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校園的「政」當性:大學生盼發揮政治影響力
專題
第1809期
校園的「政」當性:大學生盼發揮政治影響力
焦點
2025-05-01
【記者陳樂怡、周依恩、鄭孟佳、吳恒儀綜合報導】臺灣青年民主協會辦公室裡,充斥成堆的標語布條和貼紙。「作為學生,我們應該要突破這個社會對『學生』兩個字的限制跟想像。」臺灣青年民主協會副理事長許靜玟說。他娓娓道來投身政治參與的歷程,從香港反送中運動帶給他的啟發,到2020年罷免高雄前市長韓國瑜時和朋友籌組「高雄學生民主聯盟」,再到如今在臺灣青年民主協會擔任幹部。「我覺得我作為青年會有一個使命感,或是說一個責任感。」他說道。 學生的身影穿梭在台灣歷史中的每個政治現場,最早可追溯至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因交通紀律與日本警察爆發衝突,促成台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事件。台灣的學生運動中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野百合學運為當時規模最大的學生抗議行動,聚集上千名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學生,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靜坐抗議,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訂定政經改革時間表」四大訴求。「野百合學運」不但影響了台灣民主化的發展,更培養出一群走入政治圈的「野百合世代」,掀起改革的浪潮。當時廣場上巨大的野百合塑像,至今仍是台灣民主化歷程中鮮明的符號。 這股改革的動能,在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再次爆發。為反對立法院通過《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主要由大學生組成的抗議者翻過圍牆,佔領立法院靜坐,直至立院停止審議該協議。此後學生關懷社會、參政形成一股風潮,各所大學、高中相繼成立關心社會運動及公共議題的異議性社團,如國立臺灣大學濁水溪社、國立政治大學野火陣線、國立成功大學零貳社等。 雖然十載光陰後的今日,青年社運和異議性社團的熱潮逐漸消散,但仍有大學生願意投身公共事務。今年4月,政大及多所大學的學生因應「2025年大泛藍立委罷免」,在校園中擺攤設置連署站,掀起政治與校園間界線的討論。 政大社會系教授黃厚銘認為在民主社會中,政治參與是公民責任的一環,而對這群學生而言,大學提供了更多接觸與學習政治參與的機會,讓他們能進一步實踐公共參與。然而,政治是否應該出現在校園內、進入校園的方式是否恰當等問題仍具爭議。政大學生自主發起罷免連署活動,並在臉書社團「NCCU政大學生交流板」發布訊息,就有網民留下「這沒領錢真的不信」等質疑言論。 「在校園內,不管是討論政治還是舉辦相關活動,都是在培養學生與社會接軌的能力。」政大野火陣線前社長李喻哲說道。他提到,許多大學生認為政策對自己沒有直接的影響,從而容易忽略關注社會的重要性,但一畢業進入社會,就會明顯意識到政策帶給自己的直接影響。「只是希望學生能花個一兩分鐘,了解今天台灣或世界發生了什麼事。」他認為,即使不是每個人都投身政治,也應培養基本的公共意識與社會關懷。 黃厚銘分析,大學生的行動往往動機單純,且敢於挑戰權威與發聲,這些特質正是進入社會後難以維持的寶貴資產。大學生相較於其他年齡層,擁有更多時間和自由,也較少背負養家糊口的壓力,「就是 nothing to lose(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他說道。 許靜玟認為,如今所有群體關注政治比例皆降低,不只出現在年輕人當中。他指出,社會沒有創造好的環境去讓大眾進行討論,他們表達立場往往會招致批評,甚至怨懟。「所以他其實是害怕,而不是不想。」許靜玟說。 在現行法律架構下,年滿20歲的學生即已具備完整的公民權利,理應與社會大眾享有平等的政治參與空間。學生不只是學生,他們同時也是選民、公共議題的利害關係人。黃厚銘指出,在公共議題的討論中,台灣社會對學生的政治角色,總帶有一層難以抹去的不信任。 目前就讀於臺大政治學研究所,也加入國民黨青年團的徐致遠認為,大學生的聲音常被貼上「沒有判斷能力、社會經驗不足、見識的不夠多」的標籤。他表示,社會大眾以政治骯髒、政黨洗腦學生等理由將學生隔絕於政治,這些發言背後隱含著對學生群體的不信任,將他們幼體化,認為學生沒有成年人的判斷力和政治知識。 李喻哲提及,他在進行公共倡議時被幼體化的經驗已經數不勝數,他無奈地說道:「做什麼都會被人家說『學生懂個屁?』」。 他認為社會應給青年的聲音更多空間,不應一方面期望學生將寶貴的一票投給利於國家未來的候選人,另一方面排斥學生談論政黨政治與社會議題。「這是自相矛盾的。」李喻哲分析道。 徐致遠表示,「有沒有(政治)判斷能力不是任何人可以去認定的,也不是國家可以去認定的。」徐致遠認為,政治判斷能力跟年齡或學生身分無關。「倡議或是公共參與並沒有分很多的身份,你無論是誰都可以進行這些行為。」許靜玟解釋。許靜玟說明,社會認為學生還在學習的階段中,是尚未完整的人,但學生其實是一個思想完整的人,與其他公民並無不同,同樣具備理性思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不應該矮化學生討論議題的聲音。 除了參與公共事務外,也有學生透過參與政黨來接觸政治。平時就相當關注政治的涂彥謙,去年暑假剛加入民進黨,他說:「我覺得民進黨是目前(政黨)價值觀裡面(和我)最相近的,我就想要抱持著試試看的態度加入。」涂彥謙在青年部的活動組中負責發想、協辦活動。涂彥謙認為辦活動能讓更多人認識自己想推廣的議題,是提出自己觀點的好機會。徐致遠也表示,走進政黨體制可以接觸到政治權力和資源,「他會把你當自己人,你如果要去推議題也比較容易。」 不過徐致遠也指出,加入政黨容易被外界貼標籤。「不管你自己本人的立場是什麼,你都會被這個黨的立場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徐致遠說道。徐致遠舉例分享,有人會因為國民黨親中親共的標籤,而懷疑他加入國民黨是否就是支持中共統一台灣。涂彥謙也澄清,身邊大部分的人都不會盲目支持黨團決策,例如民進黨當政執行死刑時,便有許多黨內青年在社群平台上表態反對。 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李酉潭提及,台灣過去在黨國體制下,校園內不但設有國民黨黨部,更監視師生是否有反黨反國的言行,解嚴後的「政治退出校園」運動,便是希望校園能擺脫黨政軍的監管。政大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解釋,現今《教育基本法》第六條的「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即是為了還給師生政治自由,因為校方不中立,等於在校園空間內扼殺政治自由,然而該條法律的內涵經常遭到誤解。政大學生在校內自主發起罷免連署收件時,學校便以行政中立為由,拒絕學生借用場地公開倡議。對此黃厚銘澄清道,《教育基本法》第六條的中立原則,規範對象是學校,而非學生,因此不能支持或限制學生的政治立場。 林佳和說道:「在民主時代,不要把學校想像成純淨不受外界影響的封閉式無菌室。」他表示只有在威權統治下,才會將「乾淨」的校園視為理想,不允許師生在校園內表達政治意見。「不是黨和政不能在校園裡,而是不能像過去只允許單一政黨的活動。」林佳和語帶堅定地詮釋學校機關的「中立」原則。 政大野火陣線前社長游博安則指出校園容許不同立場的重要性,如果為了讓學生理解不同政見而允許政黨入校宣傳,就要平衡各個黨派的聲音。「中立不會存在於真空之中,勢必要在多元並陳的狀態下,(才能)接近所謂理想中的中立狀態。」游博安說道。 針對校園內出現政治活動,政大學生阿茗(化名)擔憂,夾帶政黨利益的政治行動出現在校園內,可能操作學生的意識型態,拉攏學生加入特定立場,抹殺個人自主思考的空間。李酉潭反對校內有政黨組織,他說:「台灣政治文化跟制度都還不太足夠,過去的歷史脈絡、黨國體制遺毒到現在都還沒有處理好,還有中共因素。」他認同政黨勢力退出校園有「矯枉過正」的必要,以避免政黨意識型態干預校園運作。 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認為,政黨政治是民主的必然,「學校不可能禁止(政黨進入校園)。」他說道:「最好的管理就是讓所有言論都可以在校園內發生。」徐致遠則補充,政黨可以透過正當的官方程序存在於校園,如透過發函給校方申請公開政黨青年活動資訊,藉此提供學生理解政黨運作的機會。 「(民主)不需要動輒得咎,但也不應該毫無顧忌。」林佳和說。他認為,師生可以於課堂上自由談論政治,但必須在合理的界線內,例如教師不能以立場不同為由,藉扣分等方式侵害同學權益;學生亦不得因政治意見相左,便干擾教學秩序。「沒有一種民主或意見交換是沒有界線的。」林佳和說道。他更補充,言論自由以民主為前提,須建立在尊重人性尊嚴之上,應避免辱罵他人、鼓吹武力統一台灣等踩到民主紅線的言論。 「我自己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大家都可以很自然而然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許靜玟說。不過他認為,台灣過去曾有白色恐怖的集體歷史創傷,導致社會氛圍不鼓勵相異立場之間交流,因此校園中的討論風氣,需要時間推動。許靜玟感性地分享,他看見台灣許多前輩為民主制度打下地基,激勵了自己守護台灣的真心。身為大學生的他認為,年輕公民是舉起火把照亮社會的人,將火把舉起,大家才會看到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情。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校園
第1804期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記者潘慧芳報導】世新大學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以下簡稱口傳系)4日在系週會說明,將滾動式修改課程地圖,並於下學期開始實行。系方將原訂於大四上學期的畢業專題課程,提前至大三下學期開始修習,導致學生需要重新考量大學規劃,嚴重影響雙主修及預期出國交換的學生。世新大學表示對此說明,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製作畢業專題,因此更改課程時間,針對受影響學生也將設計配套措施。 對於系方臨時修改課程時間,口傳系學生神同學(化名)表示,因課程提前,導致學生在出國交換時,需要同時修習畢業專題,定期與老師線上開會,「但是這就很考驗去交換的國家,然後跟時差的調整與精力的分配,這就與原本對於交換的期許不同。」除了影響學生出國交換以外,也導致學生需重新規劃實習與課程安排,口傳系雙主修新聞系學生W同學(化名)說:「課程調整後,導致我整體時間規劃需要重新考量,而且原定的事情也沒辦法做,因為這樣整體負擔太大,所有事情都擠在一起。」口傳系學生Olaf(化名)則提到,他原定規劃大三下學期將申請學程,「但因為這個變動,導致我必須花更多時間投入畢業製作,也因此打亂原本申請學程的計劃。」 提及校方做法,神同學認為系方應提前在學期初公告,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調整學期規劃。口傳系學生Gianna(化名)則指出,校方此次作風強硬,「雖然我們有表達我們的意見,但學校不會因為我們的意見,而改動他們的決定,基本上沒有溝通的存在,學生只是被告知。」此外,Olaf建議變革之前,應與學生充分討論與溝通,他說:「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了,我們應該有權利決定自己要上什麼樣的課,不要再讓以後的學生有手足無措的感覺。」 針對校方在課程安排上的作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林國楨分析,理想情況下,至少應在一學期前公告通知,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調整學習計劃,「若涉及畢業要求等重大變動,則更應提前告知,讓學生有更充裕的時間規劃或因應。」他說。對於平衡課程與學生生涯規劃的關鍵,他建議校方透過問卷調查、學生座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想法,並將其納入課程規劃的考量。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國際
第1804期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記者陳樂怡報導】美國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Dearborn)於12日在校區內舉行了論壇活動,聚焦討論校方因預算問題,將在明年執行的講師裁員與課程削減政策。這項政策將讓該校文理學院(College of Arts, Sciences, and Letters , CASL)班級規模因教授不足而被迫合併,轉為線上課程,以及教學資源分配將減少的問題。此次論壇活動由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學生、教職員工以及社區成員發起,並邀請校長參與,藉此表達對事件的不滿。 論壇當天共有75名師生參與,其中包含學生組織、分校學生會、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 AAUP)迪爾伯恩分會、講師雇員組織及其他教職員工。參與學生安娜・拉里維埃(Anna.Lariviere)指出,此次論壇是為了促請校方正視學生與教職員的訴求。然而,一直聲稱學生不會因政策受影響的校方,卻不公開處理相關決策過程,甚至連校長與院長都未出席此次論壇,讓他對校方的態度產生質疑。「當學生和教職工要求回應時,為什麼我們得到的是沉默?」安娜說道。他也指出,已透過電子郵件將相關訴求傳達給校長、教務長、CASL院長、校長以及董事會,但截至目前仍沒有收到任何回覆。 「校方的行為像是在經營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他們是雇主,教職員是員工,而當他們不再重視員工時,就可以毫無阻礙地裁員。」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教授格米.凱夫(Grame.Cave)說道。他提出,這些裁員行為不僅對教授不負責任,也讓許多學生面臨教師和課程選擇不足的窘境。甚至教師可能因過度勞累,而無法提供學生足夠的學習關注。「(校方)這些決定是在完全忽視教職工意見的情況下,單方面制定的,甚至可能違反了有關教職工治理的章程。」格米說道。 密西根大學迪爾伯恩分校教授莉茲·羅翰(Liz.Rohan)認為,校方解僱師資後的配套措施並不妥善。他坦言,校方希望學生合併成大班,以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但實際上校內早已沒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大班課程。這樣的做法不僅無法徹底解決問題,還迫使部分課程改為線上授課。「我們還被告知可以通過減少教學內容來應對大班計劃,但付出了高昂學費來上學的學生,減少教學內容對他們來說是不公平的。」莉茲・羅翰說道。 「我們需要向校方表明,這是我們的教育,他們不能隨意破壞它。」安娜呼籲道。他鼓勵該校同學積極向校方爭取自身權益,更希望學生們不要忽視自身的力量。格米期許,此次論壇能夠讓更多人了解決策的錯誤與不正當性,並讓更多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讓眾人集思廣益,提出解決方案。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體育
第1804期
【大學人】擊劍國手跨界設計領域 陳弈通體制外的斜槓人生
2024-12-20
【記者吳妤潔報導】自信跨步向前,抓準時機刺中對手,得下勝利一分後激動喊聲。今年八月,年僅21歲的「擊劍王子」陳弈通初登奧林匹克運動會殿堂,成為國內時隔36年再度前進奧運的台灣男子鈍劍代表。儘管最終不敵地主選手恩佐・勒福爾(Enzo Lefort)止步32強,仍追平過去台灣的最佳紀錄。卸下擊劍選手身分,他還是位擁有設計長才的藝術生,更是從體制內教育改以自學方式升學,並一頭栽進設計領域,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八歲時,陳弈通參加體育夏令營,眾多運動項目中唯獨對擊劍情有獨鍾,就此開啟擊劍人生,「我小時候對某個東西有興趣的時候,就是想要全心投入,所以那時候一學就很想要全力打到職業。」自小就有主見的他,在參加不少盃賽後,萌生想要出國比賽的想法,陳弈通的母親黃意雯便帶著他出國,並在青年奧運、亞洲運動會及亞洲錦標賽等賽事中嶄露頭角。 陳弈通並不認為自己是天賦型選手,他說:「現在回去看覺得,哇,我好像真的花很多時間在場下。訓練時間外自己在家會一直練,然後研究分析選手的影片。」不想輸但樂觀的性格,或許是他十幾年的選手生涯中未曾想過放棄的原因之一。黃意雯回憶起陳弈通小時候沒得獎,本以為他會很難過,卻見到他比賽結束後到便利商店買冰淇淋露出開心的面容,可見比起成績,陳弈通反而更專注在比賽的內容和過程,若是覺得自己表現不理想,回家後就會不斷練習,黃意雯以「瘋狂」二字形容,「他如果制定好目標就不會放棄,一定會想辦法達到他要的表現。」 相比大多數學生運動員以校隊或體育班作為升學志向,陳弈通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陳弈通一家曾因父親研究需要移居澳洲,國小三年級時他自澳洲返台,但因為銜接不上課程,便輾轉進入體制外教育。即將升國中之際,黃意雯考慮到體制內教育只有進入校隊或是讀書兩個選擇,且若外出比賽在學習進度上勢必會落後,便決定讓陳弈通加入自學團體。另一個原因,則是體制外教育給予了更多自由,「當初對體育班的印象就是如果你選的話,就只能走這一條路,選項會很少,但我不想被限制只能做這個(擊劍)。」陳弈通說道。他坦言,一開始年紀小,自律欠佳,常會漏掉作業,但後來發現這會出現許多問題,才了解到「為自己負責」的重要,比賽期間只要一有空檔,就會拿出電腦或是要讀的東西出來做。問到對想走體制外教育的學生運動員有什麼建議時,陳弈通不斷提到「自律」,認知到自己需要什麼也更有助於尋求協助和保持對運動的熱忱。 而在體制外教育的過程中,陳弈通在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徐莉玲的欣賞下,發覺自己未來也可以往藝術領域邁進。「有一堂課我讓學生找出舊鞋盒做出一個動物,但只有弈通用舊鞋做出一隻老鼠,因為他覺得用鞋子做更有趣。」徐莉玲笑著分享,「弈通真的是很特別的孩子,很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有勇氣挑戰老師給的題目。」 目前陳弈通就讀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在他的Instagram作品帳號上,時常可以看見他分享利用不同媒材設計出的運動員模型、球鞋和平面設計等作品。而他的創作靈感多半源自於運動和普普藝術,他笑道:「運動的動態我覺得是很抓人的。」談起陳弈通在擊劍和創作時的差異,黃意雯認為他在擊劍時表現出較為強勢的一面,但在藝術創作方面則是展現自我的抒發和療癒,「有時候他的作品人家喜歡,我覺得是因為他很真誠地把自己生活的題材放在上面。」 對陳弈通而言,不論是擊劍還是創作,都已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談到未來目標,凡事追求完美的他希望在藝術設計領域不斷突破,「做設計可能都會這樣,就是你看到很多,然後會覺得我一定要達到這個水準,會覺得之前的作品都不夠好,可是就是這樣才會進步。」面對陪伴自己最長時間的擊劍,他則希望能夠持續奪牌,「我很享受在場上的感覺。我很喜歡做,我就繼續做。」
世新打線無懼落後拚保級 高大團結一心全力搶勝
體育
第1804期
世新打線無懼落後拚保級 高大團結一心全力搶勝
2024-12-20
【記者潘慧芳台東報導】113學年度UBL大專棒球聯賽公開一級預賽於11月25日開打,共16支球隊,採單循環賽制,取前8名之球隊晉級複賽。此次參賽隊伍有南華大學、輔仁大學、國立高雄大學與世新大學等。15日於臺東縣棒球村第一棒球場,上午由世新大學對戰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世新以8:10落敗;下午則由臺北市立大學對上國立高雄大學,北市大以7:4逆轉高大。 世新在三局上半結束以1:9落後,然而在三局下半連得七分將比分追至一分差,然而後續臺體投手回穩,打線也再添兩分,最後仍以10:8擊敗世新。賽後,世新隊長林書煒表示,現在球隊的隱形失誤過多,穩定度不如其他隊伍。世新投手石正暘則分享,這種大比分落後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遇到,並不會因此放棄,由上壘開始,逐步得分,慢慢追趕。 而提及現在球隊排名,林書煒說:「無論對手是誰,每一場都會盡全力去打,因為每場比賽都還是有機會贏。」因世新現排名末尾,面臨降級的風險,石正暘表示,不能因為排名墊底而怯場,比賽都有機會贏,但會因心態緊張而失誤。另外,談到與聯賽常勝軍對戰,石正暘說道:「雖然他們是一級聯賽前半段,甚至有機會衝擊冠軍的球隊那又怎樣,我們也會想辦法贏,證明說我們沒有輸很多,我們甚至可以贏的這種挑戰者的心態。」 至於高大與北市大的對戰中,高大在六局上半原以4:2領先北市大,然而在六局下半崩盤,出現失誤及五個保送,種下敗因。對此高大總教練林朝揚說明,球隊有多場比賽都在第五六局出現致命失誤,「因為球隊經驗不足,當比賽出現狀況時,無法即時處理狀況,導致失分。」 因高大現排名倒數第二,在面對每場比賽時,都需抱持著盡力搶勝的心態,林朝揚坦言,「作為教練想看到的是,贏要有內容,輸也要有內容。」而高大隊長江瑋皓認為,UBL是長期的比賽,每場都盡全力打,一步步來。林育成則補充說道:「我們團結一心,穩扎穩打,就算輸了比賽,明天依然是新的開始。」最後,江瑋皓提及球隊在連敗或是氣勢低迷時,會聊聊一些場外的事情,讓團隊放鬆下來,而在場外球隊盼改運求勝,就會去買鳳梨或撒鹽求好運。林朝揚也鼓勵球員,「教練已經相信你了,你們就要相信自己。」
延大學生總會復辦 公開要求尹錫悅辭職
國際
第1804期
延大學生總會復辦 公開要求尹錫悅辭職
焦點
2024-12-20
【記者林以晴報導】南韓國會14日表決通過對總統尹錫悅的彈劾案,但尹錫悅仍未完全被解除總統職務,須待南韓憲法法院審理後,才能確定總統職務去留。為了向外界發聲,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學生會12日於首爾新村校區草坪廣場召開學生總會(註一),針對「因宣布緊急戒嚴而決議要求尹錫悅總統辭職」的提案進行表決,並同時召開「延世人時局聲明大會」。 註一:學生會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延世大學新村校區及國際校區所有學士班學生構成。 學生總會需達到學生總數十分之一以上參與才能召開,高門檻的設立導致延世大學長期無法舉行學生總會。延世大學上一次成功舉辦學生總會是2006年,距今已有18年之久。2016年學生會曾試圖提出召開提案,但由於參與人數未達標準,仍以散會作收。此次共有2733人參加,突破人數門檻,讓學生總會得以重新召開。延世大學經營學系學生趙賢修感動道:「我感到非常自豪,這證明延世大學還是擁有討論公共議題的力量。」在最終表決結果中,學生總會以2704票贊成、8票反對、21票棄權的結果(98.9%贊成率),通過對尹錫悅總統的辭職提案。延世大學學生A同學(化名)分享,當天學生們成熟地表達了意見,即使在討論時有人提出反對意見,但其他學生並沒有指責,而是以尊重態度反駁,展現理性的討論氛圍。 在學生總會召開前,學生會舉辦了「延世人時局聲明大會」,為學生提供自由表達對國家時局看法的平台。延世大學醫學系學生朴泰雄表示,他原本無意發言,但他希望能帶出讓大家感同身受的議題,而不僅限於政治討論。因此朴泰雄以自身故事,及身邊朋友在戒嚴令後的心情為切點,強烈譴責政府發布戒嚴令的決定,他說:「我之所以會站在這裡,是為了阻止當前局勢破壞我的日常生活,讓我珍愛的人痛苦。」 延世大學生會長咸炯辰表示,他收到來自各單位學生會及學生們的請求,加上當前時局嚴峻,他決定召開此次學生總會暨時局聲明大會。雖然時間緊迫,但學生會僅用一週便完成公告、組織,並達成與會人數門檻。他補充道:「這證明了一直被批評對政治冷漠的10、20世代,其實對政治具高度關心,希望這兩世代能成為引領社會改革的主導力量。」活動當天,雖然天氣寒冷,但學生會準備了暖暖包、咖啡等物資,讓活動得以有條不紊地進行。朴泰雄分享,現場氣氛冷靜而理性,學生們以實際行動展現民主參與的力量。 此次學生總會能成功召開,激勵了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趙賢修期望這次總會能成為契機,減輕大學生對討論政治議題的顧慮,讓更多人願意投身於公共議題。朴泰雄則提醒,應適度參與活動、把政治看作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避免過度沉溺而影響情緒。
印第安納大學修表達政策惹議 學生籲保障言論自由
國際
第1803期
印第安納大學修表達政策惹議 學生籲保障言論自由
2024-12-13
【記者鄭孟佳報導】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董事會於11月批准修訂一條有爭議的「表達活動政策」(Expressive Activity Policy),校方聲稱校園需要政策以維持秩序並確保夜間安全,因此不允許學生在晚間11時至凌晨6時進行抗議、演講、發請願書等活動。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工會(Indiana Graduate Workers Coalition, IGWC)質疑,該政策侵害學生的言論自由,且意圖針對反戰和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者。為向校方表達不滿,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工會召集眾人於6日舉行抗議。 「表達活動政策」最初於8月推出,印第安納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of Indiana, ACLU)隨後提出訴訟,指控該政策妨礙言論自由,其中威脅要開除學生、解僱教職員等,更違反美國憲法中的第一修正案(註一)。印第安納大學學生路易斯.加列戈斯(Louis Gallegos)分享,過度限制不但剝奪人民表達的權利,更將助長專制和暴政。「只要表達或實踐的行為不威脅其他公民的生命安全,任何機構都無權限制這項權利。」他說。 註一:禁止美國國會制訂任何法律以確立國教;妨礙宗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侵犯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干擾或禁止向政府請願的權利。 針對政策的批評聲浪迅速擴散,除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工會外,印第安納大學撤資聯盟(Indiana University Divest Coalition)及校內的巴勒斯坦聲援團體等,都曾發起抗議行動。而印第安納校方則公開澄清「表達活動」之定義,回應學生的疑義。然而,澄清內容僅允許自發或即時的集會、文字宣傳,卻禁止未經批准的抗議、演講、傳遞請願書等,讓學生對政策標準感到更加困惑。加列戈斯說:「(校方的)澄清反而使政策更不連貫,讓校園陷入混亂。」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工會通訊官伊萊.比頓(Eli Beaton)強調,修訂後的政策仍非法限制言論自由,這便是工會舉行集會的原因。 「大學應該是個讓所有學生能表達言論自由的地方,他們應該能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畢業於印第安納大學的佩頓.比特里(Peyton Bietry)說道。除了禁止張貼海報,該政策也禁止學生使用粉筆在地上書寫。比特里指出,過去每個學生組織都可以自由地從事這些行動,如今大學卻以保護校園安全為由,嘗試壓抑學生的聲音,限制學生討論議題的權利。 6日當天天氣冷冽,但集會現場的熱情高漲,比頓期盼這種能量能延續到未來的活動中。他認為,目前唯一的解決方案是集體談判。然而,目前印第安納大學校方拒絕與代表校內大數研究生的工會談判,許多學生進入董事會會議或在會議外靜坐以表達不滿,卻被驅逐或無視。比頓表示,印第安納大學的學生將持續透過集會或罷工等,迫使管理層坐進談判桌。
東海推動地方創生 大肚山嘉年華再現社區魅力
生活
第1803期
東海推動地方創生 大肚山嘉年華再現社區魅力
2024-12-13
【記者鄭孟佳台中報導】東海大學「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7日在台中大肚區瑞井里舉辦大肚山社區嘉年華「紅飛沙來了」。透過職人市集、手作體驗、解謎闖關、踩街遊行、趣味童樂與風土輕旅等活動,攜手東海學生及在地居民打造地方創生,讓更多人看見這個位於大肚山頭的特色社區。 位於大肚山頭的瑞井里擁有豐碩的人文地景資產,除了大片罕見的土角厝聚落、多口清朝留下的古井、古道,更有當地糖業發展的豐富歷史與生機勃勃的自然生態環境。然而昔日的繁華如今卻隨都市發展與年輕人口外流逐漸衰頹。同樣位在大肚山的東海大學,自2018年起成立「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團隊,攜手校園周遭的多所國小設計創新課程,共同提升教育品質,並在東海首次開設相關課程,讓大學生一同挖掘周遭社區特色,期盼發展互利共榮的社區環境。 本次嘉年華首次融合學生創意,由東海學生實地走訪大肚山並進行田野調查後,結合當地歷史與自然環境,設計多項闖關遊戲,讓來訪民眾藉活潑的方式了解大肚山的故事。負責設計自然生態關卡的東海學生李昕樺表示,來訪民眾的參與度比想像中高出許多,「也會提出一些問題、跟我們做互動。」他說。而從大肚山糖業歷史著手設計遊戲的東海學生陳苡寧表示,活動當天不少長輩對糖業相關的歷史名詞產生共鳴,讓他深刻感受到小組所設計的成品原來真的傳承了在地歷史。 除了闖關遊戲,嘉年華也設置市集,邀請當地居民出門擺攤。市集散佈在村落各處,讓來訪的民眾可以一邊漫步,一邊欣賞古色古香的景色。充滿人潮的巷弄,讓平日幾乎沒有人煙的社區,在人聲鼎沸中活絡了起來。已經在嘉年華擔任三屆風土輕旅導覽員的蘇黃錫表示,起初嘉年華幾乎都是本地人參與,而現在人潮一屆比一屆多,更有許多外地民眾前來。舉辦如此大型的活動,需要社區的共識。大肚區瑞峰國小的教務主任張雅茱也帶著學生前來共襄盛舉。他認為,居民願意被魚貫而入的人潮打擾很不可思議,「這代表居民他們也認同這樣的活動,然後也願意看到村莊活絡起來。」他說。 蘇黃錫認為,地方創生必須找到地方真正的特色和精神,才能明白什麼能吸引外地人,或讓本地人願意留下耕耘。而在教育現場工作的張雅茱也強調,社區再次活絡起來,才能彰顯地方價值,讓在地青年看到家鄉的特別與意義,阻止人口持續外流。大肚山社區嘉年華讓在地文化重新活現,為大肚山頭的瑞井里帶來了對抗地方消滅(註)的力量。「我們試著用這裡的光,去照它的影,讓它的影不存在,這是我們想要做的事。」大肚山地方教育創生團隊成員李俐慧說。期盼這股團結的力量能照亮大肚山,讓山頭的美麗景色持續閃耀。 註:泛指一地因高齡化、少子化、青年外流等,面臨村落消亡的危機。源自2014年日本政治家增田寬也所出版的書籍《地方消滅》。
長庚揭「Dab2」可促血小板活化 盼成出血風險評估指標
新知
第1803期
長庚揭「Dab2」可促血小板活化 盼成出血風險評估指標
2024-12-13
【記者廖奇典報導】血小板是人類傷口止血的重要角色,若數量不足恐危及生命。長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曾慶平教授研究團隊發現,存在於人類血小板中的Disabled-2分子(以下簡稱Dab2)可調控血小板低下症(Thrombocytopenia)病患的出血風險,有望提供新的檢驗與治療方式,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頂尖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曾慶平教授研究團隊對血小板在各種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相當有興趣。多年前,曾教授團隊的研究發現血小板中大量存在一種叫做Dab2的蛋白質。基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團隊開始對Dab2在血小板中的角色及功能感到好奇。由於血小板沒有細胞核,無法針對細胞培養或直接對成熟小鼠做DNA轉殖,因此研究團隊耗時多年,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從胚胎開始,培育出血小板中含有人類Dab2的實驗小鼠來探討Dab2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團隊在初始的實驗中並未發現含有Dab2的小鼠與正常小鼠相比有任何異常,經過不斷思考與嘗試,最終發現若先注射試劑誘發小鼠血小板低下,模擬患者體內狀況,並切除0.5公分的尾巴模擬皮膚出血的情況下,含有Dab2的小鼠出血時間會顯著縮短。進一步的研究證實Dab2可增加血栓素A2(註1)釋放訊號的強度,幫助血小板更有效地聚集。 註1:是一種刺激劑,與其受體結合後會釋放細胞訊號,引發血液凝集的現象。 回顧整個研究過程,長庚醫技系張雅芳研究助理談及小鼠出血實驗的挑戰,「剛開始是成功的,但隔了一段時間以後再做,Dab2小鼠可能就突然血流不止十分鐘。」張雅芳說。團隊後來發現,引發血小板低下的反應不能太強烈,不然即便Dab2充分發揮效果也無法成功止血,就像病入膏肓的情況下,再厲害的醫生也回天乏術。 關於研究成果的應用,長庚醫技系博士後研究員蔡蕙如談到,目前血小板低下症出血風險僅由醫師透過病史、理學檢查(註2)評估,希望未來也能以血小板中Dab2的含量來評估患者出血風險,成為新的指標,協助臨床醫師更精確地評估血小板低下病人出血的風險,她說:「未來我們將擴大臨床實驗的規模,以完備整個出血評估的概念與做法,希望有一天可以在實務上給予病人幫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教授呂世正也認為,研究成果雖仍需要更多的臨床數據輔助,但不久應會出現檢測Dab2表達的分析方法。 註2:醫師徒手或使用簡單的隨身儀器所執行的身體檢查
英國大學放寬國際生門檻 高等教育品質面臨挑戰
國際
第1803期
英國大學放寬國際生門檻 高等教育品質面臨挑戰
焦點
2024-12-13
【記者張博媛報導】近年來英國大學學生結構改變,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報導,大學以高額學費收取能力低於水平的國際生,藉此填補學生數量以及近期大學頻傳的財務缺口。此舉導致教育環境水準下降,甚至使得學生懷疑自身文憑的價值。 英國脫歐後,原歐盟國的學生學費比照國際生收取,學費從一年9000英鎊(約台幣37萬元)上漲三倍以上,因此歐盟國學生數量減少,加上本地學生就讀碩士班數量銳減,大學將學生目標轉向海外。就讀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學生黃光畯表示,英國在中國廣設留學展,特別招收中國學生,甚至有學生不用英文檢定、不用面試,只需要填一張表格即可入學。 就讀諾桑比亞大學(Northumbria University)的Ali(化名)說道:「雖然在我的學校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但我的確耳聞有學校收取不符資格的學生以填補財務問題。」他認為,保持高的教育標準對於保護學位品質以及反映學生真實表現至關重要。黃光畯表示,由於東西方教育文化差異,中國學生普遍不喜歡參與課堂討論,甚至會在課堂上使用人工智慧工具代替思考,電子信箱也會出現為中國學生提供的作業代寫服務,「大學時間太短,短到很多人根本無法適應這樣的文化衝擊。」黃光畯說。 一名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學者K(化名)認為,學生結構改變是事實,相較以往多元的學生組成,現今課堂多為中國學生,甚至出現教授須改變授課方式以配合學生的情況。但K表示,新大學(New universities,註一)與羅素集團(The Russell Group,註二)大學出現的教育問題有所不同,他舉愛丁堡大學為例,中國學生有著高水準英文表現,卻對自己的科系缺乏興趣,導致學業表現不佳。K也補充,由於高額學費僅少數富有中國家庭可以負擔,使得來到英國讀書的國際學生都變成中國人,也會造成富者越富的情況,「學校應負起社會責任,例如提供獎學金給真正對學業具興趣的學生,平衡現階段教育環境狀況。」他說道。 註一:新大學指在1992年、因為約翰.梅傑(John Major)政府所頒布的《1992年持續進修及高等教育法》而獲授予大學地位的學院。 註二:羅素集團由二十四間英國的研究型大學組成,包含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等頂尖研究型大學。 Ali表示,若學校將獲益看得比教育品質更重,就會導致教育環境變差,也會讓學生質疑學歷價值。近年英國大學學生組成產生巨大改變,影響教育環境,校方應仔細省思以中國學生填補學生與財政缺口的做法背後的隱患,避免將雞蛋放在同個籃子,造成本地學生或他國國際生出走的情形。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