。博覽會推出線上直播,讓不能到場的民眾參與,也設置人氣投票獎,鼓勵各大學積極與民眾互動。為了贏得獎項,攤位使盡渾身解數吸引民眾投票,規劃遊戲、抽獎和體驗活動,場面非常熱鬧。 「大學築光・智滙永續」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博覽會吸引民眾前來觀展和瞭解各大學這五年的計畫成果。 圖/鄧芯怡攝USR計畫關注多元議題,其中文藻外語大學的 「溫暖白色巨塔的小螺絲釘-文藻國際志工共創就醫無障礙計畫」針對新住民提供就醫翻譯服務,組織學生志工為病人與外籍醫學生翻譯。文藻外大外語教學系學生蔡依蓉說:「很多人對於外籍移工的誤解,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移工們的英語口音,因此在溝通上才會產生問題。」他在計畫中學以致用,不僅成為醫生及病患的溝通橋梁,也精進自己專業。 文藻外語大學學生蔡依蓉正和觀展民眾解釋他參與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這五年的歷程和成果。 圖/鄧芯怡攝在「USR大地餐桌」環節中,民眾快樂地製作鬆餅,其使用的鬆餅粉由田董米製作而成,且特別取用碾製過程中產生的碎白米,避免資源浪費。田董米耕作過程沒有使用化肥、農藥,保護水鳥棲息環境,「新南田董米」團隊夥伴周雅淇説:「(水鳥)保育很燒錢,我們也需要很多的人力進行人工除草、施肥,和大學合作可以減輕負擔,也可以讓學生學習。」因此團隊與國立宜蘭大學合作,發展生態農業。 參加「USR大地餐桌」的民眾聽著導覽員的解説,攪拌鬆餅粉、鷄蛋和牛奶,體驗製作鬆餅。 圖/鄧芯怡攝觀展民眾鄭雅馨通過展覽瞭解平時沒注意到的社會議題,非常支持USR計畫。他補充,「USR計畫讓大學生可以培養同理心,而且在實際幫助社會的過程中,還可以精進技術。」協助爭取經費的立法委員吳思瑤表示,未來他會為USR計畫爭取更多補助,並簡化行政流程,讓USR計畫能長久實踐。博覽會則期盼USR計畫未來能推廣至各大學,讓大學和社會共同前行。 臺北醫學大學的展覽攤位上請老師帶領民眾認識中醫藥材,並進行簡單的中藥包包裹教學。 圖/鄧芯怡攝
SignLens翻譯手語 打造無障礙溝通環境
新知
第1771期
SignLens翻譯手語 打造無障礙溝通環境
2022-11-16
【記者何予綜合報導】現今手語辨識模型多以學習手語為目的,尚無法成為聽人(註一)與聽障間的溝通工具。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團隊開發「SignLens——手語語音辨識於混合實境應用」,透過智慧型眼鏡進行雙向辨識,提升溝通效率。此發明獲得第27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訊應用組第一名。註一:聾人稱聽覺正常的人為「聽人」。 語音辨識系統可以將語音即時轉換成文字,透過混合實境裝置可以同時看見對話框和實景,提供聽障使用者即時且具機動性的翻譯服務。 圖/SignLens團隊提供SignLens軟體包含語音辨識系統和手語辨識系統,能夠即時地將語音和手語轉換成文字,出現在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裝置的螢幕上。團隊透過MediaPipe(註二)建立手語辨識的學習模型,經由大量動態影像資料訓練過後,模型可以學習手部運動,辨識出手語動作對應的語意。註二:MediaPipe是一項機器學習模型,其中的手部姿態辨識功能,可以追蹤21個手部關鍵3D定位點在空間中的位置,進一步辨識手勢。 手語辨識系統可以將手語動作翻譯成文字,以對話框形式出現在穿戴式裝置Hololens的螢幕上。 圖/SignLens團隊提供團隊成員宋志謙說明,目前市面上正在開發的手語辨識模型,多以資源和使用人口較多的美國手語(American Sign Language,ASL)為主,而台灣尚未有具統一規格的手語資料庫和辨識系統。「資料集一直都是模型訓練最重要的、最核心的部分。」指導老師簡士鎰說明,面對詞彙資料搜集的困難,團隊初期聘請手語老師提供專業意見和指導,學習手語後自行錄製影片,更開發出「手語辨識資料集收錄平台」,讓使用者能自行錄製、上傳手語影片,補充給模型學習。此外,團隊成員曹子涵補充道,美國手語翻譯系統大多以網頁為主,需要依賴桌電或筆電的攝影機,而團隊結合MR技術,透過眼鏡內建的攝影機進行拍攝、辨識,使SignLens更具機動性和即時性。台灣手語翻譯協會理事長魏如君樂見其成地說:「只要是能夠幫忙溝通的工具都是好的。」然而,他也建議,手語解讀速度和詞彙量應再提升,才能夠實際發揮作用。台灣手語翻譯量能缺乏,政府不提供金融開戶等私人場合公費申請翻譯服務,因此團隊開發產品時以金融服務場景為出發。團隊成員朱芷伶說明,「我們傾向以訂閱制的方式,將軟硬體整套一包租借給銀行。如果是有哪些專業詞語的手語資料想要增加,或者是系統需要改進,就可以馬上反饋給他們。」團隊也希望能夠利用平台蒐集到更多手語資料,擴展使用情境。 台灣目前沒有提供一個泛化且有固定規格的手語資料庫,為解決詞彙資料搜集困難,團隊開發出手語辨識資料集收錄平台,讓使用者能自行錄製、上傳手語影片,補充給模型學習。 圖/SignLens團隊提供 
「醫起嗡嗡嗡」維基醫學翻譯 盼醫學生齊出力
生活
第1602期
「醫起嗡嗡嗡」維基醫學翻譯 盼醫學生齊出力
焦點
2015-10-02
  參與維基醫學翻譯專案的部分志工合照。 圖/翻攝自SciMu科學募資平台【記者鄭晏欣綜合報導】你是否遇過看完醫生卻聽不懂醫學專有名詞,上網查詢又只看到艱澀的英語解釋的窘境?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台灣一群擁有醫學相關背景的熱血在學生及畢業生,與熟悉維基百科編輯的人員合作,共同發起「維基醫學翻譯專案」,自願將維基百科上的原文醫學條目翻譯成繁體中文。為了招募新血加入,他們在「SciMu科學募資平台」發起「醫起嗡嗡嗡」專案,計劃前進校園舉辦講座。西元2014年,期盼提升中文醫學知識質量的一群「醫學人」和「維基人」,成立了「醫藥保健專題小組」。因緣際會下,他們發現一位加拿大醫師詹姆士‧赫里曼(James Heilman)於2012年時曾推行「國際醫學條目翻譯計畫」,計劃將他所編寫的1000個維基英語醫學條目,翻譯成各國語言。他們決定參與此計畫,並在台發起「維基醫學翻譯專案」,運用一週一小時的時間討論、翻譯醫學條目。馬偕學校財團法人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學生黃彥璋表示,自己的父母在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後,時常喜歡分享網路流傳的健康知識,卻無從得知其正確性。他希望能發揮自己的醫學專業,提供民眾查證的資源。他說:「我覺得建立起一個公開、方便瀏覽又正確的資訊平台是一件重要的事,維基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今年加入翻譯專案的慈濟大學醫學系學生黃瑞霖表示,自國中開始,他就試著自己編譯維基百科上的條目,從一開始的改錯字和標點符號,到現今加入翻譯專案貫徹所學。「以前編譯維基時常是單打獨鬥。但在進行這個專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在網路上一起討論,互相糾正或檢查,也確保條目的正確性。」募資專案負責人黃馨弘說:「能夠和一群熱血的人,無償地做出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留下來給更多的人使用,是我最大的收穫。」維基醫學翻譯專案的翻譯流程大致分為三部分。首先,由每週的自願者選擇並統整英文原稿及現存中文文本,請成員們共筆翻譯,再由負責檢查的成員審核完成的翻譯內容。最後,熟悉維基編譯介面的志工會負責上架。團隊合作可確保翻譯內容的正確性,每週固定更新上架也讓網路上的醫學知識更加完整。負責人黃馨弘說:「多數加入翻譯的志工都認為提升維基醫學條目的品質,有助於醫學知識的普及,如同衛教工作一般重要。」在他們翻譯、整理的過程中,醫學相關知識和技術也同時不斷的在更迭、成長。因此他們發起募資,希望能招募新成員、擴大編寫團隊。募集到的經費主要將支持前往各校的演講費用,預計於10月20日截止。負責人黃馨弘表示目前募資演講活動鎖定在醫學生,但也希望能把他們正在維基平台上做醫學條目品質提升這件事情,傳達給更多領域的人知道。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