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文大視天氣調整候車點 學生盼公告更及時
2024-11-15
校園
服務中心搬遷惹議 中興住宿生控權益受損
2024-11-15
國際
美大學推校園投票政策 盼提升青年政治參與度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大學事】強颱災損致通勤困難 師生盼大學視災情自主停課
2024-11-15
國際
馬大服儀指南多次惹議 學生呼籲校方修改穿衣規定
2024-11-15
國際
伊朗女大生脫衣抗議 頭巾令再引衝突
2024-11-15
校園
中教大成立邵族知識研究中心 推全民理解原民文化
焦點
2024-11-15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藝文
第1772期
《鏡境》融元宇宙於音樂 反思人與科技的共存關係
2022-11-23
【記者戴婧雯台中報導】「2022科技劇場」系列活動於19日及20日在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推出最後一場表演。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及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聯合呈現《鏡境》音樂科技互動實驗劇場,結合科技與音樂為觀眾帶來精彩的視聽饗宴。 由於作品的畫面光線較強烈,因此開場前也有為觀眾做簡單的提醒。 圖/戴婧雯攝觀眾進入劇場,首先會被序奏〈預鏡〉吸引目光與聽覺。柔和的聲音搭配著不斷變動的影像畫面,帶領觀眾一步步進入虛實莫測的氛圍,也讓觀眾能夠更好地投入到接下來的展演中。下一章節則是由陽明交大師生一同演出的〈偽日記〉,四人分別演繹療癒、厭食、魔術和錢包四個主題,表演過程中會敲擊各自角色持有的物品,或是與觀眾互動,並搭配不同的動作即興演出,帶來一場劇場式的音樂表演。演出進入下半場,〈空牆〉以賽博格(註一)表演者和團隊自製的聲響裝置「闁」為表演主體。表演者手貼電療貼片,呈現出被電療的模樣。與此同時,「闁」除了會發出原先設定好的聲音,也會吸收當下表演者身周的細微聲響,即時後製並釋放,完成〈空牆〉的整個表演。〈Scape〉則是整場演出的最後一個作品,由機器學習產生的3D動畫,搭配著人工智能語音組成一部影音作品。此作的邏輯和劇本皆由人工智慧演算得成,團隊希望藉由這樣的創作手法探討人類和人工智能的世界是否可以相互理解。註一:賽博格(Cyborg Art)為表演者透過控制植入體內的裝置來增強感官能力,從而創造出來的藝術作品。 作品〈偽日記〉裡,賴河泰將自己的專長運用到演出當中,飾演身心療愈師。 圖/戴婧雯攝此次跨校合作的音樂科技互動實驗表演《鏡境》,以時下流行的元宇宙的多重身份(註二)為主要概念。指導老師董昭明表示,鏡子中的世界猶如平行世界,當人面對鏡子時現實裡會有真實的個體,而鏡子裡也會有虛假的分身。他說:「因為鏡子是一個反射的狀態,他看得到也很實際,但是卻完全摸不到。」所以構思了「鏡中之境」的概念來詮釋團隊對元宇宙的想法,企圖向觀眾傳達虛實共存的狀態。註二:元宇宙的其中一個要素為多重身份。元宇宙的使用者擁有多個同時存在的數字身份,每個身份都可基於不同的使用者體驗而存在。 作品〈Scape〉使用了3D動畫與Disco Diffusion的機器學習所生成的影像,結合人工智能的聲音,向觀眾呈現人類、人工智能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圖/戴婧雯攝團隊希望與觀眾進一步探討科技與人類之間的平衡。表演者洪世霖提出疑問,「我們如何去面對這麼龐大的、高速的科技發展?如何不要讓人類成為科技的附庸?」他認為,人在長期習慣使用科技的情況下容易變得麻痺,團隊期許表演可以引導觀眾反思科技對人心的影響,也期望大眾可以意識到人類才應該是主導科技的角色。觀眾李思韻認為,雖然表演使用的視覺元素較抽象,若無相關背景可能會較難吸收,但其立意非常好,可讓民眾透過演出接觸到元宇宙的概念。兩校指導老師董昭明和蔡子瑋則期望這種跳脫傳統的演出,可以帶領觀眾一起脫離社會框架,期許未來更多人可以支持音樂科技的演出。
藝文
第1740期
肢體具現人性慾望 《狂熱》演繹純粹自我
2020-12-16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閉眼的兩女一男處在灰暗角落,不斷地扭轉、彎折身軀。策展團隊「地面基地呼叫湯姆少校」與三位表演者共同舉辦實驗劇場《狂熱》,於10至13日在展演空間「窩著fossa」演出,藉由肢體呈現原始慾望,揭露人們匿於世風的狂熱內心。年末人們仍受疫情影響,佩戴口罩導致呼吸受限,表演者之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生陳靜怡說明,疫情使他們聯想至人們向來自我設限。為真實呈現人的內心狀態,表演者將自身私密的經歷融於戲劇,呈現他們對人性的解讀,透過肢體演繹人深藏於心中的「狂熱」。另一表演者陳亭君則希望觀眾能以此連結自身經驗,他說:「只要能注意到生命中一些忘記、忽略的事情就好。」 表演者用各式肢體、行為,呈現人們摸索未知的過程,將內心的狀態具象化。 圖/陳亭君提供演出從自身開始向外探索,表演者在展間各處穿梭的同時,反覆地扭動、撫摸自己的身軀。就在他們摸索未知的空間時,扭蛋殼大量落入展間,表演者如獲新鮮的物件,不停把玩扭蛋殼,甚至放入嘴中啃咬。陳靜怡提到,進入空間的扭蛋殼,象徵闖入日常的事物。而表演者摸索物品的演出方式,臨摹人性原始的慾望和本能,「就像人對未知會好奇,想要尋找答案。」 表演者撿起散落的扭蛋殼啃食,用最原始的方式進行摸索,找出物品的功能。 圖/陳亭君提供展間白牆上投影的計時器默默倒數,表演者發覺後將扭蛋殼置於桌面,將其作為能讓時間暫停的按鈕不斷拍打。「算是一個意識的開端。」陳靜怡形容,人隨成長,對時間或社會限制的感受將更為深刻。樂風驟變,表演者像擺脫束縛般,於霓虹燈閃爍下,肆意展現身體的各種姿態。 牆上的計時器開演即倒數,表演者陳靜怡透露,每場演出開始倒數的時間都不同,因此每場都結束在不同時刻,讓舞台擺脫制式化,並讓觀眾自行賦予寓意。 圖/陳亭君提供接著,表演者將蓮蓬頭裝在掃帚,製成麥克風,並用畚箕作為支架,三人輪流上前獨白。輪到表演者、臺藝大戲劇學系學生陳柏毓時,他靦腆訴說自己喜愛收集杯子。「杯子在講獎盃。」陳柏毓解釋,他高中和大學皆榮獲戲劇獎盃,不覺間開始追求殊榮,反倒遺忘演戲初衷。他後來向觀眾大吼:「為什麼不給我杯子!」演繹他追求名利的狂熱、曾迷失對演戲的熱愛,也藉此了結自己對獎盃的執著。觀眾許秀華說:「演出很貼近『狂熱』這個主題,他們講自己執著的時候,像是在剖析內心,也像在找回純粹的自己。」 表演者陳柏毓在展間中央獨白,訴說至內心最真實的感受時,他激動地拿起「麥克風」大吼,呈現他在對獲獎的狂熱中迷失。 圖/陳亭君提供演出末段,表演者開始一同拆解「麥克風」,將蓮蓬頭取下,讓掃把恢復原本的樣貌。他們掃起散落的紙屑並收納物品,留下空蕩展間。陳靜怡談到,他們仍需將乘載他們情緒的空間回歸原樣,諭示心境歸回平靜。演出結束,牆上的計時依然持續倒數,「就算放下過去的掙扎,人生的狂熱還是會繼續下去。」陳靜怡說道。 表演者將臉緊貼地板,身體不斷地扭動、爬行。陳亭君說明,希望透過直接的身體語言,讓觀眾看見生命原始的本能。 圖/陳亭君提供
藝文
第1738期
肢體探索親密關係 實驗戲劇盼跳脫身分框架
2020-12-02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舞台中央,三位穿著黑衣的男人伸出雙手相互撫摸,三人的手臂開始纏繞起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表演組學生張維佐帶領團隊,於11月27日起在「PLAYground南村劇場」舉辦實驗戲劇《理想親密》,透過探索不同的親密關係,顯現社會的身分框架。 三人的手臂不斷交錯,試著建構親密的全貌。編導張維佐說明,劇情不侷限於任何感情,親情、友情和愛情都需經探索尋找解答。 圖/張元提供人們總稱職扮演社會規範的角色卻逐漸喪失自我,身兼編劇與導演的張維佐提到,為揭露此現象,他編寫劇本從自身的童年出發,交錯他對親情和愛情的討論,展現與成長背景環環相扣的人生發展。他進一步說明,諸多觀念自幼即被灌輸,如愛情該由一男一女組成等規範,而這些無緣由的堅信逐漸成為「信仰」,導致人們都不去質疑。因此他設定「信仰」成為故事主軸,呈現人因長期接收既定價值觀,難以不受影響地做自己。 演員詮釋人們在三角關係間的摸索狀態。編導張維佐表示,只要找到彼此舒適的方式愛便可以並存,但不是多情。 圖/張元提供樂音驟變,演員披上披風、肢體詼諧地擺動,以「神」的姿態高頌信仰。男孩見後隨之歌詠起舞,演繹人的認知受普世信念影響的意象。張維佐舉例,即便內心對情愛的見解不同於主流,卻不自覺會隱匿真實自我,朝「正確」的模樣發展。「可是那些負面、破碎的東西也是我的一部分,為什麼不能讓別人看到呢?」他感嘆,這是亞洲教育灌輸下的社會現狀,人們將限制視為正常而不善於提問。 燈光轉藍,舞台瀰漫迷幻氛圍,演員三人以儀式頌揚神的旨意,呈現過度依靠信仰時,可能影響人的選擇與思想。 圖/張元提供「媽媽明明很認真教你。」、「你明明很乖。」舞台,母親不斷質疑男孩的性別認同。張維佐表示,因制度使然,親密關係的角色被鮮明刻畫,不符角色定位者皆被視為怪異。霎時傳來沉重腳步聲,意味「成長」來臨,父母慌忙示意男孩逃離,但男孩卻執意佇立原地,他想迫使迷惘的自己成長。張維佐解釋,劇情設定父母不讓男孩成長,這呈現親密關係會影響人成長的樣貌,人們容易順從父母等人的期待發展,且時間流逝也逼迫人們在迷惘狀態即須取捨。 三人藉由相互肢體碰觸,探索親密關係的全貌,呈現人們在成長中摸索自我和社會的模樣。 圖/張元提供男孩奮力吹起氣球後謹慎交付一人,對方接過氣球後,卻糾結於社會框架失神鬆手,男孩見狀氣憤地大吼離去。「因為相信才會交出去。」飾演男孩的演員黃盛煜解釋,氣球象徵他重要、脆弱的愛,而人一旦受到傷害後,會再度遊蕩其他的親密關係另尋寄託。張維佐認為,現今各親密關係的設定皆僅有一個答案,像家庭只由父親、母親和孩子構成,僵化的認知導致不同於此的他人自我懷疑。 氣球代表男孩的愛,他藉由玩樂試探對方心意,渴望交付自己的真心,顯現青少年在親密關係中表露愛的方式。 圖/張元提供演出末段腳步聲再次傳出,且迴盪「我是有力量的。」、「我是有自信的。」等話語。男孩淡然從皮箱拿出豔綠色西裝,在舞台中央脫去黑衣後著裝,象徵他已接納自己成長的必然。觀眾周憶敏說:「很多人明明還沒準備好就長大了,卻一直說服自己很堅強,要像個成熟的大人,看了很心痛。」
藝文
第1736期
劃觀眾區喻社會階級 實驗劇場舞出資本操控
2020-11-19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歡迎光臨自助吧!各位菁英有三次翻轉的機會,請記住,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舞者精神抖擻地喊著口號。製作團隊「高詠婕製作」,於13至15日在複合式展演空間「濕地venue」舉辦舞蹈實驗戲劇《歡迎光臨「」自助吧!》,以舞蹈諷喻大眾總沈浸於掌權者為操控集體意識所編織的精美包裝。 此為沉浸式劇場,奢華區的觀眾都圍繞在場邊站著、坐著,等候可以翻轉的機會。 圖/高詠婕製作提供舞蹈的劇情從帕爾家族企業所成立的「「」自助吧」展開,舞者設定為自助吧員工,觀眾則成為他們試圖洗腦的對象。團隊從宣傳的海報便開始塑造正面、光明的服務形象,不斷重複「歡迎光臨自助吧!」,透過「愛、平等、翻轉」、「愛、成功、昇華」口號塑造光鮮亮麗的企業文化。創作者高詠婕說明,團隊欲透過表演暗喻許多團體為了獲利,針對不同的族群設計策略,群眾最終在華麗的包裝下產生自身負擔不起的慾望。 觀眾依據票價分為尊榮區與奢華區兩個階級,團隊也特意用觀景窗將兩區觀眾隔開,並讓兩個階級分別享有不同的待遇。當尊榮區觀眾舒服地坐在沙發欣賞演出時,奢華區的觀眾因無座位,如勞動階級般在表演進行中不斷被舞者驅趕。但奢華區的階級在展演過程卻是可以轉換的,「我們提供你機會去更好的地方!」在話術的暗示下,舞者意圖引起觀眾對尊榮區的美好想像,進而動身與同階級的觀眾競爭,爭取翻轉的機會。 奢華區觀眾有三次翻轉機會,分別進行對額溫槍吶喊、快速搶下牆上的字卡,以及搶奪飛盤的競賽。 圖/高詠婕製作提供「有哪位菁英自願參加遊戲,翻轉人生呢?再沒有人,我就要用點的囉!」兩位站在奢華區的自助吧成員微笑說道。他們透過三場遊戲,讓奢華區的觀眾有機會升級至尊榮區,其中一場比賽則是透過體溫的高低取勝,讓兩位奢華區的觀眾晉升尊榮區。舞者拿著額溫槍,要求欲翻轉階級的觀眾對額溫槍的方向大喊:「愛與自助吧!」高詠婕說明,這樣的互動方式是為了戲謔觀眾想要升級的慾望,「演了四場下來,都沒有人反應說那是額溫槍欸!」。就如現實生活,人們明知自己活在假消息,卻沒有人敢站出來指證,反而讓散佈消息的掌權者橫行無阻。 觀景窗位於兩區的中間,因此兩邊的觀眾都可以透過玻璃窗觀賞舞蹈。 圖/高詠婕製作提供雖兩區演出的內容不同,但兩個階層的觀眾都可觀賞中間觀景窗的舞蹈。如同受資本主義壓榨的勞工,觀景窗內的舞者如在生產線上受到教條約束般,正在僵硬卻又狂暴地舞動,在閃爍的燈光下,舞者面無表情地顫抖、大笑,全然沒有「」自助吧服務員的親切與熱忱。「在觀景窗跳舞的時候,有位觀眾不小心開了閃光燈,我當下覺得(對於進入角色)很幫助,我就是在動物園裡面被觀看的動物。」表演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李欣芸回憶道。 最後槍戰導致所有舞者的死亡,對世界懷有愛的舞者講完最後獨白,舉著槍想要殺死那些沒有愛的人們。 圖/高詠婕製作提供表演末端,企業欲建構的美好世界崩潰,對世界還懷有愛的舞者舉著泡泡槍說:「其實最討厭的還是像人的東西,因為他們都說謊。」他想要用槍消滅掉沒有愛的東西,而其他員工深怕他壞事,上前勸服,於是爆發泡泡槍搶奪戰。飾演這個角色的表演者、北藝大舞蹈學系李晉捷說:「或許說實話的才是最危險的人。」而高詠婕解釋,槍的另一個意象是慾望,所有人都想得到槍,於是超載的慾望導致所有表演者的死亡,他們臨死前仍相信榮華富貴的假象,高唱著「」自助吧的洗腦歌曲。「尊榮區真的有比較好嗎?」高詠婕問道,她指出,尊榮區看似擁有舒適、自由,但卻沒有人可以脫離「」自助吧的操控。「結尾時,奢華區有很精彩的表演(槍戰),但是我們只能被困在小房間裡,尊榮區就是被丟下的一群人。」第一輪從奢華區翻轉至尊榮區的觀眾鎮萬鈞分享,他反而想要回去奢華區,卻再沒有機會。
藝文
第1640期
《夢十夜》詮釋人性 拼湊迷幻日式夢境
2016-12-08
【記者楊采翎高雄報導】由櫻花瓣串成的絲線輕柔搖曳,一束黃光灑下,映著一對身著和服的戀人,蒼白無力的躺在花落處。女子對情人說:「一百年,請你一直坐在我的墓旁等我,我一定會回來看你。」第一夜就此揭開序幕。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張善淳改寫日本小說家夏目漱石作品《夢十夜》,2日及3日在中山藝術大樓219實驗劇場演出。日式風格的舞台及服裝,建構十個獨特的迷幻夢境。第三夜從一片漆黑開始,劇場角落出現一位父親揹著眼盲兒子。「再走一會兒你就知道了…那天也剛好是這樣的夜晚吧!」瞎眼兒子用戲謔語氣引導父親往竹林走去,父親深感恐懼卻不自覺停在杉樹前。「爸爸,是在這杉樹下吧?今年正好是你殺了我滿百年了呢!」兒子陰森笑著,後方黑幕頓時亮起,映出一位拿尖刀的男人刺向盲眼女人的頭顱。身兼導演及舞台設計的張善淳解釋,光用台詞講「你在那時殺了我。」無法表現戲劇張力,所以透過剪影,讓演員演出前世殺機。她表示,小說中的心理狀態隱喻及場景都用文字描述,為了轉換成戲劇,必須配合燈光及音樂。如第一夜中,兩側燈光交替打出冷暖色調,象徵日夜交替,精準詮釋百年時光的流逝。為真實呈現日式風格,《夢十夜》的服裝也依劇情色調製作,以手工縫製日式和服。服裝設計、中山劇場藝術學系學生林耘安表示,時間是最大困難。由於日式服裝多是直線條,打版容易,但角色眾多又須配合劇本呈現不同風格,頗具壓力。「這個題材策略很不錯,十個夢境十個不同的舞台效果,有點像蒙太奇,十個畫面剪接在一起覺得很豐富。」觀眾林子賀認為,《夢十夜》在75分鐘內以十個故事拼湊,演出相當精緻。 第三夜以詭譎的氣氛開場,父親在盲眼兒子的指引下,不知不覺走向前世殺死兒子的杉樹,演繹出人世冤情糾葛的原罪。圖/《夢十夜》劇組提供 男子深情望著已死去的情人,日思夜盼,待百年後女子回來找他。劇組以櫻花及燈光轉換,展現夢境的虛幻及愛情的堅貞。圖/《夢十夜》劇組提供 《夢十夜》在實驗劇場中演出,僅以櫻花花瓣製成的簾幕作為觀眾及演員的界線,在搖曳的櫻花瓣下營造神秘虛幻的日式夢境。圖/《夢十夜》劇組提供 正在理髮的客人看到理髮師袖口內的刺繡產生幻想欲逃離髮廊,藉由屏風及黃光的舞台效果,描述出對於現實不安的情緒。圖/《夢十夜》劇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