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專題
第1807期
虛擬形象連結情感 年輕世代以Vtuber重塑自我
焦點
2025-04-10
【專題記者林宜婷、何依庭、潘慧芳、蔣若暄報導】「沒有人會愛上完整的我。」Vtuber Scarlin Ch. 司凱林(以下簡稱司凱林)自認是個不善互動但有分享欲的人,由於個性內向且對他人的評論與視線較敏感,司凱林在現實生活中較難自在表達與展現自我。 與真人YouTuber不同,司凱林表示Vtuber(以下簡稱V)通常由中之人(註一)扮演,重視角色形象、中之人聲線與互動技巧,創作者不用親自露面。2022年底,他因為受到日本個人勢(註二)V瀬兎一也經過一年努力走紅的啟發,產生自己也能試試的想法。 註一:中之人多指V背後的飾演者。 註二:個人勢不屬於任何團體,獨立經營完成直播。 司凱林在籌備期間原打算做自耕農(註三),自學虛擬角色形象與Live 2D建模(註四)製作、直播互動技巧與影片剪輯,但因圈內專業繪師與建模師也同時在精進技術,且觀眾對視覺效果要求逐漸提高,故後來直接委託喜歡的繪師及建模師製作,「司凱林」這個角色也因此誕生。「這是我為自己打造的虛擬形象,而我透過扮演想像中的自己變得更自信,進而和他人互動、建立信任關係。」他說道。 註三:意指自己繪製所有角色形象、建模,並獨立負責直播企畫與開台直播。 註四:Live2D建模使角色能在動作時以低成本保持原畫外觀和畫風,無需逐幀製作動畫或3D模型。 V實際的直播內容依個人特色與能力不同有所區別,有些特別主題會直播寫程式碼、繪圖設計、聊金融投資。而司凱林表示,直播企畫中最經典的三個主題是遊戲實況、歌回(註五)和雜談(註六),「Vtuber與ACG(註七)最大的差別就是觀眾可以參與創作,與二次元的角色互動,滿足即時的情感需求。」他說道。 註五:歌回也稱歌枠,指V現場歌唱的直播。 註六:雜談則是無特定主題,單純和觀眾閒聊。 註七:即日本動畫(Anime)、日本漫畫(Comics)與電子遊戲(Games)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指常見的二次元文化。 根據臺灣VTuber列表網站統計,臺灣投入V的人數超過2700人,我們觀察到近期台灣V圈出現不少大學生與中學生的蹤影,也因此萌生一個疑問:年輕世代為何會想成為V? 多數受訪者表示之所以投入V,是受到起源地日本的V文化影響。「我一開始會接觸V文化是因為絆愛,讓我知道有這種形式的演出。」社團勢V的紫毛(化名)分享,喜好二次元文化的他,在學生時期接觸到V文化,也埋下日後以社團勢V進行活動的種子。 「V的興起在疫情期間獲得了巨大的推力。」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威智指出,由於疫情期間無法出門社交,V不僅滿足人們對線上互動與陪伴的需求,也不需曝光真實身份,促使更多人選擇投入V產業。個人勢V波・路譜也說道:「因為卡到疫情不能出國,所以想說直接去工作,投Vtuber履歷。」 此外,在抒發自我慾望同時,又能保有「不露臉」的隱私,正是許多人渴望成為V的最大誘因。司凱林提及成為V是滿足分享欲與安全感的雙贏選擇,「我可以選擇要展示怎麼樣的自己給觀眾。」他強調自己注重個人隱私,不希望在現實中被認出,因此直播與觀眾分享生活或經驗時,也會特意模糊可辨認的資訊。 企業勢V的J先生(化名)認為V提供重新包裝自己的機會,「讓原本對自己沒有自信,或是直接面對面接觸人群有所抗拒的人,沒有那麼牴觸,可以嘗試跟人互動。」個人勢V黒崎くも(以下簡稱黒崎)也說明,虛擬形象帶來的隱蔽性,讓他得以踏入原本抗拒的直播領域。 虛擬舞台的聚光燈下藏有無數辛酸。隨著愈來愈多人進入V產業,為人熟知的成功案例,其實多是倖存者偏誤的表現。J先生坦言,「現在看到檯面上能夠喊得出(名字),甚至(訂閱)人數不錯的,有沒有想過有多少人嘗試跟他們一樣,但連看都沒有看到,就已經默默消失了。」投入V的新鮮人如雨後春筍,但最終能留下的只占少數,而他們的成功經驗難以複製,也伴隨各種挑戰與不確定性。 企業勢V天櫻咲樂(以下簡稱咲樂),在成為企業勢前曾以個人勢經營。他表示在個人勢階段,幾乎所有事都需獨自處理,「那段時間自己做封面,有什麼問題自己查,沒有人可以問。」當時的他仍有正職,無法騰出足夠時間製作直播封面圖,也較沒有心力練習新歌或構思節目。 現為個人勢的蕾米利亞也分享過去作為企業勢的觀察。他坦言,企業勢會要求每月達成一定直播時數,並對內容設有限制,例如避免談及政治、宗教等敏感議題;在收益分配上也需與公司抽成。對想保有自由度的創作者而言,這些規範可能成為壓力。 不同經營模式各有挑戰,多數V都難免面對心理壓力與身體負荷。咲樂坦言曾經歷一段內耗與低潮時期,當時他因成績不如預期陷入自我懷疑,也會無意間與其他V作比較。他解釋,如果在他人的直播中看到值得學習之處,卻發現自己現階段難以做到,會因此感到更沮喪。同為企業勢V、但非全職經營的紗羅,也曾因壓力接受過心理諮商,「因為很多事都是我喜歡做的,會把自己逼得有點累,所以還在學習如何取捨。」 此外,V的工作與日常生活往往交疊,難以劃分明確界線。不規律作息、長時間久坐與聲帶耗損,都對身體帶來長期負擔。蕾米利亞透露,自己曾經歷長期睡眠不足導致經期不規律、慢性蕁麻疹等問題,「都沒有時間睡覺,身體真的沒辦法承受。」 在身心壓力的交織下,如何調整節奏、延續創作成為V共同面對的課題。咲樂透過一步步摸索,建立適合自己的調適方式,以減緩長時間直播帶來的身體負荷。「我買了一個升降桌,坐累了就抬高站著直播。」他平時也會出門散步,維持最低程度的日常活動,讓身體保持動能。 咲樂在面對公眾評論時也培養出一套應對方式。他會先思考該回饋是否具建設性,「如果有,會和公司夥伴討論或找V同行聊聊。」對於無法配合的期待或單方面的惡意,他則提醒自己堅守創作初衷,「我沒辦法滿足所有觀眾,必須以自己的準則經營才能長久。」咲樂藉此逐漸建立起與壓力共處的節奏,也找回穩定創作的動力。 由於V以虛擬角色與觀眾互動,如何拿捏網路與現實間的界線,成為V圈普遍面臨的重要課題。「圈內的共識認為去肉搜、找中之人是很不禮貌的。」黒崎說明,雖然每位V與觀眾間界線不同,但普遍不會談論中之人現實身份相關的資訊。 然而,並非每位觀眾都能尊重界線。黒崎就曾遇上一名試圖操控直播的陌生觀眾,「他衝進來(留言),想尋求一個免費廣告。」個人勢V司淇也談到自己曾遭匿名用戶持續以貶低與挑釁字眼騷擾,他指出這類行為多來自所謂的「樂子人」,即在網際網路上為吸引關注或搗亂,故意留下挑釁言論的人。 儘管網路互動充滿變數,仍有不少觀眾與V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咲樂分享,自己曾在生日收到粉絲自發性籌辦生日派對的驚喜,「他們去做客製的蛋糕,還委託繪師繪製慶生的圖。」他回憶起當時觀眾輪流走到鏡頭前打招呼、送上祝福,讓他深刻感受到觀眾真摯的陪伴與肯定,覺得格外感動。 企業勢V的KOZMII組合佐藍與白月心宿在出道兩週年時,粉絲特別委託繪師製作大型公車慶生廣告。佐藍回憶當時情景說:「看到粉絲幫我們做了大型公車廣告,有種『原來我們的存在,真的有人放在心上』的感覺!」。白月心宿也補充,看到粉絲應援很感謝,從回饋中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覺得努力沒有白費。 V文化不只是網路次文化的一環,更是一面映照出當代社交行為轉變的鏡子。王威智指出,V文化的流行顯示年輕世代正積極尋找新的自我表達與互動方式,「Vtuber文化影響年輕世代如何理解『互動』與『陪伴』的形式。」他解釋,這種轉變突破傳統面對面交流的限制,讓人們得以在虛擬空間中建立長期而穩定的情感連結。 王威智觀察到,觀眾與虛擬角色互動,並將其視為日常情緒寄託的對象,帶來的陪伴感與真人並無明顯落差。他說:「虛擬角色未必是假的,它們在情感上可能非常真實——尤其當創作者與觀眾之間建立了長期、互相支持的關係。」 然而,這樣的現象也暗藏隱憂。王威智提醒,虛擬互動的便利與即時回饋,可能使部分人降低對現實人際關係的容忍度,「人們對真實世界人際關係的期待,可能會被虛擬角色的『穩定、溫柔、永遠在線』所改變。」若過度依賴虛擬陪伴而忽視現實社交,可能對個人心理與社會互動產生影響。 在虛擬互動逐漸普及的同時,AI技術也悄然改變著V文化的樣貌。談及產業未來的可能性,王威智認為:「Vtuber不是短暫潮流,而是某種更長期的文化變化。」他解釋,V文化源於日本動漫對虛擬角色的長期建構,以及網路世代對虛擬社交的期待,不僅能在直播、演唱會等場域中蓬勃發展,更可能結合AI與元宇宙等新技術,轉化為更深層的數位生活實踐。 AI V的崛起,讓不需真人操控的虛擬角色逐步進入主流視野,對傳統「中之人」構成挑戰。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特聘教授林日璇指出,AI V雖可透過程式碼模擬真人互動,但觀眾感知上仍有差異,「真人(與 AI)給人的感受與溫度還是不一樣的。」 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V文化?王威智給出他的建議:「Vtuber文化不是逃避現實,而是對現實互動方式的一種重構。它給了我們機會去思考,在這個時代,什麼樣的關係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這樣的文化,不僅為數位社會帶來新的表演與交流模式,也迫使我們重新思索「人」與「角色」、「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界線。
【大學事】日生搭VTuber熱潮 創虛擬校園大使助宣傳
國際
第1742期
【大學事】日生搭VTuber熱潮 創虛擬校園大使助宣傳
2020-12-31
【記者廖澄妤綜合報導】「我的生日是11月4日,也是芝浦工業大學的創校紀念日喔!」影片中,虛擬YouTuber(註,以下簡稱VTuber)活潑地自我介紹道。近年VTuber人氣水漲船高,除了透過直播、影片娛樂觀眾,更擔任地方或企業的形象大使,帶動產業蓬勃發展。因應此趨勢,日本部分大學生主動推出自行經營的VTuber,在校方認可下,替學校宣傳、招生。註:VTuber原文為Virtual YouTuber,是以YouTube為平台直播、發布影片的虛擬YouTuber。VTuber本身為虛擬角色,但背後有真人透過動態捕捉裝置演繹角色的一舉一動。大阪電氣通信大學(以下簡稱大阪電通大)西元2018年推出全日本首位大學官方VTuber花野天(花野てん),今年再推出第二代的初日乃憂(初日乃うい)。此為大阪電通大「電ch!」系列計畫之一,參與電ch!的學生在專業師資協助下產製各種數位內容。VTuber團隊成員仲崎章吾分享道:「『VTuber似乎越來越有名了,我們也來做吧!成為日本第一個大學官方VTuber!』聽說是這樣展開新計劃的。」花野天於2018年10月亮相,該年由網友票選出的網路流行語大賞(ネット流行語大賞)金獎,正是VTuber。從初代VTuber花野天,到現役的初日乃憂,主要工作皆類似形象公關。初日乃憂會在YouTube進行以高中生為受眾的對談節目「憂廣播(ういラジ)」,與來賓閒聊大學生活、傳遞近期的校園活動資訊,或介紹科系等。不僅如此,仲崎章吾表示,因初日乃憂的形象逐漸受到校方肯定,更於近日受託推廣入學考試資訊,相關影片已於12月16日發布。 初日乃憂(初日乃うい)為大阪電氣通信大學的第二代官方VTuber,造型與該校校徽顏色相應。 圖/截自大阪電氣通信大學官方YouTube除了大阪電通大,芝浦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芝浦工大)最近也推出官方VTuber芝浦綠(芝浦ミドリ),12月16日發布首支YouTube影片。芝浦綠為該校工程學院學生林響紀的畢業研究,根據官方網站釋出的消息,林響紀希望向更多考生展現學校魅力。而透過YouTube進行公關活動已司空見慣,且網路影片的文化圍繞著年輕人發展,於是他發想出此研究主題。芝浦綠獲得該校企劃公關課支持,林響紀表示,校方除了協助推廣計畫,也會與他討論影片內容。對此,林響紀說:「學校願意參與一名學生提出的企劃,並誠摯地應對,實在非常感激。」 芝浦工業大學近期推出官方VTuber芝浦綠(芝浦ミドリ),為工程學院學生林響紀的畢業研究,他期望以更有趣的方式替學校宣傳。 圖/林響紀提供談及芝浦綠的首支自我介紹影片,林響紀笑道:「終於開始了呀!」他從夏天起就一直在進行畢業研究,如今芝浦綠順利於YouTube登場,林響紀稍微感到安心,卻也覺得責任變得更重。至今所有企劃、製作皆由林響紀一人負責,他目前正於校內招募合作夥伴,期待匯集不同背景學生的想法,使這項計畫變得更有趣。今後,芝浦綠預計將發布學校與設計工程學院的介紹影片,林響紀表示,目前大學的官方宣傳因形象較死板,效果未必良好,期望能藉VTuber打破這種現況。VTuber本身即具有宣傳優勢,加上由大學生經營,能以較校方親近高中生的角度介紹學校。仲崎章吾指出,VTuber不同於動畫角色,能與觀眾互動;而相較YouTuber,則可透過科技形塑更有特色、吸引力的外型。另一位大阪電通大VTuber團隊成員前川結美則指出,因大阪電通大的專長領域為電腦、資訊,由學生自行經營的VTuber正能直接展現學校的技術實力。此外,團隊成員多來自遊戲與媒體系,故官方VTuber亦能呈現學生學習成果。學生參與VTuber計畫的過程中,除了應用所學,也能加強技術,前川結美說:「團隊製作影片十分困難,但完成時很有成就感。」目前官方VTuber對日本的大學而言,仍然是個新挑戰,但前川結美和仲崎章吾都認為,這將會成為趨勢。對此,林響紀則說:「希望不只是替大學宣傳,VTuber在更廣泛的領域中都能蓬勃發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