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競技項目結合傳統文化 文山首屆原民運展部落精神
生活
第1799期
競技項目結合傳統文化 文山首屆原民運展部落精神
2024-11-15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矮殺~出力!」一群在文山區求學的原住民大學生,奮力的為體育場上的夥伴加油打氣。「矮殺~出力!」首屆文山區跨校聯合運動會在9日開幕,由東南科技大學與世新大學攜手八所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邀請原住民大學生參與,期許能加深原民生之間的情誼,並體驗彼此的原住民族文化。 不同於一般競技運動會,「矮殺~出力!」的競賽項目皆與原住民生活息息相關,如「撒網捕魚」、「負重接力」、「拔河比賽」、「頂上功夫」、「鋸木」等,結合部落中捕魚、搬運糧食與鋸木取火等活動,傳達部落傳統生活的獨特風格與技能,同時也運用原住民常見主食——地瓜作為主要競賽用具。「頂上功夫」接力賽中,原民生需將地瓜頂在頭上奔跑接力,與團隊完成接力賽;而在「撒網捕魚」比賽,融合了沿海部落捕魚撒網的文化特色,讓參賽者利用重力將魚網撒向地瓜,再小心收網進行捕撈。來自布農族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林成浩分享首次撒網的體驗,「我們部落都是上山打獵,沒有捕魚,我覺得撒網很新鮮!」他說道。阿美族的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賴李仕翔也表示「撒網捕魚」遊戲讓他倍感親切,讓他回想到小時候家人在海上捕魚的情景。 場邊歡呼聲此起彼落,同學們一同為隊員打氣,展現出原住民的團隊精神,而這也是主辦方籌辦運動會的初衷與期許。「他們來北部念書,身旁的同學不一定是族人,希望這個活動可以讓他們不要那麼孤單。」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行政助理賴濰心說道。他也提及,往年文山區的原資中心都以老師交流為主,鮮少會有專為學生舉辦的聯誼性活動,希望藉由運動會的舉辦,讓原民生加深自我認同感,並鼓勵他們能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知道說我是原住民,不用在台北隱藏自己。」他說。 來自泰雅族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林希宥坦言,長期訓練的警專生活較為封閉,透過參與運動會認識許多新朋友,能接觸不一樣的族群文化也讓他驚喜不已。比賽過程讓他回想起部落團結一致的精神,特別是在拔河比賽中,彼此不分敵我、互相吶喊打氣。而賴李仕翔也形容道:「 一摸到繩子,就感覺我們是一個團隊,有團結的感覺 。」 對於文山區原資中心的未來規劃,賴濰心表示,現階段主要專注於讓原民生建立自我認同感,並讓他們有更多和原住民同儕交流的機會。他也希望未來能讓更多學校參與聯誼性活動,如歌舞比賽、運動會等,把原民生聚集一起,建立他們的歸屬感。 賴李仕翔也期待未來能參加更多原資中心舉辦的聯誼活動,他說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讓各校同學認識彼此,也想再去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他期盼透過這些活動的舉辦,保留與發揚原住民文化,讓更多原民生能夠傳承並提升自我認同感。
民俗技藝融合新意 赤崁萬神節弘揚傳統文化
生活
第1770期
民俗技藝融合新意 赤崁萬神節弘揚傳統文化
2022-11-02
【記者黃𦲽湄台南報導】鑼鼓聲咚咚作響,民眾紛紛湧上街道,滿心期待陣頭表演。第三屆以陣頭文化為主題的《赤嵌萬神節》於10月29日在台南全美戲院前的街道展開,今年打破先例舉辦萬神踩街遊行,並讓多個陣頭、表演藝術團體在玉皇上帝前演出。 今年首次舉辦萬神踩街遊行,各方陣頭、表演藝術團體一同共襄盛舉。 圖/黃𦲽湄攝今年《赤嵌萬神節》弘揚民俗技藝,並邀請民眾共襄盛舉。人們目光追隨著遊行隊伍身影,紛紛用手機紀錄眼前盛況。活動除了踩街遊行,還廣邀上百攤商家共同組成朋派市集,藝姿舞集團長郭玲娟說道,活動將傳統文化結合現代文創市集,吸引人們關注,民眾對台灣傳統宗教文化也能更深入探索與認識,重新檢視對台灣傳統宗教文化的負面觀感。 《赤嵌萬神節》現場人潮眾多,民眾紛紛用手機紀錄這一年一度的盛宴。 圖/黃𦲽湄攝畫有鮮豔色彩臉譜的家將們以靈巧腳步,相互配合形成多樣陣法,南臺灣第一團高蹺陣的表演者雙腳踩在木棍上,以熟練技巧維持平衡,完成精彩表演。米街人文會社召集人陳宏斌表示,過去主辦單位需付費邀請陣頭團隊表演,如今他們要求主動加入,「雖然進步的幅度很慢,但至少有看到效果。」《赤嵌萬神節》除了增加陣頭團隊的曝光度,也逐漸讓傳統文化被國際看見。 今年全台白龍庵出軍的是趙部振靈公駕前護衛「如性慈敬堂」八家將,他們的靈巧腳步和亮麗服裝吸引人們目光。 圖/黃𦲽湄攝陳宏斌提到,相較於西方文化,社會對於陣頭等傳統宗教活動的刻板印象深。廟會遶境後滿地的垃圾或是廟會糾紛等事件,都讓大眾對傳統宗教活動抱持負面看法,全台白龍庵如性慈敬堂面師柯煜杰表示:「(陣頭表演者須)把自己做好,跳不跳得好是其次,規矩要注意。」陣頭表演者唯有提升自身素質,才能讓民眾改觀。國立臺南大學體育學系杜易軒也以自身經驗分享,人們對於籃球這類西方運動接受度較高,反觀民俗體育較不受喜愛,「校內民俗隊練習經常會有鑼鼓聲,常常會被投訴太吵,民俗體育類的比賽相較於其他籃球等比賽來得少。」今年舉辦的《赤嵌萬神節》突破傳統,融入新意,民眾邱麗瓔分享道:「震樂堂的搖滾結合廟會習俗文化,再與嘉邑玄興社五營神將陣一起表演,巧妙地做連結,讓人驚奇。」陳宏斌也期待活動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將傳統文化推廣得更遠,他說:「未來希望可以一步一步將萬神節這樣的活動,從赤崁萬神節變成台灣萬神節。」 
藉藝術改變社會 北藝大生以繪本留存排灣文化
第1762期
藉藝術改變社會 北藝大生以繪本留存排灣文化
2022-01-03
【記者黃弈軒綜合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在北藝大未來.傳統實驗基地 The FuturePast Lab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邀請校內師生分享地方社區及公共議題執行計畫成果,講述如何透過藝術達到社會實踐。其中一項獲得教育部USR補助的計畫〈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以下簡稱屏東原民藝術計畫)中,北藝大學生透過繪本轉譯排灣族織布文化,期望以此保存當地傳統技藝。「藝術社會實踐不是在強調藝術自身,而是讓藝術跨領域並連結至人權、民族等社會議題,轉向到社會當中與地方居民共同生活。」北藝大校長陳愷璜於開場致詞時剖析藝術社會實踐的意涵,他解釋,藝術是社會實踐過程的積極手段,而非目的。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於25日舉辦2021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成果交流會,會中由北藝大校長陳愷璜致詞開場,講述藝術社會實踐意義與各計畫執行概況。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提供屏東原民藝術計畫由北藝大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教授張懿文擔任計畫主持人,並藉由張懿文及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江明親開設的〈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讓學生發想藝術材料,保存人間國寶許春美授予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技藝。 《Hi-Five Plus: 從北投平埔族群到屏東原住民的國際藝術對話》結合課程,帶學生走訪至屏東古樓部落認識排灣族文化。圖為學生學習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 圖/楊雅鈞提供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鈞於交流會中分享,與組員田野調查時看見許春美對於文化傳承的堅持,加上自己與組員具美術專業,因此選擇創作〈跟著Vuvu來織布〉繪本向7至9歲孩童推廣排灣族傳統文化,啟發排灣族小孩認識自身族群背景。他們轉譯許春美教授給他們的排灣族織布技藝,於繪本中畫出排灣族傳統石板屋、整經架(註ㄧ)及各織布紋路,並講述排灣族小女孩偶然聽見傳統整經歌(註二),找尋自身文化認同的過程。楊雅鈞指出,繪本的「圖像化」特性得以讓各年齡層輕鬆理解排灣族的傳統文化,而繪本成品最終也將回饋給當地社區及傳統藝師。註一:整經是排灣族傳統織布的步驟之一,需先構想紋路、圖樣的編排。註二:排灣族傳統古謠,為記憶布線順序的整經口訣。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鈞以繪本做為藝術媒介,將排灣族傳統織布技藝的歷史意涵視覺化,讓孩童能輕鬆認識排灣族傳統文化。 圖/楊雅鈞提供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楊雅鈞坦言,製作童書繪本的過程並不簡單,「因為繪本是要給小朋友閱讀,東西要轉化的非常簡單,但又不能失去原始脈絡,我們在文字整理上花了蠻久時間。」 圖/楊雅鈞提供除了以藝術創作保存地方社區的文化資產外,北藝大戲劇學系學生洪暐翔則是希望將藝術連結至現今社會,利用戲劇專業演繹當代社會議題,達到教育意義,「藝術跟人之間的距離是可以很近的,我們會思考如何讓觀眾更了解我們的作品意涵,並引發他們的共鳴,進而讓藝術改變社會。」〈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課程已結束,「他覺得很感動。」張懿文分享許春美在課堂成果會上對學生作品給予的正面回饋,並提及未來將持續深耕屏東原民藝術計畫,與當地居民保持互動。陳愷璜也回應,各藝術社會實踐計畫目前雖已有具體成果,但仍值得繼續被投入,使大眾認識不同社區、議題的多元面貌,「這些計畫並不會因為一個年度而終止,它們總是可以開啟更多值得探索、實踐的細節。」他說道。
一掃晦氣 創意罐頭塔玩出新意象
生活
第1713期
一掃晦氣 創意罐頭塔玩出新意象
2019-11-14
【記者萬巧蓉高雄報導】在古早暱稱為「罐頭街」的路邊,老青幼三代人圍著滿是鐵鋁罐的桌面,堆疊多種形貌的罐頭塔。罐頭塔因常在喪葬場合出現而使人們心生避諱,「台灣傳統美學—DIY罐頭塔」活動則玩出新意,讓民眾跳脫傳統印象製作罐頭塔,成品從帆船、聖誕樹到生日禮物無奇不有。  老師傅與女兒周慈吟向參與民眾介紹罐頭塔的新形式,此款乃是喜氣的神明祝壽款。 圖/萬巧蓉攝活動於10日下午在高雄市信東水果食品行舉行,現場由製作罐頭塔經驗超過30年的老師傅示範如何用不同角度堆出穩固罐頭。「恁來試看覓(你們來試看看)!」師傅將鐵鋁罐整齊排列在桌面,用手掌穩穩壓住罐頭,再用膠帶俐落地纏繞罐身數圈,一轉眼就黏好整排鐵鋁罐,最後把鐵鋁罐層層堆起並固定。 信東水果食品行老師傅為眾人示範黏貼罐頭塔的技巧,一旁的孫子也認真聆聽。 圖/萬巧蓉攝參與民眾發揮創意,精心設計一座座罐頭塔。屏東縣立永港國小教師黃涵榆用綠色彩帶纏繞罐頭塔做成一顆聖誕樹,他預計將「聖誕樹」搬去做教室布置,讓小朋友在上面掛襪子、寫卡片。黃涵榆說:「這(罐頭塔)是文化的一部分。」他也表示,希望能將師傅說明的罐頭塔典故轉教給學生,告訴他們罐頭塔本是台灣人贈送喪家的禮俗,後來則衍生成神明慶生、紀念儀式用的裝飾品。  參與民眾黃涵榆發揮創意,使用綠色彩帶將罐頭塔巧妙製成聖誕樹的樣貌。 圖/萬巧蓉攝而罐頭塔上用來書寫奠儀的紅紙,也成為民眾抒發心情或許願的字條,有人將「我是台灣人,我愛喝汽水」的台文趣味對聯掛上罐頭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學生林家瑜則分享自己並不認為罐頭塔晦氣,因為外婆以做壽桃維生,所以他一直想學習製作祭祀品的傳統技藝。 「整條路的人從起床到天黑都在罐頭堆裡。」老師傅的女兒周慈吟娓娓道來兒時回憶,當時家門口的七賢三路有無數個生產罐頭塔的商家,而被暱稱「罐頭街」。他感慨地說:「現在整條路只剩下我們家還在做罐頭塔。」隨著時代變遷,罐頭塔多交由工廠製作,贈送罐頭塔的風氣也大不如前。如今僅剩信東水果食品行的騎樓牆面高高疊起的罐頭塔能一窺當時榮景。  信東水果食品行的騎樓牆面立著由各式食品組成的罐頭塔,不規則形狀是手工細膩的痕跡。 圖/萬巧蓉攝主辦此活動的「台文博覽會」期望促進年輕世代接觸傳統文化,以此保存逐漸式微的台語文。「語言跟文化是一起的。」台文博覽會主辦方解釋,活動籌辦人員來自高雄各地的台語文讀書會,他們規劃一系列全台語文化活動,形成首屆台文博覽會。儘管活動全程使用台語,年輕一代並不感到排斥。參與民眾向老師傅學習做罐頭塔的同時,也跟著聆聽一個個台語單詞、用台語對話,重拾鄉土情懷。 來自韓國的參與民眾曹惠琳(音譯)用韓文在紅紙寫下心願再掛上罐頭塔。他讚賞地表示,台文博覽會出面維護、推廣傳統文化,讓年輕人有機會賦予傳統物件現代意義。如同周慈吟所說:「罐頭塔就是祭祀品的一種,只是它出現的場合跟使用時機會讓人產生不祥的錯覺。」在高雄的日頭下,罐頭塔與台語文走出陰霾,與青幼世代「逗鬧熱」! 來自韓國的參與民眾曹惠琳參與台灣本土活動感到十分新奇,他也興奮地與自製的罐頭塔合影。 圖/萬巧蓉攝
獨立樂團打頭陣 音樂祭推廣傳統北管
藝文
第1688期
獨立樂團打頭陣 音樂祭推廣傳統北管
2018-11-14
【記者林宛賢台北報導】鑼鼓喧天,北管師傅們以一段急促的南梆子聲帶出整齊而有力的嗩吶聲,台上的北管樂手個個賣力吹著嗩吶、敲著木魚和拍板。稻江文化音樂祭於10日在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行,活動邀請傳統北管軒社——共樂軒、靈安社與雙聯社,以及新生代獨立樂團——拍謝少年、三十萬年老虎鉗與麋先生共同參與,期望藉獨立樂團的人氣帶動北管文化的關注度。「或許年輕人聽到北管軒社的音樂後,對北管樂會有興趣進而來學習,將來就變成我們的無形文化資產。」台北市民間遊藝協會理事長劉丁柱表示,希望能藉此活動推廣逐漸失傳的北管樂曲,透過新生代獨立樂團吸引年輕人關注傳統音樂,「若北管後繼無人的話,這個民俗文化就會有斷層。」 稻江文化音樂祭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將逐漸失傳的北管音樂透過新型態的表演方式傳承給新世代的年輕人。 圖/林宛賢攝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林茂賢解釋,北管樂曲特色為曲風喧鬧高亢、氣勢豪邁,非常適合廟會、遶境等慶典儀式,可說是古早時期主流的「重金屬音樂」。北管的演奏團體稱為軒社,早期的軒社提供聯誼、社交活動與休閒等功能,與社區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不論在保存與傳承傳統文化,以及婚喪慶典、宗教儀式上,皆扮演重要角色。林茂賢指出,由於台灣教育長期西化,缺乏對傳統音樂的培育,間接導致社會大眾對於北管樂等傳統音樂的忽視。「我們自己看到那些傳統的東西,就自己覺得是沒水準的,課本上也沒有教我們這些東西,所以它的沒落是正常的現象。」他也強調,從教育著手讓社會大眾從小培養對台灣傳統文化的認識,是唯一從根本解決傳統音樂失傳的方法。在此次北管軒社表演中,有不少大學生、國高中生參與,為傳統音樂增添一股新活力。在靈安社表演中擔任銅鈸手、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的胡祐嘉表示,因為自己有接觸DJ創作,所以希望能在現代電子音樂中融入傳統北管樂。同樣為靈安社銅鈸手、淡江大學歷史學系高子建則表示,因為從小生活在宮廟環境,耳濡目染下便對北管樂十分感興趣。 此次傳統北管表演活動中,不乏許多青年學子參與其中,為逐漸失傳的北管音樂增加新魅力。 圖/林宛賢攝胡祐嘉認為,北管正面臨沒有市場、傳承不易的局面,他補充,「我覺得北管可以多跟一些文化資產做結合,讓無形的文化資產(北管)去輔助無形的文化資產。」。高子建則表示,以往北管都是隨著廟會、遶境活動表演,但近幾年這些活動逐漸消失,北管軒社的表演機會也隨之減少。胡祐嘉與高子建一致認為要傳承傳統音樂,必須創新、多結合不同的風格與元素,並期待現代社會能給予傳統音樂更多的表演機會。演出樂團拍謝少年說:「把傳統好的音樂,融入在我們喜歡的音樂裡面,本身就非常有趣。」他們表示,除了在第二張專輯中的〈契囝〉結合北管音樂外,未來也會嘗試將傳統音樂融入音樂創作。觀眾陳婧琪認為,若北管能跳脫出宗教活動,演化出更多不同的形式會有助於傳承。 未來也期望傳統北管音樂能融合現代獨立樂團的曲風,形成更加多元的台灣音樂文化。 圖/林宛賢攝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長許美惠表示,希望未來獨立樂團與北管軒社能交流、碰撞,為台灣音樂帶來更豐富的發展,「用這樣的方式建構一個平台,讓子弟軒社和獨立樂團的觀眾能互相看到對方,讓年輕人也能關注北管音樂。」 台上樂手個個賣力演奏,其中有許多國、高中生參與,顯示越來越多學生願意接觸傳統北管音樂。 圖/林宛賢攝 此次音樂祭活動邀請新生代獨立樂團共同演出,希望能藉獨立樂團的魅力,吸引更多年輕人共同參與。 圖/林宛賢攝
娜魯灣原民運動會 傳統「技」憶推廣不易
藝文
影音
第1683期
娜魯灣原民運動會 傳統「技」憶推廣不易
2018-10-11
【記者林傑立、陶怡軒、孫佾妘台北採訪報導】以充滿活力的傳統舞蹈開場,第九屆娜魯灣文化節原住民運動會正式展開。今年以鄒族文化為主題 ,聚集40多組隊伍,共2000多名與會民眾,一同較勁擲矛、射箭等傳統技能。台北市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主委陳誼誠表示,運動會的項目都是原住民的傳統技藝,希望藉由競賽,傳承大家過去的生活技能。豐富的競賽活動不但能集合台北市的原住民,也讓民眾有機會看見傳統部落文化。新世紀藝術團成員范逸凡認為:「這個活動讓北部的原住民朋友有一年一次相聚的機會,同時讓我記得擲矛射弓等傳統技藝。」 但對於不在部落長大的原民青年而言,運動會對他較缺乏吸引力。由於可接觸的活動資訊不足,難以和生長經驗有共鳴,國立政治大學搭盧灣社社員、原住民學生高仲凱透露,「因為我對於這些傳統技藝不是很熟悉,所以不會想參加。」當天除了運動競賽,還有原住民市集。儘管攤位人潮眾多,但市集僅限於商品販賣,民眾在逛市集時,難以對原住民文化有更深層的認識。當地民眾丁啟明表示,活動只能讓一般民眾了解各族的活動,但難以理解文化深層的部分。當地民眾李韋葛也說:「如果能有文宣品,讓我們看到他們特有文化是什麼,我們會更了解。」文化節的參與者對此活動反應熱烈,成功增進原民間的互動。若未來能將活動從情感凝聚延伸,帶入更多文化教育意涵,才能讓更多民眾認識原住民文化,延續過往部落的共同記憶。https://youtu.be/atVYAKZYjK8
家將融現代舞 籲重視傳統文化
藝文
第1683期
家將融現代舞 籲重視傳統文化
2018-10-10
【記者邱于瑄高雄報導】全黑的舞台上,鼓聲一拍一拍重複著由慢轉快的節奏。聚光燈打下,鈴鐺清脆地響,一名家將舞者手拿兵器,跨著步伐,翻身、亮相,其餘舞者一個個走上舞台,隨著鑼鼓聲來回變換陣形,在昏暗的燈光中,表情嚴肅又帶著殺氣。 <庄腳囝仔>結合家將文化、傳統音樂、台語等,傳達台灣傳統文化傳承和認同的重要性。 圖/<庄腳囝仔>劇組提供以「用我們的文化,走出自己的路」為口號,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第九屆畢業展演《藝動城堡》,其中一齣原創台語音樂劇<庄腳囝仔>將傳統家將文化結合現代元素,給予家將文化、傳統音樂不一樣的面貌,傳達大眾對台灣文化認同和傳承的重要性。表演於5日至7日在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登場。故事描述隔代教養家庭,子女面臨繼承家業與追求自我的掙扎,以及家將文化在現代被貼上負面標籤,導致傳承不易的問題。故事主創者兼樂手許家瑋表示,在一次遊學中,看到外國以自身文化為傲,然而台灣傳統文化卻長期不受重視,甚至台灣人對於文化的消逝沒有感覺,這些成了他的創作動機。導演洪毓蕾補充,現代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缺少認識,於是傳承與認同成為本齣戲的核心概念。此齣戲以家將的基本動作結合現代舞、街舞,使家將舞步產生更多變化。音樂方面,除原本的鑼鼓外,更融入電音,搭配大提琴、陶笛、貝斯、吉他、鍵盤,多元而不失傳統。此外,服裝也在不觸犯禁忌的原則下,改變原先的剪裁,將家將服改為短版,並改變臉譜的畫法。 儘管戲劇融合新潮元素,但演員程穩育說:「我覺得年輕人必須先認識傳統,再來說創新。」他強調,傳統是穩固創新的基礎。古桃城山海鎮刑堂什家將公舘堂主、舞蹈指導老師蕭湧達指出,傳統文化和古禮的深耕及傳承十分不易,此齣戲也算是另類的傳衍家將文化。「此齣戲創新的做法開啟新的路,翻轉大眾對家將的負面標籤。」觀眾樹德科大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學生傅米琦說。他也提到,原先對於傳統廟會和家將音樂會感到害怕,但此齣戲結合現代元素,並且隨著劇情有不同的作曲風格,特別吸引人。
伸展台成劇場 樹德科大服設秀創意
藝文
第1661期
伸展台成劇場 樹德科大服設秀創意
2017-10-18
【記者王若穎高雄報導】2017「SFDA_新潮獎」時尚設計新銳競賽於15日盛大舉行!除了往年的時尚設計組,本屆新增前衛創意組,著重於新媒材的創意應用。前衛創意組由樹德科技大學流行設計系學生廖子閎設計的《索多瑪的情人節》拿下首屆冠軍。 毛布料織成的馬型頭套,與藍色透明布連身裙的對比,表達理性與獸性的衝突。 圖/廖子閎提供索多瑪在《聖經》中是罪惡之城,由於索多瑪的居民生活淫亂,導致整座城市遭上帝毀滅。廖子閎表示,關於索多瑪有許多解釋,「有些人認為是表達同性的紊亂關係,我把它提升成內心的獸慾。」廖子閎以此作為文本發展作品理念,希望透過《索多瑪的情人節》讓人從理性的現代社會中,找回獸性的自我。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曾提出阿尼瑪與阿尼瑪斯的概念,阿尼瑪代表男人性格中的陰性成分;阿尼瑪斯則是女性心靈中的男性特質。若人們將此意象投射到異性身上,對方將可能變得充滿魅力。廖子閎解釋,在愛情裡與自己個性互補的對象更具吸引力,「這從原始層面來說就是獸性的展現。」伸展台上表演者戴著馬型頭套奔馳穿梭,象徵脫韁野馬的獸性;蝴蝶優雅停駐在兩側身著藍色紗裙的女模特臉上,比喻理性的現代社會。毛布料織成的馬型頭套與藍色透明布連身裙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展現理性與獸性的衝突與互補。 蝴蝶停駐在身著藍裙的模特兒臉上,比喻理性的現代社會。廖子閎希望從理性的社會中找回獸性的自我。 圖/《索多瑪的情人》模特兒楊昀諺提供時尚設計組獲獎作品《文化葬禮》則追悼傳統文化的逝去。「二十一世紀,我們追求演進,埋葬文化。」樹德科大流行設計系學生郭恆生、蔡佳頤描述理念。郭恆生表示,隨著高雄都市更新計畫的執行,傳統古式建築被拆除改建,這塊土地的歷史記憶也逐漸被抹去。他們運用紅色布料、旗袍表現傳統,並將土灰色披肩外套覆蓋其上,比喻人們親手埋葬傳統文化。郭恆生表示,為了呈現作品的氛圍,他實地探訪附近即將被拆除的低矮牆建築,並拍照搜集素材。《文化葬禮》中,旗袍的版型是中國服飾的代表,暗紅色意味著傳統文化的黯淡與消逝,蕾絲的結構則象徵曾經的繁華。 《文化葬禮》追悼傳統文化的逝去。學生運用紅色布料、旗袍象徵傳統,將土色的外套覆蓋其肩,比喻人們親手埋葬了傳統文化。 圖/郭恆生提供評審老師鄭秋月表示,《文化葬禮》在布料的厚重感及款式設計上掌握得當,整個展演氣勢十足,但希望能多增添古文化的內斂氛圍。她認為比賽今年新擴增前衛創意組,讓學生能有更多發揮,《索多瑪的情人節》以劇場式表演敘事,是很好的嘗試。但為了兼顧公平性,比賽未來可能會稍微限縮舞台呈現的方式,讓展演更著重在服裝時尚的表現。
破傳統框架 青年歌舞促文化交流
生活
第1658期
破傳統框架 青年歌舞促文化交流
2017-09-27
【記者謝佩如新北報導】「客家三大活動聯合出擊」23日於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舉辦,這次力邀青年表演團體,讓民眾了解客家文化不只固守傳統,更注入青春活力,而演出內容融合異族風情,透過原住民舞團與巴西森巴舞團的加入,擦出新火花!節目由森巴舞團開場,穿著華麗的舞者,隨激昂的拉丁旋律扭腰擺臀,接著高亢的歌聲響起,身穿族服的原住民赤腳起舞,女生舞蹈柔美優雅,男生舞蹈則強調力氣與強壯,常有跑、跳等動作穿插,不只舞蹈,原住民熱情的嗓音也融入表演,最後以一聲宏亮的呼喊收尾,漾客舞團手捧桐花隨著笛聲起舞,將客家樂曲結合芭蕾舞,讓民眾耳目一新。 出力舞集注入青年活力以呈現阿美族傳統舞蹈之美。 圖/謝佩如攝其中原住民舞團「出力舞集」的團員黃麗媛與風佳琪,分別為龍華科技大學與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學生,黃麗媛說:「每年回去參加豐年祭時,都可以明顯發現年輕人一年比一年少。」她們強烈感受到傳統文化正在流失,因此希望透過表演,將原住民舞蹈繼續流傳下去。此外,這次演出首次與森巴舞團交流,她們認為森巴舞很有趣但不容易上手,因為身體靈活度與柔軟度是跳好森巴舞的關鍵,也必須隨時注意身體的重心,否則無法將活潑、熱情的森巴舞完整呈現。欣賞完精采的室內舞蹈表演後,即使戶外天氣悶熱,民眾仍紛紛下樓至露天廣場,一同欣賞客家歌謠,一享「耳福」。客家學生歌手陳孟蕎從小在客語的薰陶下長大,熱愛唱歌的她便決定將她喜愛的兩樣事物結合,走出與其他年輕歌手不一樣的路。陳孟蕎曾因聽眾少而感到挫折,為了突破困境,她將現正流行的饒舌(Rapping)元素融入客家歌曲,吸引更多年輕聽眾了解客家文化。她感嘆:「每次參加客家集會都看不到年輕人。」因此,喜愛客家文化的她便產生使命感,決心把客家文化延續下去。 演唱經驗豐富的陳孟蕎用清新嗓音演唱客家自創歌曲。圖/陳孟蕎提供Rhema樂團主唱簡銘峰為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特別的是,本身雖是原住民的他,卻將客家歌曲列為表演曲目之一。他表示,透過不同傳統文化曲風的相互碰撞,能激發多元的音樂靈感,雖然Rhema成團時間不算長,還在摸索各種文化的風格並融入音樂之中,但他相信「音樂是種語言並具有感染力。」觀眾只要聽到他們的歌曲,都能多少接觸到台灣傳統文化。 Rhema樂團使用西方樂器演出客家歌曲,賣力開唱 。圖/Rhema樂團提供現場民眾盧明宏表示,他十分慶幸參與此活動,對於現在仍有這麼多年輕表演團體正在為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延續做努力感到驚艷,也讚嘆客家文化竟然能結合原住民與巴西森巴舞蹈,對他來說是個難忘的經驗。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