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雲科大重塑稻草綁紮傳統 藝術靈感活化大埤酸菜季
生活
第1790期
雲科大重塑稻草綁紮傳統 藝術靈感活化大埤酸菜季
2023-12-20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2023雲林縣大埤鄉稻草酸菜季於16、17日熱鬧登場,市集活動結合當地的酸菜特產,首度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以下簡稱雲科大視傳系)創新在地稻穗循環再利用的傳統,製作稻草小小兵裝置藝術裝點廊道,為活動現場增添活潑特色。 活動在交流道底下空曠腹地舉辦,擺放經挑選造型獨特的稻草裝置藝術,展示的廊道可容納約15個作品。 圖/吳玟錡攝大埤鄉是全台稻米與酸菜產量之冠。有別於傳統農村直接焚燒稻梗,三結社區居民收割稻米後,會將剩下的稻梗製作成動物、生肖藝術品佈置村落。這次雲科大學生承接社區傳統,運用點線面造形概念,逐步完成稻草裝運、綁紮、塑形與噴漆上色,還融合藍染技術,增添作品層次感。 趙飛帆期待明年打造大埤鄉聖誕村,預計裝飾有稻草聖誕老公公、麋鹿、聖誕樹等,呈現稻草藝術作品的多樣性。 圖/趙飛帆提供「在學校都是用電腦設計,很珍惜能有跨媒材應用結合傳統技藝的實作經驗。」雲科大視傳系大四學生王虹翔是宜蘭人,他第一次到大埤鄉時,對高聳的稻穗、乾燥的土壤印象深刻,多雨的宜蘭讓稻草無法曬乾做成藝術品。與家鄉不同的稻田環境,讓他更深刻體會綁紮技藝的珍貴。 藝術廊道透過鏡射視覺原理,打造無限延伸的抽象幾何稻田,裝置融入LED燈光設計,營造夜晚浪漫光影,展現大埤鄉設計質感。 圖/趙飛帆提供雲科大視傳系助理教授趙飛帆表示,「稻草綁紮技藝有難度,裝置要紮得非常緊才不會因為小鳥啄食而崩解。」而三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迺勛也補充,稻草是含鹼天然媒材,不常接觸可能會皮膚過敏及發癢,學生忍耐不適、用心完成作品,令他十分感動。皆凸顯要在短時間學好頗為困難。而大學生源自生活的有趣靈感讓居民驚豔。其中,學生王家珉用紙碗結合稻草,做出小小兵穿比基尼的幽默造型,「大家平常壓力很大,希望做出讓人會心一笑的作品。」他開心表達,這是畢業前留下最美好的紀念,在地居民和學生互相學習是寶貴的收穫。黃迺勛也同意,由於三結社區人口結構老化,「早期在這裡很活躍的人都已步入高齡,更難推動社區發展。」他提到,期待在地稻草綁紮技藝、酸菜醃製工法,能透過活動推廣,代代傳承。 民眾套上塑膠鞋套,踩進鋪滿一層層芥菜的黑色桶子,左腳和右腳交替踩踏,有節奏感地讓鹽分滲入芥菜軟化組織。 圖/吳玟錡攝「平常走在大埤鄉路上沒有人賣酸菜,產季農民要透過活動才能接觸更多客人。」在地民眾王如璇分享,活動能建立農民與外地遊客的連結,未來如果民眾想要訂購,就可以直接跟農民聯絡,藉由遊客間互相推薦,造就大埤成為酸菜故鄉好口碑。 採收的芥菜大小不一,農民先將整朵芥菜分成所需的等份,再放進桶子裡逐層堆疊,讓民眾進行醃製酸菜的體驗。 圖/吳玟錡攝「我們是生產第一線,廠商會收購農產再包裝提高售價。」黃迺勛說明,全國九成的酸菜幾乎從大埤賣出,但很可惜農民並沒有品牌包裝概念。趙飛帆也強調,此次稻草酸菜季與大學合作導入設計思維,以包裝和品牌化區別以往單純販售農產品,地方產業才能永續發展,循環經濟結合文創運用,讓更多人看到大埤鄉的在地特色。
人工智慧標示視網膜血管 助醫師及早辨識眼部病變
新知
第1786期
人工智慧標示視網膜血管 助醫師及早辨識眼部病變
焦點
2023-11-22
【記者張雅媜綜合報導】視網膜上的微血管能透露出眼部病變的徵兆。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特聘教授陳錫釗研究團隊研發出「人工智慧辨識視網膜血管影像與重建方法」,以AI人工智慧協助眼科醫生判斷血管位置及狀態,榮獲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金牌。過往醫師欲取得視網膜血管造影,須先使用紅外線眼底照相機拍攝影像後,人工標誌出血管的位置、形狀,並加以判斷,此過程費時費力。陳錫釗說:「醫師檢視大量的影像內容,可能因眼睛疲勞而降低判斷準確度。」於是研究團隊開發辨識系統,利用AI人工智慧自動標示出血管型態、位置,減輕醫師治療負擔。雲科大視網膜血管影像重建系統選用目前最新的Sine型網域全卷積神經網路作為AI訓練模型,經測試,其訓練所需時間相較於傳統常見之U型模型短,且可達近97%的準確率。陳錫釗表示,U型模型的做法是透過將影像解析度分階段降低,以數個層次分析不同的影像元素;而Sine則是採取先增加、再降低解析度,透過雙向轉換並減少分析層次數量,以達到縮短訓練時間,並有高度準確率的效果。 Sine型網域全卷積神經網路模型訓練時,影像解析度會先向上增加、再向下減少,以增強學習效果。 圖/藍聖翔提供訓練AI模型需要投餵大量的影像資料。研究團隊因應醫療使用需求,故選用經專業醫師繪製並認證的血管影像,惟從國際公開資料庫取得的數據不足以應付訓練需求,故團隊需再將原有影像分割出5000筆以上的資料來訓練模型。團隊學生藍聖翔說明:「我們將圖像左右翻轉、上下顛倒或隨機旋轉後進行局部切割,以增加訓練資料量。」 以人工智慧辨識視網膜血管影像與重建方法產生之視網膜血管造影,由左至右為原影像、灰階影像、AI預測影像。 圖/藍聖翔提供完成訓練的系統可供一般電腦伺服器使用,讓醫療院所不需特意升級硬體,直接把眼底攝像照輸入電腦系統,便得到完成標記的血管造影。眼科醫師沈仁翔認為此技術可以先在內科或家醫科診所推廣,他說:「視網膜血管是大腦的延伸,若一般診所可透過此系統觀察出眼中風等疾病徵兆,可減少病患錯失醫治良機的狀況發生。」長庚醫院眼科部教授賴旗俊則表示,系統雖然對資料整理、降低勞力需求有幫助,但以目前的法律制度及AI的發展程度而言,醫師仍難以完全信任系統,他說道:「AI若判斷錯誤而導致誤診,醫師要為其負責,因此我們還是會比較傾向自己判斷。」
讓AI決定午餐!雲科大創個人化美食推薦系統
新知
第1773期
讓AI決定午餐!雲科大創個人化美食推薦系統
2022-12-01
【記者張倩怡綜合報導】不論是平時午餐要吃什麼,或是出外旅行該品嘗哪些美食,皆為不少人的煩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學生團隊研發「基於生成對抗網路之適地性美食推薦系統」,能夠按照使用者的所在地、用餐時間、預算等條件,個人化地推薦適合的美食。此發明獲得「2022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金牌。台灣餐廳選擇眾多,路邊攤、小吃或老店琳琅滿目,但現有的美食推薦程式,大多依靠用戶的瀏覽記錄、搜索關鍵字等資訊,而新用戶卻會因無歷史記錄,導致系統無法進行推薦。團隊成員賴睿涵表示,當今的系統時常因資料缺漏而無法進行客製化推薦,「因為傳統演算法是找跟你相似的使用者來推薦給你,可是使用者不可能每一個商品都有瀏覽過。」團隊以美食二選一的小遊戲收集使用者喜好,再利用生成對抗網路(註)讓AI自主學習,並生成虛擬數據比對真實樣本,透過重複訓練使AI生成的結果盡可能接近使用者喜好,「我們給它資料集去學習,然後進而去產生出那些我們希望它產生出來的資料。」團隊成員詹宜諠補充。當完成訓練後,不論有無歷史記錄,使用者只需直接輸入個人條件,如性別、年齡、預算等資料,AI就可以按所在地直接進行個人化推薦。註:生成對抗網路屬於機器自主學習的技術,由鑑別網路與生成網路組成。生成網路會隨機取樣並模仿真實數據產生樣本,盡可能地欺騙鑑別網路;鑑別網路則為真實的樣本,需從真實樣本中盡可能分辨生成網路所產生的虛擬數據。生成對抗網路透過兩者相互對抗產生結果。除了以二選一小遊戲收集數據作訓練,團隊也計劃透過使用者的回饋,回報最終選擇的餐廳以及推薦結果是否實用。賴睿涵表示,若系統產品化後和店家合作,店家可以選擇付費獲得分析後的使用者數據,「例如喜歡這家店的可能有80%是女性,然後20%是男性。」他進一步說明,店家可以藉此了解自身的客群,並制定針對性的營銷策略,使此系統能實現商業化。經營美食帳號的沈采蓁表示,自己找餐廳時不曾使用美食推薦程式,而是參考社交平台推薦的美食帳號,並上網搜尋店家的介紹和評論,每次都需經許多步驟。因此,他相當認同系統的實用性,也建議團隊可加入更多的考量細節,「例如喜歡吃麵食、不吃辣、吃素等來強化搜索結果,同時進行更精確的系統推薦。」
無線電量測即察心律異常 把握就醫黃金時間
新知
第1771期
無線電量測即察心律異常 把握就醫黃金時間
2022-11-16
【記者江昇綜合報導】心臟疾病在發病前無明顯病徵,若患者無法在第一時間發覺異常,可能會因延誤就醫而面臨生命危險。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生團隊研發「基於近場感測之非接觸式動脈訊號量測系統」,以無線電波偵測心律,盼能即時發現異常,降低憾事發生的機率。該技術榮獲2022年雲創盃智慧生活創新應用競賽最佳技術獎。系統為一手掌大小的方盒,平時藉由吊帶垂掛在使用者胸前,並利用天線發射無線電波測量心律。電波穿透人體體表後,會以近場感測(註一)方式偵測主動脈的脈動,再將收集到的數據透過藍芽傳送到行動裝置中,分析心律異常指數。當患者的心律出現異常時,系統會立刻發出警示,自動向預設對象傳送訊息,如監護人、醫院、照顧機構等。註一:透過電波訊號,在不接觸的前提下偵測目標物脈動的方式,即稱為近場感測(Near-field sensing)。傳統使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註二)的心律量測系統,是以可見光偵測微血管的脈動,量測心律變化。然而,團隊指導老師張家宏認為該方式存在不少缺點,「它比較容易受到外界光線、雜訊的干擾,最大的缺點是必須跟皮膚做接觸。」團隊成員戴琦森則提到,「市面上沒有產品能量測主動脈、頸動脈這些更深層的血管。」因此,團隊改以無線電波取代可見光,無需接觸體表,即可直接偵測深層動脈的活動,並收集到更為準確的心律數據。註二:量測心律的方式分為心電描記術(Electrocardiography, ECG)與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Photoplethysmography, PPG)兩種,心電圖屬於前者,智能手錶等行動裝置屬於後者。畢業於馬偕醫學院的馮鈺婷表示,這是他首次聽聞有不需接觸體表的心律量測系統,因此他對於系統的準確性抱持疑慮,「要怎麼確定數值是來自你的實驗體?」他也認為,每個人的心跳頻率並不相同,應該要明確定義何謂心律異常。對此,戴琦森回應,系統會參考其他病例,以大數據判斷心律異常與否。他也進一步補充,團隊曾將檢測結果與專業醫療設備做比對,「測下來結果是差不多的,基本上直接給醫院用也沒問題。」戴琦森說明,目前系統雖以量測主動脈脈搏為主,但各類生理資訊的量測原理其實大同小異,只要持續開發運算程式,未來有望一併偵測如血壓、呼吸、動脈硬化等資訊。張家宏也期盼,系統的應用範圍能更加廣泛,並實際被各大醫院、照顧機構所使用,避免病患延誤就醫的情況發生。
雲科大造交通安全裝置 雷射警示破解行車死角
新知
第1757期
雲科大造交通安全裝置 雷射警示破解行車死角
2021-11-17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社會上的車禍事件往往怵目驚心,其中大型車「視線死角」和「內輪差」造成的事故尤其嚴重且數量多。行政院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數據顯示,在民國109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中,「大型車案件導致死亡」人數高達405人。為此,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彭立勛帶領碩士生林愛詠研發「交通安全距離裝置」,獲得2021第十五屆波蘭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金牌。此裝置可主動標示路上的危險區域,並及時提醒駕駛人,以保障其行車安全。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副教授彭立勛,帶領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創意生活設計系碩士生林愛詠,研發「交通安全距離裝置」。 圖/彭立勛提供研究團隊提到,裝置靈感源自商標投影機與雷射筆,故此裝置使用「區域劃分警示雷射」,投放區域型的警示網。駕駛可將裝置固定於車體,啟動時便會向車體附近投射警示網,確保周邊行人和車輛的安全。林愛詠說明,警示網的安全距離會根據車型大小而設定,最遠可投射7.5公尺。 警示網的安全距離根據車型的大小設定,各向左右兩邊後視鏡的側邊投射扇形,並向後方投射一個三角形方式警示網的範圍。 圖/彭立勛提供此外,裝置為了讓駕駛視野的兩側死角畫面更為清晰,設有高像素的感光耦合元件。林愛詠解釋道:「裝置能看到比人眼更佳的畫面,在靈敏度和解析度上,有更優質的成效。」他補充,感光耦合元件中的畫面,會即時傳回到駕駛的螢幕上,除了增強行車安全性,更能夠全程錄影。相較於傳統的警示器較為被動,此裝置更為主動地標示行車時的危險區域,彭立勛強調,「裝置能依據天色的狀況改變警示的光線,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醒,用意在全時段及全路段保護用路人的安全。」他表示,此創新也可應用於建築及施工工程,作為施工及工程上的警示,例如在進行炸藥爆破時,可預先使用雷射光束,標示出爆炸可能波及的範圍,警示現場的人員應遠離危險區域。 裝置能依據天色的狀況改變警示的光線,達到最大程度的提醒,在全時段及全路段保護用路人的安全。 圖/彭立勛提供臺灣警察專科學校交通管理科副教授王銘亨說明,大多數車輛只有安裝影像監視系統,死角處並無自動警示系統,且駕駛人容易忽略影像的內容,通常發現時已來不及。他建議,「此裝置若能依所測得相對的距離,由系統設定採取警示或自動煞車等功能,應可大幅提升該設備的實用價值。」彭立勛認為,裝置未來可以安裝在小型車、機車等交通工具,或是為其他具有危險性的工程機具客製化設計及應用,作普及化發展,打造更全面的安全環境。他說:「希望能夠和有這項需求的汽車廠商合作,並進行改良,將裝置安裝在出廠的汽車上。」團隊期望裝置讓汽車駕駛人提早注意到危險,避免意外發生,及時保持安全距離。
火警處理延宕 雲科大生控防災措施未完善
校園
第1742期
火警處理延宕 雲科大生控防災措施未完善
2020-12-31
【記者吳冠伶綜合報導】民國109年12月25日凌晨3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三館驚傳火警。雖火勢隨即遭撲滅並無人員傷亡,然而,雲科大學生會事後指控,學生發現警報鈴響即通報警衛室,校方卻未即時到場處理、疏散館內師生。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三館共有五層樓,主要由數位媒體設計系與創意生活設計系使用。據現場學生表示,由於設計學院學生常在半夜趕工,事發當下館內仍有若干名大學部、研究所師生。 圖/楊皓翔提供在場學生、雲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李郁妍表示,起初聽到警報以為是誤觸,然而各樓層鈴聲陸續響起,他和同學察覺有異,便決定通報警衛室。直至走廊煙霧瀰漫,傳出陣陣異味,他們才確定是館內電梯起火,並立即逃生、撥打119。然而根據雲科大學生會12月26日於臉書(Facebook)公布之調查結果,學生凌晨3時即告知駐警隊火災警報響起,直至3時19分校方卻仍未通報消防隊。此外,雲科大學生會長、應用外語系學生黃昱瑋指出,從學生通知警衛室到逃生,歷時約20分鐘,這段期間駐警隊不僅未同步撥打119,還來回警衛室拿取滅火器,以致延誤救災時間。「但系館裡都應該有滅火器。」對於校方發現電梯起火後的處置順序,黃昱瑋表示相當不解。 火警隔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生會於臉書(Facebook)發文,質疑校方未在第一時間處理火勢。 圖/雲科大學生會提供事後,雲科大學生會向總務處詢問是否有校園發生火警的標準作業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OP),並希望改善相關措施,校方卻遲遲未正面回應。除質疑校方無立即到場處理,學生亦不滿駐警隊未確實執行疏散。在場學生、雲科大數位媒體設計系廖咨羽表示,當時教室內仍有一名學生在休息,所幸他們即時將該生叫醒並逃離現場,才不致發生憾事。廖咨羽事後氣憤地表示,警衛已在一樓起火點滅火,卻無上樓關心、疏散其他師生。針對學生種種指控,雲科大秘書室公共關係組員黃志騰回應,學校仍在和消防局、警察局調查確切時間點,倘若發現有人員疏失,將會究責處理。 起火點位於設計三館一樓的電梯,火災當下在場學生李郁妍指出,事發時疑似聞到有毒氣味。 圖/黃昱瑋提供另一方面,黃昱瑋也發現,警報聲響僅能對大樓內部發出提醒,並無連通警衛室,當半夜發生危險時,外界恐無法即時發現並前往協助。然而,當學生會向總務處提出希望將校內各處火災警報器與警衛室連動,卻遭打回票。黃昱瑋說:「學校講說沒有位置、沒有空間(加裝),我覺得這不是理由。」他無奈地表示,雲科大校地大,更需有相關安全維護措施。然而,針對設計三館警報器未與警衛室連線一事,雲科大秘書處詢問總務處後,該處卻給出與學生詢問時不一致的回覆。黃志騰轉述總務處說法,指出雲科大校內火警系統採雙軌並行,第一軌為事發現場大樓的授信總機發出警報,第二軌即連線駐警隊,然而事發當天系統廠商正在進行軟體升級,故駐警隊警報未響。目前,雲科大校方與學生仍在釐清相關疑點,但黃昱瑋認為校方態度消極,「一直處在被動狀態。」他表示,學生會將持續追蹤此案,也將請議員協助調出監視器資料,並督促校方確實擬定標準作業程序。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半夜驚傳火警,引發校安疑慮,校方也表示將釐清事件細節,若有疏失後續將課責處理。 圖/楊皓翔提供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校園
第1741期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焦點
2020-12-24
【記者徐宇昕綜合報導】數百位民眾揮舞彩虹旗,齊聲高喊「性別平等,在雲林!」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19日在雲林縣斗六人文公園登場,吸引約600人走上街頭。活動規模雖遠不及今年台北13萬人、高雄4萬人參加的同志遊行,但它僅由四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主辦,並為雲林立下推廣性別議題的新里程碑。 彩虹遊行首度在雲林舉辦,吸引數百人走上街頭,揮舞相關標語和旗幟響應。 圖/徐宇昕攝「來到雲林以後,覺得好像都沒有相關的議題,所以想說來試一次。」遊行總召、雲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高仲寧指出,截至9月30日,全國有4725對同志情侶登記結婚,而雲林縣僅47對,只佔約1%,顯示同志文化在雲林較不盛行,權益也易受忽視,「我們就在這裡辦遊行,讓雲林人看到雲林也有這些團體(LGBTQ+)。」他表示。遊行主辦團隊由四位修習「政治哲學與實踐」通識課程的學生組成,籌備時間不到兩個月。高仲寧談到,儘管招募志工,人力仍相當不足,且為了申請路權,他曾多次往返警察局。遊行路線全長約五公里,雖曾遭質疑路線過長,然而為觸及更多雲林民眾,高仲寧仍堅持遊行路線需延伸至雲林市區。 雲林彩虹遊行有18個團體報名參與,遊行行列走上斗六市區,讓更多市民看見,增加影響力。 圖/徐宇昕攝課程教授簡端良分享,遊行原為課堂分組作業,他提議於校內舉行,但學生卻希望擴大規模,在市區舉行讓更多人參與,「他們覺得如果要做就把他做好、做大,讓大家都看到。」簡端良強調,遊行皆為學生主導籌備,他僅幫忙找尋資源並提供諮詢。 雲林彩虹遊行以斗六人文公園為起點和終點,民眾攜帶彩虹旗在公園集合等待出發。 圖/徐宇昕攝參與民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學生呂志航喜悅地說:「雲林是第一屆遊行,在地學生一定要來支持一下!」然而,此次遊行雖有18組團體報名、其中共有四組學生組織,卻沒有任何雲林的大專院校學生組織參與。甚至當遊行消息發佈,在大學生匿名社群網站狄卡(Dcard)的虎尾科大校板中更出現歧視言論。對此,呂志航表示,虎尾科大校風較保守,而同校電機工程系學生郭奕辰進一步補充,校內男女比例懸殊,在大多為異性戀男性的環境中,性別議題少被討論,同志也難在生活中找到同溫層,更遑論出櫃。郭奕辰認為,性別社團有助於推廣性別平權議題,但他也坦言,他並不希望學校成立同志相關社團,「因為我認為以我校的水準,同志社團很容易成為攻擊、霸凌的對象,這是我們不樂見的。」 遊行從下午兩點於斗六人文公園出發,結束後民眾回到公園參加閉幕式。 圖/徐宇昕攝對於性別議題在雲林各大學推動的困境,參與民眾、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學生林右崇則認為遊行能成為轉捩點,「這個地方如果沒有人點燃火種,也不會有後續的推波助瀾。」他談到,遊行可提升學生團體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度,進而在學校舉辦活動、推廣性別平等,甚至成立相關社團。簡端良也肯定,由學生自發性推廣,更能在校園中獲得回響。雲林首屆彩虹遊行被視作一大突破,主辦團隊盼未來能接續舉辦。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當天也到場支持,他認為,雲林彩虹遊行打破城鄉差異的籓籬,象徵台灣的同志人權倡議不再滯留於大都會區域,「年輕學生勇於站出來主導舉辦,更能突顯性平教育向下紮根的成就,未來的世代本將會由年輕人帶領發展。」 台灣同志平權推動者祁家威也到場支持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全程攜帶彩虹旗。 圖/徐宇昕攝 
自製飛機「擲」飛天際 雲科大生推廣工程領域學習
生活
第1738期
自製飛機「擲」飛天際 雲科大生推廣工程領域學習
2020-12-03
【記者駱芷萱雲林報導】參賽者們參考無動力手擲飛機製作說明書,再依自身工程知識反覆試驗,在「瘋狂工程師」團隊協助下成功打造出一架架飛機。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瘋狂工程師」籌辦的「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如今邁入第四屆,11月28日在雲科大雲夢湖畔進行,邀請全台高中以及雲科大學生齊來參與競賽。 第四屆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在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盛大舉辦,吸引國內高中對工程有興趣的學生前來參與。 圖/駱芷萱攝「瘋狂工程師」團隊提供參賽者巴爾紗木、美工刀、砂紙等材料製作手擲飛機。比賽開始,主持人先引導參賽者簡單介紹創作理念,透過輕鬆互動緩和參賽者們緊張的心情。參賽者需在30秒內投擲飛機,他們等待「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用盡全力往雲夢湖方向擲出。工作團隊則在湖的側邊利用湖面上的浮球測量飛機落點距離,再透過傳聲器回報成績。飛機飛向雲夢湖後降落湖中,這時工作團隊需划動船隻到落點,將飛機撈起送回岸上。 「瘋狂工程師」團隊划動創辦人蔡承哲四年前親手製作的木船,將降落湖中的飛機撈起送上岸。 圖/駱芷萱攝活動進行時發生小意外,平台上參賽者在踏出第一步、準備投擲飛機時,玻璃地板突然「嗒!」一聲破裂成一個窟窿。主持人臨危不亂,從容自若地指揮參賽者站到安全的地方,自己站上凹陷處,避免意外發生。今年比賽活動總召張文睿滿意團隊成員在活動中主動幫忙,不論是比賽中的突發狀況或結束清場,隊員們都自動自發地完成,強大的團隊支撐活動順利進行。雲科大工程科技菁英班畢業學生、「瘋狂工程師」創辦人蔡承哲說明,比賽道具從測量距離的浮球、湖中平台到船隻,都是他與隊友親手製作,「那時候一下課就去做那艘船,沿用到今天已經有四年了。」比賽執行方式也經過精心研究,他們利用空拍圖計算浮球距離,甚至通宵在操場試丟飛機,蔡承哲的同學、活動創辦人之一余沛涵表示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瘋狂工程師」。「瘋狂工程師」團隊最初為系學會,後來成為工程系專屬的特色團隊。蔡承哲就學期間想設計可以傳承、具代表性的活動,因此創辦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他分享道:「那時候我有個很crazy(瘋狂)的想法,就跑去跟教務長說:『我想要幹一件大事,你要幹嗎?』,就這樣創立了這個全國性的比賽。」競賽主要對象為雲林縣的高中生,他說明雲林屬於偏鄉,「希望把資源放在這裡,讓學生在自己的家鄉就可以感受到全國性的比賽。」另外,比賽得到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劃贊助,因此學生無須承擔經費壓力。 無動力手擲飛機競賽圓滿結束,全靠「瘋狂工程師」團隊之間的合作與隊員們自動自發的工作態度。 圖/駱芷萱攝余沛涵此次回校觀賽,他非常欣慰學弟妹願意傳承活動。回想起第一屆籌辦活動的點滴,當時他騎機車跑遍雲林各所高中宣傳活動,「現在一開放報名就爆滿,學弟妹今年在宣傳和主視覺都做得很好。」今年參與的高中生個個有備而來,雲林縣私立揚子高級中學學生康茗菘和陳谹菲製作飛機「我們的飛機是我們的」,投擲出58公尺的亮眼成績,獲得高中組第一名。去年曾參賽的他們認為活動非常好玩,明年還想來參加,康茗菘說道:「很感謝主辦單位舉辦這場比賽,讓我們有機會得名。」為鼓勵學生實作,「瘋狂工程師」團隊舉辦此比賽,希望學生跳脫課本知識,突破自己的極限。團隊成員林品翰解釋道:「我們最主要是提供建議,說不定他們會比我們更有創意。」張文睿表示,此比賽將會延續,日後也可能根據系所教授專業設計新的比賽。團隊秉持「利用最少元素創造最大價值」理念,盼能訓練學生在有限資源下發揮創意,探索工程的不同面向。
補貨下架 自動系統解無人店需求
新知
第1718期
補貨下架 自動系統解無人店需求
2019-12-18
【記者蔡淳宇綜合報導】隨科技日新月異,近年國內外掀起無人商店風潮。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組成的團隊,在該系副教授張祥傑與該校前瞻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鄭秦亦指導下,研發「自動補貨下架系統」。該裝置可透過光電感測器自動補充架上商品,並定時掃描商品QR Code以下架過期產品,盼改善無人超商仍需人力的缺陷。 超商店員補貨示意圖。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團隊研發的「自動補貨下架系統」包含自動補貨與下架過期品功能。 圖/蔡淳宇攝團隊學生黃丞助解釋,此系統於早晚定時掃描商品QR Code,而該QR Code是團隊因應系統所設計,能提供判別產品過期與否之依據,並將過期產品下架。「除自動檢測外,店員也可直接透過觸控面板,啟動檢查程序,使產品下架的檢查時間更彈性。」黃丞助補充說,此功能不僅可避免消費者買到過期商品,也能降低店員檢查時的人為疏失。 「自動補貨下架系統」之裝置照片。當該系統判斷商品過期,便會自動將其下架。 圖/馮郁愷提供如同超商販售飲料的排列方式,此裝置將商品以隔板區隔,形成四列軌道,團隊學生馮郁愷說明,隔板上裝有光電感測器,能偵測架上商品數量是否充足。當品項數量足夠時,感測器便可接收到訊號,反之則無法,「這個時候系統就會自動從倉庫補貨。」馮郁愷說。此作品於「2019第五屆香港創新科技國際發明展暨發明競賽」獲金牌。為了讓產品能順利向前移動,團隊多次調整與修改商品架,馮郁愷也提到,系統判讀QR Code的環節十分不易,「機器就是讀不懂QR Code產生的數字意義,因此無法知道商品是否過期。」他無奈地說。經反覆嘗試,才終於成功使商品順利自動補貨與下架過期品。現今國內無人商店多採自助結帳,但補貨與下架過期品仍需以人力操作,因此團隊研發該系統,期望讓商店更接近無人化。馮郁愷提及,過去幾年他深受無人商店熱潮影響,當時便告訴自己,若有機會一定要嘗試研發相關裝置,他說:「我一直在等待實踐的機會。」並表示很高興能達成當初的目標。但他也坦言,此研發仍有許多可精進之處,如何實際應用於無人商店更是一大課題。團隊期盼未來能將大數據的資料統計導入,使之不再限於補貨與下架功能,更能讓廠商直觀地從中了解各商店的熱銷產品,以便在進貨與補貨時,自動分析與調整貨品數量。超商店員吳昭穎則認為,由於便利商店員工要處理的業務龐雜,該系統的自動補貨與下架功能確實可減輕店員負擔,然而他指出,每間商店的空間構造與陳設商品的方式皆不同,因此仍需考量該系統是否符合商店本身的空間配置。
AR導航裝置指引失智者尋物 盼減患者恐慌
新知
第1717期
AR導航裝置指引失智者尋物 盼減患者恐慌
2019-12-12
【記者何昀儒綜合報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副教授何前程,指導該系碩士班學生團隊研發「應用於失智症早期患者的室內外擴增實境路徑導航與提醒便條輔具」。該裝置以眼鏡形式穿戴,並具導航與物品位置標示功能,可幫助失智症患者找到物品,期望能減少患者恐慌,並減輕照護人員的負擔。 此作品為一擴增實境路徑導航與提醒的輔具,以眼鏡形式穿戴,能幫助失智症早期患者找到物品的擺放位置。 圖/黃于軒提供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統計,65歲以上老人中,每13名就有一名患有失智症,罹患失智症的前兆之一,便是容易忘記物品的擺放位置。團隊針對此類問題,研發出該輔具,團隊成員黃于軒解釋說:「我們一直都有在進行室內定位、導航、建圖與擴增實境等研究,這個作品就是把這些技術應用至醫療相關器材。」該作品於「2019第15屆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獲得銀牌。此研發需先與電腦連線,輔具會透過攝影機與其內建特殊演算方法,不斷分析與累積畫面資訊,同時記錄當下時間,藉此在電腦中建立室內地圖與物品位置。使用者穿戴此輔具於室內移動時,看出去的景象會出現導航箭頭、物品位置標籤,只要跟循指示,即可找到物品。「一般遊戲APP的虛擬物件只會出現在地板平面上,而這個作品是透過擴增實境顯示器,將立體模型顯示在現實物體上。」試用者王新臣說,這是他認為作品最獨特的地方。 此裝置需先與電腦連線,透過分析與記錄畫面資訊,藉此在電腦中建立室內地圖與物品位置。 圖/黃于軒提供為使輔具更加輕便,團隊僅用一顆鏡頭進行拍攝,由於單一鏡頭無法分辨成像遠近,難以定位,團隊因此研發「半特徵視覺式同步定位與建圖方法」。該方法使裝置可透過辨識物品的邊緣、角點等灰度變化較明顯處,蒐集二維影像資料,並將其轉換為三維模型,最後再將之建置於地圖上。如此裝置僅憑單鏡頭相機即可運作,不需使用雙鏡頭或是在室內裝設任何標記。 使用者穿戴此眼部輔具於室內移動時,欲尋找的物品會被框選出來,以便失智症患者辨識。 圖/黃于軒提供試用者林謙鐸說:「沒想到戴著這個裝置就能於室內尋找物品並導航,未來若能提升系統晶片運算效能、簡化演算法,相信可使裝置運行地更順暢。」而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則表示,團隊思考應用擴增實境等智慧科技,協助失智症早期患者尋找物品,立意良善,希望團隊未來能對於失智症患者的問題再深入了解,使裝置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