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專欄】職場禮儀?日揭男女儀容差別待遇
國際
第1719期
【專欄】職場禮儀?日揭男女儀容差別待遇
2019-12-25
【記者陳妍如綜合報導】穿上漂亮的高跟鞋,是許多女孩的兒時夢想。然而,當穿高跟鞋成為義務,你依然嚮往嗎?日本女演員石川優實6月提交連署書至厚生勞動省(註1),呼籲政府禁止企業強制女職員穿高跟鞋上班。然而,前任厚生勞動省大臣根本匠9月時回應,為了因應不同行業的工作性質,他認為企業指定女員工穿高跟鞋屬於「必要的業務範圍」。註1:厚生勞動省(日語:厚生労働省/英語: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簡稱為厚勞省,是日本中央省廳之一,主掌雇用、勞動、年金、健康、醫療、兒童、育兒、福祉、看護等政策領域。石川優實發起的連署運動名為「Kutoo」,是從2017年在全球各地興起的反性騷擾運動「Metoo」延伸而來,與日文中的「鞋子(kutsu)」以及「苦痛(kutsū)」諧音。據《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石川優實在3日召開的記者會上,批判職場中男女性在儀容規定上受到的差別待遇,「穿高跟鞋本來是為了愛漂亮,但不顧個人的喜好、將穿高跟鞋的規範強加於女性身上,這是對女性的侮辱。」穿高跟鞋已證實對健康有害、也容易降低工作效率,然而許多企業仍將此視為「職場上的禮貌」。神戶大學學生長嶺亞美則解釋道:「我不覺得這是種禮貌。但不知不覺中,在工作場合穿高跟鞋的習慣已根深蒂固。」 部分日本企業會強制女性上班時必須穿著高跟鞋,其中3至5公分的鞋跟被認為是最具職場禮貌的。 圖/取自PhotoAC事實上,日本的女大生從大學階段開始,就逐漸被形塑「穿高跟鞋才禮貌」的原則。在學校正式場合如始業式、畢業典禮等,師長也常鼓勵女大生穿高跟鞋。金澤大學學生大倉朋子提到,她曾在學期初的開學典禮時換上高跟鞋,「因為我平常沒有這個習慣,所以要特地穿高跟鞋的時候,真的很辛苦。」更有許多求職中的女大生,必須穿著高跟鞋到處奔波找工作,「如果不穿高跟鞋,面試就會落選」的觀念使她們必須承受更多身體及精神上的壓力。廣島大學學生篠原理奈解釋,雖然大眾認同穿高跟鞋會造成不便,「但這已經成為求職時的既定習慣,如果沒有遵照的話,獲得工作機會的可能性也許會降低。」「Kutoo」運動持續延燒的同時,企業「禁止女性戴眼鏡」的規定也造成軒然大波。不少女性質疑,為何企業以「觀感不佳」為由規定女員工不可配戴玻璃眼鏡,然而同樣的限制卻不適用於男性?兵庫教育大學學生寺西圓提到,自己曾被要求出席學校正式場合時應戴隱形眼鏡,「我覺得不應該以外在打扮來認定一個人的形象,這對我而言很不方便。」來自台灣的筑波大學交換學生劉怡萱則表示,日本社會對女生的打扮存在許多台灣人難以想像的潛規則,「她們穿高跟鞋、戴隱形眼鏡是為了迎合社會價值觀,希望能展現出『女子力(註2)』。」為配合日本的習慣,有近視的她也在參加學校的國際學生交流會時,特地改戴隱形眼鏡,「總覺得還是要入境隨俗。」註2:「女子力」一詞來自日文,主要指生理女性從內在到外在,對妝容、時尚、品味及人格特質的追求(如溫柔、美麗、優雅等特質)。 日本企業多要求職場女性不可配戴眼鏡,但對男性卻沒有大多沒有限制,差別待遇引起極大爭議。 圖/取自PhotoAC針對女性在職場的種種不平等待遇,日本政府計劃於2020年6月推動《女性活躍暨性騷擾規制法》,而厚生勞動省也預定在年底前詳細制定與該法相關的性騷擾禁止事例。對於「禁止女性戴眼鏡」的規定,現任厚生勞動省大臣加藤勝信則給出正面回應,「從事同樣的工作時,男性可以戴眼鏡、女性卻不行,這與《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的理念背道而馳。」然而,厚生勞動省11月所列出的性騷擾禁止事例中,卻沒有包含服裝、儀容的規定。由於日本的求職季即將到來,促使「Kutoo」連署發起人石川優實在3日時提出緊急連署書,要求政府立法以改善企業對女性儀容的不合理要求。石川優實在記者會上解釋,媒體不斷向求職中的大學生宣傳「職場禮貌」的儀容打扮,在學校也被「求職禮節講座」所規範,「學生的立場相對弱勢,要求他們承擔風險、爭取改變是不容易的。」石川優實說。目前,日本的職場文化對女性的儀容規範仍存在不友善之處,她希望政府盡快採取法律措施,讓各方媒體和教育機構不再灌輸學生帶有偏見的價值觀。
【專欄】只聞其名不見其人:最神秘的躲貓貓社
生活
第1719期
【專欄】只聞其名不見其人:最神秘的躲貓貓社
2019-12-25
【記者陳妍如台北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流傳著許多校園傳說,其中一個眾說紛紜的故事,就是只聞其名不聞其人的「躲貓貓社」。「沒人知道躲貓貓社的社長是誰,若被發現身份,社長就要讓賢。」、「他們行事很隱密,開會時不會一起出現,以防被發現。」千奇百怪的說法在校園中口耳相傳,不可否認「躲貓貓社」已成為臺大人心目中「不可思議」的代名詞。臺大躲貓貓社從前以神秘的地下社團形式存在校園中,直到民國108年才登記成為正式社團。談到躲貓貓社的創辦動機,第一屆社長立喵(化名)表示,因為自己平時喜歡玩實境解謎和密室逃脫遊戲,他決定創辦一個全新社團,並以充滿神秘感的「躲貓貓社」為名。社團幹部貓老大(化名)分享,躲貓貓社與校園傳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我們就在實境解謎中加入很多相關的故事,想讓傳說成真!」例如校園中每次只響21聲的「傅鐘(註)」,傳說若學生把21下鐘聲數完,這學期就會被「二一」。躲貓貓社到處蒐集臺大的校園傳說,再將故事放進實境解謎的劇本裡。註:傅鐘是為紀念臺大第四任校長傅斯年所建。他認為「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的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所以傅鐘每次只響21下。 躲貓貓社舉辦的實境解謎活動以臺灣大學校園為背景,劇本融入各種學生間流傳的都市傳說。 圖/臺大躲貓貓社提供除了傅鐘,臺大學生間還流傳校園著名景點「醉月湖」裡住著大水怪,而孤立在醉月湖中央的「湖心亭」是能夠通往圖書館的傳送門。出於安全考量,學校向來禁止學生靠近湖心亭,也沒有搭建橋樑。就連躲貓貓社在設計解謎關卡時,幹部也分成「激進派」和「保守派」。立喵笑說:「激進派的人想要划船到湖心亭上佈關,保守派的人則反對,希望不要第一個學期就被廢社!」  躲貓貓社社長從來不會出現在社團公開場合,只會在解謎終點站等待成功破關者。因此玩家必須破解所有謎題,才有機會見到傳說中的社長。立喵打趣地說:「通常我們設計一次解謎是三個小時,但常常有參加者玩到五個小時、甚至天黑了還沒解完!」曾參加過實境解謎的臺大電機工程學系學生吳隆暉也表示解謎確實不容易,「我們花了4小時42分才成功破關!」相較於一般的實境解謎以實體線索方式進行,他認為躲貓貓社將聊天軟體、手機介面等概念融入設計,能讓玩家更投入其中。 躲貓貓社以「尋找學姊」為主題設計解謎,只有最終成功破關的參加者才能見到傳說中的躲貓貓社社長。 圖/臺大躲貓貓社提供為了保持神秘,躲貓貓社在參加社團博覽會時,還特地佈置一個無人攤位。他們設計出一款自動提貨機讓玩家使用,博覽會攤位上便不需要配置人力,空蕩蕩的攤位讓他們成了名符其實的「躲貓貓社」。立喵無奈地笑說:「但後來學校檢舉我們,說一定要有人顧攤,最後只好叫副社長蹲在攤位角落!」 躲貓貓社在舉辦社團博覽會時,特別設計了一台自動提貨機,藉此打造無人的攤位現場,創造神秘感。 圖/台大躲貓貓社提供提到躲貓貓社的未來,立喵坦承社團幹部大多是大三、大四學長姊,目前尚未找到合適的接班人選。倘若在畢業之前找不到下一屆社長,「就讓躲貓貓社真的變回校園傳說也滿好的!」
【專欄】「跨」出負傷陰霾 林詩亭用成績續寫自身故事
體育
第1718期
【專欄】「跨」出負傷陰霾 林詩亭用成績續寫自身故事
2019-12-19
【記者陳子瑜綜合報導】時間重回10月21日桃園晚間,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田徑賽事中的女子100公尺跨欄項目決賽。「砰!」選手瞬間飛騰而出。五號賽道衝出黑馬,在直線衝刺段超越眾選手,跨越一個個柵欄,她咬緊牙關,最後加速抵達終點線。她是來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林詩亭——以13秒24的成績打破全運會大會紀錄的金牌得主。 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林詩亭,在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中代表台東縣,參加田徑的女子100公尺跨欄項目,奪得金牌。 圖/林詩亭提供林詩亭受訪時表現得靦腆,話不多,總是害羞地笑。比賽時,她呈現出另一個面貌:拚命跨欄的她神情專注,旁若無物。這是林詩亭大二受傷後首度東山再起,也是她跨欄紀錄中最輝煌的一頁。家庭啟蒙跨欄人生 高中已成常勝軍自小學五年級起,每逢長假,林詩亭在國小當體育老師的叔叔鍾佳慶,便會特地帶他從台東縣到花蓮縣一起訓練。林詩亭笑道:「叔叔算是我的啟蒙教練。」自此,她正式開始田徑生涯。「國中上來,速度就滿好的。」高中教練孫泰山回憶。進入國立臺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林詩亭每周一、三、五晨練40分鐘、每天下午兩點半到五點也須練習,不間斷訓練讓她打好基礎。孫泰山表示,她的訓練項目著重於欄間技術,如何在欄架間敏捷地完成三步起跳,同時維持爆發力。 林詩亭(右)與他一直以來的競爭對手兼學姊謝喜恩(左),也在中華民國108年全國運動會中再次對上,搶奪冠軍寶座。 圖/林詩亭提供接受正規訓練後,林詩亭在高中女子跨欄界一鳴驚人:全國中等學校田徑錦標賽冠軍、代表台灣參加亞洲青年錦標賽100公尺跨欄銅牌⋯⋯,孫泰山也肯定她的認真,「我給她的課表,覺得不夠還會自己要求。」本以為會在跨欄運動中一帆風順,殊不知林詩亭將迎來的,是人生首次低潮。大學面臨斷層 從負傷東山再起作為大一新生,大學新生活,是過往從未想像過的自由。「大一幾乎一整年都沒有在訓練。」林詩亭羞怯地坦承,那時確實比較愛玩。但所有玩樂都有其代價,不僅訓練減少,體重跟著上升,導致她失去高中時期的速度。此外,面對高中至大學間的訓練斷層,林詩亭也顯得力不從心,「大學練重量,還有不一樣的跑步動作。」她沮喪地解釋,大學教練希望藉由更正姿勢提升速度,結果必須把所有過去的習慣動作改掉。經歷挫敗的一年後,林詩亭試圖在大二找回訓練規律,今年2月,她的測驗成績終於重返高中水平。然而,當一切看似走向正軌,即將重返賽事之際,林詩亭卻在一次練習中意外拉傷。大一、二兩年直直下滑的賽績好不容易有起色,受傷卻又將她拉回谷底。「這段期間不能出去跑步練習,只能做肌力維持。」林詩亭雖是跨欄選手,跨不過去的,卻始終是心裡的那一關。她開始思索:是不是應該放棄跨欄?把林詩亭從低潮拉起來的,是孫泰山。一提到他,林詩亭的眼神便流露真情,「他當時對我說:『你們都像我的孩子。自己選擇的路,我一樣都會支持你們。』我很感動。」林詩亭回憶,當自己陷入深淵、甚至出現放棄念頭時,孫泰山常透過分析賽績,給予她信心。孫泰山鼓勵她:「如果持續訓練,一定有機會亞運(亞洲運動會)前六。」高中教練一席話,讓林詩亭重新燃起鬥志。康復後,她重回高中時的訓練強度,同時找學長針對飲食做調整,一口氣減重五公斤。全運會賽前的兩場比賽,108年新北城市盃全國田徑公開賽、108年台北市秋季全國田徑公開賽,她一舉奪得冠、亞軍。誰也沒想到,傷癒復出的林詩亭在全運會竟一舉超越長久來的競爭對手謝喜恩,成績逼近國內跨欄傳奇女將紀政,兩者僅差0.31秒。「我真的沒想到。」時隔一個月,林詩亭提到破紀錄仍難掩驚喜。「希望達標12秒8。」林詩亭給自己新的目標:超越紀政成績12秒93,並獲得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資格。未來,這位跨欄新秀仍會繼續跨越欄架,同時拚命跨越一個又一個難關。 林詩亭於比賽中跑出13秒24的佳績,不僅打破大會紀錄,更是僅次於國內傳奇跨欄選手紀政的好成績。 圖/林詩亭提供
【專欄】與警合作 英大生設計遊戲盼降網路犯罪率
國際
第1718期
【專欄】與警合作 英大生設計遊戲盼降網路犯罪率
2019-12-18
【記者呂心喻綜合報導】英國雷克斯漢姆格林多大學(Wrexham Glyndŵr University, WGU)於12月舉辦「網路技術比賽(CyberTech event)」,由校內學生在比賽中針對青少年設計嚴肅遊戲(Serious Game)(註),透過遊戲教育青少年網路犯罪的嚴重性。比賽最佳團隊將與當地警方合作推廣網路安全的理念,盼降低英國的網路犯罪率。註:嚴肅遊戲(Serious Game)為應用於非娛樂的數位遊戲,例如教育、醫學治療、科學探索、工程、宗教等,以各種形式將欲傳達的觀念植入遊戲。21世紀數位遊戲盛行後,嚴肅遊戲陸續推出,著重於傳遞知識,嘗試扭轉大眾以往對「電子遊戲」的負面觀感。 「網路技術比賽」的優勝團隊將與西北地區組織犯罪部隊合作,在2020年推廣嚴肅遊戲,以教育青少年網路犯罪的嚴重性。 圖/亞歷山大・湯普森提供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National Cyber Security Centre, NCSC)首次於今年進行《2019年英國網絡調查(The UK Cyber Survey 2019)》,透過電話隨機訪問2700多名受訪者,統計顯示70%的人認為他們在未來兩年內可能成為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且其中大多數認為網路犯罪將對個人生活產生極大影響。西北地區組織犯罪部隊(North West Regional Organised Crime Unit, NWROCU)網路犯罪防治探員威廉・法雷爾(William Farrell)向《領袖(The Leader)》表示,目前英國網路犯罪平均年齡已下滑至17歲,「很多年輕人常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是犯法的。」 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從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隨機電話訪問所做出的《 2019年英國網絡調查》。 圖/取自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官網雷克斯漢姆格林多大學電腦系講師內森・羅伯茲(Nathan Roberts)長期致力於嚴肅遊戲的開發,直到一次機會認識法雷爾,兩人談到對於網路犯罪的擔憂,於是決定於校內舉辦首次網路技術比賽,優勝組所創作的遊戲將被放在西北地區組織犯罪部隊的官網作為宣導。比賽獲選隊伍成員、雷克斯漢姆格林多大學電腦遊戲設計及開發系學生基蘭・桑德斯(Kieran Saunders)表示,團隊中六個人共設計兩種遊戲,分別是「數據防禦(Data Defence)」和「超級追逐(Hyperent Chase)」。「數據防禦」遊戲為對戰遊戲,玩家可選擇擔任電腦持有者或駭客的角色,持有者須破解遊戲關卡以守護電腦,而駭客的任務為盜取對方資料。「超級追逐」則是虛擬實境射擊遊戲,玩家進入被網路病毒感染的情境中會受到各種攻擊,這些敵人象徵網路犯罪、網路霸凌等,射擊過程可讓玩家學會在網路世界中自保手段,「除了好玩之外確實有些警示意味存在。」桑德斯說道。 「數據防禦」遊戲中,玩家可自由選擇角色,體驗網路犯罪加害者及受害者的身份。 圖/亞歷山大・湯普森提供兩項遊戲即將於2020年首度公開,目前無法得知其對青少年的影響,不過團隊成員格雷戈里・史密斯(Gregory Smith)認為,青少年存有「行為與現實後果」的認知落差,意即他們無法判定網路犯罪實際會產生的傷害,「所以要明確讓玩家知道某些網路行為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除此之外,團隊在設計遊戲前也先商討內容,確定題材能否準確吸引青少年。團隊成員亞歷山大・湯普森(Alexander Thompson)也提到,開發遊戲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題,例如無法模擬駭客使用的程式、必須學習關於虛擬實境的技能等。 「數據防禦」遊戲中,電腦持有者必須保護己方數據不被竊取,而駭客的任務則是奪取對方資料。 圖/亞歷山大・湯普森提供史密斯說:「我為我們團隊驕傲,雖然還待改進,但希望透過長期推行能達到勸阻青少年犯罪的效果,並告知他們網路犯罪的嚴重性。」公家機關與學生合作,盼青少年能從娛樂中學到網路犯罪知識,即使成效尚待檢驗,此次遊戲開發仍屬全新嘗試,也為犯罪防治教育開創新的可能。
【專欄】浪浪專屬醫療室:收容所醫療的一線生機
生活
第1718期
【專欄】浪浪專屬醫療室:收容所醫療的一線生機
2019-12-18
【記者李芸綜合報導】獸醫師熟練地操弄手術用剪刀和鐵夾,快速將流浪狗身上傷口縫合、止血,再將昏睡的動物送回鐵籠,結束一台手術。獨立機構「浪浪樂活醫療室」位於國立中興大學獸醫教學醫院內,為收容中心的流浪動物提供醫療服務,而診療、操刀人員則多為興大獸醫學研究所學生。浪浪樂活醫療室於今年5月啟用,為興大獸醫學系副教授林荀龍因應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提出之「浪浪樂活——流浪動物減量與福祉實踐」計畫其中一環。醫療室為全台唯一大學設立的流浪動物專屬醫護中心,提供低價醫療給動物收容所、台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等機構中的流浪動物。計畫也包含偏鄉絕育,林荀龍一個月兩次帶領學生前往中部偏遠地區,免費為當地居民寵物結紮,避免牠們在外繁衍下一代,希望由源頭減少台灣流浪動物數量。 中興大學浪浪樂活醫療室專門為流浪動物提供完善醫療照護,其運作、診療作業都由研究生和助理負責。 圖/李芸攝身為動物愛好者,林荀龍自大學便開始參與動保團體主辦的服務行動。他回憶,當時飼育環境和收容團體的醫療知識都不比現在,常有收容所因未妥善隔離生病犬隻,而導致集體感染。他也發現收容中心常面臨經費短缺問題,僅能提供動物基本溫飽,難以負擔昂貴的醫療照護。林荀龍因而開始利用週末,帶著學生到第一線為動物診治,更於民國106年經由教育部推動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取得經費,成立流浪動物專屬醫療室。 醫療室雖空間不大,卻有完善的手術設備,流浪動物能在此接受較複雜的手術治療。 圖/李芸攝除了幫助動物之外,醫療室同時給予獸醫系學生磨練機會。興大獸醫學研究所學生吳怡珣說:「大學獸醫系讀完五年後,理論可能很充足,但是實作方面非常缺乏。」由於獸醫系學生大都於畢業後才考取獸醫師執照,因此在學期間所受的臨床技術訓練十分有限。目前醫療室平時運作為林荀龍聘請獸醫師助理和研究生一同負責,研究生須實際執行流浪動物身體檢查、病情診斷和手術,並由獸醫師助理在旁協助指導。 獸醫系研究生在醫療室當中須獨當一面診斷病情、給予適當治療,幫助動物的同時也受到扎實的獸醫訓練。 圖/李芸攝學生經驗不及專業獸醫師,他們常需邊翻閱醫學書籍邊評估病情。提及印象深刻的病例,吳怡珣描述曾有一隻小貓和野貓打架,眼部被抓傷且嚴重感染,卻因年紀小無法麻醉接受手術。在團隊想方設法照護之下,小貓自行吸收壞死細胞,傷口逐漸復原,「看到牠的狀況越來越好,我們都蠻感動的。」然而,除了醫療室值班,這些學生仍須兼顧研究所課業,並要花時間在醫院中協助教授問診。「有一次做較麻煩的骨科手術,那天又比較晚開始,結束時已經2、3點,然後我們隔天一早還要跟老師的診。」興大獸醫學研究所的黃少鏞苦笑地說。即便辛苦,他表示這還是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肯定會比一般研究生有多一點概念,因為這個環境其他地方是沒有的。」 流浪動物常因打架受傷造成嚴重感染。每隻流浪動物都有詳細的病情註記,以利醫療室工作交接或是輪班人員施打藥物。 圖/李芸攝林荀龍說明,醫療室提供價格極低的醫療照護,希望減輕收容機構負擔,並未對私人飼主開放。他說明,自106年「動物零撲殺」政策上路以來,法規給予流浪動物生存權,然而許多動物滯留收容所,出現老化、疾病感染等問題。收容機構中的獸醫師則受繁雜行政工作和設備不足限制,無法妥當治療動物。他也希望藉此訓練學生獨立判斷能力,並在過程中啟發學生關注台灣流浪動物的處境。 醫療室提供收容機構完善且便宜的治療場所,希望減輕收容所負擔,同時啟發研究生關注流浪動物處境。 圖/李芸攝浪浪樂活計畫讓學生踏出實踐社會責任的第一步,目前醫療室規模雖不大,但營運狀況穩定,盡力提供動物最好的治療。團隊盼望未來能獲得更多資源,完善醫療室設備以幫助更多流浪動物。林荀龍則期待學生以專業回饋社會,「希望他們不是畢業後就開診所,想到的只是賺錢,而是職業中有一些可以幫忙社會的東西。」
【專欄】以換代買 衣服圖書館盼止快時尚浪費風氣
生活
第1717期
【專欄】以換代買 衣服圖書館盼止快時尚浪費風氣
2019-12-11
【記者萬巧蓉台北報導】你也對買新衣服、追求時尚上癮嗎?「我一個室友有38件牛仔褲,每個人都可以開一間服飾店。」甫從國立臺灣大學畢業的洪于捷說。隨著世界颳起「快時尚」風潮,服裝產業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污染行業,為改善浪費風氣,洪于捷於民國106年創立「衣服圖書館」,倡導衣服「以換代買」的環保觀念,至今已交換超過3000件二手衣。 衣服圖書館創辦人洪于捷參與各地活動市集,傳播二手衣的環保概念,並讓民眾嘗試「以換代買」的模式。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衣服圖書館的概念十分簡單,洪于捷在宿舍走廊設置一個能自由交換衣物的「共享衣櫃」,任何人都可以在衣櫃放入自己不再需要的衣服,也可取走想要的。一個約莫可容納50件衣服的衣櫃,止住了部分學生浪費衣服的腳步。洪于捷希望能讓人們意識到快時尚其實是嚴肅的環保問題,「因為它(衣服)很便宜,大家毫無節制地買,丟了也覺得沒關係。」 衣服圖書館設立的第一個共享衣櫃位在國立臺灣大學女二舍,至今仍持續經營,每個月約可交換超過80件衣服。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洪于捷透露自己家境貧窮,小時候不在乎餓肚子,卻羨慕別人打扮漂亮,因此他希望人們透過交換而非購買就能滿足穿衣慾望。「二手衣是有故事的衣服。」洪于捷笑說:「很多人拿來交換的衣服是前男友送的。」與其讓品質良好的舊衣被當作垃圾燒毀,不如透過交換找到新主人。此理念也受到各校學生的認同,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生團隊「After Fashion」就曾與衣服圖書館合作,在校內宿舍設置共享衣櫃,團隊說:「希望每件衣服在被丟棄前,都有再次被選擇的機會。」 共享衣櫃旁的故事小牆掛滿交換衣物者與二手衣的故事,每件二手衣都陪伴舊主人走過獨特的人生階段。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 衣服圖書館第一個拓展的校外據點是「混血公寓」,讓學生以外的族群也能認識共享衣櫃的理念。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兩年多以來,衣服圖書館持續經營校園中的共享衣櫃、校外的換衣活動,也透過展覽、講座宣揚「以換代買」的環保概念。脫離學生身份的洪于捷更決定要推出衣服圖書館APP,持續推動二手衣交換。他說:「如果一個(議題的)解決方法無法回歸市場的話,它遲早都會失效。」衣服圖書館期望能以APP形成「雲端衣櫃」模式,突破實體衣櫃的地域限制,讓更多大學生透過網路就能互換衣服。洪于捷也預估APP經營穩定後,一年將可以交換逾12萬件衣物。衣服圖書館共同創辦人陳慶容點出實體共享衣櫃的問題在於人力管理成本高,成員要定時整理、宣傳二手衣樣式,「雲端衣櫃則完全靠使用者自主上傳、填寫衣服資訊。」他也說明雲端衣櫃的衣服數量、款式將更多元,能讓使用者較順利找到喜歡的衣服,增加衣服與使用者的媒合機會。 衣服圖書館APP已製作完成待上市。組織期望能透過APP形成「雲端衣櫃」,讓二手衣的交換更順利、交換數量更多。 圖/衣服圖書館提供衣服圖書館盼望,要在這個時代發起一場從衣櫃開始的小型革命。從追隨流行的學生族群,到購衣頻率高的童裝市場,衣服圖書館期待逐漸讓大眾認識二手衣的價值與背後情感,促成「以換代買」的環保潮流。
【專欄】欺凌頻傳 美兄弟會致死惹議
國際
第1717期
【專欄】欺凌頻傳 美兄弟會致死惹議
2019-12-11
【記者方小瑀綜合報導】本學期尚未結束,美國就有五名大學生因參與兄弟會(Fraternities)活動死亡。11月19日數名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 OU)兄弟會學生因一年前欺凌(Hazing)入會成員致死遭起訴,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SDSU)與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W)等校也因類似霸凌問題相繼暫停兄弟會社團運作。欺凌於美國校園長存已久卻始終未被解決,引起各界關注,對兄弟會種種瘋狂行徑心存擔憂。 兄弟會是美國大學校內盛行的學生社團,擁有超過百年歷史。有些兄弟會屬於全國性組織,廣設於各州,部分則為地區性或單獨隸屬於一所學校。此類團體以不同功能區分,不少以社交、建立人脈為導向,其他則以投入公益活動或學術研討、才藝交流為主。兄弟會往往神秘且排外性強,大多須通過「入會考驗(Pledging)」才能加入,且入會過程為組織最高機密,不得向外透露。此外,會內也自有一套規章制度約束成員行為及形塑共同價值觀以凝聚組織向心力。 然而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指出,過去20年,兄弟會每年皆傳出死亡案件,其中大多與招收新生的入會儀式有關。候選成員為得到認可、核准入社,須通過考驗證明自己的男子氣概,他們往往被要求從事激烈運動或過度酗酒、吸毒。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OSU)學生陳禹伶透露有朋友在入會考核時中途放棄,「他被要求在地下室不斷伏地挺身和大量飲酒,兄弟會成員只在旁圍觀叫囂。」對於兄弟會的瘋狂行徑,學生Shing Lin(化名)也提到成員逼迫新進菜鳥執行危險指令,「他們在成員喝的爛醉後要求他們酒駕。」 俄亥俄州大學「Pi lambda phi」兄弟會的成員於聯誼會房屋外合影,此為組織成員共同生活、舉辦各樣派對和會議的住處。 圖/加姆盧什.穆罕默德提供縱使有層出不窮的欺凌事件傳出,不少學生仍積極入會。陳禹伶揭露人們爭相加入兄弟會的內幕,「這裡建立人脈相當快速,有畢業賺大錢的學長贊助金錢或內推成員進入公司。」他表示,有些兄弟會成員一週至少參加三個交際派對而不顧課業,「很多人認為GPA只是一時,掌握人脈才是關鍵。」除了能在踏入社會前先行掌握人脈外,同儕認同也是助長欺凌行為的原因之一。俄亥俄州立大學學生麥迪遜.雷特西(Madison Tracy)認為若入會學生拒絕執行危險指令,此現象不至於如此頻繁。「他們是為了追求組織成員認可,為了成為同儕的一份子。」 然而,俄亥俄州立大學「Pi lambda phi」兄弟會前任幹部加姆盧什.穆罕默德(Ghamloush Mohammad)表示,人們對兄弟會的誤解扭曲了組織的本意,並非每個兄弟會都惡名昭彰。他強調,內部嚴禁一切欺凌行為,且規定成員課業和操行皆須表現優良,否則予以退會。他們辦理各項活動,如馬拉松比賽或烘焙義賣為兒童醫院募款,成員也參與許多關於人際互動和提升自我的課程,「組織讓我們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正直的紳士。」俄亥俄大學學生布拉德利.哈尼斯(Bradley Harness)也提及自己的學校不乏具正面意義的兄弟會,「我們學校的音樂性兄弟會完全以促進音樂交流及學生福祉為目的。」 美國各校對此問題相繼提出解方,華盛頓大學強制暫停兄弟會所有社交活動,俄亥俄大學也中止部分兄弟會運作。哈尼斯認為肇事兄弟會應對成員行為負全責,且學校應嚴密監控各組織行動並訂下更嚴厲的處罰。陳禹伶則認為欺凌事件不能全歸咎於兄弟會,而是制定規則與執行的少數人,他也強調,參加者亦須自負責任,「參加者既已知道入會儀式過程是痛苦的,則須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 
【專欄】龍舟校隊發展受阻 協會盼政府注資改善
體育
第1716期
【專欄】龍舟校隊發展受阻 協會盼政府注資改善
2019-12-04
【記者王品淇綜合報導】自從民國99年龍舟運動納入亞洲運動會(以下簡稱亞運會)項目後,台灣屢次在國際賽事奪得前三名佳績。近期中華龍舟男子代表隊在8月「第14屆IDBF世界龍舟錦標賽」也成功拿下兩金兩銅的成績,然而在大專院校中,卻出現龍舟隊參與人數下降、經費不足、未來出路過窄等問題。 龍舟運動因近年來導入輕艇訓練的方法及《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的影響,成績有大幅度的進步。 圖/高雄市體育會龍舟委員會劉邦能提供6月,在2019高雄愛河端午龍舟嘉年華龍舟拔河大專混合組,以及競技龍舟大專混合組獲得第一名的樹德科技大學龍舟隊,即使成績亮眼,仍面臨招生不足的狀況。「起初可以報名20人以上的大龍賽事,現在只能報名十人的小龍。」樹德科大龍舟隊教練朱文祥表示,目前大專院校中對於龍舟選手的專業錄取管道較少,以南部為例,僅有樹德科大將龍舟項目列入「四年制重點運動項目績優學生招生簡章」中。他認為,在少子化影響下,不管過去學校在賽事中獲得多好的成績,仍無法招收到更多龍舟選手。社團性質的嘉南藥理大學水上活動社龍舟隊(以下簡稱嘉藥水活社)教練王暉評指出,除了招生問題外,龍舟隊的營運也是一大困境。以嘉藥水活社為例,雖近年比賽成績更加出色,讓校方開始補助經費,但像是船隻、器材、出國費用等,仍須自行籌措。他說:「像我們會固定去釜山、首爾、廈門參加龍舟比賽,所以連參賽拿到的獎金都會拿來補出國費用。」此外,目前國內龍舟選手未來發展不穩定也是一大阻礙。「未來會選擇比較安穩的工作,將划龍舟變成興趣。」樹德科大龍舟隊隊長、休閒遊憩與運動管理系學生林光柏分析龍舟運動的職業發展,已經訓練龍舟六年的他表示,若繼續朝龍舟職業選手發展,擔心無法負擔生活費用,因此未來並沒有計劃要成為龍舟選手。再者,萬能科技大學龍舟隊執行教練范良誌則指出,龍舟運動在大專院校中對於教練也較不友善。「沒有編列教練薪水、(器材)補貼、或是未來可以轉職成為教師的可能性。」他解釋,過去十年在龍舟隊任職時,面臨經費不足的情形,為使龍舟隊持續運作,教練需自行去找廠商贊助,無法同時兼顧家庭生計。 台灣水上運動項目包括輕艇競速、龍舟、划船等都使用的自然水域多不符國際賽事標準,且能夠訓練的場地多和遊憩業者共用。 圖/高雄市體育會龍舟委員會劉邦能提供經營大專院校龍舟隊的種種困難,將導致大專院校龍舟隊倒閉,如今年國立成功大學龍舟隊就因面臨經費問題而停辦,曾在城市盃國際龍舟錦標賽摘下三冠的萬能科大龍舟隊亦遭遇相同問題而停止運作。王暉評建議,台灣應多舉辦大專院校級的龍舟賽事,藉此促進大專院校興辦龍舟校隊,「像9月的2019年上海海洋大學國際大學生龍舟邀請賽,或是兩岸大學生聯誼賽,會增加(當地)大專院校辦龍舟隊的意願。」中華民國龍舟協會副秘書長張程鈞回應,協會目前計劃在109年花蓮舉辦的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以下簡稱全民運)新增龍舟項目,藉此讓各縣市編列預算且資源投入至大專院校中,解決大學龍舟選手斷層問題。他表示龍舟運動在國際上的重視程度逐年增加,除明年在中國杭州舉辦的亞運會已確定有龍舟項目外,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也將會辦理六人級的龍舟示範表演賽。張程鈞呼籲政府重視龍舟運動發展,若繼續忽視此問題,未來台灣將失去在龍舟項目上的優勢。
【專欄】大馬僑生數量逐年下降 政府拋政策吸海外學子
校園
第1716期
【專欄】大馬僑生數量逐年下降 政府拋政策吸海外學子
2019-12-04
【記者朱姰霖綜合報導】自民國105年起,政府開始實行新南向政策,促進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在經濟、貿易、教育及人才等方面的雙向交流,不少當地學生選擇到台就讀大學。據教育部最新僑生及港澳生人數概況統計,107學年度東南亞僑生總數共1萬2083人,創下新高,然而僑生總人數最高的馬來西亞籍學生,新生人數卻一年比一年減少,該學年度更達歷年新低,僅有1925人。「你寧願去台灣也不考慮中國嗎?」馬來西亞華人紀日婷的母親,在他選擇大學時這樣詢問。目前在中國傳媒大學,修讀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紀日婷,回憶選校過程,他表示,父母要求他以大學文憑的價值與未來就業前景作為考量標準,「他們認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達全球前三,我到當地升學,可以增加競爭力。」紀日婷最終考量系所出路,選擇至中國就讀。他分析,大馬民眾對中國電視節目的關注度較高,且台灣電視節目與中國製作相比,後者資源較為充足。紀日婷也補充,中國提供豐富的獎學金給大馬學子,也成為部分學生就讀原因之一。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學生、大馬僑生劉嘉煇持不同看法,他表示,台灣的學術、言論自由較具吸引力,且台灣培養學生批判思維的方式,教會他以多元角度梳理事件脈絡,了解事件發生對不同層面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學生、大馬僑生廖明威也認同,他提到,在台灣發表論文無須經過言論審查,若想研究中國近代史,限制會較中國少。不過廖明威也指出,因中國各大學積極搶學生,也間接影響台灣大學招收大馬僑生新生入學。 兩位台灣同學與馬來西亞僑生(中)相約在圖書館,提前做好準備,討論之後期末報告內容,在國立政治大學這樣的互動並不少見。 圖/朱姰霖攝針對大馬僑生人數減少,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說明,107年大馬在學僑生人數較106年小幅減少,主要是受各國地區普遍少子化影響,此外各國大學積極招募國際學生也是原因之一,政大副校長王文杰指出,政大大馬僑生新生入學人數近年確實在減少,除了因中國提供優惠的獎學金吸引大馬學生以外,部分大馬學生也會選擇到澳洲、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留學,台灣不再是他們升學的選擇之一。為了吸引更多大馬學子,教育部提供獎學金、強化對境外生的照顧、補助大專校院辦理相關輔導活動,並赴海外舉辦台灣高等教育展,宣傳留學台灣的優勢。政大教務處綜合業務組、負責招收國際學生的一級行政專員王舒嫺表示,自101學年度起,政大辦理僑生學士班單獨招生,每年會規劃到馬來西亞八到十所中學(高中)與校長、老師及學生交流。而為避免大馬僑生人數下滑,教務處也建議校方未來提供境外生全額獎學金或減免學雜費,並期望政大大馬僑生回母國時,能分享其在學校就讀經驗,為學弟妹解惑,進而提升其就讀意願。
【專欄】「我是跨男不是T」 政大生勇敢追尋自我性別認同
校園
第1715期
【專欄】「我是跨男不是T」 政大生勇敢追尋自我性別認同
2019-11-28
【記者陳子瑜台北報導】帥氣短髮和略為黝黑的皮膚,手臂隱約的肌肉曲線下,藏著他的性別認同,一個象徵LGBTQ+族群的刺青。就讀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的學生Andy(化名),是位女跨男的跨性別者。從國中開始渴望像男生的身體因而健身、到高中女校裡的帥T(註),如今確認自己是跨性別者,Andy勇敢分享他追尋自我性別認同的故事。對Andy而言,這趟旅程的每個階段都在重新認識自己,同時也重新接納自己。註:T是Tomboy的簡稱,指氣質、裝扮、行為較陽剛的女同志。 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學生Andy,擁有男性的心理認同,並藉由平胸手術、吃賀爾蒙等方式,成功從生理女性轉換性別。Andy不懼大眾眼光,勇敢地向他人分享他的生命故事。 圖/Andy提供如眾多女跨男的跨性別者,Andy也曾認為自己是個T。高中就讀女校,大家對蓄短髮的帥T不覺怪異,Andy也一刀剪斷長髮,卻引爆首次家庭革命。「我爸威脅我如果不留回來,就要逼我退學。」Andy有些調皮地笑著表示,他於是短暫留回長髮,但又在畢業前以「打賭輸掉」為藉口剪掉,「我爸甚至離家出走兩、三天。」Andy沒再留頭髮,離開高中後,他以T的身分在政大生活。不同於女校只有女生,Andy開始有與同齡男生接觸的機會,才發現自己和T有所不同,「他們沒有那麼想要改變自己的身體。」Andy這才開始認識「跨性別」。大三上學期,他確定自己心理認同是男性,便在社群媒體坦然出櫃。然而伴隨新身分,迎來的是強烈的「性別不安」。性別不安,意指對自身生理性別的認同障礙。在Andy眼裡,鏡子裡的身體從不屬於自己,所有表現出女性的特徵,都會讓他焦慮。他甚至不敢聽自己的聲音,「有次別人向我問路。我反射性地突然什麼話都說不出來,他們還以為我是外國人。」Andy笑著表示,笑裡藏的是無奈的苦澀。走進宿舍、廁所,再自然不過的事,更是當時Andy日日面臨的認同打擊。「我會先假裝要去男宿的方向,然後突然急轉彎,趁沒有人的時候衝進女宿。」Andy回憶,因為不想被他人看見,常常躲在房間裡頭,平時總在上課時間才敢走進男廁。但為什麼明明是自己的認同,卻不能大方承認?Andy為減除性別不安所帶來的痛苦,今年5月,他決心改變身體。 Andy於10月26日台北舉辦的同志大遊行中擔任旗手組志工,在隊伍中高舉藍粉白大旗幟,向參與遊行的人宣示跨性別族群的存在。 圖/Andy提供從女性轉為男性身體,需使用激素「睪固酮」。藉由塗抹含睪固酮的藥膏、注射激素等方式,使身體產生變化。穩定使用歷時約一到兩年,便可改變性徵,且近乎沒有後遺症。5月至今,Andy已服用賀爾蒙約半年,他在IG(Instagram)上大方分享身體變化的歷程,不僅聲音變低沉、肌肉線條浮現,他也表示預計在民國109年寒假進行平胸手術。 Andy參加今年首度舉辦的「看見跨性別——2019台灣跨性別遊行」,在遊行中披著象徵跨族群的藍粉白旗幟,並高舉標語「我是跨男不是踢!」 圖/Andy提供一步一步邁向自己喜歡的模樣,Andy漸漸找回自信。這條路並不順遂,Andy曾聽過同學無意間的耳語,「就算已經改變了身體,對某些人來說我還是個『變成男生的女生』。這對跨性別者而言是蠻挫折的一件事。」此外,儘管Andy自認為男生,但真正要融入男性社群仍需要時間適應。但也唯有靠時間,一次、兩次地練習走進男廁,一遍、兩遍和朋友說明自己「是個男生」, 才能讓身邊的人慢慢接受他的男性認同。對Andy來說,他人眼光是其次,無須懷疑自己,他自信地笑道:「希望能夠讓社會知道、或至少讓認識我的人知道,要怎麼跟跨性別相處,還有跨性別是什麼。」
置頂