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陽交大低副作用技術 活化海馬迴抗焦慮不再Blue
新知
第1753期
陽交大低副作用技術 活化海馬迴抗焦慮不再Blue
2021-10-06
【記者吳姿芳綜合採訪報導】坊間常見抗焦慮藥物,如抗憂鬱劑與血清素回縮的拮抗劑,作用於全身或大腦,容易引發嗜睡、疲倦、頭昏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連正章團隊與美國阿拉巴馬大學(University of Alabama)、匈牙利團隊合作,發現海馬迴中的苔狀細胞與焦慮行為有關,有助細胞專一性的臨床發展,可望改善現行焦慮症藥物的副作用。此研究成果於9月14日登上國際自然科學期刊《Cell Reports》的封面故事。 此期刊封面由藝術家蔡鈺麟先生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蔡雨寰教授共同設計,不僅融合科技與藝術,描述苔狀細胞有如黑夜中的閃電,更與研究過程交相呼應,利用光遺傳學技術以一道藍光雷射來活化苔狀細胞後,產生電流,研究神經訊號如何傳遞到下游。 圖/研究團隊提供傳統認知上大腦中的海馬迴與學習記憶有關,團隊成員陽交大神研所博士生王凱誼主要研究海馬迴中的苔狀細胞,已知苔狀細胞具有「長距離投射」的特性,因此他開始思考或許苔狀細胞能調節學習記憶或調控情緒。研究主要以小鼠為模式動物,使用高架十字迷宮觀察其焦慮行為的關係。通常小鼠天性喜愛昏暗、安全的環境,因此焦慮程度高的小鼠會待於靠牆的空間,而焦慮程度低的小鼠會待於開放空間,研究團隊利用不同焦慮行為測試焦慮反應,結合鈣離子攝影,觀察神經細胞的活性,發現當小鼠走到開放空間時,鈣離子訊號愈高,也就是神經細胞活性愈高,再透過光遺傳學、化學遺傳學、活體單細胞紀錄技術,發現「苔狀細胞可調控焦慮行為」,可望使臨床發展更具細胞專一性。 小鼠由開放空間走至封閉空間時,熱圖中顏色由紅色轉變為藍色,可知苔狀細胞活性顯著降低。 圖/研究團隊提供「光遺傳學主要是利用感光通道蛋白活化或抑制某一特定的神經元,可藉此操控齒狀回中苔狀細胞的活性。」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張又唐解釋。而化學遺傳學中的受質如同鑰匙與鑰匙孔,需結合才能展現作用,可分為興奮性和抑制性作用,透過化學遺傳學的方式活化苔狀細胞,發現小鼠的焦慮行為下降。至於活體單細胞紀錄技術則解釋「苔狀細胞與焦慮行為有關」的假設,透過電擊動物的方式,紀錄單神經細胞的活性,而不同神經細胞具有不同特性,因此能被辨別出來,藉此觀察細胞扮演的角色與行為的關係。王凱誼藉由跨國研究的契機,至匈牙利學習此項技術並帶回台灣。此外,以往的焦慮症治療研究較為大方向,例如研究單一種臨床用藥的效果,此研究視野範圍更為精密,可操控單一細胞的活性,觀察其對焦慮症產生何種影響。 左圖:研究團隊發現苔狀細胞的活性會隨著能引發焦慮的環境而改變,例如,老鼠待在明亮開闊的環境,其苔狀細胞活性較高(圖中紅色細胞)。右圖:海馬迴中,透過活化苔狀細胞降低焦慮行為的神經機制。 圖/研究團隊提供而研究過程亦充滿挑戰,如:參考文獻並找出有趣的問題、使用何種技術,以及讓研究成果更具功能性等。團隊成員陽交大神研所碩士生吳哲瑋主要負責數據分析,他進一步舉例說:「將想法落實於程式,再利用電腦轉換結果為圖案,並在大數據中挑出沒有被注意到的地方,都會遇到許多困難。」論及研究的趣事,「每個研究會發現有趣的現象,而且每年有很多研討會可以參加,不僅能了解現今相關領域有何發現,還能順便到國外遊玩。」王凱誼表示。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連正章研究團隊實驗室主要研究兩大腦區__海馬迴與杏仁核。 圖/研究團隊提供由於苔狀細胞膜上具有許多與情緒調控相關的受體,如血清素、大麻素與糖皮質激素受體,這項發現期望能出現更專一的臨床藥物——只跟苔狀細胞這些受體結合,為焦慮症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式,以減少副作用。王凱誼也提到希望研究能改變焦慮症的刻板印象,「許多人覺得焦慮症患者只是表面生病,其實背後有許多機制在調控行為,尤其是腦內神經迴路扮演許多重要角色,每一件事發生背後都有原因。」他期許大眾能用包容的心去了解焦慮症的人。
染髮的隱憂-亮麗外表的潛在風險
校園
新知
生活
專題
第1656期
染髮的隱憂-亮麗外表的潛在風險
焦點
2017-06-08
點此進入專題網站觀看完整報導【專題記者 鄭順祥、江殷年、龐家姍、吳旻蓁、顏麗家、薛若儀採訪報導】走在校園中可以發現染髮的學生不在少數,從常見的棕色、深紅色,到較少人選擇的金色、粉紅色都有。而染髮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為了擁有更亮麗的外貌、工作需求、偶像崇拜等。根據大學報收集的530份問卷結果顯示,在學生族群中,有將近95%的人是「為了美觀」選擇染髮。此外,大約半年染一次的人就佔了36%。究竟為了美觀的背後,需要做出哪些犧牲呢? 大學報針對學生染髮之調查圖表,共530人填答。 圖/專題網站截取美麗髮色背後 經濟與健康的拉扯「當髮模可以省下非常多錢。」有兩年髮模經驗的學生李怡燕表示,當初是擔任設計師的國中同學找上自己,目前已染過鐵灰藍、粉棕、紫灰等至少七種顏色。她提到,當髮模算是圓了想嘗試染特殊色像是紫色、灰色的心願。但特殊色容易掉色,時常需要補染,且價格普遍偏高。經濟因素考量是學生成為髮模的主要原因,學生林小蕎表示,除了能省下頭髮造型的花費,也能常常更換不同的髮色,但染的顏色不能自己挑,基本上是全權交給設計師處理。但看似外表光鮮亮麗的髮模,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現為知名連鎖沙龍設計師的Aggie同時也是公司的髮模,留有一頭看似柔軟的紫色長直髮,髮質卻極為乾燥粗糙。她表示是為了方便染上特殊色多次漂髮造成的。「我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比較在意看起來如何。」雖然髮質受損嚴重,不過李怡燕目前沒有放棄當髮模的念頭。她提到染髮最密集時,大概一個多月換一次髮色。除了要定期回去補染,更要承受多次漂髮、染髮造成頭髮的毛躁與斷裂。Aggie更提到不少人會因為漂、染髮過敏,但美髮院會在事前做頭皮隔離保護。過敏的狀況則因人而異,有些人是完全沒感覺,有些人的頭皮會感覺到刺刺癢癢的。「第一次漂的時候頭皮非常痛,漂完隔天頭皮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掉。」漂過頭髮兩次的學生吳孟哲分享,因為自己頭皮比較敏感,所以漂染後頭皮出現的副作用很明顯。 當髮模有改變造型的機會,但漂、染也造成副作用。 圖/林小蕎提供而一般學生為了染髮,除了健康因素外,更要考量預算。「每半年會存錢染一次當奢侈品,像買名牌那種心情。」從國中就開始染髮之旅的學生呂函諭,目前已經累積10次以上的染髮經歷了。呂函諭表示長期染髮真的會造成經費負擔,所以通常會等到頭髮嚴重褪色或是長出黑色頭髮之後才會補染。有兩次染髮經驗的蔡育民也表示,染後髮質比以前差很多,所以需要花比以前更多的心力及金錢在護髮上,所以即使會特別預留染髮的開銷,不過還要加上事後的保養花費,支出往往會超過預算。另外,呂函諭分享,雖然染髮後髮質變糟,但得知護髮染不傷頭髮,也比一般染髮便宜,因此以後都會選擇護髮染。染髮是否容易致癌 現有研究仍難以斷定 頭髮、頭皮結構示意圖。製圖/顏麗家頭髮分為表皮層(毛鱗片)、皮質層與髓質層,而染髮分為暫時性染髮與永久性染髮。暫時性染髮,如染髮噴霧,是將染劑附著於毛鱗片上進行上色,經過幾次的洗髮顏色就會淡化消失;永久性染髮,如染髮劑、泡泡染,則是先以第一劑的氨水(阿摩尼亞)將毛鱗片打開,並以第二劑的過氧化氫(漂白水)深入皮質層將髮色漂白,接著利用染色劑上色,不同髮色所會用到的染色劑不盡相同。 染髮種類與過程示意圖。 製圖/顏麗家根據圖中的資料,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指出,各成分在接觸後是否產生毒性或致癌性,主要與劑量及接觸時間有關,也與個人是否容易皮膚過敏有關。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提到,染髮劑第一劑中,對苯二胺(PPD)、對苯二酚這類致癌物質常出現在深色的染髮劑上,政府已嚴加限制其用量。部分廠商也會以其他具類似功能的化學物質取代對苯二胺,德國、法國更已立法禁止染髮劑使用對苯二胺。目前學術研究討論染髮時,常把深色染髮劑另立一章討論,原因是對苯二胺會影響腎臟排毒,在動物實驗裡會引起膀胱癌,但在人體實驗沒有實際的數據結果。江守山認為對苯二胺既然對動物有傷害,對人的傷害也不容忽視。他表示,目前大部分對染髮的研究都顯示,染髮會增加血液腫瘤的風險。血液腫瘤包括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淋巴瘤、白血病。楊振昌提到,對苯二胺類化合物在動物試驗,經口餵食後可能會導致泌尿道、肝臟、皮膚、乳腺、前胃、甲狀腺或淋巴系統的癌症;經由皮膚的試驗,亦有少部份研究顯示它會經由皮膚吸收而致癌。至於染髮劑第二劑會用到的過氧化氫,雖然其致癌的疑慮遠較對苯二胺類化合物低,仍有實驗動物致癌的研究結果。楊振昌表示,多篇國外研究卻顯示,常使用染髮劑者不見得較容易罹患癌症。以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在1994年所發表的一篇針對近60萬名年齡30歲以上婦女長達6年的追蹤研究顯示,長期(20年以上)使用深色染髮劑的婦女,可能會稍增加罹患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的機會(3%),但未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機會。哈佛大學在同年發表的一篇針對近10萬名護士長達14年的研究亦顯示,染髮與罹患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間,並無相關性。因此有關染髮與癌症間有無相關,各方說法仍莫衷一是。也因為以往的研究缺乏一致結果,所以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目前僅將染髮列為不確定對人是否具有致癌性,因此楊振昌認為,民眾也不必「聞染髮劑而色變」。一般而言,愈深色(例如黑色、紅色或棕色)的染髮劑,含有前述致癌物的量通常愈高。此外,較不易褪色的染髮劑,含有的致癌物量也多半較高,因此民眾應盡可能少用上述染髮劑,並拒絕購買來歷不明的染髮劑。挑選染髮劑時也能注意其包裝標示,經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認證的產品在包裝上會有標示。若為國內品牌染髮劑會標示「衛署藥製字第OO號」;國外品牌則會標示「衛部粧輸字第OO號」。若想了解該染髮劑成分的詳細資訊也能至衛福部食藥署藥物辨識資料查詢系統查詢。染髮劑刺激皮膚  使用前應先測試除了可能致癌的危險外,染髮最常造成的危害其實在皮膚,不慎者甚至會產生嚴重的過敏現象。楊振昌醫師建議,在使用一項新品牌染髮劑前,最好先滴一小滴在耳後皮膚,不要沖洗,觀察兩天後沒有紅腫等過敏反應再使用。染髮過程中也切記不要吸菸或飲食,若染髮劑不慎誤入口中,造成腸胃刺激,可能導致出血潰爛、肝腎功能變差或變性血紅素血症(四肢皮膚及嘴唇發紫),或是其他更嚴重的中毒症狀。江守山醫師表示,染完髮盡量不要吃葡萄柚和攝取大量的楊桃汁,因兩者都會影響酵素系統的運作,酵素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影響毒素排出體外。反之,如果要促進肝臟等酵素系統的活性,建議可以食用薑黃、大蒜、葡萄皮和紅酒含有的白藜蘆醇,如薑黃可以透過咖哩飯攝取。天然染劑較安全 民眾仍應審慎評估現代人重視健康,多會選用含植物性染料的染髮劑,現有的科學研究發現,天然染髮劑確實比較安全,但仍然有極少數使用者可能產生皮膚過敏的症狀。天然染髮劑中最常使用的海娜(Henna),萃取自印度指甲花的葉子。在國外民俗治療中指甲花使用在止血、利尿、抗腫瘤、抗腸胃痙攣、心臟抑制、降低血壓、對抗感染及緩解子宮收縮等,口服大劑量者會產生中毒。但若僅用於染髮,不會產生中毒現象,消費者不需太過擔心,唯獨需小心號稱天然的染髮劑是否仍摻有PPD,並在使用前後注意是否產生皮膚過敏等症狀。然而,天然染髮劑最大的缺點在持續性不足,江守山醫師也表示大部分的顏色都不夠深,無法染成黑髮,頂多是棕色。美觀與健康之間的拿捏,消費者可以審慎評估。雖然染髮尚未確定是否會致癌,但擔心染髮會提高罹癌風險的民眾,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減少使用深色且不褪色的染髮劑,多使用清洗1~3次或5~10次即可洗淨的染髮劑。二、染髮時可多使用含植物性染料的染髮劑,少使用易致癌的PPD染髮劑。三、自行染髮時務必戴手套。四、染髮時切記不要抽煙或吃東西,以免手上沾到染髮劑誤入口中,增加吸收量。五、染髮前兩天不要洗頭,有頭皮油脂保護可減少染髮劑接觸頭皮,或是塗一層凡士林也可以。六、染髮間隔至少一個月,一個月染髮兩次以上風險會較高。
止痛藥另一副作用 美研究發現會降低同理心
新知
第1626期
止痛藥另一副作用 美研究發現會降低同理心
焦點
2016-05-18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發現止痛藥會降低人的同理心。圖/Flickr用戶Stuart Dootson【記者蘇奕菲綜合報導】服用止痛藥能夠緩和疼痛感,是頭痛時的救星,但可能降低你的同理心。根據《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10日報導,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心理系研究發現,市面上許多止痛藥中含有「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會降低服用者的同理心,使服用者看見他人受苦時,會低估他們所感受到的痛苦。研究團隊操作兩階段實驗,第一階段以80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請半數受試者服用含有乙醯氨酚的液體,另一半的受試者則服用不含任何藥效的百憂解(Placebo),並不告知所有受試者他們服用何種藥物。等待一小時藥物開始發作後,所有受試者閱讀八個短篇故事,故事中有人物受苦,例如有一個故事描述一人手臂遭刀子砍傷見骨,也描述父親過世的痛苦。接著團隊讓受試者以一到五級的量表,評斷閱讀故事時所感受到的痛苦,也評估故事中主角所受的痛苦。研究發現,總體而言,服用乙醯氨酚的受試者評估主角的受苦程度,遠比服用百憂解的受試者還低,可見服用乙醯氨酚會讓人低估他人所受的痛苦程度。該研究中也指出,有神經學理論認為,大腦中感受自身痛苦,以及感受他人痛苦的心理機制是互相重疊的,而此研究在神經化學層面上證實該理論。根據《科學日報》報導,研究主導人、心理系教授博登‧偉(Baldwin Way)說:「同理心很重要,根據該研究結果,如果你在服用止痛藥後和伴侶吵架,你可能會很難理解自己所作所為是如何傷害對方。」但目前他們尚未研究出為何乙醯氨酚會降低同理心。藥師黃廣明表示,市面上常見的止痛藥,主要包括含有乙醯氨酚的普拿疼、含阿斯匹靈(Aspirin)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以及鴉片類的止痛藥。乙醯氨酚能阻斷腦中疼痛的傳導。阿斯匹靈則是抑制前列腺酵素,降低疼痛感。嗎啡等鴉片類藥性較強,屬於管制藥品且具成癮性。黃廣明指出,止痛藥不是萬靈丹,若有經常性頭痛,仍需至醫院求診。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