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大學事】大學入學簡章新設轉系限制 學生質疑留下本系生成效
2024-11-29
生活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2024-11-29
國際
皇后大學安裝減碳設施 學生疑建設成本過高
2024-11-29
校園
學生創意發想東華夜市 攤位數量動線有待改善
2024-11-29
校園
國軍教召租借政大校園 學生憂影響校安秩序
2024-11-29
新知
中山發現新物種 鰕虎魚研究登國際期刊
2024-11-29
藝文
改編經典劇本重建時空 《女僕》探階級差異
焦點
2024-11-29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專題
第1721期
生命交棒之際——器官捐贈者家屬的不捨與成全
2020-03-26
【專題記者陳子瑜、陳妍如、萬巧蓉、方小瑀綜合報導】「我相信以我女兒的個性,他會想幫助別人。」楊淑姿侃侃而談女兒的體貼,語氣盡是驕傲。但說到兩年前,楊淑姿的語氣卻慢了下來──陳俐蓉當時大學二年級,一場車禍卻讓他霎時走到生命盡頭。那夜,他們趕至醫院,陳俐蓉卻已陷入重度昏迷。從凌晨到下午,守在加護病房的楊淑姿只盼望女兒能甦醒。但陳俐蓉的哥哥告訴家人,妹妹曾提過臨死時願意捐出器官,或許是時候完成他的遺願。但對楊淑姿而言,一旦開始考慮器官捐贈,就代表必須接受女兒將離開人世。意外總是來得突然,雖然器官捐贈的出發點是為了遺愛人間,但對家屬來說,器捐卻是個永遠來不及做好心理準備的問題:我該把親人的器官捐出去嗎?留戀與大愛之間 家屬的器捐是非題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民國108年台灣捐贈器官的人數有375人,但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卻有近1萬人。目前台灣依法僅有腦死(註1)或無心跳死亡者(註2)可進行器捐,而108年台灣死亡人數共17萬6296人,腦死人數僅占其中約1%,符合器捐條件相當困難。註1:即是腦幹死亡。當腦部受損導致控制心跳、呼吸中樞的腦幹反射消失,其後心肺功能也將失效,因而在醫學中有「腦死即死亡」的觀念。導致腦死的原因有:嚴重外傷、中風、腫瘤等。註2:執行安寧緩和醫療的末期病人,若已同意撤除維生醫療、並願意器捐,在其心跳自然停止(即體循環停止)後將有5分鐘觀察期。期間不執行任何醫療行為,由主治醫師宣布死亡後便可進行無心跳器捐。此外,據105年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民調指出,近七成民眾有器捐意願,但實際簽署器捐同意書比例卻不到兩成。當家屬猛然面臨生死關頭,不少人還沉浸於悲傷中,卻礙於器官移植的時限,必須迅速決定器捐與否。若死者生前未曾表達器捐意願、也沒有簽署同意書,家屬常在傳統「保全屍」觀念的考量下,拒絕器官捐贈。意外喪親措手不及 家屬陷器捐兩難「面對親人的離去又要同時盡速捐贈器官,對家屬來說,這兩件事是很大的挑戰。」李淑茹回憶,一場意外車禍奪走兒子李韋的性命。年僅18歲的他,送到醫院時腦部已嚴重受創。而車禍發生的數天前,兒子一再向李淑茹和阿嬤表達死後想捐器官的心願。李淑茹當時想:「什麼不提怎麼會去提這個?他才18歲,(離生死)還很遙遠。」阿嬤也罵:「三八孫黑白講話!」雖然李淑茹心裡百般不捨,他仍決意完成兒子的遺願。但來自其他親屬的反彈聲浪,卻是橫亙在他面前的障礙,「他那麼年輕,不應該放棄!」也有人說:「不要(遺體)這裡缺那裡缺。」但面對兒子逐漸消逝的生命、器捐時限步步進逼,李淑茹反問:「留全屍還會復活嗎?如果會的話,我們留。」然而,即使同意簽署器捐同意書,守在手術房前的等待時間才是家屬真正的考驗。伍嘉興至今還能清楚描繪多年前的掙扎:在妻子葉真秀臨終前,伍嘉興主動提出希望能捐贈他的眼角膜。但當伍嘉興親眼看見葉真秀被推入開刀房,後悔卻湧上他的心頭,「擔心簽了之後,他會沒辦法回來看我跟孩子。」雖然妻子已經往生,伍嘉興仍心疼他可能受苦痛,「手術的時候,(移植的)醫生會不會沒有幫他打麻醉藥⋯⋯?」 器官捐贈者葉真秀在離世前寫給子女的信,希望自己的器官能延續他人生命。 圖/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提供對家屬而言,就算移植手術已完成,也不代表他們已經能坦然放下逝者。「你不會覺得不捨嗎?」親戚無意間一句慰問,也曾讓李淑茹感到自責。他說:「像是在拔河,有時候答應了一轉身又不捨。等捐贈結束後會想,我做了這個決定對不對?」器捐後的傷口修復 醫護伴家屬放下牽掛深知捐贈者家屬進行器捐抉擇時的艱難,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器官協調師謝書豪強調,他並不強求所有符合條件的死者都捐出器官。即使家屬在簽署同意書後反悔,他也會尊重,「我在意的不是能移植給幾個人,而是能不能在捐贈過程裡給家屬最大的關懷跟照顧。」亞東紀念醫院器官協調師潘瑾慧亦表示,他明白器官移植的迫切需求,但會優先考量家屬心情,「活著的人也很重要。」器官協調師負責勸募器官、推進器捐流程,也是第一時間陪伴潛在捐贈者家屬的護理、社工人員。他們會適時提供器捐資訊,並協助家屬釐清捐贈過程,讓他們能安心抉擇是否同意器捐。「每個人都會有悲傷調適的歷程,我們就支持家屬重新回到自己生活的常軌。」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秘書長張美茹說明,協會不僅會為捐贈者家屬進行悲傷輔導,邀約他們參與團體活動,也會訪視、關懷個案。李淑茹亦分享,「是經過時間我才能說得那麼輕鬆。剛發生那幾年,有陪伴或心理師介入會比較好走過。」他明白李韋的器官完滿了數個家庭後,終於能驕傲地說:「他救了這麼多人,我以他為傲。」為使捐贈者家屬心安,「遺體護理」亦成為器官捐贈中舉足輕重的一環。移植團隊取出器官後,會盡可能修復大體外觀、保持其完整度。奇美醫院從105年起開始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遺體護理領域,以3D列印機製作出仿真的器官,並在手術後放回捐贈者體內。奇美醫院專任器官協調師李玲嫻也分享,曾有捐贈者母親向團隊致謝:「謝謝你們,讓我最心愛的兒子非常完整地去當天使。」 奇美醫院的器官3D列印機器正製作器官模型,製成後上色再將其放入捐贈者大體。 圖/李玲嫻提供礙國情難擬新制 器捐之路回歸溝通除了有第一線醫護人員試圖在器捐各環節達到盡善盡美,張美茹亦指出,政府近年簡化了簽署同意書程序:從親自至醫院註記健保IC卡,到如今僅需在網路上填寫資料,再簽名郵寄至各醫院、協會或政府,即可完成登記,與以往相比便利許多。對此,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管理師方冠雅表示,現階段必須印出紙本同意書並簽名,若希望透過網路簽署,則民眾還須先至衛福部資料處理小組申請自然人憑證帳號,他認為簽署流程應能更簡便。新制推行仍待討論 溝通促觀念普及台灣現行器捐制度採選擇同意制(Opt-In Law),意即民眾須主動簽署器捐同意書,方可被視為有器捐意願。然而,在各醫院實務經驗上,即便病患生前已簽署同意書,只要家屬反對,院方便不能強迫執行,同意書等同無效。綜觀世界各國分別祭出不同政策,盼解決捐贈器官不足的問題。器捐率約為我國二倍的南韓雖然也採選擇同意制,但家屬無權更動死者的器捐決定;另外,擁有全世界最高器捐率的西班牙則採推定同意制(Opt-Out Law),只要國民生前沒有主動拒絕器官捐贈,國家便可在其死後依法執行器官移植。推定同意制固然能達到較高的器官捐贈率,然而若要在台灣推行,還待社會取得共識。潘瑾慧表示每個國家國情不同,「不要說國家好了,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他強調,貿然推行新制度是冒險的,需要更多討論。潘瑾慧舉例,數月前曾傳出衛福部研擬推定同意制,卻引起民眾恐慌,以為政府將強摘器官,亦顯現大眾對器捐議題的陌生。亞東紀念醫院器官協調師邱琴芳指出,民眾對器捐的陌生導致捐贈人數遠不及等待人數,「因為未知所以不去做、不想去碰觸。」他進一步解釋,若有更多媒體曝光正確資訊,便能讓大眾更了解器捐。張美茹亦鼓勵有意願簽署的民眾與家人好好溝通,「他們可能沒有準備或是沒想過,必須給他們時間理解。」「我現在要把身體鍛鍊得健康一點,等我死後,也要像孫子一樣把器官捐贈出去!」在捐贈者家屬聚會中,李韋的阿嬤坐著輪椅、舉起麥克風驕傲地宣布。阿嬤原本避諱談器捐,卻因李韋的決定而接觸器捐議題。後來他不只同意孫子的想法,更轉變了自己的觀念。正如邱琴芳所說:「台灣社會對於生死,都是到了才去思考。」若能夠提早做好準備、與親人展開對話,或許當死亡來臨,面對器官捐贈的掙扎便能迎刃而解。
生活
第1691期
毛小孩體能運動會 推廣動保觀念
2018-12-06
【記者蕭佳宜台北報導】爸媽們帶著「毛小孩」在草皮上奔跑、跳躍,穿越重重障礙。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日於總統府前南、北廣場,以動物保育為主題,舉辦「微笑動物日—2018 動物保護友善環境嘉年華」。其中,首度舉行的「毛孩體能運動會」邀請飼主與寵物一起參與犬類敏捷賽,讓主人與毛小孩同樂。 報名參加「毛孩體能運動會」的飼主帶著寵物穿過各項障礙,要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終點。 圖/蕭佳宜攝犬類敏捷賽是犬類競技運動的一種,由一系列的障礙物,例如:隧道、A型障礙、連續障礙(Weave Poles)等組成。寵物需在主人的引導下,依照正確順序通過障礙物,完成比賽。正式的競賽中,主人不得以牽繩、玩具或零食引導寵物。但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參與敏捷賽,「毛孩體能運動會」以推廣賽的形式進行,並且開放主人於比賽過程利用牽繩引導寵物通過障礙物。比賽以競速為標準,在最短時限內、完整通過所有障礙物的參賽者,即可贏得冠軍。比賽中不少狗卻步、在跨欄前駐足不前。主人們只好「拚盡全力」呼喊寵物的名字,吸引他們跳過跨欄或穿越隧道。參賽者賴哲毅與他飼養的傑克羅素犬Asuka,以23秒的佳績奪冠。有別於其他參賽者,賴哲毅是唯一沒有使用牽繩引導寵物的選手。除了憑藉過去比賽經驗,他指出訓練寵物也需要技巧。賴哲毅進一步舉例,在訓練過程中,在寵物做對動作的同時,也要及時給予獎勵、並且稱呼牠的名字。此外,飼主應時常觀察寵物的狀態,如果發現牠們的身體或心情有異狀,便要停止練習。他認為,寵物和人一樣,應該要讓寵物保持在開心的狀態,而不是被迫受訓,牠們才能自在地奔跑。由於台灣缺乏較空曠、適合犬隻自由奔跑的場地,賴哲毅表示,平時會以自製障礙物進行訓練。「毛孩體能運動會」不僅讓狗在空曠的草地奔跑,也能促進飼主與寵物之間的互動。他更建議政府除了舉行年度的活動、比賽,平日也能以主題式的教學活動,主動提供民眾教育、養育寵物的資訊以及合適的活動場地。 報名參加「毛孩體能運動會」的飼主帶著寵物穿過各項障礙,要在最短時間內抵達終點。 圖/蕭佳宜攝「微笑動物日」以動物保育、友善環境為主題。除了比賽和闖關活動,也邀請各縣市動物保護處以及民間動保團體擺設攤位,提升民眾的動保觀念。甫畢業於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輔大愛狗社的成員連若均認為,「微笑動物日」聚集許多動保團體,也吸引許多民眾到場參與,對於動保議題的推廣有實質的幫助。 「微笑動物日」邀請許多民間動保團體擺設攤位,幫助現場參與民眾認識動物保育議題。 圖/蕭佳宜攝現場除了分享一般大眾認知的伴侶動物相關之養育知識,也有許多和野生動物、經濟動物有關的推廣攤位,包括鯨豚保育以及解放「蛋雞」。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的學生陳芃瑄認為,透過關注不同議題的各式團體,不僅讓民眾對陌生的領域有所認識,更可以提升動物及環境保育的觀念。 志工高舉著倡導動物保護議題的標語,並向現場民眾宣導正確觀念。 圖/蕭佳宜攝 許多民眾帶家中的「毛小孩」到現場參與活動、互相交流。 圖/蕭佳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