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身心俱疲卻無處可躲 身心假如何回應學生心理需求?
專題
第1791期
身心俱疲卻無處可躲 身心假如何回應學生心理需求?
2024-03-14
【專題記者胡王子行、杜以璇、葉蓁芸、張愷文、陳婕柔綜合報導】「那個晚上,我吞了很多藥,掛在窗邊打電話給朋友說我想跳樓,是大家幫我聯絡老師跟家長,我爸才進我的房間把我拉回來。」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的FY(化名)回想自小時候,家庭中就充斥著打罵以及言語侮辱,各種與家人的衝突造成的陰影在高二時爆發,讓他一度想放棄生命。 自小與家人的矛盾累積成疾,使FY無法感受家庭的溫暖,從高中到大學,FY嘗試若干次自傷、自殺行為,身心靈皆傷痕累累。(圖中非當事人) 圖/胡王子行攝「家」在常人眼裡代表的是安全與保護,但在FY的眼裡卻不盡然,父母長期情緒勒索、辱罵、發生爭執時的肢體衝突,再加上課業與社交壓力,導致自己情緒起伏不定,對家感到恐懼,因而有了病識感,在高二時確診憂鬱症。從高中至今,FY都需要透過服藥來控制病情,校內外的各種諮商也一直列在行事曆,他覺得一切彷彿沒有盡頭。家庭、課業、同儕相處,從四面八方侵襲身心的負面情緒,讓FY對校園生活感到畏懼,甚至不想踏出房門,卻又開不了口,也無正當理由請假。剛從高中畢業,因為國中同儕言語傷害而飽受憂鬱症所苦的小芹(化名)表示,「當時同學們會散佈我的不實謠言,或者對我有很不友善的揣測,也因為大家都住在附近,有時候走在路上還是會遇到那群人,會讓我感到害怕。」過往的經驗讓小芹對社交愈發惶恐,升上高中後開始抗拒與人相處,逐漸累積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在高三確診心理疾病。小芹分享,發病的當下只能找些藉口,或者硬想出一些理由請病假或者事假來避免上學,幸運的是,確診後父母對於心理治療以及身心層面的不適都能表示理解與支持,但某些患有同樣病症的同學卻因為已超出校方允許的請假範圍,只能選擇不斷曠課。有別於小芹家中的包容態度,FY的父母因為恪守宗教價值,無法理解心理疾病可能來源於腦內分泌的失調,只認為FY容易想太多,時常以「不知足」責罵他,甚至覺得帶著FY一同從事宗教活動能夠使情況好轉。因此,FY在求醫與諮商的過程中只能自己找尋資源,不僅耗費了大量時間,也增加他的經濟負擔。提到超量的請假需求,以及每次發病都要找出理由來搪塞假單,FY說道:「我狀況不好,沒辦法去學校的時候,有時候甚至會直接被記曠課。」對於高中職試辦的身心調適假,FY認為要是高中時就有此一措施,或許能夠派上用場,不必在發病的水深火熱中還得想出理由應付請假流程。<b>高中生面臨多方壓力 學業、自我期許成主因臺灣青年民主協會(以下簡稱青民協)在2023年進行「 臺灣青年身心狀況普查暨心理健康假政策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約 618 位)的國高中學生對「擔心將來無法進入好學校」有極度沉重的壓力。高中就讀明星學校的FY,因繁重的課業壓力和對自我的高期許,曾數度產生「不管怎麼讀都考不上臺大的話,那我怎麼不去死?」的念頭,他說:「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感覺考得好才有辦法證明自己的價值。」 據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於「2023年青年身心狀況普查暨心理健康假政策調查量表」分析,「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帶來的壓力程度最高,為青年主要身心問題來源。在青民協發布的問卷中,除了「學業」與「未來生涯規劃」,「自我效能感低落」於表單中呈現的壓力程度平均偏高,顯示出學生對於「害怕失敗」、「自己比不上別人」有著極大的壓力。過去就讀社區型學校的小橘(化名)面對高中陌生的環境及繁重的課業壓力,逐漸產生焦慮症的病徵,「每次上學前都很焦慮,會緊張到手抖甚至是心悸。」雖小橘從高中便開始就醫服藥,現在症狀也穩定許多,但因焦慮所產生的生理反應仍如不定時炸彈般打亂他的生活。高中生與父母間因為價值觀念有所落差而導致的家庭衝突,亦是許多高中生的壓力來源之一。曾擔任學校輔導老師,同時也是點亮心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說明,「高中生跟家長對於志願、生涯甚至是社團花費的時間多寡都會有不同想法,進而產生摩擦。」台中市立文華高級中學輔導主任何宜璟也提到,校內有心理狀況的學生中,有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成因是來自於學生和父母間的互動問題。除了課業和家庭,高中生面臨的人際關係也比過往的求學階段複雜。「高中階段還是在認識自己的時候,逐漸了解自己的情緒、人際界線,以及究竟能承載多少壓力。」林上能解釋。他提到,很多學生在國小、國中曾經歷過的人際關係破裂,可能在高中才一併爆發出來。青民協理事長張育萌說明,「每個人的焦慮或壓力來源不一定是單一的,我們認為這些多重的心理壓力來源是需要受到重視的。」他認為學生在面對如此多樣的壓力來源時,也應該要有多管齊下的方式來緩解他們的身心壓力。 高中生的心理壓力可能來自於家庭、人際關係以及課業壓力等因素,逐漸累積的壓力導致他們身心狀態不佳,狀況頻出。 圖/張愷文攝學生需求與心輔資源的落差:人手不足及隱私顧慮為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部於三月起開放高中職試辦身心調適假,將身心調適列為正當請假理由,提供學生覺察自我身心狀況的空間。教育部過去將學生輔導工作立法,期望解決教育現場的學生心輔問題。根據《學生輔導法》第六條規定,高中職學校應視學生狀況及需求,提供三個不同級別的輔導措施。第一級發展性輔導針對全校學生,以實施生活、學習、生涯輔導為主;二級的介入性輔導對於適應欠佳或具重大創傷經驗之學生,提供個別輔導方案及諮商,並配合評估轉介機制進行個案管理;第三級處遇性輔導則適用於嚴重適應困難、行為偏差的學生,結合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輔導等專業服務。 教育部將輔導分為三級制,第一級主責人員為全校老師,針對全校學生進行基本的學習與生涯輔導;第二級則由校內輔導老師,對經歷重大創傷的個案進行個別關懷;第三級須交給心理諮商師、精神科醫師等專業輔導人員,配合學生特殊需求,給予心理治療、法律協助等專業服務。「當時有心理師介入,(我)透過跟心理師對談來幫助我解決身心上的困擾。」FY說。他説明,他在高中時期因曾有自傷、自殺的行為被轉介至第三級輔導,由校方申請校外心理師協助,且對談次數也提高;小芹類屬第二級輔導,與學校輔導室的實習心理師個別諮商,他說:「當時的狀況只是聽我講述我的經歷,但心理師不會給我具體的建議或應對方法。」他認為諮商次數過少又效果不佳,因此未能緩解病況。「我覺得從我們教育的層面去觀察協助,在他們(學生)有些輕微症狀時,就能早一點發現、早一點去關心。」何宜璟說,從初級導師、學務人員,到中級的輔導老師,甚至是學生輔導諮商中心,提供心理問題程度不同的學生一個抒發管道。何宜璟點出問題時指出,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人數、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強度逐年增高,但礙於輔導老師人手不足,且除輔導工作外,仍有授課、行政等職責,導致能協助的學生人數受限。「關係的建立很重要,一旦有好的關係,孩子們會更願意主動求助。」彰化縣私立文興高級中學輔導主任黃玉湘補充,輔導老師因授課而能與學生增加互動,學生願意主動尋求幫助的意願因此提高。然而,授課時數增加相對壓縮了個別諮商的空間與時間,輔導老師無法把心力全部提供給有需求的學生。除輔導資源不足的狀況外,學生對於使用校內心輔資源仍帶有疑慮與擔憂。「高中是一個很注重同儕眼光的年紀,有些人會害怕麻煩別人,或是不知道怎麼向別人坦承自己的需求。」FY說。他提及,多數學生會因為在乎他人眼光而不敢主動求助,同時也擔心學校與家長聯繫,造成更多心理壓力。「80%的學生願意來輔導室尋求幫助,但我相信冰山下一定還有人,可是我很難跟你說冰山下有多大一塊。」何宜璟坦言,學生對於使用校內心輔資源的顧慮來自個人隱私,因輔導老師比諮商師多了一層教師的身分,在平衡諮商保密與是否通報家長之間,形成極大的矛盾與難處。身心假供學生喘息空間 盼培養學生自我覺察能力在現有的校內心輔資源之外,教育部自2022年7月開始研議高中職學校身心調適假,並聯合多個關注青少年的組織和代表討論身心調適假的可行性和相關措施與規定。青民協也於2月14日在Facebook推動連署「國高中心理健康假盡快上路」,希望能透過連署提醒教育部盡快公布高中職學生之身心健康假事宜。隨後,教育部也於2月17日公告將在3月開始於高中職學校試辦身心調適假,每次請假以半日或一日為單位,1學期以3天為限。「有了身心調適假,可以解決學生緊急的心理需求。」FY支持身心調適假的設立時説道。「狀況很不好、需要休息的時候不知道請什麼假,請假也可能不被通過。」在此假別還未成立時,小芹面臨在狀態不佳時沒有假別申請的情況,而身心調適假提供心理輕微不適的學生透過請假休息來緩解心理壓力。「(身心假)提醒學生時刻覺察自己身心狀況,或自己到底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張育萌説道。他認為身心調適假除了提供學生選擇新假別的權利,也培養學生自我覺察的能力。林上能也認為身心調適假的推行存有教育意義,希望學生學會辨識自我的情緒,在有需要時請求協助。林上能認為目前台灣仍有很多人對心理健康概念了解不深,他舉例說:「就好像請假就是有病,但應該要知道的是就算身心健康有問題那又怎樣?誰的人生當中不會遇到低谷?」他希望能透過身心調適假的增設,讓師長或學生都對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概念,同時讓家長和老師更關心學生身心狀況,適時給學生關切。林上能提議可以從課程設計開始,讓學生認識心理健康,重視自己的身心健康狀況。他也期待未來無論是課綱、教育宣導和心輔資源都能多管齊下,「可以試著推行多元選修課,跨科、跨班,甚至跨年齡層。」他提出可以讓老師或家長一同參與課程,類似於開放教室,透過教育將心理健康觀念普及化。「我申請了身心調適假,然後呢?」林上能說道。目前由於身心調適假仍處於試辦階段,不論成效或結果未有定論,林上能認為學校應討論校內共識,根據學生的請假次數或狀況來判斷是否需要啟動心輔機制,或學生每請一次身心調適假要採取的措施,同時也提供請假規定上彈性調整的空間。「現在的時代跟以前不一樣,有時候也不是完全是他們(父母)想的那樣,我不會怪他們,但還是會希望他們能夠試著用我的方式去理解我在想什麼。」FY說。心理健康教育逐漸受到重視,身心調適假也從大學走入高中校園,而其設立並非單純提供學生新假別,有機會喘息,更是點出學生在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時,學生身邊相關人員該如何適時接住他們。「社會對學生身心健康有更多理解與包容,才能創造更友善的學習環境。」林上能期許著。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大眾重視,身心調適假提供學生覺察與喘息的空間,調整自我情緒問題。 圖/胡王子行攝
學習歷程檔案寫滿首屆學生焦慮 未竟的108課綱理想藍圖
專題
第1764期
學習歷程檔案寫滿首屆學生焦慮 未竟的108課綱理想藍圖
2022-04-07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我覺得我們已經焦慮很久了。」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丘婉盈不禁嘆道,作為108課綱的首屆學生,從民國103年發布課綱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擔心著不確定的未來。依據108課綱資訊網,教育部自信宣示:「我們準備好了!」然而,臺北市立松山高級中學三年級的高婕恩認為,雖然新課綱為了學生做出改變,卻沒有人願意傾聽高中生的想法。「教育部認為我們理所當然要經歷這個實驗性的階段,而我們也只能接受。」事實上,學生才是教育方針要重視的主體。上路三年的新課綱,真的準備好了嗎? 一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上課期間背著書包獨自走過走廊。每個高三班級的門口,皆高掛著象徵「包中」的粽子許願吊飾。 圖/王嘉瑜攝新課綱趕鴨子上架 申請將近才釋出製作指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稱108課綱),以「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希望翻轉傳統升學主義的考試制度,著重學生在高中教育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色與能力發展。因此,自111年起,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的第二階段首度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實行20年的備審資料,讓高中生​​彙整三年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資料以申請大學。根據教育部說法,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初衷,除了補足考試無法呈現的成果、減輕高三學生製作備審資料的負擔外,更期盼學生定期紀錄自己的學習表現,從中探索個人興趣與志向,進而將學習歷程檔案作為生涯定向的參考。然而,過往教育改革都經過試辦,或進行部分實驗,但108課綱的前導計畫中,並未包含學習歷程檔案的試行。新課綱實施的理想與美好憧憬之下,埋藏著學生對於未來的茫然與忐忑。多位學生指出,即使新課綱籌劃了10年,學習歷程檔案也沒有在第一時間清楚說明並給予指引。像是直到課綱發佈後,教育部才於109年底調增了學習歷程檔案上傳的限制;甚至到111年3月,具公信力的指引(註一)才初次透過「作伙學」發布,但直到申請前夕仍不停修正,讓學生無所適從。註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作伙學」團隊協助教育部,在110年7月至10月,於全國各縣市舉辦五十場審議論壇,邀請大學教授、高中老師、學生、家長,討論學習歷程檔案要如何呈現、如何審查。並於111年3月彙整成「作伙做學檔—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手冊。滾動修正的新制度 高三生淪學習歷程檔案白老鼠「教育部直接將學習歷程放上檯面,它就只好邊錯邊改,那我們就很可憐。」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蔡定燁肯定學習歷程檔案的良善立意,但是教育部「邊試邊改」的做法,讓校方及學生沒有可以依循的固定架構。「我不喜歡學習歷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是第一屆,老師、學生、校方都很茫然。」​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詹苡柔指出,大多數人高一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都很空洞。彰化女中三年級的蘇姿榕則提到,學習歷程檔案不一定能幫助高中生申請大學,「很少有人能夠在一年級時就確定志向且沒有更改,很容易對最終要申請的校系一點幫助都沒有。」針對諸多高中生的徬徨無助,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綜合業務組組長王友聖回應,108課綱目前才實施到第三年,學生和校方都還在摸索和學習。教育部跟招聯會持續推動相關的計畫,協助高中老師在課程教學上、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都能有更清楚的指引。然而學習歷程檔案還未走到個人申請階段,問題卻逐漸浮現。像是「81所學校學習歷程檔案遺失」、「上傳檔案格式反覆修改」、「大學申請仍可參採備審資料」,凸顯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不完備。為了上傳而寫,還是為了自己而寫? 記錄恐減少探索機會多元探索是108課綱的主要理念之一,而學習歷程檔案是搭配108課綱的精神所推動的政策。可是要求學生記錄學習軌跡,與期許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真的存在直接相關性嗎?三年的時間,究竟該拿去「記錄」,還是「探索」?「高中生需要更多時間去摸索、去生活,給予我們『課堂外』的時間實際探索,才有可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今年17歲的自學生巫瑀涵說道。巫瑀涵坦言,學生必須在兼顧大量課業的情形下,擠出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如今再加上撰寫學習歷程檔案的負擔,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可以投入,導致多元探索更為困難。即使巫瑀涵早在國中便發覺對語言的興趣,也無法深入了解自己熱衷的領域,最終是自己決定跳脫傳統體制,才得以擁有更多彈性時間探索語言領域。「我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目標是好的,可以透過記錄,釐清參與活動的省思、成長。」巫瑀涵肯定地表示,同時強調教育者應該要真正信任學生,而不是規定學生該做什麼。因為他投入任何活動的出發點都是「自己想要」,並非受到學習歷程檔案的驅使,但身旁許多傳統教育體制內的朋友會將重點放在「寫」學習歷程檔案上,巫瑀涵因而希望上位者在更動教育方針時,應思考如何改善困境並確實達成目標。桃園市立桃園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王柏翰也認同學習歷程完全「搞錯重點」,他覺得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並不會讓學生開竅、了解自我、懂得反思或多元探索,高中階段的教育應該導入更多培養學生技能的課程,「如果制度面上,課程並沒有相應的優化及精進,那學習歷程檔案帶來的預期效益並不會比備審高多少。」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徐建國心疼表示,學校會請大學教授來高中分享經驗,不過連大學教授都不太清楚學習歷程檔案的完整內容,學生們也很茫然。圖為建中學生在上課途中穿過操場。 圖/王嘉瑜攝個人時間遭壓縮 「記錄學習」更費時耗力除了探索時間的壓縮外,製作時長也是一大問題。「我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去做學習歷程檔案,紀錄我學習過程的失敗,跟我怎麼克服。我想花更多時間探索、更多元的學習。」國立中興高級中學三年級的李瑞霖鬱悶地表示。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專任老師陳禹仁提及,很多制訂108課綱的教授、老師認為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但他不同意,「拍『一部電影』,和拍『我的電影如何被產出』所需耗費的時間,後者遠遠超出。」陳禹仁分享一位學生的公民科學習歷程檔案,不僅內容符合官方要求的課程摘要、課程目標、反思心得、能力增值、學習過程等詳盡記錄,就連版面設計、表格製作也全不馬虎,精美程度甚至超過一般大學生所繳交的書面報告。他心疼地表示,該位學生從開始撰寫到上傳,加上來回尋求意見指導、修改的時間,一份共43頁的學習歷程檔案,需耗費整整兩個月才完成,「而這樣的成果,我的學生一學期通常會上傳到六份。」彰化女中的詹苡柔同樣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感到疲憊,「等於多了一個很麻煩的作業,必須犧牲我的假日時間來製作。寒暑假的時候,因為怕做不完,有些營隊或是社團活動就無法參加。」 製作學習歷程檔案需要高中生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學生們參與社團活動、多元探索的時間因而縮減。 圖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認真暖身。 圖/王嘉瑜攝大學端仍重核心競爭力 多元學習不應淪為多「錢」學習「學習歷程檔案做得這麼辛苦,希望教授真的會認真看。」臺北市私立再興高級中學三年級的張至瑩因為校方規定,必須在三年間不斷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努力達到18件的系統上限(註二)。然而,學習歷程檔案洋洋灑灑數十頁的文字與簡報內容,大學教授是否同樣重視?而大學端究竟期待看到學生呈現什麼樣的內容?註二:學習歷程檔案中的「課程學習成果」項目由學生「每學期」進行上傳,包括修課紀錄及學分數之課程作業、作品及其他學習成果。而「每學年」由學生勾選至多六件,經由學校人員提交至中央資料庫。然而最終學生自中央資料庫勾選提交至大學招生單位之件數上限,大學至多三件,技專院校至多九件。「說實話,這些教育政策的改變並不是大學端要求的,從來沒有一個教授說他想看那麼多資料。」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陳明賢直言,100個學生的資料,教授即使一份只看三分鐘,也需要五個小時才能看完,根本不可能細細閱讀學生上傳的大量檔案。作為臺大資深教授,陳明賢擁有多年面試新生及豐富升學計畫演講經驗,他坦白說到,自己並不會因為新課綱改變評審方法,「我只想看到核心競爭力。」他深入指出,核心競爭力即知識、能力以及態度。知識包含高中科目知識、大學科系所學的基礎概念;能力分為個別科系需要具備的「硬實力」,和大學部通用的溝通、合作、領導能力等「軟實力」;最後,因為招進來的學生代表未來十年要跟自己在相同領域一起學習,因此負責任、正直等特質,都是教授會重視的態度。陳明賢堅定表示,臺大每位老師都希望找到最適合的學生,也希望透過公平的程序挖掘不同類型學生。「但絕對不是現在制度設計出來的樣子,讓學生把所有時間都拿來寫成果報告、編輯多元表現,他還有時間去探索嗎?」他不解為何要學生準備如此複雜的申請手續,認為當今的制度剝奪了學生思考、探索心之所向的機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主任吳瑞裕同樣表示,其實學習歷程檔案中所上傳的檔案只是附件,「重要的是百字簡述怎麼吸引大學端注意,並利用一至兩頁的簡報呈現內容的重點。」他期望打破迷思,讓學生不再一股腦地上傳大量的檔案,忽略整合與思辨的重要性。「這同時衍生出很多問題,我們都稱多元學習為多『錢』學習。」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陳鐵虎長久質疑教育部的方針,往往使資源較多的學生擁有更多升學管道和機會。學習歷程檔案在二階高達50%的佔比,使學生和家長拚命找尋各式資源,包括花費大量金錢請補教業幫忙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等,確保孩子能在申請大學時展現最好的一面,因此產生當今社會嘲諷的「軍備競賽」現象。中部某名校校長也指出,還曾看到學生花上萬元找補習班諮詢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把升學視為一場無法回頭的豪賭,已與108課綱的立意背道而馳。​​然而, 108課綱為削弱「成績至上」的社會風氣,在多元課程設計和學習歷程檔案上付出的努力,至今仍是蚍蜉撼樹。若要改善台灣教育長久以來存在的爭議,仍須改變以成績作為進入大學殿堂首要門檻的固有思維。新課綱與考招制度接合後 接踵而至的問題「如果要推學習歷程檔案,學測篩選的倍率應該放寬,或是通過第一階段的名額變多。」松山高中三年級的張寬平說道。他期望看到學習歷程檔案賦予他們更多升學的機會,才不會顯得三年來的努力徒勞無功。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廖宥甯也補充,目前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的篩選倍率看重學測成績,多數落榜的學生因為一兩級分的差距,辛苦耕耘的成果淪為廢紙。因此,他認為第一階段篩選應加入學習歷程檔案,讓成績不再優先於他們課程學習以及多元探索的成果。然而,專家卻抱持不同意見。眼見持續存在的階級複製現象,陳鐵虎希望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的面試和學習歷程檔案占比降低,僅作為輔佐的參考,仍以成績為依歸。108課綱的制度變革引發了許多問題,但學習歷程檔案只是滄海中的一粟,真正的關鍵仍在於課綱與考招制度的掛鉤,使得108課綱的原意遭抹滅。但學習歷程檔案仍須和考招制度並行,由升學來推動學生紀錄自身的學習軌跡,這項新制度才不會形同虛設。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徐建國直指,許多人對課綱和考招制度有所混淆,誤會了108課綱原先的立意。新課綱的設計本身有值得讚許的部分,包括新增多元課程、彈性自主學習等。然而,課綱和考招制度掛鉤後,卻使得學生的學習不完整;朝令夕改的制度也讓教育現場混亂,師生及校方無所適從。 放榜的日子所剩無幾,高三學生們懷著緊張的心情,準備將三年心血呈現至大學教授眼前。 圖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下課時間向老師請教課業問題。 圖/王嘉瑜攝教育朝課綱目標持續推動 各界望打破升學主義綜觀來說,目前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實行邁入第三年,最受肯定的是其良善的立意,透過學習軌跡的紀錄確實有機會讓學生對於學習狀態更有把握,進而使他們思辨與整合。因此,雖然存在許多反對、質疑的聲浪,各界仍無法全盤否定其制度本身。然而陳鐵虎指出,學習歷程檔案是學習國外的制度。由於國情上的不同,社會風氣也不一樣,不少台灣家長鼓勵孩子選科系,都希望孩子選擇對將來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學習歷程檔案推廣生涯探索的初衷,在台灣社會重視升學主義的價值觀面前,無可奈何地成為空談。「我覺得如果教育做得好的話,思想就可能改變,思想改的話台灣就能變得更好。」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張奕琳說道,眼神裡散發著光。他認為新制度上路一定會存在很多不夠完善的部分,但台灣讀書和升學的風氣勢必要改變。他補充,困難的不是教育不願變動,而是家長跟學生太注重成績。因此,他期盼著未來台灣教育能夠成為他理想中的樣態,注重每個人的特長,不再只是表面的數字和排名。接合高中、大學與教育端 攜手促成108課綱理想「希望之後會有更多可以相互對話的機會,讓高中端的師生知道未來的走向,以及大學端期待孩子在高中培養什麼能力?」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教師李啟嘉期許道。各界引頸期盼教育部、大學端以及高中端能更努力建立溝通的橋樑,讓大學端選材和高中端育才整合,達成一致性的目標。並由教育部訂定完整的制度與統一的評分標準,讓在新制度中迷失方向的學生,能更自由地自我探索,找到未來的志趣與方向。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黃耀南另提出,教育現場存在很大的M型化現象,資質比較好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也高,展現出來的成果就比較多元;反觀學習主動性比較弱的學生,甚至沒有上傳檔案的動力。無論是教育部抑或是主事者,都是在理想的狀態中推動制度,卻與實際在教育現場的第一線師生產生斷裂。他心灰意冷地說道:「對於上位者訂定政策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也沒有考慮到基層學校學生和家長面對新制度的困難,我覺得這是很令人痛心的。」大學個人申請第一階段通過結果於3月31日出爐,第一屆實行108課綱的高三學生正處於極為焦慮不安的情緒中。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他們沒有過去的成品得以參考,當前的每一個選擇都像是場賭注,賭上了自己的未來。任何制度上的改革都難以立竿見影,教育也是同理。各界期待教育部能從制度不夠完善的部分汲取經驗,在108課綱良善的立意奠基下,建立一個健全的教育環境。然而,我們都在觀望,上位者何時能從理想的象牙塔中探出頭來,看見第一線師生以及大學端懇切的呼籲?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高三學生們,在印著「心想事成」、「第一志願」、「金榜題名」的許願牌上,各自寫下對於大學的想像與期待。 圖/王嘉瑜攝
校牆外的天空 被遺忘的中離生何去何從
專題
第1744期
校牆外的天空 被遺忘的中離生何去何從
焦點
2021-03-24
【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23歲的芋頭(化名),從小對英文感興趣,國小就報名美語補習班,相較班上同儕,芋頭的英文成績優異,甚至在月考拿過滿分。然而,升上國中,芋頭因曠課和記過太多,僅拿到肄業證書。此外,他更涉及毒品買賣,還差點背上妨害自由的罪名。不喜歡上學的他,高中就讀私立高職夜間部,不僅曠課連連,還接觸非法博弈業。芋頭平日白天睡覺,傍晚上課,下課後擔任博弈場控到隔天清晨,維持這樣的生活近一年,他無法從校園生活找到樂趣,「那時候覺得讀書賺不到什麼錢,而且好累,曠課又一大堆。」 芋頭高中時期無心向學,曾是校園的問題人物,抽煙、喝酒、翹課、飆車樣樣都來。  圖/王崴漢攝於是,不顧班級導師和媽媽苦口婆心規勸,芋頭的休學心意已決,草草跑了幾間處室辦手續,成為法律定義的中離生。在他休學之前,芋頭班上30多位學生中,已經有四、五位學生退學或休學。「中離生」泛指高中職中途離開學校的學生,高中職生只要連續曠課達三日以上即成為中離生。與國中小失學的「中輟生」不同,中離生不受台灣義務教育規範,校方無法強迫學生復學。根據教育部公開資料顯示,107學年度的中離生逾1萬6000名,而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以下簡稱台少盟)指出,其中約有6成的中離生未就學也未就業。他們中離後的道路是好是壞,難以預測。<b>離校背後看不見的中離百態 「每個中離生的故事都不同,離開學校的原因及人生經歷也都不盡相同。」台北市教會聯合會乘風少年學園資深專員林哲寧說道。中離生小議(化名)從國中開始就在後段班,對基本學科毫無興趣。選擇就讀高職的他喜歡焊接、零件組裝等實作課程,也成功考取證照。但就算就讀高職,小議仍難以擺脫得不到成就感的國英數基本學科,他抱怨道:「我國中都讀不好了,高中幹嘛要再學一遍。」小議的學習熱情在一次又一次罰抄下消磨殆盡,他厭倦老師以懲處代替關懷,每天依舊早起出門,但目的地從學校變成網咖,或是偷偷溜回家。高二他開始在便利商店兼職打工,一週只去學校一兩天。班級導師曾打來關心,但小議多以「不愛去學校」搪塞,漸漸地學校也收起對小議的關懷。而家人則認為不想念書就去工作,於是小議在高二休學。同樣不喜歡學科的芋頭,高中就讀觀光科。在實際接觸後,發現觀光並不如他所想像般有趣。然而,談到學校的實作課程,原先少話的他主動分享課程內容,比如調酒技能等。但學校一週卻只安排一堂實習課,芋頭說道:「如果學校增加實作互動課程的話,我應該會每天去吧。」芋頭接著分享,其實班上同學大多偏好實務訓練,常曠課的學生遇到實習課幾乎也不曾缺席。事實上,他們曾向班級導師反應,希望調高實習課占比,但這些聲音似乎未被校方採納。詢問他希望在離開學校時從校方獲得什麼幫助,他只無奈地回應:「沒什麼幫助吧,(我)不太需要他們。」學習態度叛逆、外表也具個人特色的可樂(化名),理著平頭、雙手與後頸刺滿刺青。剛服滿三年刑期的他,從國中就開始翹課,應著家人的期許唸高職資訊科,但他不愛去學校,不到半年便選擇休學。可樂沒想過未來要做什麼,也沒有可作為職業發展的興趣,休學後就去工地打工,「通常輟學一開始都先選工地,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對學習沒興趣」一直是高中生中離的主要原因,學生無法從正規課堂中得到成就感,更遑論確立生涯目標。無心向學的同時,有人面對經濟壓力,有人面對賺錢的誘惑,最後往往讓這些學生導向相同的結果:離開學校成為中離生。然而,現行的中離生輔導條例中,仍以「復學」為重。對欲中離的學生來說,與其以復學將他們挽留於校內,就業輔導能否為他們另闢新徑? 可樂現年24歲,從事非法行業多年,不了解自己的志趣,難以找到人生目標。 圖/王崴漢攝<b>政策表現停滯不前 就業資源乏人問津 十二年國民教育廣開高中職教育大門,卻使學生中離的後門難以闔上。近年中離生統計人數因少子化有所下降,但中離生佔整體比例仍維持2%,顯示中離問題未見改善。近年來教育部提高中離意識,於民國109年修定《高級中等學校中途離校學生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實施要點》,要求校方落實預防、追蹤及復學輔導事項,同時提供就業輔導資源。攤開台少盟製作的「中途離校學生資源地圖」,可看見中離生若有就業需求,能藉由兩種管道,分別為勞動部搭建的台灣就業通網站,以及各縣市的公立就業服務站。然而,教育部仍以學生復學為目標,未將足夠就業資源深入校園環境。台少盟副秘書長劉志洋透漏,這些政府資源實質上被使用的比例過低,例如使用就業服務站的中離生僅佔整體2%。他直指,學生難以碰觸資源,而資源實質上也不適用於青少年。劉志洋說明,政府資源的申請程序過於繁瑣,中離生在兩到三個月的職訓期間無法賺錢,與其參與職訓,直接就業反而更符合他們需求,何況中離生早已對課堂失去興趣,「中離生為什麼要去?他們就不喜歡上課了。」劉志洋進一步質疑,各縣市公立就業服務站雖開辦青年專區提供輔導資源,但當前就業輔導人員也未受過青年培力課程,不具備完善的輔導意識,「政策本身就不是為青少年設計,都沒有人說要怎麼跟青少年溝通。」<b>民間援手難伸 資源入校困難重重 除了政府資源,民間也注入輔導能量。針對中離生問題,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期望民間團體發展多元彈性課程,以協助中離生復學或是輔助就業。例如乘風少年學園與勞動部合作辦理「青少年職涯準備計畫」,提供多元職業探索及工作體驗。而台少盟也接觸過各樣態的中離生,劉志洋指出台灣關注青少年就業的服務單位非常多,政府應該更加重視這群孩子並與民間攜手合作。他坦言民間團體有能量,但是資源曝光度不高,況且中離生不會主動向民間團體尋求協助。劉志洋解釋,許多民間團體發起的協助計畫,基於個資保護,民間無法直接取得中離生名單,需透過政府與教師轉介,將資源傳遞給中離生。然而,由於教師擔憂輔導就業計畫恐導致學生輕易決定離校,大多不會主動提供民間輔導管道,民間資源因此難以及時進入校園。 民間團體長期關懷中離學生,結合多元職業探索課程,幫助少年了解職種、認識自我,進而發展職業興趣。 圖/王崴漢攝民間團體缺乏接觸中離生的管道,也欠缺足夠資源協助輔導。林哲寧分析民間團體的定位,他提到社工體系的民間團體主要也依靠政府補助,才能擴大輔導不同樣態的中離生,而近年補助金額因少子化問題不斷縮水,徒增民間團體的無力感。劉志洋期許政府訂立個人化政策,同時擴編預算,提供民間更多發揮機會,「政府在開這些委託案、合作案時,要給民間團體更大的空間跟尊重,民間團體畢竟才是第一線跟這些青少年接觸的。」<b>中離破網如何補 政府重視成關鍵 中離問題究竟如何解?如果說民間團體扮演的角色,是在後端試圖接起被遺忘的中離生,那政府更應該在前端架設完善且暢通的軌道,讓青少年不會因為中離學校而與社會脫軌。行動源自訂立的計畫,政府應籌畫更完善的輔導機制以減少中離問題。立法院法制局副研究員趙俊祥提出,目前該實施要點缺乏明確授權依據,他建議提高法規層級,將要點改為「辦法」、「標準」或「準則」,讓校方更嚴謹地回報及追蹤中離生問題。林哲寧強調,政府應透過教師通報了解中離生的真實需要,身處第一線的班級導師只需辨識學生的中離狀況及背後原因,再搭配輔導專員或是民間資源,讓學生透過職業試探訂立未來方向,進一步決定是否繼續留在學校完成學業。 林哲寧呼籲政府應重視城鄉差距問題,除了資源不均外,都市和鄉下的中離原因也不盡相同。  圖/王崴漢攝劉志洋也同意政府應更重視中離問題,他強調,中離生就業經驗不足、學歷及專業技術也不及他人,「出了台北,工作機會將更稀少,究竟這群中離生要去哪找工作?」<b>脫下校服後 中離生未來藍圖從何畫起 一年前,芋頭因為資金周轉不靈而離開博弈圈,目前正在工廠上班,他戒菸、戒酒,也不再飆車,談到過去的生活,芋頭平靜地說:「會後悔欸,不會搞這些的,我應該從國中就開始認真讀了吧!」他分享,如果有機會,他想回到高中完成學業,「還是要高中畢業的吧!不然我國中也沒畢業,這樣找工作很難看。」小議休學後嘗試多種工作,包括超商店員、餐飲業與工地。他目前從事水電相關工作,也終於從中找到工作的樂趣。在職涯規劃上,若有機會小議希望進修專業技能,考取水電執照,成為正港水電工。可樂後來在朋友牽線下,進入經營博弈的非法組織,賺起快錢卻也染上毒癮,現在身上背著槍砲與毒品的罪名。他剛服完三年的槍砲刑期,還在等待執行一年多的毒品刑期,「快的話今年年底入獄。」中離生的面貌百百種,如果在當初血氣方剛的年歲,有一雙手可以承接住他們的無所適從,也許可樂不會多次出入監獄,芋頭可以完成學業,而小議的水電之路可以走得更加順遂。中離之後,不再曲折。 小議中離後生活穩定,賺錢補貼家用,然而並非每位中離生都能與他有相同境遇。 圖/王崴漢攝
東海團隊籌科學任務賽 領高中生火星漫遊
生活
第1736期
東海團隊籌科學任務賽 領高中生火星漫遊
焦點
2020-11-19
【記者林子頊台中報導】「你們準備好了嗎?數三二一皮卡丘隊原地降落!」火星車搭乘無人機,於距地面20公尺處被拋下,車上的降落傘華麗綻放,火星車徐徐降下且完美落地。第五屆「火星任務競賽」14、15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東海大學跨系團隊帶領高中生開啟一趟火星探險旅程。透過舉辦趣味的科學競賽,大學生跨出實驗室且打破領域限制,展現科學知識的全新面貌。 第五屆「火星任務競賽」除了「火星科學展覽競賽」、「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以外,還包含東海大學師生團隊科展,交流科學研究。 圖/林子頊攝火星任務競賽活動包含「火星科學展覽競賽」、「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為響應「火星年(註)」,此次還加入固態小火箭發射活動。今年火星任務競賽由50位東海學生籌劃,從事前規劃到現場的人力配置都由學生一手包辦,傳承歷年「活用科學知識」的精神。總召、東海生命科學系學生辜慧敏說道:「跨領域團隊讓大學生從活動中習得團隊組織能力,且需注意許多細節的安排,透過活動也建立了更深刻的友誼。」註:火星年當中會有一天「火星衝日」,當天火星、地球和太陽所處的軌道位置將形成一條直線,是火星和地球距離最近的時候。 「火星車降落賽」今年以無人機搭載火星車於距地面20公尺處放下火星車,為活動亮點。 圖/林子頊攝即便「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已辦理多年,團隊設計活動時仍需克服許多困境。辜慧敏為生科系學生,為製作火星示範車,他跨領域學習程式編碼,使火星車能避開障礙物順利抵達終點。此外,避障賽場地不斷受車輪磨損,現場突發狀況層出不窮,團隊多次即時搶救。計畫主持人、東海生命科學系專任副教授趙偉廷期盼大學生能多嘗試舉辦大型活動,學習解決問題和分工合作,累積經驗及能力利於進入社會。 「火星車避障賽」學生發揮創意組裝避障車,今年難度增加需具備艱鉅的程式編碼能力非常具挑戰性。 圖/林子頊攝「火星任務競賽」原為東海「創意科學實作專題」課程的成果展,至今擴展為全國大賽,參賽者包含來自各地的高中及大學生。辜慧敏期望參賽者能參與不同課外活動,找尋自我方向,也能嘗試更多元的科學活動,將生硬的知識內容應用於生活當中。台中市私立弘文高級中學學生林豈崋分享,透過科學展覽交流,能讓高中生從大學生身上學習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方式。 高中生裝置降落傘於火星車上展現不同風格,其製作過程繁瑣需搜集許多資料。 圖/林子頊攝主辦團隊設計活動時跨越重重困難,參賽學生也在參賽過程中突破許多困境。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以下簡稱臺中一中)學生陳柏亦說:「製作降落車的過程很繁複,需要查詢很多相關資料跟論文。」團隊透過不斷學習和修正,火星車最終降落在100分的靶心。臺中一中學生陳傳仁則表示,現今科學界都在研究火星議題,團隊藉由比賽機會對火星有進一步的認識,更加了解科學家的研究內容。趙偉廷說道:「希望參賽學生能活化書本的知識內容,發掘玩科學的樂趣。」期盼藉由有趣的火星任務賽,高中生及大學生能重視火星議題,從探索科學理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皮卡丘」團隊由台中市私立弘文高級中學高一學生所組成,透過團隊合作與互相學習才完成此作品。 圖/林子頊攝
【過度注重表象 校系博覽會應重新定位一】活動嘉年華化 高中生難探系所全貌
專題
第1597期
【過度注重表象 校系博覽會應重新定位一】活動嘉年華化 高中生難探系所全貌
2015-05-14
在去年政治大學包種茶節中,中文系學生向高中生熱情地介紹自己的系所。 圖/政治大學中文系系學會提供 【副刊記者/余聰傑 黃鈞浩 劉翊怜】台灣多所排名偏前的大學皆有舉辦校系博覽會,如台灣大學杜鵑花節、政治大學包種茶節,每年吸引不少高中生前往參加。然而,有不少人批評,博覽會過度注重表演及攤位佈置,令活動「嘉年華化」,校系博覽會的內容與成效因此備受質疑。 「同學!對我們系有沒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在人聲鼎沸的大學校系博覽會中,高中生在各系攤位前探詢、摸索,希望藉由與大學生直接對談,得知系所的課程與出路,盼藉此尋得未來方向。 然而,近期政大因經費不足、招生成效不佳,考慮取消包種茶節,引發爭議。有學生在臉書粉絲專頁「黑特政大」上批評,大學生在校系博覽會中花太多心力在攤位佈置、遊行及表演,看似歡樂、盛大,但高中生難以從中得到實質資訊,認同校方應廢除包種茶節。 台大主辦的杜鵑花節也有同樣情形。學生將重點放在設計闖關遊戲、辦理兌換獎品活動,部分系所的課程介紹、未來出路等僅用文宣呈現,若高中生主動提問才解說。 曾參加杜鵑花節的東吳大學英文系學生吳品瑩表示,此形式並不能更深入認識系所,「好玩但是提供的資訊太簡略,很多事情本來就知道。」政大法律系學生陳若宜也同意此說法,認為博覽會普遍對系所的講解不足,還不如上網瀏覽文字資料較方便、清楚。 但政大中國文學系學生、該系包種茶節負責人許琬柔認同校系博覽會,並表示包種茶節為政大多年傳統,學生可藉辦活動凝聚感情,無法接受校方以招生不佳為由停辦。她認為學校不應那麼勢利,也不應與學生意願相違背。 竹北高級中學輔導老師黃文毅則認為,高中生對未來志向尚未確定,攤位不論是提供較嚴肅的系所資訊或相關趣味遊戲,對學生在選類組或者學測、指考的準備方向都有助益。 政大將在6月1日召開教務會議,商議包種茶節存廢問題。清華大學教務長戴念華則說,清大目前也因紫荊季招生效果不佳,討論是否需調整博覽會內容。他強調,會再和學生多做溝通,「希望能釐清學生對紫荊季看法,和校方看法達到共識。」下一篇:【過度注重表象 校系博覽會應重新定位二】評比不透明 學生盲目相爭無助進步第三篇:【過度注重表象 校系博覽會應重新定位三】融在地文化 打造各校獨有品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